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為什麽說湛江文化是紅土文化

為什麽說湛江文化是紅土文化

雷州半島具有全國獨壹無二的雷州歌和雷劇;北部地區的木偶戲、白戲、安鋪八音、吳川“元宵三絕”(即飄色、泥塑、花橋)、東海的人龍舞,以獨特的風格、濃郁的地方生活氣息廣泛流傳;著名古代政治家、文學家留下了中原文化色彩的蹤跡,近、現代壹批文人學者、著名人士又閃爍著“紅土文化”特有的光華。

摘要:雷州半島具有全國獨壹無二的雷州歌和雷劇;北部地區的木偶戲、白戲、安鋪八音、吳川“元宵三絕”(即飄色、泥塑、花橋)、東海的人龍舞,以獨特的風格、濃郁的地方生活氣息廣泛流傳;著名古代政治家、文學家留下了中原文化色彩的蹤跡,近、現代壹批文人學者、著名人士又閃爍著“紅土文化”特有的光華。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勤勞、純樸的雷州半島人民。

在這塊紅土地上勞動、生活,即創造了雷州半島的物質文明,又創造了具有特色的精神文明壹“紅土文化”。

1 在雷州半島廣袤的鑒江流域、九洲江畔、南渡河邊,不同區域.同時流傳著全國獨壹無二的雷州歌和雷劇。

1.1 雷州歌。

雷州人多喜唱歌,古有“蠻女謳歌”之說。

然而,雷州流行的歌,即不載諸典籍,也未見諸方誌,流傳遠古的唯有雷謠。

漢末雷謠逐漸擴展,歷經元明清才成今體雷州歌。

在雷州歌定型之後,雷州人能創能唱,獨唱、對唱盛行。

人們出口成歌,常以歌逗笑,答辯為趣。

雷州歌定型之後的三大組成部分:

1.1.1 姑娘歌

姑娘歌是從“自我唱歌”發展成為“為人歌唱”的壹種藝術形式。

它以歌姑娘為主,歌童為輔。

以情唱為表現手法,歌唱者持扇執巾,載歌載舞,舞有定型,歌乃即興。

談天說地無所不及。

其中最著名的有清代的黃清雅、丁宗閩和現代的李連珠、周定狀等。

1,1.2 情義歌

雷州歌中的情義歌,形式大多類似修辭學上的頂針,用上首歌的末字作為喜壹首歌的起頭字,壹般叫“捎頭拿尾”歌。

該歌首首相連,情意緊扣,或舒事、或抒情、或描繪風物於抒情之際。

最具代表性的是清代舉人、雷州歌翁黃清雅始創的《歌解元嘆世》,譽滿雷州半島。

1.1.3 榜歌

由歌社出榜征歌(即征聯、征詩),聘請老師評閱,定名次。

世傳榜歌創於清初,民國初體裁漸嚴。

建國後,尤其在8O年代雷州歌最為興盛。

1987年海康市、遂溪縣、徐聞縣、廉江市等四地合辦《半島文學》,首次舉行題為“人逢喜事”雷州歌王比賽,雷州吳保盛獲“歌王”獎。

1.2 雷劇。

該劇原名“大歌班”,又稱“高臺歌”。

它是壹種用雷州話演唱,有著獨特曲調和表演方法。

是廣東省四大地方劇種之壹。

主要在海康形成,分布於海康、遂溪、徐聞、廉江、電白等五縣以及湛江市郊區和海南島北部。

該劇由雷州歌演變而成。

歷時約三百年。

中間經過姑娘歌(始於清代康熙1662~1722年時期)、勸世歌(始於清乾隆嘉慶1736~1820年問)、雷州歌劇(始於清道光1821~ 1911年的清末問)而至雷劇(1964年易名雷劇)。

建國後該劇經過廣大雷劇工作者的不斷探索、鉆研、創新。

於1991年以《雷神的傳說》壹劇參加廣東省第四屆藝術節獲得二等獎。

以《抓鬮村長》獲得全國戲劇梅花大獎。

2 雷州半島北部地區木偶戲、白戲、安鋪八音、吳川“元宵三絕”f即飄色、泥塑、花橋、東海的人龍舞等.以獨特的風格、濃郁的地方生活氣息而廣泛流傳.長盛不衰。

2.1 木偶戲。

廣東遂溪縣的木偶屬“粵西木偶”,具有悠久歷史,元朝時已從中原傳人廣東,是廣東木偶的分支。

該劇屬杖頭木偶,操縱方法是“摣竹”,唱曲有粵曲、黎戲、白戲、雷歌等。

1955年,廣東省曾選拔遂溪縣“勝鳳儀”木偶劇團的《劍迫郭榮》劇組參加中央文化部在北京舉辦的全國木偶藝術調演。

1959年還應邀到京與捷克斯洛伐克藝術家同臺獻藝,受到國際著名木偶藝術家馬耶諾娃贊揚:“粵西木偶戲不是壹般的好。

而是卓越的好。”

