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篇2020年普通話測試命題口語題目及範文:風俗我知道
每年過年,爸媽都會帶我和妹妹回老家——雲浮。印象中父親經常回老家,他講家鄉的各種事情。在父親的影響下,我開始對雲浮的風土人情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今年春節,我們再次踏上了回老家的旅程。往年回家的路上,我都睡在車裏。今年不會,因為我想看看我的家鄉有沒有變化。回到家,找了個機會問爺爺奶奶他們老家的情況。奶奶告訴我,老房子沒有現在這麽現代。那是壹套老式的四居室和壹個客廳。靠近門的兩個房間,壹個是廚房兼餐廳,壹個是衛生間,壹個是雜物間,最後壹個是房間。中間是客廳,大廳的地板上有壹個方形的凹槽。屋頂上有壹個方形的開口,為了讓陽光進來,在下雨天,雨水由壹個水槽接進來,排到地下。外墻用青磚砌成,經久耐用,美觀大方,屋頂用瓷磚鋪成,整個小屋溫暖結實。
第二天,我們壹家人去老家的山寨祭祖。我發現老房子中央也有壹個槽。擡頭壹看,正好和樓頂的口相連。除此之外,我還從我奶奶那裏聽到了其他的風俗習慣。例如,在廣州的端午節,人們總是包粽子,雲浮也不例外。親戚朋友互相送粽子,大家打掃衛生,門邊掛艾葉和菖蒲可以驅邪殺蚊。
雲浮每年都會舉行盛大的佛教大會,紀念禪宗六祖慧能。每年農歷二月初八、八月初三都會舉行大型紀念活動。“為什麽壹定是這兩天?”我問奶奶。奶奶笑著回答我:“二月初八是禪宗六祖慧能大師的生日,八月初三是六祖慧能大師的忌日。”聽了奶奶的話,我恍然大悟。
爺爺奶奶講了很多雲浮的故事和習俗,我越聽越感興趣。在感嘆雲浮變化的同時,也感受到家鄉的鄉親們都在努力維護自己的文化傳承,大家都自覺遵守家鄉的習俗。
第二章2020年普通話測試命題口語題目及範文:我所知道的風俗
清明節的習俗豐富有趣。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慢跑、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壹系列習俗和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冷食冷餐對人的傷害,我們都參加壹些體育活動來鍛煉身體。所以,這個節日是壹個有特色的節日,既有悲傷的淚水去掃墓,也有踏青的歡笑。
蕩秋千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的習俗。蕩,就是拉皮繩,動。它的歷史非常悠久。它最初被稱為錢球,後來為了避免禁忌,它被改成了秋千。在古代,秋千是用樹枝做的,並用絲帶系住。後來逐漸發展成兩根繩子,腳踏的秋千。打秋千不僅能增進健康,還能培養勇氣,深受人們特別是孩子的喜愛。
Cujuju是壹種橡皮球,球皮是皮革做的,球內填充羊毛。蹴鞠就是用腳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流行的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的目的是訓練武士。
徒步也叫春遊。古稱探春、荀春。三月晴空,春回大地,大自然處處呈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踏青的好時節。我國民間壹直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前後清明,春光明媚,春雨紛飛,栽苗成活率高,生長快。所以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些人甚至稱清明節為植樹節。植樹的習俗壹直流傳至今。20XX年,全國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的3月12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放風箏也是清明節最受歡迎的活動。在清明節期間,人們不僅在白天穿上它,晚上也穿上它。晚上在風箏下或穩風拉線上掛壹串彩色小燈籠,像閃爍的星星,稱為“神燈”。以前有人把風箏放在藍天上,然後剪斷線,讓微風把它們送到天涯海角。據說這樣可以消除疾病和災難,給自己帶來好運。
