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鄉土散文:火爐(甘肅80後農村孩子的記憶)

鄉土散文:火爐(甘肅80後農村孩子的記憶)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壹杯無?

每當讀起這首耳熟能詳的古詩,我便會想起童年的火爐,那暖暖的氣息永遠氤氳在我的腦海裏。

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偏僻的小山村還是落後至極,幾個村子才有壹所小學,我的小學就是在幾公裏外的楊家岔讀的。

每到冬天,教室裏凍得跟冰窖壹般,窗戶的玻璃上結了壹層層的冰花。為了取暖,每個教室裏都會安放壹個鑄鐵火爐,伸在外面的煙筒下面經常會吊著壹根很長的冰棒,調皮的男孩子愛專門拿根棍子去敲碎它。跌落在地上,冰棒會化成壹攤黑色的黏液,如果沾在衣服上,是洗不掉的;也有的班級會在煙筒下面綁壹個瓶子去盛那臟臟的黑水,黑水滴落的速度還挺快,不出幾天就積成滿滿壹瓶子。

嚴冬季節,幹枯的樹木孤零零地佇立在半山腰,毫無生機的黃土高原萬物沈寂。壹場大雪過後,銀裝素裹的山川大地瞬間美成了童話世界,對黃土高原情有獨鐘的牛羊撒出圈門,奮力舔著旮旯裏厚厚的積雪,山谷裏悠長的咕咕的叫聲形成了壹首歡快的曲子。

玩雪累了的我,合上雙手使勁用嘴哈幾下,然後加快步子鉆進屋裏。那雙凍得發紅的還沾滿了藍色墨水的小手,在火爐旁烤了剛壹會兒,手就開始隱隱脹痛,耳朵也慢慢發燒起來,不知不覺間,抓筆的食指就腫得往外淌膿了。我邊搓手邊熟練地拿起鏟子往爐膛裏加了幾鏟子煤,也學著大人的樣子把下面燒完的煤渣掏出來,這些活我幹得輕車熟路。

那麽大的教室,就壹個小小的火爐。下課了,大家會壹擁而上,圍在火爐的四周,暖手暖腳。把手抱在煙筒上,壹邊搓手,壹邊跺腳;圍繞在火爐旁,打打鬧鬧,偶爾也談論著某壹道題或者哪位老師的趣事,享受著課間十分鐘的歡樂和火爐帶來的溫暖。

火爐,其實就是壹個大的鑄鐵桶上面套著幾個爐圈兒。泥火爐時,先把火筒插在中間,然後再往裏面灌上泥,這個泥可不是壹般的泥,都是從河裏挖來的紅膠泥塊——紅土可是泥土的精血,和泥的時候還要往裏面加些頭發,這樣和出來的泥,結實耐用,哪怕燒個三五年也不見得泥塊脫落或者裂口子。

爐膛裏加的壹般都是炭,不過要引著炭可不是壹件容易事。那時,每個班每天都會安排兩個值日生早早地來教室生火,為了完成這項責任重大、使命光榮的任務,印象裏,每次輪到我和妹妹值日時,兩個人天不亮就抱著準備好的柴禾,頂著寒風,踩著積雪,壹路小跑地奔向學校了。

黎明時分,只能大概看見路的方向,其它都是模模糊糊壹片,壹塊大石頭會看成壹個人,偶爾奔過的壹只野兔會嚇得我和妹妹屏住呼吸半天不敢挪步,淒涼的貓頭鷹叫聲和身後的影子是最讓人害怕的,只有跑起來兩個人說說話,才能把心中的恐懼釋放出來。

生爐子,是件苦差事,也是個技術活。

先點著紙,再放些容易著火的玉米稈等,等火著得大了,再放玉米棒子,等玉米棒子著旺了,瞅準火候才能往裏面放幾塊碎炭——放早了,火就壓滅了;放遲了,玉米棒子燒過頭了,也不容易引著炭。大多時候,炭塊可沒那麽容易著,咋辦?用嘴吹,吹累了再拿起笤帚壹頓狂扇。燒玉米棒子的煙直往眼睛裏鉆,揉揉眼睛,撿起簸箕再扇,整個教室烏煙瘴氣,孩子們熏得跟小鬼似的。

有時候,遇上老師家裏有事不在教室的時候,我們會自由自在地使用爐子。紅紅的爐火上,烤洋芋是最好不過了。在爐圈的內層放上提前準備好的洋芋,只需烤壹會兒,那醇香的氣味便充盈了整個教室,用火鉗子再轉個方向繼續烤,烤好後的洋芋外面裹成了壹層硬硬的殼,用削鉛筆的小刀刮掉外面的硬殼,裏面黃澄澄的,這時可不能立馬張開嘴吃,得掰開晾壹會兒,不然嘴巴會被燙得起泡。

又面又沙的洋芋從嘴裏壹直香到胃裏,讓人垂涎三尺,吃得我們個個嘴巴烏黑烏黑的。有時也烤糖蘿蔔,在地窖裏偷偷背些母親埋好的糖蘿蔔,因為是埋在土裏的,刨完再小心翼翼地埋好,母親壹般是發現不了的。糖蘿蔔不能放到爐膛裏烤,染黑了皮沒辦法剝下來,我們就用鐵絲做個鐵圈,然後襯在爐子上翻著烤,烤到糖蘿蔔流出紅糖似的汁液,八成就可以吃了。

快放學時,每個班級的煤都基本燒完了,怎麽辦?辦法總比困難多,在老師的帶領下,大家用墻角的煤渣煤灰再摻些紅土做起煤塊來,做煤塊時,土和煤渣的比例是極其重要的。土多了引不著,煤渣多了燒起來不但火煙大,還費得很。壹般都是老師和好比例,我們負責做成煤塊,做好的煤塊整整齊齊地碼在學校的院子裏晾曬,隨時可以使用。我們上課的時候,喜鵲老喜歡落在上面,喳喳地為我們加油喝彩!

完成壹天的課業,我放學回家,火爐上總是放著壹碗扣著的飯菜,黑乎乎的小手端起來,狼吞虎咽,那香甜的美味,有媽媽的操勞,也有火爐的溫暖,讓我至今都回味無窮。

就是那個笨拙老土的鑄鐵火爐,相伴著我苦澀的童年,站在火爐旁邊,手捂在火筒上,看著壹滴滴膿血從手上的凍瘡裏慢慢流出來,懵懵懂懂憧憬著我的未來。

留不住的歲月,經不住的滄桑變遷。家鄉的壹代代人,靠著火爐燒水煮飯,火筒裏升起的裊裊炊煙,記載著我們壹代人的年輪。在保護環境、垃圾分類的今天,如今的鄉村每家每戶都用上了電磁爐、沼氣暖氣,但那笨拙的鑄鐵爐子,它給予我們的是童年生活的陪伴,也是生命的足跡,更是值得我們去想念的老物件。

作者簡介

嬌兒,原名趙學琴,85後,甘肅會寧人。白銀燎原廣告公司負責人。做廣告是生活,寫文字是夢想,轉魔方是愛好。

  • 上一篇:中秋節的起源、傳說和習俗,以及如何慶祝。
  • 下一篇:2021南昌海昏侯國遺址公園春節活動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