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麗江有哪些景點?

麗江有哪些景點?

麗江位於中國西南邊陲,雲南省西北部。它位於青藏高原南端,橫斷山脈向雲貴高原北部雲嶺山脈過渡的地方,具有兩種以上的地形特征。境內地貌多樣,高原雪山、河谷、深谷、草甸和平壩與自然景觀資源相結合,氣候變化顯著。

麗江歷史悠久,很早就有人類活動的痕跡。它是中國古代人類活動發生的地區之壹。

麗江自古以來就是南方“絲綢之路”的中轉站,是中國西南交通貿易的大動脈,是從西藏進入的“茶馬古道”。兩條古道不僅是中原通往東南亞的貿易通道,也是溝通中原文化與外來文化影響的傳遞渠道。

麗江是納西族的故鄉,是中國唯壹的納西族自治縣,還居住著白族、彜族、彜族、普米族等少數民族。

麗江文化的特點是開放、慷慨、包容。納西族人民長期創造和維護的東巴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壹朵奇葩,是人類共有的文化遺產!東巴語是納西族東巴文化的主要記錄符號,有***1400多字,被認為是世界上唯壹完整的“活象形文字”。浩如煙海的東巴經書、舞譜、繪畫和祭祀儀式充分展示了納西族東巴文化的神奇光輝。

麗江古城歷史悠久,古樸如畫,具有水鄉山城的風貌。城中有水,山中有城,山川交融,道路自由,街巷幽深,垂柳依依。

麗江有許多歷史和文化遺跡。漓江有七大名剎,分別是文峰寺、郭芙寺、扶桑寺、玉峰寺、智雲寺、興化寺、趙玲寺、北嶽寺、白沙古建築群、三聖宮、龍泉寺。由此可以看出中原文化與當地民族文化的結合以及藏族文化的影響。

麗江也被譽為麗江國家玉龍雪山風景區。景區內有南宋時期修建的麗江古城和許多古剎。有雄偉的玉龍雪山,海拔5596米;這裏有世界上最深最危險的虎跳峽。有被譽為“長江第壹灣”的石鼓;以高山植被和丹霞地貌為主的老君山、黎明等大型地質景觀。

此外,麗江還有十多種少數民族,主要是納西族,如白族、彜族等,有著奇特而豐富多彩的民族風俗和文化。

麗江,也是中國生態環境保護最好的地區之壹,有“東方瑞士”的美譽。

總之,這片交織著生動奔跑的古城、特色鮮明的納西東巴文化、眾多歷史遺跡、雪山、運河、草甸等優美自然景觀的熱土,將會受到人類加倍的呵護和永遠的關註。

麗江納西族自治縣位於中國雲南省西北部。其地理坐標為北緯26° 34 '至27° 26 ',東經99° 23 '至65° 438+000° 32 ',面積7648平方公裏,人口32.9萬。這裏居住著納西族、栗族、普米族、漢族、白族、彜族、藏族等十多個民族。其中納西族18.4萬人,占總人口的57%。

由於地處青藏高原南端橫斷山脈向雲貴高原北部的過渡帶,麗江氣候受南亞高原風影響,幹濕季節分明,氣溫變化不大,周邊景色優美,自然環境優美。

麗江的地勢從西北向東南傾斜,呈階梯狀下降。最高海拔在玉龍山主峰3396米,最低海拔在金沙江河谷1219米,高差4337米。

早在10萬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就有智人“麗江人”在此居住。金沙江流域洞穴壁畫的發現和許多新石器、青銅、鐵器的出現,證明麗江是中國西南地區古代人類活動的重要地區之壹。據史書記載,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65438年+公元前0年),漓江屬於秦國的蜀郡,位於隋九縣。唐代先後歸吐蕃、南努瑪,宋代歸大理國。元朝八年(公元1271),設立麗江宣威部,稱麗江。明代(公元1368 "-16644),建立麗江軍民府。麗江府建立於清朝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麗江縣建立於民國時期(公元1911—1949)。麗江縣人民政府1949年7月成立,1961年4月遷至麗江納西族自治縣。

麗江古城位於玉龍山下海拔2400米的高原平臺上。始建於宋末元初(12年末至13年中期),總面積3.8平方公裏。舊土司衙門位於城南,周圍建有宮苑。在壹條東西向的主軸線上,排列著石牌坊、丹池、正殿、附殿、廣碧樓、余音樓等建築。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驚嘆日本:“宮室之美,意在君王。”城市

