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擡頭,是東方青龍在二十八宿中的七宿——交康板房中央和尾部簸箕二月二日從東方升起,角宿據說是龍角,最早出現在東方,所以是龍擡頭。這是東方的事,和上海有關。
答案是:太相關了。擡頭就是壹個龍舟節,也叫青龍節。以青龍聞名的地方有很多,但只有上海壹個。上海歷史上最繁華的港口叫青龍港,有青龍河。青龍鎮建立於唐代,至今有清流寺和青龍村。
當我們把上海比作長江頭的時候,古人把青龍當作自己的條件。
在更古老的時代,上海已經是龍的故鄉。
上海的考古發現證明上海有6000年的歷史。六千年前的上海有成熟的打井技術,六千年前的上海人充滿智慧。在上海壹個小地方,有兩個以地名命名的古文化:崧澤文化和馬橋文化,都是優秀的文化積澱,壹般地區沒有這麽深厚的傳統。
描述:根據崧澤文化頭骨復原,6000年前的上海人。
壹般認為,龍文化主要起源於北方、中原和西方。所謂的濮陽龍,紅山文化,都是早於東南的。鳳凰文化起源於東南。浙江河姆渡文化雙峰朝陽的牙雕飾品,距今7000多年,可視為鳳凰文化的始祖。但是我們在南方看到的龍文化還是比較晚的。
在上海的古文化中,崧澤文化有著自己獨特的屬性,以浙江為輻射點,也有著豐富的鳥文化。但是,龍文化在5000多年前的上海就已經明顯表現出來了。
圖說:良渚文化玉鳥,1987青浦福泉山出土。
良渚文化的出土文物和我們看到的龍文化的形象都很精美。比如1984年青浦福泉山出土的鏤空足蓋陶鼎,就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
圖片說明:1984青浦福泉山良渚文化盤型空心帶蓋陶鼎。
這件帶蓋的陶鼎,鏤空的足間有龍,而蓋上腰上的龍紋更是令人心動:
後來青銅器上的龍紋可以看作是丁濤上這種龍紋的翻版。所以這件神器意義非同尋常。雖然龍起源於北方和中原,但標準的龍紋是在上海及其周邊地區確立的。這是過去人們忽視的壹個問題。其中的雙龍字,如十字龍紋、扁龍紋、壹頭兩身、兩身壹頭、S紋等,都是後來常用並延續到今天的典型龍紋。
當我們看到上海的龍陶鼎時,我們會覺得它也是龍文化的故鄉。它發生的場景是怎樣的?從閱讀古書中我們知道,4000多年前在浙江發生了壹件大事。《史記·孔子世家》是這樣記載的:“吳伐嶽,降會,得節專車。吳大使問:“哪塊骨頭最大?”'玉之群神在會稽山,為防馮家後來,玉殺之,存專車,此大德也。“南方大神被殺,學者普遍認為這是夏文化對東南本土的防風王國的征服。也是龍文化和鳳文化的交流。代表龍文化的夏民族進入東南文化區,開啟了東南龍文化的新裏程。
這壹事件顯然是上海龍文化發生的重要背景,上海開始從鳳凰的文化世界向龍鳳交遊的文化形態轉變。龍鳳在上海和中國東南開始融合。我們在上海看到的4000年前的陶器圖案,龍鳳成壹。
描述:青浦福泉山1986鳥類。
從具體的圖像細節可以看出,這是壹種鳥和龍共存的格局。標誌著曾經存在的文化沖突走向了和諧。我過去曾經寫過壹篇論文,發表在學術月刊上。講的是歷史上的龍鳳沖突,夏商文化的沖突。夏的龍文化和商的鳳文化經歷了長期的磨合。只是到了周代,這種沖突才整體消失。但是在壹些地區,比如荊楚,這種沖突依然存在,最典型的就是馬山楚墓出土的帛書上的圖案,龍鳳呈祥。直到戰國秦漢時期,這種融合才完全完成。
描述:豆子的腰是壹只鳥。
描述:豆子的底部是壹條龍。
除了這種鳥和龍生活在壹起,比較突出的是鳥首龍身的圖案。
圖說:1983福泉山鳥頭蛇身雙鼻壺
鳥頭和龍身的放大圖案:
這個圖案說明龍鳳融合在上海已經完成。
學術界有壹種說法,認為中原地區的夏商文化是東南地區良渚文化北移西進的結果。如果從夏商青銅器的花紋與上海和東南良渚文化的花紋的關系,以及浙江玉器的花紋與中原青銅器的關系來看,這個說法是完全成立的。還有,良渚文化這樣壹個橫跨東南地區長江兩岸,綿延千裏的古國,它的下落並沒有消失,而是在中華文明中繼續生存和發展。從這個角度來看,上海的龍文化和龍鳳文化對中國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我們可以認為,龍文化在很多地方都有發生,但在上海和中國東南地區已經成熟,並進壹步擴展為整個民族的圖騰和標誌。
自此,距今約3000年的馬橋文化,既體現了中原的文化特色,與中原王朝相壹致,又顯示了原有地方文化的延續。
描述:馬橋文化中的龍文豆和鴨形擺件。
這種與中原壹脈相承的龍紋,可以看作是與中原文化的壹脈相承,也可以看作是當地文化主力遷徙後,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下,留守人群艱難的堅守。馬橋文化水平低於良渚文化的現象是由惡劣的自然環境造成的。同時,也要註意文化中心的轉移對當地文化的影響。但我們可以看到,馬橋文化時期的上海(相當於中原地區的夏商時期)加強了龍文化在這壹地區的本土化。春秋時期,這種龍文化的堅持無處不在。
