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而民魂就是我們5000年傳統文化的延伸,就是對於傳統文化的表現。學生是國家的未來,也是傳統文化的傳承人,但現今我們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理解、學習處於壹個不利的現狀,首先,社會發展迅速各種各樣的新鮮事物吸引著學生的註意,使學生對於傳統文化的接觸、學習甚微,更多的時間沈迷在這些表面光鮮的事物之中,這些新鮮事物如網絡等等,往往沒有過多的底蘊其內涵也過於淺薄粗俗,這些影響著學生的人文修養占用著學習時間。其次,隨著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的同時,西方“快餐文化”也同樣對於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了沖擊,如近年來,由於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人,對於聖誕節越來越熱衷,甚至超過了中國自己的節日,造成了端午節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被列為別國遺產;西方依托好萊塢這座夢工廠對他們文化進行加工,讓年輕人輕易的接受了他們的文化,“英雄”“吸血鬼”“騎士”等等。最後,應試教育不重視人文教育,教育更多的是壹種形式,不需要學生明白理解其中的含義,只要求能夠記住並且寫下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只是停留在知識點,對於文化的發展、傳承沒有過多的印象,同樣的應試訓練占用了學生大量的時間,剝奪了學生品味經典的時間,也剝奪了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的機會。
面對如此情況,只有從跟本思想上改變這壹現狀,而教育尤其是語文教育在其中占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進壹步提高學生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修養,為終身學習和個性發展奠定基礎。”新課標把語文教育提升到審美教育的高度,具有深遠的意義。語文教學過程中所應用的內容大多是傳統文化的精華,在學生審美的同時也對學生進行傳統的輸入,用審美為突破口,從而提升語文素養,是壹個很好方法,而傳統文化作為審美教育的抓手,與語文教學結合,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家錢夢龍先生也曾說過:“語文教學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是最有代表性的科學,是母語教學,他是源、是根、是魂、是傳統文化的魂。”要尊重語文教育的規律和特點,很好地進行篩選、整理、提煉,使傳統文化得到弘揚和發展,為了使傳統文化在語文課堂上得到更好發展,讓學生更多的了解認識傳統文化,就需要對傳統文化有壹個正確的認識,傳統文化不僅包括中華民族的經典文化,而且在某些方面也包括西方傳統文化好自然的科學的文化,不過它應構建在中華民族文化之上。教育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和教師,語文教學同樣如此,對於教師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左右,使傳統文化的教育落到實處,在諸多教學環節中,尤其是課堂教學環節,要紮紮實實的做好經典篇目的教學工作,重視學生的感受讓學生自己主動的學習,對語文、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而面對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缺失,不能壹味地責怪學生,更要清醒地認識自己工作中的得失,對學生進行長期不懈教導,有目標、有計劃、有措施地進行,超能從根本上改變現狀。
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讓人堪憂,而通過語文教育能很好的改變這種現狀,讓學生從思想上首先改變,接著延伸到行為,從而繼承傳統文化,並以此為基礎不斷地創新和開拓,這樣才能讓我們的傳統文化在飽經歲月洗禮中光彩依然,歷久而彌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