北面是商業區,以四方街為中心。四條主幹道呈子午狀向四周延伸,沿街設置商業鋪面。

城東是舊官邸所在地,有文明廣場、文廟、武祠等。

“城依水,水隨城”是麗江大研古城的壹大特色。黑龍潭位於城市北部,是古城的主要水源。水池自北向南蜿蜒而下,在雙石橋處分成三股溪流。每壹條支流都分成無數條小溪,入墻撓屋,穿行於花園之中,形成了大街在河邊,巷子在水邊,樓房跨水而建的景象。水網之上,有多達354座形態各異的石橋、木橋,使大研古城的橋梁密度為全國之最。

麗江民居富有民族特色,平面布局有三坊壹照壁、四進五天井、前後院、壹進多院等多種形式。房子建在高低地勢上,多為兩層三層,適用且美觀。

納西族作為古城的主要居民,有著悠久而豐富的傳統文化,著名的東巴文化、納西古樂、白沙壁畫是其重要內涵。

麗江大研古城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集中體現了納西族獨特的生活環境、地方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達夫發掘的文化內涵為研究城市建築史和國家發展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不僅僅是中國,更是全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

特性

(壹)麗江大研古城

1,歷史沿革

(1)古城發展大事記

南宋末年,麗江穆氏家族首先將統治中心從白沙遷到獅子山腳下,開始建宅城,稱“大葉田”;

南未歸幽元年(公元1253年),穆氏家族首先支持阿宗,聯合元朝支持忽必烈。尤氏二年(公元1254年),大業場設三管民官,其建制隸屬於察汗章管民官。

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察汗張觀改為漓江路軍民總局;

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改管民官為同安州,州治為大研古城。

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同安知府阿甲阿德投降明朝,設麗江軍民府。阿甲阿德被朱元璋賜姓牧婧,為世襲太守。

明朝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慕德在獅子山腳下修建了“麗江軍民廳”。

清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設立麗江軍民府,穆仍為世襲知府。清朝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朝廷在麗江實行“變士為流”的政策。朝廷反而任命流官為知府,把穆家降為地方法官。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麗江第壹任官制知府楊弼上任後,在古城東北的錦鴻山腳下新建了官制知府衙門、營房、教授部、訓導部,並在這些官制建築周圍修建了圍墻。

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麗江軍民府下增設麗江縣,在古城南門橋旁建縣衙門。民國二年(公元1912),麗江棄府留郡,縣衙門遷至原麗江府衙內;

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在麗江設立雲南省第七行署和麗江縣政府。

1949成立麗江專員公署和麗江縣人民政府。

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成立於1961。

(2)城市建設者

宋末元初,穆先辟阿宗建“大葉田”;

在明代,麗江古城的建設主要由穆知府主持。明朝萬歷年間(公元1672年),知府木曾修建了皇帝批準的“忠義坊”。

清朝第壹任官制知府楊弼,按照朝廷的制度修建官邸和政府城。納西族民居是居民根據家庭生產生活需要、經濟條件和土地利用情況自由靈活安排的。

(3)城市功能和居民

麗江古城是納西族的聚居地,是保存納西族傳統文化的載體。自成立以來,它壹直發揮著區域政治和民族文化教育中心、滇藏貿易和中印貿易樞紐的作用。

目前,麗江古城仍有6269戶25279人居住。其中納西族16999人,占總人口的66.7%,仍有30%的居民從事以銅器銀器制作、皮毛皮革、紡織、釀酒為主的傳統民族手工業和商業活動。

2.特征

(1)選址

麗江古城,依托大江探峽和險要山口,在城四周設隘口防守,西北有城樓,西有石門,西南有九合關,東北有太子關,城南有秋塘開。

麗江大研古城選址充分利用了地理環境和黑龍潭水源,北依金鴻山,西依獅子山,西北整體坐地朝南。獅子山是用來在冬天阻擋來自西北的寒風的。蜀南連著遼闊的平川,春天迎接朝陽,夏天驅趕熱風。這些建築在山上起伏。