描述:春秋時期青浦的原始瓷器、龍文和S紋。
戰國末期,上海是楚國淳沈駿的封地。當時,在公元前300年、秦統壹之前,楚人統治上海百年,文化特征定型,有了上海的文化認同:申帝、申文化。
《說文解字》說,“申,神也。神是壹個古老的神字,其實是壹條雙頭蛇的形象。
在這裏,沈是神。我們再來看青銅器上的龍紋,它們有著密切的關系。龍是神,當然它的形狀要和申子壹致。
春申文化是龍文化的繼承者。當我們看到春天沈駿時代海派文化的龍紋時,我們可以看到這種有意識的文化追求。
描述:1983福泉山戰國墓雙龍壁,是春申時代沈文化的典型標誌。
我們可以把這個雙龍壁看作是上海文化形象的代表。精致典雅,龍翔大海。
看到這些物理圖案,就明白了為什麽春秋戰國時期東方被視為龍國,其實是成熟龍文化的大本營。或許壹個比喻最能說明問題:近代中國革命是在上海組織的,南昌起義和井岡山鬥爭。但是在延安時間長,從延安獲得政權,所以延安很吸引眼球,很重要。
龍文化發生在北方,中原等地,被夏族帶到東南進行成熟的經營,再回到中原,是壹大奇觀。在人們的記憶中,龍是東方的神。事實上,如果不是考古發掘,我們無法在紅山文化和濮陽得到龍文化的印象。那些龍是龍族的前輩,後來就不是主流的龍形象了。主流的標準龍形象誕生於東方,發揚於中原,所以上海和東南也是龍的重要故鄉。就像中國有幾個革命聖地壹樣,龍也有幾個聖地。
中國古代文化中有幾個標誌性事件證實了東方是龍的故鄉:
第壹,經典文獻明確記載了龍文化的東方取向,儒家經典《禮記·曲禮》中說:
好的。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在地上大搖大擺,急欲修怒。
此為三月,青龍在東。青龍,或稱黑龍,被稱為東方之神,也被稱為天上星辰主宰的地下空間。這是四靈,加上二十八星。我們已經在春秋時期的國家墓葬中看到了這樣的圖案。這種“東方之龍”的觀念至少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完全形成。這也是春和其他更早的上海前輩把龍據為己有的原因。
由於東方被民族文學視為青龍故裏,青龍鎮出現在上海很正常。唐宋時期,青龍鎮繁榮的青龍港就是這種文化的傳承。今天的青龍村、青龍塔、清龍寺,體現了上海人為了民族經典而主動承擔的古代珍貴遺產,應該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是龍王在東海的獨特地位進壹步體現。只有東海龍王敖廣、南海龍王敖欽、北海龍王敖順和西海龍王敖潤。今天,人們非常了解敖廣,但是很難記住其他幾個龍王的名字。西晉末年左右,壹部道教經典《太上洞神咒經》開始流傳,其中提到了五大龍王,分別是東方的狄青龍王、南方的赤帝紅龍王、西方的白帝白龍王、北方的黑帝黑龍王和中央黃帝黃龍王。這是原始五帝制度與龍王信仰相結合的產物。然後經典說四海龍王:東海龍王,南海龍王,西海龍王,北海龍王。指出四海龍王的神可以擺放在房屋的四面,以保證房屋的安全。在唐代,祭祀五龍王,在宋代,宋徽宗命名青龍神王任光。後來,西遊記取名為敖廣。至此,四海龍王、東海龍王家喻戶曉。
面向東海的上海,自然是承接東海龍王文化傳承最直接的地區。以前上海東部沿海密布龍王廟,這是壹種文化意識。如今,上海東海龍王的傳說和信仰已經成為瀕危遺產。但在電影、傳世小說等讀物中,東海龍王依然生機勃勃。上海作為東海之濱,應該承擔起傳承文化傳統的使命。我們也希望其他東部地區和國內外其他地區共同努力,完成這樣壹個傳承和發揚龍文化的使命。
上海是龍文化的故鄉,有著豐富的龍文化遺跡和文化傳承。他者和自我都把龍視為東方文化的象征。上海應該高舉龍文化的旗幟。壹個想成為中國經濟龍頭的地方,也是龍文化的故鄉。不推廣龍文化,這個經濟龍頭能不能做好,值得懷疑。因此,上海各行各業必須明確自己的光榮任務。
3.目前,崇明三民文化村弘揚二月二龍燈文化,已連續六年舉辦二月二龍燈文化節,舉辦各種慶祝活動,為老人剪發,吃糕點贍養老人,弘揚二月二習俗,得到了上海各界和國內的支持。目前,上海崇明正在申報二月二龍文化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在崇明,在中國,在世界各地,都有龍文化的自覺繼承者,千千成千上萬的龍的後代和子孫在發揚龍文化的傳統。隨著中國的發展,龍必將在世界上產生更廣泛的影響。對於上海,有壹個比喻,中國是經濟的領導者,它也是東方巨龍的故鄉。所以二月二要隆重慶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