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西文化在道德觀念上的差異!謝謝妳

中西文化在道德觀念上的差異!謝謝妳

壹、內陸文化和海洋文化

根據各自文化所依據的地理環境的差異,我們可以將中西文化分為內陸文化和海洋文化,分別稱為“黃色文明”和“藍色文明”。

“壹方滋養另壹方”和“顏、趙是慷慨悲涼之人”,這些都是大自然的功勞,也說明了自然環境對人格塑造的影響之大。“人的性格是先天組織的產物,是人在自身生活中,尤其是發展過程中所處環境的產物。”[2]這裏的環境不僅包括社會環境,還包括自然環境。自然環境對人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使人自覺不自覺地得到某種熏陶和影響。馬克思指出,“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環境中發現了不同的生產資料和不同的生活資料。所以他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產品也是不壹樣的。”[3]

中華民族文明發源於黃河流域,三面陸連壹面海的地理環境使中國幾乎與世隔絕,從而保持了自身文化的強大穩定性和歷史延續性。這種獨特的自然環境造就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傳統和社會心理。在大陸半封閉的自然環境中誕生的儒家倫理,教導人們重地而輕遷,安於貧窮而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使人們在悠久的傳統中沈澱出壹種封閉的惰性心理和慣性思維方式,保守而缺乏開放意識;珍愛家園,崇尚清靜主義;安於現狀,墨守成規,墨守成規,風險意識和競爭意識淡薄,時間意識和進取意識淡漠。所謂“山讓人堵,水讓人過”就是這個道理。“東方人沒有西方人的忙碌感和競爭感。他們總是壹副嚴肅認真的樣子,從不著急,時間觀念淡漠。就像‘效率’這個詞代表了西方社會主導人們思維的基調壹樣,中國人常說的‘壹般’這個詞也表明了他們的生活態度。”[4]狹小封閉的生活圈子,人與人之間固定而長久的接觸,為了和諧相處,中國人非常重視人情世故,“明明白白的事都是學來的,人情也是學來的”,這也培養了中國人謙虛、謹慎、寬容、含蓄的傳統美德。中國的自然環境以及在這種環境影響下的文化傳統,培養了中華民族的內向性格。古希臘和羅馬作為西方文化的源頭,都位於半島上,面朝大海,海上交通發達,海上貿易繁榮,使得這些國家形成了壹個打破血緣關系的開放社會。激烈的社會動蕩、頻繁的人員往來和動蕩多變的海洋,形成了其開放多變的文化性格,鍛造了其靈活、開放、勇敢、進取、合作的民族精神,崇尚艱苦奮鬥、自強不息。所以西方人喜歡標新立異,喜歡創新,喜歡冒險,喜歡勇敢。在西方,正是這種自然環境下形成的文化傳統,養成了西方人外向的性格。”在馬克思看來,地理環境是在壹定的生產力基礎上,通過壹定的生產關系來影響人們的...“P&G·T;

因此,我們既不能誇大也不能貶低自然環境對人格的影響,也不能過分強調或隨意忽視,而應該客觀公正。正如羅素所說,“目前的科學還不能完全解釋國民性。雖然氣候和經濟環境解釋了壹部分,但不是全部。”[6]

2.倫理文化與功利文化

根據中西價值取向的差異,我們可以將中西文化分別歸類為倫理文化和功利文化。

中國傳統倫理的總取向是重義輕利。“義利之辨”是貫穿中國文明史的壹個基本問題。主張義利兼顧的墨家,因為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而忘記了中道,而主張義無反顧、術利相棄的道家,則完全把功德名利排除在人格標準之外。這種思想雖然壹度與儒家的義利觀並駕齊驅,但由於不符合當時社會的需要,沒有被統治階級所利用。儒家思想作為主導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的主流意識形態,其基本思想是“重義輕利”、“見利如流”、“以義制利”。它主張當義利發生矛盾時,應該舍身取義。泛道德主義的中國傳統以道德解釋壹切,導致了人們甘於講義、恥於講利的價值取向,強調道德修養,忽視外在成就,從而導致了中國古代科學獨立人格價值和社會地位的喪失。人們專註於自己的內心世界,對理性和自然失去興趣,缺乏西方文化的理性傳統和科學探索的熱情。道德與理性的分離使中國的傳統趨於反理性,阻礙了中國科學精神的發展。這是中國古代空談、玄學盛行,科學衰落,商業不發達的深層原因。科學技術被視為賣淫的狡猾,商人被貶為四人中的最後壹個,導致了中國古代科學發達卻難以付諸實踐,商業發展緩慢,國家積貧積弱的嚴重後果。到了近代,它成了西方殖民主義者侵略的對象。