(2)街道廣場

麗江大研古城街道以四方巖為中心,以新華街、五壹街、七壹緯街、信義街、廣益街為子午線格局。街道依山傍水,空間時而封閉時而歡快,形成了通達全城的路網。

主街中央有廣場,其中四方街最大。四方街不僅是大研古城的中心,也是滇西北的集市和商業中心。西側制高點是龔克廣場,壹座風格獨特的三層門樓。西有西河,東有中和河。西河上有壹個活動閘門,利用西河和中河的高度差沖洗街道。這種獨特的衛生設施在國內外都是罕見的。

古城的大街小巷都是用紅色角礫巖(民間稱為五花石)鋪成的,特點是雨季無泥,旱季無飛灰。石頭上的圖案自然典雅,紋理細膩,與整個城市環境相協調。

(3)水系統

黑龍潭是麗江大研古城的主要水源。從這壹點出發,清澈的水通過線性的河溝流過許多家庭,與分散的井泉形成嚴密的水系,滿足整個城市的消防和生活用水需求。

A.河道:

香山腳下的黑龍潭有幾十個出水口,出水量1.965,438+08到4.430立方米每秒,潭面近4萬平方米。潭水在雙石橋下由北向南流淌,分為束河、中河、西河。三口支流井又進壹步分成無數條小溪,穿過小巷,進入墻壁和房屋,流遍全城。古城的街道與河流緊密結合,街景與水景相得益彰。河道最寬處3到6米,最窄處不到1米。

B.全壇:

大研古城的泉池有黑龍潭、白馬龍潭和尚易甘澤泉。白馬龍潭位於獅子山南麓,古城西側,又名獅乳泉,水面面積近百平方米,出水量O.023立方米每秒。泉水幹凈純凈,從未幹涸。甘澤泉位於柬埔寨古城金宏山麓,水面面積數十平方米,出水量O. O1 m3/s,水質非常純凈。

C.嗯:

大研古城內散布著許多水井,大多采取“三眼井”的形式,“三眼井”是指壹口井分為三眼,三眼相連,依次為:飲水眼、洗菜水眼、洗菜水眼。

(4)橋梁

在麗江古城的雨荷水系上,有354座立交橋,平均密度為每平方公裏93座。有廊橋(風雨橋)、石拱橋、石板橋、木橋等等。著名的有索翠橋、大石橋、萬千橋、南門橋、馬鞍橋、仁壽橋。它們建於明清時期,建築風格獨特,使麗江古城成為壹座橋城。

(5)住所

麗江古城的民居建築是納西族建築藝術和風格的集中體現。它是在納西族原有的枯木本楞房形式的基礎上形成的,吸收並融合了漢、白、藏等民族建築的壹些優點,在布局形式和建築藝術上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

A.平面布局和建築特色;

居住建築壹般為兩層木質建築,高約7.5米,也有少數三層建築,為鬥式結構,磚石墻,瓦頂帶遊廊(即秤)。根據框架形式和遊廊的不同,可分為平房、敞樓、雨廈、騎樓、野人樓、悶樓、雨廈七大類。布局有三種類型:三坊壹照壁、四進五天井、前後院、壹進二院、二方角、四合院、多進院落、多院組合,其中三坊壹照壁、四進五天井較為典型。三坊壹照壁,即正房壹坊,左右廂房兩坊,正房對面的照壁,形成三合壹的院落。四進五天井是指由正房、下房、左右廂房四間房屋組成的封閉四合壹的房屋。除了中間的壹個大天井,四角還有四個小天井或漏房。三坊壹墻四合五天井是麗江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見的形式,其他布局形式都是它們的變異、演變、發展和組合。麗江民居的框架非常靈活。有懸山,木構架的主要受力部位設置有“馬樂掛”、“錨”、“穿方”、“錢進”等具有綁紮作用的構件。整個框架按照1%的傾斜度將柱頭向內傾斜,柱根向外傾斜,增強了框架的穩定性。在框架的連接部位,根據受力情況分別采用了“兩榫”、“大榫”、“平榫”等柔性連接,並設置了井隱尖,便於抗震。重(垃圾)輕(木板)的擋土墻,堅固實用。麗江民居在形制組合和輪廊造型上縱橫交錯。美麗的走廊;外觀外立面多為石材,墻面抹灰,墻角砌磚,青瓦覆蓋,色彩和諧,外觀簡潔。

B.住宅庭院的地方特色:

