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平等觀是建立在對平等及平等觀歷史性考察基礎上的,因而馬克思主義既能指出平等觀的歷史局限性,又能深刻把握住平等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具體內涵。恩格斯明確指出:無產階級的平等要求可以用“消滅階級”來加以概括,並強調任何超出這壹限度的平等要求,都將流於荒謬。這說明,馬克思主義的平等要求是壹種總體性的平等要求,是從實質和發展方向及趨勢而言的。平等不能僅僅在政治領域實現,而且也應該在經濟和社會領域中實現。只有政治權利上的平等,而沒有經濟地位和經濟條件的平等,實際上只能是資產者之間的平等,是資產階級無償占有雇傭勞動所創造的剩余價值的平等。這種平等必然要造成少數剝削者與大多數被剝削者巨大的社會不平等。因而僅僅主張政治上的法律上的平等,而不註意平等權利得以實現的具體條件,有意識地忽視廣大勞動群眾在行使平等權利方面所存在的種種障礙,這樣的平等只能是壹種虛假和片面的平等。 同時,馬克思主義強調現實的平等要求意味著消滅階級,反對提出任何超出這壹範圍之外的平等要求。這是因為,消滅階級的目的在於為每個社會成員的自由發展提供平等的條件和機會,而不是要將抹熬每個人的個性和特殊需要,所以馬克思主義堅決反對搞平均主義,反對把平等簡單片面地理解為就是要使每個人的收入狀況和生活水平保持大體壹致、以物質財富的平均分配來實現平等的做法。馬克思主義深刻地指出,企圖用配給制的方式來實現平等,只能導致社會的全面倒退。社會主義社會作為從資本主義向***產主義過渡的歷史階段,它的根本任務就是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全面提高社會成員的物質生活水平和精神素質,為***產主義的最終實現創造條件。而這壹任務只能通過保障社會成員的平等的自由發展權利來完成。所以,社會主義的平等只能建立在尊重個人自由和正當權益的基礎上,而不能將自由與平等對立起來,企圖以限制自由為代價來建立起所謂的平等。
社會主義平等的制度保障和發展前景 我國人民在中國***產黨的領導下,經過長期艱苦的鬥爭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開始逐步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平等權利。逐步建立起比較穩固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多層次的全民、集體和個人所有制的經濟制度,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多結構的分配原則,又從總體上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在經濟地位上的平等權利。所有這些根本性的成就標誌著我國人民的社會地位和社會權利已經開始發生歷史性的巨大變革。盡管上述諸多方面尚有許多不盡人意和值得反思之處。 馬克思主義平等要求,在經濟領域範圍內表現為以最終消滅剝削,使所有具有勞動能力的人,都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實行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分配原則,進而消滅階級差別和無產階級自身。但這壹切決不是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生產力還相當落後,人的素質還相當低下的情況下所能實現的。最終消滅,並非在現實就立即消除任何形式的剝削,在國家法律允許的範圍內的合法的勞動收入,乃至占有壹部分他人創造的剩余價值——即剝削,甚至不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這是為更好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從而為最終消滅剝削鋪平道路。現在看來,非勞動分配方式,在城鄉經濟體制中還有繼續擴大的趨勢。就馬克思主義平等觀的最終要求來說,它是不平等的表現;就馬克思主義平等觀的現實要求來說,它又是平等的表現。盡管矛盾,然而事實就是如此。為什麽: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實質性原因,就是我國尚處在並將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由我國目前生產力發展水平所決定的,並且是與相適應的。它是調動積極因素,促進勞動效率提高的前提下所體現的社會經濟平等。這裏的平等,不應理解為個人收入的數量均等,而應理解為主要是機會均等,即為社會各階層的人提供近似平等的競爭環境,盡可能使人們的收入同他們付出的代價和做出的貢獻相對應,把平等和效率統壹起來,平等包括大體平均的成分,但不能歸結為平均,它們二者是既有聯系,又相區別的,如果從傳統的結果平等的大鍋飯——粗陋的平均主義出發,只能阻礙勞動者積極性的發揮,它割斷了勞動、風險、權利、機遇與利益的有機聯系,擾亂了資源配置的利益動力機制,從而造成效率的喪失。破壞生產力的發展,陷入普遍貧窮的空想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機會平等有其具體內涵以及實現平等的基本途徑。為了達到機會平等,必須消除壹切妨礙個人和群體進步的障礙。