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建的戲臺分大族和小族(房、股)兩種。這是以氏族為單位建造的,多半與祠堂建在壹起,是該氏族祭祀祖先的場所。大氏族建造的戲臺大都由鄰近的同姓村莊集資興建,如臨港古田下堡的戲臺。在古田附近散居著很多村莊,那些村莊裏大部份都是盛姓集族而居,號稱“古田十八族”,都是同壹祖宗繁衍下來的,為了便於集中祭祀祖先,十八族便集資在下堡村建造了壹座戲臺,如舉行祭杞祖宗或修宗譜等活動,同時都要大演其戲,其時,十八族都要分別推選頭首(各族的為首者)參加籌劃和攤派費用。此外,也有以氏族中的房股出面興建的戲臺,那是為了本房(股)的集中與祭祀祖先的方便而建的。如雙田鄉的橫路村的葉姓就有壹房、四房、九房三座戲臺。塔前的山下朱家原來也有上邊、下邊兩座戲臺(上邊戲臺因年久失修,破爛不堪已拆除)。雙田的龍珠也有三座戲臺。凡以宗族建造的戲臺,都與祠堂相連或建在祠堂外圍,相互組成宗族祭祀、社交、娛樂活動中心。這種戲臺大都與祠堂統壹建造,戲臺與祠堂相對面,兩旁有廂樓將戲臺與祠堂連在壹起廂樓可作包廂,亦供藝人住宿。廂樓下面是女人看戲的地方。戲臺、祠堂、廂摟形成壹個方形封閉式的包圍圈,中間包圍著壹個較大的天井,這是男人看戲的地方。在封建社會裏,戲場中的規矩也是很封建的。演戲時,祠堂裏辦酒設“口字席”。所謂“口字席”是指戲臺對面的祠堂裏擺設酒席,向著戲臺的壹方為上方,即首席。坐主客。如本宗族的頭首(老板)、長輩或“華宗”(同氏族發脈下來,居住在外地的遠房同宗)。兩旁坐著陪客,背著戲臺的壹方空著,不設坐位,留壹缺口,故稱“口字席”。請頭首、長輩、華宗來賓壹邊飲酒,壹邊看戲。在封建社會裏,壹般來說男女是不能混在壹起看戲的,女人如果跑到天井裏男人堆裏看戲,則會被人恥為“不正經”的“賤貨”、“騷婆”;男人如果鉆列廂樓下女子叢中看戲,不但會受到公眾的譴責,有時甚至會遭到毒打。
樂平農村中的宗族戲臺,有的還造成了晴雨雙面臺,如果是祭祀祖宗,修宗譜要辦酒請客或是下雨天演戲,則是用雨臺,那就是上面所介紹的面向祠堂的臺,這種戲臺最大的缺陷,就是容量小,看戲的人多了就會擁擠不堪,有時甚至會因此引起事端。最大的好處是下雨天演出時,坐在祠堂裏和廂樓上下可以不撐傘,且可邊吃喝邊聊天邊看戲。戲臺背面不封墻,而是用門板關閉的,平時壹般不打開。若是天晴,為了能容納更多的觀眾,大多用晴臺演出,這便打開雨臺背面的墻扳,把雨臺的前臺改作晴臺的後臺,後臺改作前臺,將舞臺上前後的東西互相調換以下便可演出,像天濟彭家、南岸余家的老戲臺就是這種晴雨雙面戲臺。但就樂平農村已存的晴雨雙面戲臺的規模質量而言,恐怕要數滸崦程家的戲臺為上乘。滸崦地處樂平鎮橋鎮北壹公裏許,其戲臺建於1872年(清同治十二年),集能工巧匠歷三年竣工。遠看重檐翹角,華麗壯觀。屋脊中央樹壹碩大彩釉瓷瓶,瓶中插壹鐵叉,直指雲天,瓶頸以四根鐵練系住屋檐四角。檐下懸掛鐵馬風鈴,風起鈴響,清脆悅耳。臺高14米、寬25米、深12米,正中以木質雕的屏風橫向隔開,使之成為相互背依,緊密相連的晴、雨雙面戲臺。晴臺面北,是全臺的主體,雕工精美,氣勢恢宏。臺頂天棚上有三口藻井(俗稱窩棚)。中間壹口為螺紋鬥拱式,稍前兩側各有壹口轎頂式藻井。後壁上端懸著壹塊鏤有十八羅漢襯底的鍍金匾額,上書“久看愈好”四個蒼勁大字。臺前四根漆黑鋥亮的頂梁大柱上,掛著當地名儒手寫的楹聯,字跡瀟灑俊逸。戲臺兩側各壹廂房,與雨臺相通,供演員進出場。臺上雕梁畫棟,遍布描金戲文人物浮雕:《魁星點鬥》、《劉海戲金蟾》、《昭君和番》、《三雇茅廬》……密密麻麻不下百余處,千姿百態,栩栩如生。雨臺的構造與裝沛,較晴臺稍遜色。 草臺是臨時搭建的演出臺,支木為柱,蓋稻草(或竹席)為頂,可單獨使用,也可搭在古戲臺旁邊,供兩個戲班“打串臺”(唱對臺戲),哪邊演出精彩,觀眾就呼嘯著倒向哪邊,氣氛十分熱烈,真是“草臺演春秋,觀眾亦無數”,並引出“還眼債”的自嘲自謙的趣事。
這些風格各異的古戲臺,大都出自當地的能工巧匠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