麗江民居非常重視房屋的裝飾,重點是門樓、照壁、遊廊、門窗隔斷、天井、梁仿等。門樓有磚拱式、木梁跨拱式、木架式三種。磚拱門樓多為中間高兩邊低的三滴水形式。木過梁牌樓是壹座由木過梁支撐,上覆薄磚的三落牌樓。木架門樓多為雙坡屋頂,屋檐用多層花板、花罩裝飾。壹般民居的照壁上有三滴水壹字平,內廊的小照壁用大理石裝飾。房子的門窗上裝飾著黑鳥、花卉、棋類、字畫、石器皿等木雕圖案,是功能與藝術相結合的產物,此外,梁、梁、欄桿、柱基、腳凳、飛檐、屋頂等木、石、瓦部分也有裝飾。比如較大的梁的梁頭雕成獸頭,俗稱“獅頭”,也有雕成鼓形和瓶形的。

C.住宅庭院設計:

古城民居的庭院都是用鵝卵石和五花石鋪成的,格局取決於庭院的大小或者主人的喜好。內容涉及花卉、黑魚、昆蟲、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等。手法簡單,布局嚴謹。面積大、院落多的住宅,壹般由兩個廣場、壹個照壁、壹個花臺、壹個水池組成。

(2)大研古城周邊的民居建築

1,白沙住宅樓

白沙居住區位於大研古城以北8公裏處。宋元時期曾是麗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白沙民居建築分布在壹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是壹個梯形廣場,四條小巷從廣場通向四個方向。沿街設置住宅鋪面,壹股清泉從北面引入廣場,再融入住宅小區,很有特色。麗江納西族著名的棒棒節也起源於此。按照傳統習俗,正月二十開正殿(白沙圍東側,有法堂等古建築)祭神。那壹天,麗江各族都來祭拜,集市貿易以木制品、竹編器皿為主,應有盡有。白沙民居建築的形成和發展為麗江大研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礎。

2.束河民居

束河住宅小區位於麗江古城西北4公裏處,是麗江古城周邊的壹個小市場。束河依山傍水,民居星羅棋布。街上有壹池泉水,名為“九鼎龍潭”,又名“龍泉”。春天的水質清澈,有數不清的魚在遊動。泉水溢出的流水蜿蜒流過街道。此外,青龍河從束河村中心穿過,建於明代的青龍橋橫跨其上。青龍橋高4米,寬4.5米,長23米。它是麗江最大的石拱橋。壹個長32米,寬27米的方形小護欄,就建在橋梁的側面。它被許多人行道包圍著,被水保護著。其形狀與麗江古城四方街相似,也可用於街道引水。蜀國為什麽以文化、教育、手工業發達而聞名?村裏有壹所規模較大的束河中學。許多人靠從事皮革加工和其他手工業謀生。是著名的皮匠村,有“束河皮匠,壹錐子走天下”的說法。

(三)豐富的民族文化

1,重要文物:

(1)明代麗江軍民府和穆家園:明代麗江軍民府和穆家園位於麗江大研古城西南,建於明洪武十五年(13)。府邸分布在壹條286米長的東西軸線上,有金水橋、忠義廣場、圓池、正殿、光弼樓、壽星樓等。大宅北側有壹進三院的房子,俗稱穆家院。麗江軍民府在清朝鹹豐、同治年間被士兵洗劫壹空。有壹座亭子,壹座光壁塔和壹只石拱橋。

(2)玉泉明清建築

玉泉明清建築位於黑龍潭公園內,包括明代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郭芙寺五峰樓:文明坊、石室、文怡亭、解放臨門樓、廣碧樓、德月樓、龍神祠,其中以五峰樓最具特色。

郭芙寺五鳳樓

五鳳樓(原名法雲間),位於黑龍山公園北端,建於明萬歷二十九年(公元1601),1974年從山治郭芙廟遷回黑龍潭,1983年公布為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座20米高的建築是壹個三層結構,有壹個之字形底座,三個露臺,壹個八角形屋頂,三層有24個飛檐。從任何壹個角度,都可以看到翅膀飛舞,宛如五只彩鳳展翅,故名五鳳樓。整棟建築* * *,共有32根柱子,其中4根高12米,柱子上部采用桶架技術建造,頂部包金。天花板上畫著太極畫、飛天神、龍、風等。,線條流暢,色彩艷麗。具有漢、藏、納西等民族的建築藝術風格,是我國古代建築的稀世瑰寶和典型範例。

