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粵語是起源於北方中原(漢族的母語),秦漢時期流傳到兩廣的壹種方言,與當地的古越語融合在壹起。它是壹種聲調語言,屬於漢藏語系。“粵語”其實是廣義的“嶺南語”,不是特指“粵語”。
民國成立時,雖然有用北方白話代替文言文的傾向,但實際使用粵語並沒有太大的限制。曾經有人提議讓粵語成為全國通用的普通話。但建國後,在全國推廣北方語言為普通話的運動中,粵語受普通話的影響越來越大,以至於中國大陸粵語區的很多年輕人都不知道如何用粵語念壹些特殊的詞語。這種情況的出現,讓很多說粵語的人開始產生母語的危機感。不僅粵語,全中國的方言都受普通話影響很大。
香港此時受英國統治,所以沒有收到這種影響,廣州有壹點。
廣州音是粵語的標準音,大部分粵語詞典都以廣州音為準。廣州以粵劇、粵劇等傳統藝術長期保持粵語的標準地位。1970年代末以後,香港的粵語流行歌曲、粵語電視劇、粵語電影強烈影響了廣東,進而影響了中國的非粵語省市。香港口音和廣州口音沒有明顯區別,但語感略有不同,這是由於不同社會制度下使用的成語和詞語不同,以及兩地的教學改革所致。鑒於近年來香港年輕人懶音增多,香港壹些大學教授發起粵語發音運動,用何倡導的發音取代現行的常用發音,遭到粵港粵語學者的反對。有些粵語接近廣州話,如粵西的肇慶、茂名市的高州(舊稱茂名縣)、新沂和桂東南的壹些粵語。但是廣東臺山和廣西玉林的口音和廣州話有很大不同。
粵語分為九個聲調:尹平、陰上、陰去、陽平、陽上、陽去、陰入、中入、陽入。
粵語拼音字母
《九調》的人物是:詩史考時,市井色錫糧。
粵語語音
中國南方重要的方言之壹。廣義的廣州話,又稱“廣府話”、“白話”,屬於廣東方言的廣府話,是粵語的代表方言,流行於珠江三角洲、廣東中部、粵西及粵北部分地區、廣西東南部。狹義的廣州話是指廣州方言,特指廣州流行的粵語。廣州話由古漢語演變而來,其形成和發展經歷了壹個漫長的過程。秦朝以前,居住在兩廣的少數民族稱為“南越”(百越的壹種),包括壯族、瑤族、黎族和土家族。秦始皇出兵鎮守嶺南後,開始了早期漢語和融合語言的先驅。但也有學者認為“粵語最早的來源應該是楚人南遷,楚語南來的結果”(李新奎《廣東方言》)。從漢代到唐宋,中原漢族不斷向嶺南遷徙,促進了粵語的發展和定型。元明清以來,粵語變化不大。
廣州話又稱“廣州話”,是粵語的典型代表,但廣府話本身也是不斷變化發展的。1949之前的廣州話用詞古雅,受北方方言影響較小。
廣州話的主要條目:東山腔、西關腔、西村腔、番禺腔。廣州話就是狹義的“廣州話”。由於地處珠江流域中心城市,又是廣州、香港等大都市數千萬本地居民的母語,長期以來引導著傳統粵劇文化和粵語流行文化,影響力極強。被各粵語方言區的人們接受為公認的標準發音。廣州話本身也在慢慢變化。廣州口音的廣播範圍很廣,甚至包括壹些佛山、中山、香港的口音。
廣州話的特點:廣州話壹方面繼承和保留了古漢語的特點,另壹方面也吸收了南方的壹些非漢語成分,與普通話和其他方言有很大區別,有自己獨特的語音特點。
(1)無濁聲母,保留古微聲母M-的發音。
(2)多達9種音調
(3)變調不明顯,但語義變調豐富。
(4)單音節古語詞多。
(5)語法上,量詞可以單獨與名詞構成量詞-名詞短語。
港澳粵語
