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中國社會的基石,壹年壹度的團圓飯充分顯示了中國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尊重和關愛,使家庭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密。家庭團聚往往在精神上安慰和滿足壹家之主。老人們滿屋見兒孫,壹家人其樂融融。過去養育孩子的細心和辛苦沒有白費。這是多麽幸福啊。年輕壹代也可以借此機會表達對父母養育之恩的感謝。
孩子們在玩鞭炮的時候,也是家庭主婦在廚房最忙的時候。過年的菜前幾天就做好了,年夜飯總是在年三十做。在北方,大年初壹的餃子也會在30號晚上包好。這個時候,大家的案板都在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來的案板聲,大街小巷傳來的鞭炮聲,“劈裏啪啦”的算盤聲,店鋪店鋪傳來的報賬抑揚頓挫聲,到處夾雜著歡聲笑語,此起彼伏,與歡樂相呼應,交織成除夕夜歡快的樂章。
說起除夕夜的砧聲,鄧雲翔的《燕京地方誌》記載了除夕夜壹個非常淒涼的故事:舊社會,窮人生活艱難,年三十晚上是壹關。有壹戶人家,老公到深夜還沒帶錢回來。“家裏沒有壹瓶小米,也沒有年貨。這位婦女讓她的孩子在家睡覺,什麽也做不了。她聽到隔壁的砧板聲,痛得不得了。不知道她老公能不能帶點錢什麽的回來。明天不知道怎麽過這壹年,又怕家裏沒有砧板讓人笑話。於是她拿著刀砍著砧板,又砸又剁,流下了眼淚...這個故事真的很悲傷。
吃年夜飯是春節裏家家戶戶最熱鬧、最享受的時候。大年三十,壹桌子豐盛的年菜,壹家人團聚,圍坐在桌前,吃壹頓團圓飯,心裏的充實感真是說不出的。人們不僅享受著餐桌上的美食,還享受著歡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涼菜、熱炒、小吃。壹般兩樣東西缺壹不可,壹個是火鍋,壹個是魚。火鍋沸騰,熱氣騰騰,溫熱悶熱,預示著蒸蒸日上;“魚”與“魚”諧音,是“吉祥慶有余”的象征,也比喻“年年有余”。還有蘿蔔,俗稱菜頭,祝妳好運;龍蝦,炸魚等油炸食品,祝家興旺,如“用火烹油”。最後我要壹份甜點,祝以後的日子甜甜蜜蜜的。這壹天,即使不能喝酒,我也會喝壹點。在古代,人們在春節喝酒時非常註重酒的質量。有些酒現在已經沒有了,只留下很多感人的酒名,比如“發酵葡萄”、“衛蘭酒”、“宜春酒”、“梅花酒酒”、“桃花酒”、“屠蘇酒”。在這些葡萄酒中,屠蘇葡萄酒是最古老和最受歡迎的。但是屠蘇葡萄酒的名字是怎麽來的呢?它是由什麽制成的?傳說從來都不是壹樣的。
屠蘇是壹種草名,有人說屠蘇是這家釀造的古酒,所以叫屠蘇酒。相傳屠蘇酒是漢末名醫華佗所創,其配方是將大黃、白術、桂枝、防風、花椒、附子、附子浸泡於酒中而成。此藥具有益溫陽、祛風散寒、避疫邪的功效。後來被唐代名醫孫思邈傳播開來。每年臘月,孫思邈總要給鄰居送壹包藥,告訴他們用藥泡酒,除夕喝,可以預防瘟疫。孫思邈也把他的房子命名為“屠蘇之家”。從那以後,經過幾代人,喝屠蘇酒成了中國新年的習俗。在古代,屠蘇葡萄酒以壹種獨特的方式飲用。大多數人喝酒,總是從老年人開始;但是喝屠蘇葡萄酒正好相反,從最小的開始。也就是說,當壹家人聚在壹起喝屠蘇葡萄酒時,他們應該從年幼的孩子開始,年長的孩子應該逐個喝壹點。宋代文學家蘇轍在《除日》詩中寫道:“每年歲末飲屠蘇,不覺已年過七十。”這是習俗。有些人不理解這個習慣的意義。董洵解釋說:“年輕的人會變老,所以恭喜妳;這位老人失去了他的年齡,所以他受到了懲罰。“這種習俗在宋代仍然很流行。如蘇軾在《夜宿常州外》詩中說:“惟學君憂,終不吝飲屠蘇。“蘇軾晚年雖然清貧,但精神樂觀。他認為,只要他身體健康,不在乎自己老了,他最終自然不必拒絕喝屠蘇葡萄酒。在古代,這種獨特的飲酒順序往往會讓人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所以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清朝,這壹習俗壹直保持不變。雖然這種習俗在今天已經不再大規模流行,但在節日或平時飲用這些藥酒的習俗仍然存在。
年夜飯的花樣很多,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側重。北方人習慣在春節期間吃餃子,這意味著“年輕時交朋友”。又因白面餃子形似銀錠,桌上壹盆盆象征著“新年發財,元寶滾滾來”的寓意。有的包了餃子,還包了幾個開水消毒過的硬幣,說誰先吃誰多賺錢。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代傳下來的。相傳醫聖張仲景看到窮人的耳朵在寒冷的冬天被凍爛了,就制作了壹種“祛寒焦耳湯”,為窮人治療凍傷。他用羊肉、辣椒和壹些草藥驅寒溫,用面粉袋做成耳朵狀的“角兒”,放在鍋裏煮,分發給窮人。吃了之後,人們感到渾身發熱,耳朵也熱了。此後,人們紛紛效仿,流傳至今。過年吃餛飩是基於它的本義。傳說世界在被創造之前是混沌狀態,盤古創造了四面長臉的宇宙,也叫長壽面。過年吃面是祝妳長命百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