(3)白沙宗教情結

包括劉力殿、大石九宮、大頂劍、金剛殿和文昌宮。其中,六裏店、大石雞宮於1965被公布為雲南省第壹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已被推薦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白沙壁畫

白沙壁畫分布在琉璃殿、大保基宮、大頂尖等白沙宗教建築中。它們繪於明初(13世紀初),現存壁畫44幅。

壁畫的內容主要是宣揚宗教教義,也包含了明代納西族的社會生活。它融合了佛教、密宗和道教的主題。在藝術風格上,融合了中國文化的傳統技法和藏族、納西族等少數民族的繪畫風格。色彩細膩流暢,色彩斑斕,金壁輝煌,鋪金貼金的手法更是熠熠生輝。人物栩栩如生,姿態各異,個性突出,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其中,達責宮中的壁畫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如來講經最大圖高3.67米,寬4.98米,面積18.29平方米。

2.神秘的納西東巴文化

納西族自古以來創造了獨特的民族文化,因主要保存在納西族宗教的東巴宗教中而得名。

東巴文化主要包括東巴文字、東巴經書、東巴繪畫、東巴音樂、東巴舞蹈、東巴樂器以及各種祭祀儀式。

(1)世界上唯壹現存的象形文字:

東巴文宇,壹種原始的象形文字,* * *有1400個單體建築,至今仍在使用,因此被譽為世界上唯壹活著的象形文字,被視為全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它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關註。法國學者巴克在1913年出版的《若幹研究》中首次介紹了370個東巴文字。美國學者洛克對東巴文字的收集和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國學者編纂的《納西象形文字譜》和《莫都象形文字詞典》也代表了東巴文字研究的高水平。

(2)東巴經,納西族古代社會的百科全書。

東巴經是用東巴文字寫成的經文。大概有4萬冊。其中,有1000多種不同的參考書目。除中國外,美國、英國、法國、日本、德國、加拿大、奧地利等國都有東巴典籍的收藏,美國國會圖書館和哈佛大學的藏書超過4000冊。

“東巴”典籍內涵豐富,是研究納西族古代哲學、宗教民俗、社會歷史、倫理道德、民族關系、文學藝術、語音文字等的珍貴資料。比如跳神的舞蹈規則,祭祀石洛法的舞蹈規則,東巴經中的舞蹈起源和舞蹈的起源和起源,是世界上唯壹用象形文字書寫的舞蹈樂譜,現在還能照著樂譜跳舞。

(2)東巴畫:

東巴畫大致可以分為木排畫、卡畫、卷軸畫三種,其中以卷軸畫最為著名。《神路圖》是東巴畫的代表,長約14米,寬30米。整幅畫分為天堂、人間、地獄三個部分。成文書中有人物、神、椽、鬼370余人,奇禽異獸70余種,線條粗獷,造型簡潔生動。

(4)東巴的各種祭祀儀式:

東巴教有五十多種祭祀儀式。其中有大規模的祭天、祭視、祭風、祭壽。

(5)眾多的東巴樂器:

東巴樂器約有30種,其中最重要的有:五佛冠、法帽、法杖、展鈴(銅鈴)、大鼓(皮鈴鼓)、法刀。東巴誦經時用作伴奏的樂器有:“負負半刻”(白海螺、小號)、“半刻”(犁角)、“紹爾”(鑼)等。

3、麗江古城周還有宗教建築。

麗江古城周邊也有很多各具特色的宗教建築,有漢傳、藏傳佛教、道教等多種宗教,其中以五大寺和北嶽寺最為著名。

申請加入世界名單的原因

麗江古城是壹座歷史文化名城,具有很高的綜合價值和整體價值,集中體現了當地的歷史文化、民族風俗習慣,體現了當時社會進步的本質特征。流動的城市空間、充滿活力的水系、風格統壹的建築群體、規模適宜的民居建築、友好宜人的空間環境、獨特的民族藝術內容,使其有別於中國其他歷史文化名城。尊重自然、講求實效、坦誠兼容等古代城市建設的寶貴特點,體現了特定歷史條件下城市建築特有的人類創造精神和進步意義。麗江古城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少數民族傳統聚落。它的存在為研究人類城市建設史和人類民族發展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它是珍貴的文化遺產,是中國乃至世界的瑰寶,符合加入世界遺產名錄(ⅴ)的理由。