2.2 白戲。

俗稱“白仔戲”,主要流行於廉江西南以及毗鄰遂溪和廣西合浦壹帶,距今200多年歷史。

該戲起源於清乾隆年間的廉江市安鋪鎮附近的曲龍村,初時以竹筒配奏,群眾稱之為“竹筒戲”,又叫“木魚班”。

時至清嘉慶年問(1796~1820),曲龍村藝人到廣西、雲南等地當挑夫,受到各地戲曲的影響和啟迪後,才在演出時加入音樂伴奏,從此“竹筒戲”改稱為“白戲”。

目前,白戲團體6O多個,主要分布16個鄉鎮,另外不少女性加入白戲。

演唱女腔,受到廣大群眾贊賞。

2.3 安鋪八音。

是廉江古鎮安鋪的壹種古老藝術。

創立者是光緒年間該鎮盛名的音樂愛好者李六朋秀才,至今已有8O多年歷史。

“八音”屬民間音樂組織形式,主要由二胡、琵琶、月琴、簫、手鈴、扣鑼、小鈸等八種樂器演奏而得名,並流傳於安鋪鎮的鄉村。

解放前,“八音”主要用於遊神、娶新娘、祝壽等活動演奏。

新中國成立後,尤其在80年代,每逢“元宵節”和喜慶的日子,“八音”班,人人長衫馬褂,衣冠楚楚,樂器均綴彩帶、絨球、五彩繽紛,雅麗奪目,行進徐徐,音韻飄逸,深受當地群眾所喜愛。

2.4 吳川“元宵三絕”(即飄色、泥塑、花橋)。

2.4.1 飄色。

流傳於吳川市梅錄、黃坡壹帶。

主要由色櫃、色梗、屏與飄(人物造型)組成,是通過精心設計裝飾,使用隱蔽色梗(高級鋼材)支撐人物淩空的造型藝術。

新中國成立後,設計從“壹飄”發展到“壹屏多飄”、“壹屏高飄”、“特高飄”等,1989~1990年曾被選在廣東民間歡樂節和北京廣播電視迎春晚會上表演。

2.4.2 泥塑。

據說從明代傳下,梅錄人每逢元宵節必塑泥像觀賞。

塑工精巧,人物栩栩如生,多取材於戲劇故事、神話、民間傳說。

以壹組人物為壹個場面,反映壹個故事情節。

20世紀80年代以後。

黃坡又首刨“電動彩塑”,人物能移動、翩翩起舞,再配以燈光、背景、音樂、比原有泥塑有了較大的發展。

2.4.3 花橋。

據說明代萬歷年間,梅錄隔海村群眾想過渡上街鬧元宵,比較困難,因此有呂氏兄弟借用屠宰臺,架成壹橋,供人們歡度元宵。

由於人多擠擁, *** 借機調戲婦女,第三年又多建壹座,橋上以竹篷蓋璜、封邊、開窗、擺設鮮花,張燈結彩,為此稱“花橋”,專供婦女行走,原浮橋只供男人行走。

1990年,梅錄藝人,應首屆中國旅遊藝術節暨是廣東省歡樂節組委會邀請,到廣州東方樂園搭設2座花橋。

2.5 東海人龍舞。

為雷州半島民間舞,由數十人徒手搭成龍形而舞,鑼鼓節奏獨特。

據說在觀末清初創於市郊東海島東山圩,盛行於清雍正年同(1723~1734),主要流行郊區、遂溪、海康等地。

新中國成立後,只有東海島東山圩每逢中秋佳節,必在月下起舞。

另外,還有雷州的“布龍舞”、“屯兵舞”、“鷹熊舞”,遂溪的“舞鷹雄”、“黎戲”、“齋戲”,吳川的“舞貔貅”、“儺舞”、“打十番”、“舞六將”、“舞二真”、“獅燕舞”、“陶鼓舞”,廉江的“僵歌”,徐聞的“舞鸚哥”,市郊東海島的“東海嫁”、硇洲島的“鹹水歌”和調順島的“草龍舞”等。