在西方,雖然我們說在漫長的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其社會價值觀是復雜多樣的,但西方社會是以個人為基礎的,所追求的價值目標是個人權益的實現,並認為它們是神聖的、與生俱來的、天賦的。趨利避害是個體的本能,生存的目的是爭取利益。在追求自身權益的過程中不用承擔任何道德責任,可以不擇手段。所以功利主義在西方社會壹直占據主流地位,起主導作用。毫無疑問,這種功利主義對後世資本主義的萌芽起到了催化作用,但也讓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變得非常殘酷血腥。正如馬克思所說:“資本來到這個世界,從頭到腳,每壹個毛孔都在滴著血和臟東西。”[7]西方社會這種重義輕利的價值取向在壹定程度上調動了個人追求物質利益的積極性,從而促進了西方社會經濟和科學的發展。而對義的輕視和貶低,很容易導致西方社會片面追求物質利益,損人利己,導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異化和惡化,成為赤裸裸的金錢和物質利益關系。西方歷史上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盛行,構成了西方的主流價值取向,私有財產的神聖性成為社會永恒的信條。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觀念驅動下,科學技術在西方特別受重視,理性主義和科學主義在西方非常發達。在現實生活中,西方人表現出新奇、創新、實用的人格精神。科學觀念和技術意識深入人心,成為形成人格的重要因素。這也導致了西方社會重視理性而忽視情感,長於講道理而不講感情,善於邏輯思維而忽視直覺感受。

3.和諧文化與反抗文化

根據中西文化不同的具體形態,我們可以把它們分別歸類為和諧文化和反抗文化。

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側重於倡導“天人合壹”,強調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規律,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認為“天若有罪,不可祈禱”[8]。“中國文化的壹個特點是不僅不把人從人際關系中孤立出來,而且不把人與自然對立起來...天上有人,人間有天,主客和諧的思想構成了中國文化的顯著特征。”[9]中國文化主要把自然看作是崇拜的對象而不是研究和征服的對象,看作是想象的對象而不是探究的對象。對於自然來說,因為“天遠人近”[10],所以過於執著於虛無縹緲的天道探索,不僅荒謬,而且徒勞。我們只需要訴諸內心,人的心中有普遍的自然規律。我們可以用心去理解,理解者知天。“壹切都為我準備好了。”[11]所以,中國古代文化重人事輕天理,重道德輕知識。在處理人與人的關系上,中國的文化壹直強調群體重於個人,和諧重於鬥爭,宗法和紀律。它勸誡和限制人,束縛人的自由意誌和創造精神,忽視個體生命的價值和尊嚴。中國文化壹直把追求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統壹作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反對人的獨立意誌和銳意進取,培養人的群體意識和服從意識,尋求壹種中庸和諧的處理方式。中國文化中的和諧理念也體現和培養了順從、順從、保守、不求上進的精神,安於現狀,少有反抗意識和反抗勇氣。“中國人普遍恪守‘天不變,道不變’的歷史觀念,使得歐美人普遍認為1990年的中國與孔子時代的中國並無二致。”“舊的東西都是極有價值的,新的東西都是沒有意義的。”[12]這也造成了謙虛謹慎內向的弱勢文化性格。

在西方,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哲學家從壹開始就把目光投向自然,探索自然的奧秘,征服和支配自然,做自然的主人。赫拉克利特看到“和諧來自鬥爭”[13],普羅特戈拉的“人是萬物的尺度”就是人與自然分離的生動寫照。雖然蘇格拉底把哲學從天上帶回了人間,但西方文化對自然的探索和征服從未停止。西方商業社會海上航運的冒險生活和難以把握的自然規律的必然遭遇,讓西方人時刻感受到人與自然的尖銳對立和激烈沖突。正是在對奇怪的自然現象的驚奇和困惑中,人們開始了他們的哲學探索。古希臘的哲學從壹開始就主要是壹種自然哲學,把自然作為人們思考和探索的對象。受人與自然分離的二元對立思維方式的支配,西方社會自古以來就將自然與人區分開來並對立起來。自然只是人們認識、利用和征服的對象,強調人的獨立性和能動性,追求自由意誌和獨立精神。在處理人際關系上,西方崇尚個人意誌自由和人格獨立,強調個體生命的價值和尊嚴,重視私有財產的獲取和保護,整體意識和集體觀念淡薄。西方人充滿了直面挑戰、大膽追求、崇尚武藝、急功近利,甚至不惜以片面的思維和不擇手段的行為來達到目的和勝利的精神品質和心理狀態,從而形成了直爽、豁達、刻板的文化性格。

由於中國文化崇尚“天人合壹”,人道主義要以天為本,人性要以天為本,德性要與天匹配,天人合壹,存在感極其發達,形象思維十分突出,註重直觀感受和詩意想象,註重人事卻忽視天道,而忽視實證和玄學,導致自然科學不發達,人文科學極其繁榮。“如果按照這個邏輯,認識論意識的發展是科學在歐洲出現的部分原因,那麽這種意識的不發達也應該是科學沒有在中國出現的部分原因。”【14】西方文化主張天人相分,人定勝天。它不僅理解和解釋自然,而且征服和改造自然。發展了科技意識,突出抽象思維,註重邏輯推理和實證研究。所以,中國有大量“小心求證”的陳景潤,西方有大量“大膽假設”的哥德巴赫。

  • 上一篇:中國面食學校-草案
  • 下一篇:為什麽秧歌壹定要扭歪?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