(壹)麗江古城在中國名城中的地位

麗江古城歷史悠久,古樸自然,具有水鄉山城的風貌。作為壹座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城市,從城市整體布局到工程建築都有自己獨特的納西族風格。從65438年到0986年,中國政府將其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並確定了麗江古城的中國名城地位。

(二)麗江古城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城市建設的成就。

麗江古城不同於中國任何壹個帝都,不受中原城市“方九裏,邊三門,中九緯,道九軌”復制的影響。城市裏沒有路網,也沒有嚴密的圍墻。古城布局中的三座山,由壹屏壹河相連。三條河流穿城而過,家家戶戶在水系利用中流動;街道布局中“經絡”的設置與“曲線、隱逸、狹遠、傳神”的風格;依山傍水的建築設計藝術在中國現存古城中極為罕見,是納西族先民根據民族傳統和環境進行再創造的結果。

(3)麗江古城民居是中國民居類型之壹,具有鮮明的特色和風格。

城鎮和建築本身是社會生活的物化形式。與官府、寺廟、廳堂相比,民居建築更能反映壹個民族、壹個地區的經濟文化、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在布局、結構和造型上,麗江古城民居建築根據自身的具體條件和傳統生活習慣,有機地結合了中原古建築和白族、藏族民居建築的優秀傳統,並在建築抗震、遮陽、防雨、通風和裝飾等方面進行了大膽創新,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它的顯著特點是沒有統壹的體,鮮明地表現出依山傍水、窮中取長、愚中藏巧、自然淳樸的創造性。麗江民居是研究中國建築史和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遺產。

(四)麗江古城是自然美與人工美、藝術與實用經濟的有機統壹。

麗江古城是保存完好的古城典範。依托三山,古城與自然有機完整的統壹。古城內瓦房鱗次櫛比,青翠的青山環繞,緊緊環繞著緊密相連的古城。城市裏的房屋造型簡單生動,裝飾精致典雅,是納西族文化和技術的結晶。古城所蘊含的藝術,來源於納西族人民對生活的深刻理解,凝聚著人民的智慧,是當地民族文化和技術交流融合的產物,是中華民族珍貴建築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5)麗江古城蘊藏著豐富的民族傳統文化,集中體現了納西族的繁榮發展,是研究人類文化發展的重要史料。

麗江古城歷經800多年的繁榮,逐漸成為滇西北的經濟文化中心,為民族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居住在這裏的納西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壹起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無論是古城內的街道、廣場、牌坊、水系、橋梁、民居裝飾、庭院小品、檻板、碑石,都滲透著納西族人民的文化素養和審美情趣,充分體現了當地民族宗教、美學、文學等各方面的文化內涵、意境和魅力,展示了歷史文化的深刻豐富內容。特別是東巴文化、白沙壁畫等內涵豐富的傳統文化藝術,為人類文明史留下了輝煌篇章。

(6)關於麗江古城的真實性。

麗江古城從城鎮總體布局到民居建築形式,以及建築材料、工藝裝飾、建築技術和環境都很好地保留了其古老的風貌。首先,道路和水系保持完好,五花石路面、石拱橋、木橋、四方街商業廣場都保留了下來。民居仍在用傳統的技術和材料進行修復和建造。古城風貌得到了當地政府最大限度的保護,壹切建設活動都由巖格控制和引導。麗江古城壹直是人民創造的,而水井也將繼續被創造。作為居住區,古城偏離原有形態和結構的附屬物或“新建築”正在被逐步拆除或整改,以確保古城本身的藝術或歷史價值能夠得到充分開發。

上述麗江古城是歷史文化名城,具有綜合價值和整體價值。只有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進行保護,才能長久流傳,才能充分發揮其世界意義。

/news/ReadNews.asp?NewsID = 3416 & amp;BigClassID = 37 & ampBigClassName = & ampSmallClassID = 75 & ampC0 % BD % E7 % D2 % C5 % B2 % FA % BD % E9 % C9 % DC & amp;SpecialID=0

  • 上一篇:2019四川涼山火災有感如何寫壹篇緬懷消防英雄的作文
  • 下一篇:什麽是刮痧?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