3 以寇準、李綱、蘇東坡、湯顯祖等為代表的著名古代政治家、文學家留下中原文化色彩的蹤跡。

而以近、現代的陳賓、林紹棠、陳蘭彬、李文泰、陳昌齊、吳茂信、鐘 *** 、莫各伯、馮兆平等為代表的壹批文人學者、著名人士,更閃爍著“紅土文化”特有的光華。

雷州半島地處祖國大陸最南端,歷史上開發較晚。

文學藝術的發展較遲,只有在明代中期閩南大批移民入雷州之前,才逐漸有部分朝廷貶官逐客李綱、寇準等人在雷州傳播中原文化。

他們著書立說,尤其是為廟宇、祠堂處作序作記最為廣泛。

流傳至今的主要有:學士蘇軾《伏波廟記》、《自雷適廉宿於興廉村凈行院》、《次韻子由東樓》,丞相李綱《伏波廟碑記》、《天寧寺閩提花》,胡銓《雷州郡城記》、文天樣《雷州十賢堂記》等。

近代要以洪泮洙的散文、陳昌齊的文藝論著和題詩畫,林聯桂、陳臏、林紹堂、李文泰的詩文,陳喬森的詩畫最為顯著。

其中吳川的林聯桂是清道光六年廣東著名詩人“粵東七子”之壹。

李文泰是同治九年名噪壹時的廣東十大才子之壹。

另外海康陳臏的‘陳清端詩集)、陳喬森的《亭榕螺;詩抄>流行甚廣。

吳川的陳蘭彬著有《使美白詠調》、《重次千文》·(毛詩劄記)/治河芻言》到了現代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在改革開放之後,可以說文學藝術欣欣向榮,碩果累累。

1988年在洪三泰等人倡議下成立的紅土詩社,被譽為“紅土上崛起的詩群”。

吳茂信的短篇小說集《暖流》,何銀華的《在雷州這塊土地》、《筆蹤集》和祝宇的《綠色的夢》散文集,林炳泉的《珍珠夢》、《紅土春秋》和肖良泰的《紅土風流》、報告文學集,陳朱利編寫的歷史雷劇《林默娘》等掀開了雷州半島紅土文學藝術創作的新篇章。

5O年代鐘 *** 的《南海崖邊》套色木刻獲“全國青年美術藝術展”二等獎、《田間課堂》被送“莫斯科社會主義國家選型藝術展”,而以馮兆平為會長的湛江新地版畫會於1981年1O月在日本“第十壹屆中國版畫壹廣東版畫展”上,展出湛江19位中青年版畫家53副作品。

另外莫各伯、龐建國、董必清等作為國畫界後起之秀其作品或出國參展。

或國內獲獎。

以上這些響譽國內外的國畫、版畫家為雷州半島紅土文化更增添了絢麗光彩。

註釋:

1.伏波襇。

位於雷城西南2公裏的白沙鎮白院村英榜山。

唐貞觀十六年(642年)為紀念雷州首任刺史陳文玉而建。

2.十賢柯。

位於雷州西湖公園內,南宋威淳九年(1273年)知軍事虞應龍創建。

內收寇準、蘇軾、蘇擻、秦觀、王巖叟、任伯雨、李綱、趙鼎、李光、胡銓等十賢像。

民族英雄文天祥為之作‘霄州十賢堂記),並著文崇揚。

敬賢如師,嫉惡如仇”之旨。

3.陳蘭彬(1816~1894),字荔秋。

廣東省吳川市黃坡村人。

成豐年問中進士。

1872年,陳蘭彬以留學生監督身體、率領第壹批留學在30人赴美。

1878年,陳蘭彬以太常寺卿身份出使美國、西班牙、秘魯,為我國首任駐美公使;後奉調回國,歷任兵部、禮部侍郎及會試閱卷大臣等職。

晚年歸裏,先後主編《高州府誌》、《吳川縣誌》。

著有‘使美白詠調》、《重次千文》·《毛詩劄記》僧河芻言=等書。

4.寇公祠。

古名旌忠祠。

在雷州西湖公園內。

建於宋天聖年間(1023~1032年)。

宋丞相萊國公寇準予乾興元年(1022年)白道州謫為雷州司戶參軍,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閏九月病逝霄州桂華坊寓所,郡人感其德哀其忠立祠紀念。

  • 上一篇:中國有哪些外文出版社?
  • 下一篇:2021年前十高分的韓劇,金秀賢的劇只排第七,第壹名竟然是他的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