港澳官方、媒體和社會廣泛使用粵語。其發音為粵語,但部分專有名詞的詞匯與廣州話有些不同,不影響雙方交流,在生活中也不易察覺。澳門粵語長期受香港粵語影響,所以完全壹致。英語外來詞使用的比較普遍,葡萄牙語外來詞比較少見。在1997之前,香港還是有相當多的人稱之為粵語和白話文。1997之後,粵語和粵語基本上是粵語在香港的官方稱呼。但近年來對“粵語”這個名稱有很多質疑,為避免名稱沖突,也稱廣府話。
香港新界的本地粵語主要是萬寶片外頭話。
在香港1949之前,粵語和客家話雜居在壹起,所以香港方言帶有很濃的粵客混合口音(即香港客家話和香港廣府話在聲調和詞匯上相互影響)。其中以金田話為代表,但這種口音只存在於今天上了年紀的香港人中。
1949之後,香港方言出現了大量的語音簡化現象,其中鼻音的消失(即n/l不可分辨)和W元音的消失最為顯著。有些年輕人把“妳”和“我”分別讀作“雷”和“我”。把“國家”【gw?K]被誤讀為“角度”[g?K],《郭》【gw?]讀作“a”[g?] 。香港有學者稱之為“懶聲”。這種現象似乎與大量外國移民有關。對於他們來說,n/l的發音差別不是很大,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混淆兩者不會帶來嚴重的交流障礙。所以他們來香港學習這種新方言,往往舍難取易,淡化壹些難以區分的發音差異。這也叫“移民論”,桌面普通話和美式英語的演變中也出現過這種現象。
但是1980之前的大眾媒體還是極力避免“懶音”出現在廣播電視節目中。直到今天,仍有香港語言學家反復批判,提出“正確的聲音”活動。然而,“懶嗓”似乎已經成為香港粵語的壹個特點,它反復出現在大多數大眾媒體和七八十年代出生的那壹代歌手的表演中。但總的來說,香港話還是很接近廣州話的。
英語在香港更受歡迎,而在過去,香港通常比中國大陸更早接觸到外國的新事物。以前不懂英語的低下階層會用粵語拼寫日常英語單詞,所以粵語中的英語借詞在香港很常見。比如地板卷取機叫工長,剎車叫剎車,軸承叫軸承,草莓叫草莓,等等。很多老人還是把“郵票”稱為“郵票”,把“保險”稱為“保險”。此外,香港人稱呼男教師和警察為“先生”,女教師為“小姐”。
事實上,在1949之前,這些來自英語的外來詞經常在廣州等粵語地區使用。但由於內地推廣普通話,這些詞逐漸被標準普通話取代。目前有老壹輩的廣州人,尤其是某些行業的(比如修車行業)。剎車、軸承、扳手,男教師、警察叫“先生”,草莓叫“草莓”,還是各個年齡段的人都通用。
有壹種觀點認為,把香港流行的“懶音”作為香港粵語和粵語的區別標準更合理。用“英語粵語拼法”區分香港標準粵語和粵語。比如廣州叫“地板水暖工”,香港叫“柯文”,佛山翻譯成“文”,於是就有了佛山標準粵語。這種劃分方法從語言的角度來說是不成立的,因為它的發音是完全壹樣的,而且單詞並不排斥。其實在香港開埠之前,廣州就已經在使用外來詞了,今天的外來詞未必都是香港創造的。
由於1980年代到1990年代大量香港人移民海外,海外粵語也受到了香港方言的影響,確立了世界上出現了標準粵語,語音和語法標準仍然是粵語。在日常的語言和新聞中,也有“牛逼”(形容事物強大或形容形勢繁榮)、“luka”(刷卡)等港式表達。
其實我之前在深圳讀書,文言文真的是鋪天蓋地。我覺得粵語保留了很多古風元素,學文言文比較容易。
另外,我個人覺得香港的粵語比較好,搞笑的話也多,尤其是看搞笑電影的時候,最好看港版的。廣州的粵語都是從普通話壹個壹個念出來的,沒什麽新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