平等不是絕對的和無條件的,在當前判斷某種平等要求是否合理的標準就是看其是否有助於個人和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從這壹點出發,我們所要求的平等只能是起點的平等,而不能追求結果的平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平等並不意味著每個人都能得到他想要的東西,而只意味著任何人都不會被剝奪追求正當利益和自身幸福的權利。在平等的環境中,每個人所處的位置基本上是壹樣的,競爭的條件也都是公開和客觀的,這樣就使每個人都可以盡自己最大的限度來追求自己的目標。實踐證明,建立在承認機會均等原則基礎上的社會往往比其他社會更繁榮、更進步,人們享有的自由權利更多,彼此之間的關系也更平等。所以,機會平等,有助於促進社會的文明與進步,有助於各種價值之間的協調和融洽,有助於保障個人的自由和社會穩定、防止平等向其對立面的蛻化。而社會公***部門的任務就在於維護平等的競爭環境,保障每個人的平等權利,消除壹切壟斷現象,使壹切機會向壹切人、壹切地區開放。 另壹方面,在我國堅持機會平等的同時,應盡可能滿足所有人的最基本的生活和文化需求,按照不同的情況適用不同的平等原則,並且越是涉及基本利益的平等在實現過程中越是具有優先的地位,以防止兩極分化,影響社會的穩定進步。在某些時候,社會的公***部門應該采取某種不符合平等原則的分配方式,以幫助那些因客觀原因而無法獲得基本生活保障的人,使他們得以擺脫困境,這壹要求表面上看是對機會平等原則的否定,但從另壹角度看,它又是以建立在確認每個人的生存權的基礎上的,是通過限制某壹方面的平等來實現另壹方面的平等。所以,強調滿足所有人最基本的生活和文化需要並非與社會主義平等相違背,而是將壹種平等權置於另壹平等權之上,從而保證在適用平等原則時要符合人的需要,更具有正義性和合理性。 任何平等都是相對的,有條件的,沒有絕對無條件的平等。在壹致公認的原始社會的平等中,也包含著不平等的因素。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會理想是按需分配,但他們並不要求在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強制實現,因為權利永遠不能超出社會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所制約的社會文化發展。如果把將來要實現的平等理想勉強拿到現在來實現,那麽非但不能實現平等,反而會導致新的不平等。因此,現階段只能實行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平等。按勞動、按生產要素分配是以勞動和生產要素作為同壹尺度取得消費資料的平等。至於從其他多角度去考察,那麽各個勞動者是不同的,是特殊的。體力強弱不同,智力程度不同,婚否不壹,家庭成員多少不等,經濟負擔輕重相異。假如從需要的角度來考察是完全不平等的。 平等的觀念同樣是相對的,形式上的平等,事實上的不平等的觀念同樣是相對的。列寧曾經指出:從按勞分配到按需分是從“形式上的平等轉到事實上的平等”。相對於按需分配來說,按勞分配是形式上的平等,而相對於資本主義來說,它又是事實上的平等。 四、結語 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我們實現社會主義社會的平等,提供了優越的社會制度和廣闊的發展前景。但是,由於我國是從壹個半封建半殖民地落後國家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我國的社會生產力水平同建立壹個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社會歷史發展要求還存在相當大的距離。封建意識、小資產階級意識以及國際資本主義大環境的影響還有壹定甚至是相當大的勢力,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平等需要壹個由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的長期的逐步發展過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人民主人地位,並不等於在實踐上已經實現了社會生活中的平等,更不能壹蹴而就。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系也不意味著就可以自發地實現。這就要求我們壹方面必須不斷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精神,同妨礙社會主義平等實現的社會腐敗現象作鬥爭,消除社會分配“嚴重不公”的現象,以確保人民的主體地位不至於喪失。同時更為重要的另壹方面在於,我們壹定要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放,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創造實現平等的物質條件。平等歸根結蒂是物質的生產和再生產起決定作用,而不是分配,更不是意誌起決定作用。同時深化平等觀念,通過法律、制度建立平等的競爭機制。為更多的地區,更多的個人提供平等的機會。這對於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我國更顯得尤為必要,且更具有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