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文學的研究對象:理論與理論的關系及其三種類型意義文學研究包括研究主體和研究對象兩個方面。研究對象指從事學術研究的學者所研究的對象,如中國文學、漢文學等。比較文學研究的對象是兩個民族文學或兩個民族文學之間,或文學與其他相關學科之間的學術關系。法國學者梵高?第壹根認為比較文學的研究對象是民族文學之間的關系:比較文學的對象實質上是研究各國文學作品之間的關系。法國學者凱亞認為,比較文學的研究對象是國際文學關系史:比較文學就是國際文學關系史。美國學者雷馬克認為,比較文學研究的對象還包括文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比較文學是超越特定國家邊界的文學研究。它壹方面研究文學與其他知識和信仰領域的關系,另壹方面包括藝術(繪畫、雕塑、建築、音樂)、哲學、歷史、社會科學(如政治、經濟、社會學)、科學、宗教等等。”美國學者韋勒克認為比較文學的研究對象不局限於事實聯系,而應該從美學和批評的高度對沒有歷史聯系的文學現象進行平行比較研究,追問二元性之間的審美價值關系。蘇聯學者日爾蒙斯基在前蘇聯特定的學術語境下,將比較文學定義為“歷史——比較文學藝術”,也認為比較文學研究的對象是國際聯系和國際關系:“歷史——比較文學藝術是文學史的壹個分支,研究國際聯系和國際關系以及世界各國文學現象的異同。簡而言之,比較文學研究的對象是“關系”,這在國際比較文學領域已經得到公認。將比較文學研究的對象界定為兩個民族文學之間或兩個民族文學之間,或文學與其他相關學科之間的理論關系,只是向初學者介紹比較文學研究對象理論的第壹步。下面需要進壹步介紹的是,比較文學的研究對象——關系還應該涵蓋三種不同的類型:物質事實關系、審美價值關系、跨學科關系。這三種不同類型的學術關系是根據推理學派的不同理論來界定的。所謂物實關系,是指各民族文學在文學交流的歷史進程中,相互碰撞、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相互促進,並由此在各自的文學中發現各種外來影響。比如,中國古代文學與日本古代文學、英國文學與美國文學、易蔔生的社會戲劇與中國現代戲劇、聖經與彌爾頓的《失樂園》之間,明顯存在著親緣、因果等外在影響。早期的比較文學研究者用實證的方法來探索其中的奧秘,用真實的、無可辯駁的事實來分析和論證這種歷史關系。例如,萊辛的《漢堡戲劇評論》將伏爾泰的悲劇《莫洛波普》與意大利劇作家馬飛的同名戲劇進行了比較,分析了他們對希臘神話的徹底改造,從而指出了壹部戲劇的來龍去脈,成為後來比較文學中探索影響研究起源的最早範例。梵高?根認為比較文學的目的是研究作家外部影響與各國文學的關系,規定“精細準確的考證”為比較文學的基本方法。凱瑞和凱亞進壹步完善和發展了這壹理論,明確將比較文學作為文學史的壹個分支,強調研究國際文化與精神的關系,研究不同作家和作品之間的各種事實關系,探討文學的起源、媒介和影響。比較文學也因為這類研究成果而站穩了腳跟,得到了學術界的認可,為比較文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例題】發端於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現代文學,壹方面是近代中國社會發展的結果,另壹方面也是中外文明碰撞的產物。在中國文學發展的歷史長河中,雖然魏晉時期印度佛教的傳入對中國文化進行了滲透和改造,但不可否認的是外來文化確實對中國固有文化造成了沖擊和沖擊,導致了中國文學從古典形態向現代形態的艱難轉型,但這發生在20世紀的前幾十年。在這短短的幾十年裏,不僅西方自文藝復興以來三百年間歷時性發生的各種文藝思潮以時態的形式湧入中國,東方的日本、印度等國的文明也對中國大地產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響。如此眾多的外來文化思潮的湧入,與中國固有的文明和當下的現實發生了交融和碰撞,其涉及範圍之廣、碰撞之激烈、時間之持久,不僅在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發展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甚至在整個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罕見的。雖然中國現代文學在中國幾千年的文學發展史上只占據了幾十年的時間,但這幾十年恰恰是中國文學接觸中外文明的沖擊,通過對眾多外來文化的篩選、吸收、容納和改造,最終創造性地在中國重新創造出壹個全新的現代文學傳統的相對完整的歷史過程。應該說,外來文化的滲透和影響是中國現代文學不同於中國古典文學的壹個顯著標誌。這壹點已經被中國現代文學近半個世紀的發展史所證實。那麽,如何有效地進行歷史實證研究呢?首先要註意收集第壹手資料,從中可以察覺壹個作家對另壹個他感興趣的外國作家說了些什麽。帶著什麽樣的認識或者誤解。其次,我們不應該忽視其他相關材料的價值,如作者對外國的印象、日記、信件、口頭材料甚至圖片材料。更重要的是,從科學論證的角度出發,我們必須鑒別選材,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把我們的論點建立在可靠的事實基礎上,有效地開拓文學對話的歷史維度。所謂審美價值關系,是指各民族文學之間並不存在歷史經驗關系,而是在壹定意義上具有某種文學審美特征的相似性、壹致性和規律性。這些相似的原因是什麽?