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習俗傳說有哪些代表作?

習俗傳說有哪些代表作?

西南地區的習俗傳說很多,且有特色,比較著名的有《火把節》、《米色紮》、《繞三靈》等。

《火把節》的傳說在雲南各民族中廣為流傳,並且浸染了各民族不同的色彩。關於火把節,史誌有比較細致的記載。《蜀中名勝記》卷十五引《夷裔考》說:“人,其俗每歲六月二十四日為火把節,競舉火把盈野……。”明人李元陽《雲南通誌》說:“六月二十五日,束松明為火炬,照田苗,以火色占農。”《五堂雜俎·星回節考》卷二載:“節之日是夕,在所人戶,同時燃樹,入室遍照幽隱,口中喃喃作逐疫送窮語,而農人持火照田以祈年,樵牧漁業,各照所適,求利益於光明中。”由此可知,“火把節”最初是祈年的。到南詔時這個節日增添了新的內容,從反映人們與自然的鬥爭,轉向反映社會鬥爭。《記古滇說》載:“南詔國相國張建成始服五詔。”又說:“魁羅黨(即皮羅閣)遣部將平五詔,聲威大振。”其下又記閣甸鳳築城之事說:“鄧川東十裏,邆賧詔之妻名慈善者,固夫召被殺,慈善築城負固,神武王(即閣羅風)欲妻之,慈善堅執不從,誓曰:‘壹女不更二夫!’乃據城以自守,王領兵攻之,不克。慈善卒,王嘉其節,賜號德源城,亦修理之。”從此,人們為紀念慈善夫人,每年要過火把節。

民間流傳的火把節傳說,各民族不盡相同。

白族的《火把節》講,古時有個叫薄邦的人,他因救民心切,忘了觀音“先撒五谷,後撒樹種”的叮囑,邊走邊把五谷與樹種壹齊撤完。結果他走過的路被層層密林阻擋,無法返回。以後的每年六月二十五這天,人們便點著火把去找這位造福的人。火把節即由此而來。

納西族《火把節的由來》說,有壹個名叫子勞阿普的天神,壹天在銀河邊遊玩,忽然聽到民間歌舞之聲。他往下壹看,見人間生活非常美好,十分惱怒,便差壹個天將到人間去焚燒大地。這位天將到了人間,看到人們勤勞善良,不忍將大地毀滅。他叫納西人家家準備火把,到六月二十五日壹齊點燃。這壹天子勞阿普到銀河邊查看,果然滿山遍野都是火,以為大地已被毀。納西族避免子壹場災難,從此,每年六月二十五日就成為納西族的火把節。

彜族的《火把節》講的是:天上的大力士斯熱阿比要和地上的大力士阿提拉八比武,結果天上的大力士被打敗摔死了。天神大怒,便派大批蝗蟲來吃地上的莊稼。地上的大力士領著大家砍了許多松樹枝,在六月二十四日晚點燃火把,把蝗蟲統統燒死,保住了莊稼。

在彜語支各民族中均保留著過火把節的習俗,到了農歷六月二十四日各家各戶殺雞、宰羊、煮坨坨肉祭祖先。人們聚在山上玩火把、鬥牛、摔跤、男女對唱,壹直到六月二十九日,才將火把送出去。

另外,哈尼族的《米色紮》和白族的《繞三靈》的傳說也很生動,反映了兩個民族的倫理道德觀。

《米色紮》是哈尼族最普遍最隆重的節日,又稱“十月節”。這個節日是從每年農歷十月第壹個屬龍日開始,節期三至五天不等。到時,哈尼人家家戶戶殺豬殺雞、舂糯米粑粑、釀造噴香的米酒,男女老少穿上節日盛裝,走村串寨,求婚訂親。

白族的《繞三靈》是紀念英雄的節日傳說。

傳統的“繞三靈”於每年農歷四月下旬舉行,歷時三四天,從二十三四日開始。到時,人們穿著盛裝,彈著樂器,沿著蒼山腳,邊唱邊舞邊走,繞過佛都“崇聖寺”,二十五日到達喜州“神都”聖源寺,次日人們沿著洱海前進,路過靈帝本主廟,最後到達保靖帝和公主的本主廟。祭祀後,“繞三靈”的隊伍各自返去。

“繞三靈”起源於原始氏族的“社”,是朝社的壹種原始宗教活動。到了南詔時期它增加了新的內容。傳說南詔國時期,大將軍段宗施行仁政,率兵抗擊獅子國的侵略,受到百姓愛戴。段宗死後,人們把他尊為本主中的“神中之神”,在大理城(今喜州)給他修本主廟宇,叫做“神都”。人們為了懷念他,手中拿著杵喪棒和壹枝柳樹枝,樹枝上掛壹塊白布和凈水碗,從各個村落來到聖源寺朝拜,表示對段宗的敬仰,從此,這種活動就形成了白族的壹種獨特節日風俗。

西南地區傳說以風物傳說見長,這些傳說都是最優美而又易接受的鄉土教材。白族的《望夫雲》把人間愛情悲劇和自然風光巧妙地結為壹體;彜族的《石林》以幻想的手法解釋了石林的來歷;傈僳族的《怒江的來歷》、納西族的《金沙江姑娘和玉龍山十二兄弟》等傳說運用了擬人化的手法把江河的性格與人的性格相聯系,使傳說帶上了許多傳奇色彩。總之,西南地區的青山秀水、皓月白雲,多被這裏智慧的各民族依物取形,隨類賦彩,造就了壹篇篇優美的傳說,通過它抒發該地各族人民愛鄉戀土之情。

  • 上一篇:行為準則
  • 下一篇:五四青年節演講節目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