2020年普通話測試題目及範文:我懂風俗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民族文化傳統。今天我要向妳介紹的是我們家鄉慶祝春節的習俗。
春節是我們村最大的節日。節日的形式遠遠超出了端午節和中秋節,春節的持續時間超過半個月。
春節前是大年三十,是冬天特別忙的時候。村裏的人會在每家每戶養“豬過年”。臘月二十,是殺豬的高峰期。連續四五天,妳會斷斷續續聽到豬祭祀的聲音。
殺豬後要打豆腐,用豬血和豆腐混合,碾碎揉成壹圈,再烤成“血水豆腐”,是招待客人的好菜。
豆腐做好之後,會把腌制了兩三天的豬肉串起來做臘肉和香腸。然後壹些男人喜歡喝酒的家庭,這個時候就會忙著烤酒,這也是壹個很復雜的工作,往往要花上壹整天的時間。酒的原料是家裏發酵的大米,所以釀出來的酒特別香,特別純。
大概28、29號的時候,村民又開始打糍粑了。制作糍粑的場面很熱鬧。經常是壹家做糍粑,幾個鄰居過來幫忙。妳幫我之後,我會再幫妳。只要糯米煮好,半個小時就能從大家手裏拿出幾百個糍粑。在吃糍粑的家裏,大家想吃什麽就吃什麽,但主人會認為這是友好的表示。即使是普通熟人,主人也會叫別人吃“糍粑”。
事情忙的差不多了,也快春節了。春節期間,在外工作的人通常會在年三十前回來與家人壹起吃“團圓飯”。“團圓飯”僅限壹家。桌子上擺滿了好吃的,壹家人聚在壹起吃。在“團圓飯”的餐桌上,每年都能看到這樣壹道菜“香菜燉魚”。這是壹道必不可少的菜,魚代表“壹年以上”。這裏有雞有鴨,但是我們有壹些鐵的規矩,就是不能把雞腦殼叫做雞頭,要叫鳳頭,不能直接叫雞腿,要叫金爪或者搶錢的手。這些都是吉祥的。
除夕夜,也有很多規矩。平時胡說八道的孩子會在這壹夜“刮嘴”,新年不胡說八道。當除夕之交到來時,即使大人都在睡覺,他們也應該在這壹刻起床,在屋裏放鞭炮,迎接新年。
大年初壹,也就是正月初壹,早上五點到七點,家家戶戶至少要起床放鞭炮壹次。通常這期間都要在院子裏放炮,表示新年真的到了。這壹天,還有壹個習俗,那就是早上絕對不能把垃圾掃出家門。鞭炮的殘渣,瓜子的殼,我們敲的糖果的皮,都是財富的象征。如果掃出去,說明今年不會積累財富。
新年會持續到元宵節,元宵節有很多習俗和習慣。在我很小的時候,在元宵節晚上,我們那裏非常流行舞龍燈。三五年打壹次大龍燈,去十幾個村過元宵節。看過《紅樓夢》的人就知道這事件有多招搖了。可惜當時太小,不能親自打燈籠,只能看別人舞龍燈。至於我,我也很幸運,親手舞過兩次草龍燈。跳燈籠的時候,每走到壹個門口,主人都會把龍燈上點燃的香給大家,然後給大家發壹些新年餅幹、喜糖、奶糖,然後放鞭炮,就完成了壹個過場。
如今,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這些習俗已經基本退出了它的生活舞臺,它們的地位和價值在不經意間成為了歷史。
第四篇2020年普通話測試命題口語題目及範文:風俗我知道
中國有許多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和重陽節。不難看出,這些傳統節日都滲透著修義、揚德、顯智、懲惡揚善的民族精神,這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這是我們需要繼承和發揚的東西。從傳統節日中,我們深刻理解和欣賞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就說春節吧,它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的民族傳統節日。我喜歡春節,因為總是有春聯,年畫和貼花紙,鞭炮和煙花,還有新年祝福...我們把“福”字倒過來貼,拿壓歲錢,包餃子,吃年糕...春節的前壹天晚上,我們都要“看年夜飯”。除了吃年夜飯,人們還要玩各種遊戲,比如下棋、打牌、打麻將和看春晚。在節日供品中,必須有壹大盤蘋果,這被稱為“平安”
有的地方生日慶典時準備的餅、糕上寫滿了吉祥的諧音:吃棗代表早春,吃柿子代表萬事如意,吃杏仁代表人幸福,吃長壽果代表長生不老,吃年糕代表年年長高。這些都很有趣,很有意義。這些習俗顯示了中國人民的智慧,代表了我們悠久的民族文化。我也為這些習俗的誕生而自豪。
壹個節日,像壹個故事,有精彩動人的情節;節日是壹種文化,內容豐富多彩。面對許多外國節日文化的沖擊,我希望我們能繼承更多的中國傳統文化,慶祝具有中國地方特色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