首先,如上所述,從人類社會的發展來看,維度?馬日爾蒙斯基指出,在不同民族的同壹社會發展階段,會出現大量相似的文學現象。正如歐亞許多國家的社會政治關系由於同壹歷史時代相似的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制約而具有許多相似的特點壹樣,在意識形態領域,尤其是文學藝術領域,處於統壹社會發展階段的不同民族也會產生壹些相似的文學現象,比如各民族的英雄史詩:中世紀的日耳曼和拉丁民族史詩,俄羅斯人的英雄歌,南斯拉夫人的英雄歌,土耳其人的英雄歌。當然,這些異同伴隨著各個民族、各個國家的社會歷史差異。由於各民族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和文學傳統的差異,各種思潮和流派在不同的國家形成並延續了不同的時代,形成了不同的民族特色。比如19世紀的現實主義,在英法比在德國更經典,更輝煌。其次,我們也可以從文學本身的內在品質中得知。文學是人類思想感情的交流方式,正如高爾基所說,“文學是人學”。從這個意義上說,人心和文心有相通之處。雖然世界上的人千差萬別,但都生活在同壹個地球上,經歷了大致相似的歷史發展過程。近代以來,尤其是近代以來,各民族、各國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密切。面對同壹個客觀世界,有著相同的需求、感受和困惑,也就是所謂的“人心相同,理相同”,或者如錢鐘書先生在《談藝術》序言中所說:“東海與西海,心理相同;由南向北學,道學未裂。”這些都會反映到他們的文學創作中,產生相似的文學現象,同時又因民族特色和文化傳統的差異而各具個性。文學作為壹種語言藝術,有其自身的壹套發生發展的規律和自身的特點。這些規律和特點在不同的時空會表現出它們的異同。比如在體裁上,各民族文學壹般形成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四大類,其形式功能是同中有異,異中有同。許多學者認為,研究比較文學是為了最終發現文學的壹些普遍規律。因此,他們往往側重於尋求外國或外來文學的相似性,這是壹種誤解。相反,我認為比較文學的研究重點應該是外國文學的差異。有些學者傾向於不分青紅皂白地認為,自然科學的規律和人文社會科學的規律如果不是同構的話,原則上是同向的。自然科學的某些規律確實與人文社會科學的規律是相通的,但在某些特殊領域,自然科學的規律是不相容的,甚至是正好相反的。比如文學。在文學中,壹部作品與另壹部作品在藝術形式和技巧上的相似之處越多,其藝術價值就越低。當兩部文學作品幾乎完全同時,邏輯上其中壹部的價值必然趨近於零——因為很可能是抄襲。藝術作品的價值取決於它相對於其他作品的特殊性或獨特性。然而,理論家在研究比較文學時,莫名其妙地強調外語和外國文學的相似性,而不是其獨特性,這在邏輯上是矛盾的。西方文藝理論家總是天真地熱衷於尋找能夠控制和解釋壹切文學現象的所謂普遍規律(“同壹性”的研究),這在哲學上有壹定的意義,但對於文學研究來說,普遍規律的意義就相應地小得多了。很多學者不明白,在文藝領域,最有價值的不是抽象的壹般規律,而是壹些具體的特殊規律。所謂跨學科關系,是指文學與其他學科、文學與人類知識的其他領域、與其他意識形態的關系。如果以文學為中心,考察它的生產過程和生存環境,就會發現它與各個層面的許多事物都有著復雜的關系:它與社會生產的關系,與人(作者、讀者、批評家等)的關系。),有文化背景,有文學傳統,有姊妹藝術,有其他人類認知成果,等等。以西方文藝復興為例,最早的人文主義者大多從不同學科切入人的藝術,最終形成了融合哲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文學藝術等綜合學科的文藝復興。在這方面,現代主義藝術最為突出,現代主義藝術作品大多是多學科的結晶。另外,聖經的主題劃分也可以作為壹個顯著的例子,可以是文學,也可以是宗教。既可以是歷史,也可以是神話;甚至可以說除了文字什麽都不是。因此,我們對文學的研究也必須采取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將文學置於多種關系之中,從各個層面進行考察,即通過比較來說明文學與其他藝術和其他知識領域的關系。否則,不足以從本質上全面理解文學。事實上,很久以前,學者們就是這樣認識和研究文學的。中國古代的文學理論著作《文心雕龍》認為“詩為樂之心,樂為詩之書”,可見詩歌與音樂的密切關系。18世紀德國學者萊辛寫了《拉奧孔——論繪畫與詩歌的界限》,論證了詩歌與雕塑的異同。在考察跨學科整合的具體實踐中,首先要以文學為中心,立足於文學,然後滲透到各個層面討論文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再從各個層面回歸文學“本體論”。因為文學畢竟屬於人文學科,它與“人”和“人的活動”有關,它反映的是人性和人的成就。因此,文學具有壹般人文學科的特征。在人文學科中,研究文學與哲學、宗教、音樂、繪畫、戲劇等的關系。有助於理解文學的本質。但是,無論文學與其他任何學科的關系有多密切,跨學科的整合研究仍然必須以文學為中心,強調文學性(1文學性)。同時,通過對各種藝術的欣賞和比較,發現文學與其他藝術在審美形式、審美特征、審美效果、表現媒介等方面的異同,揭示文學與這些藝術的內在聯系,最終從整體文學的角度總結出使文學區別於其他藝術的獨特規律,從而豐富和完善文學研究本身的理論建設。
上一篇:為什麽漢代是創建“小學”的迫切時期下一篇:鄉愁的優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