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二十四節氣對飲食健康有什麽要求?

二十四節氣對飲食健康有什麽要求?

(1)春季六節氣的飲食健康要求

春天,從立春之日到長夏之日,包括立春、雨、蟄、春分、清明、谷雨六個節氣。

春為四季之首,萬象更新之始,正如《黃帝內經》所言:“春為三月,謂之陳。天地生,萬物榮。”意味著當春天重返大地,冰雪消融,自然界的陽氣開始萌芽,萬物復蘇,萬物欣欣向榮。“人對應天地”。此時人體的陽氣也順乎自然,向上向外發散。所以春季飲食養生壹定要掌握春季氣機升舒的特點,註意保護體內的陽氣,使之不斷充沛,逐漸旺盛。任何傷害陽氣和妨礙陽氣的情況都應該避免。這個養生原則應該貫穿飲食。

在春季的飲食方面,首先要貫徹《黃帝內經》提出的“春夏養陽”的原則,也就是說,在飲食方面,要多吃能溫補陽氣的食物。

隨著四季氣候的不同,在選擇食物的冷、熱、苦、酸、辛、甜四味時,也應該有所區別。春季是人體肝氣旺盛的季節,肝脾關系最為緊密,也就是說春季肝氣會影響脾臟,所以春季容易出現脾胃虛弱。唐代藥王孫思邈說“春來宜存酸增甜,以養脾氣”,意思是春天來了,人們要少吃酸的食物,多吃甜的食物,有健脾和胃的好處。根據春季陽氣上升的特點,宜選用麻辣、甘甜、溫熱之品。辛辣甜食有助於陽氣上升,溫性食物有助於陽氣保護,飲食要清淡。因此,春季健康食品的選擇對人體健康有著重要的作用。

(2)夏季六節氣的飲食衛生要求。

夏是指農歷四月至六月,即從長夏之日至立秋之日。它包括六個節氣:長夏、小滿、芒種、夏季至日、小暑和大暑。

《黃帝內經》在描述夏季節氣特點時寫道:“夏三月,謂之美月,萬物絢爛。”這意味著,在夏季的三個月裏,陽光明媚,地熱水熱氣騰騰,天地大氣相互作用,大部分植物開花結果,所以是萬物繁盛美麗的季節。

壹年四季中,夏季是陽氣最高的季節,氣候炎熱,生機勃勃。對於人來說,這是壹個新陳代謝旺盛的時期。人體有陽,也有陰,血液循環相應旺盛,活躍在體表。為了適應炎熱的氣候,皮膚毛孔張開排水,使汗液排出。通過出汗,調節體溫以適應炎熱的夏季氣候。在談到夏季如何養生時,王岐山在徐莉袁劍指出:“夏季要防中暑,還要防暑降溫,長夏要防潮濕。”這裏明確指出了夏季飲食養生的基本原則:盛夏防暑;長夏防潮防邪。同時要註意保護人體的陽氣,防止因夏季過度貪涼,而傷害人體的陽氣,即《黃帝內經》所指出的“春夏養陽”。換句話說,即使在炎熱的夏天,我們仍然要註意保護體內的陽氣,飲食要少壹些苦味,多壹些辛辣。

(3)秋季六節氣的飲食健康要求

秋天是從立秋之日到立冬之日。其間經過盛夏、白露、秋分、寒露、初霜等幾個節氣,以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為氣候變化的界限。

《管子》指出:“秋始於陰,故萬物皆收。”殷琦從這裏開始,意思是秋天,由於楊琪的逐漸采集,殷琦逐漸長大;壹切都是收獲,意味著壹切都成熟了,是時候收獲了。

從秋季的氣候特征來看,人體的生理活動由熱轉冷,即“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隨著“夏長”向“秋收”過渡。所以,“養”的原則離不開秋季的飲食和養生,也就是說,秋季養生必須以維護體內的陰為首要任務。正如《黃帝內經》所說,“秋冬養陰”。所謂秋冬養陰,是指在秋冬兩季滋養和儲存氣機,以適應自然界中陰逐漸生長、旺盛的規律,從而為來年陽氣的生長奠定基礎,不應耗精傷陰,飲食的味道應降為辛辣、酸味。

(4)冬季六節氣的飲食衛生要求。

冬天從立冬開始,經過小雪、大雪、冬季至日、小寒、嚴寒,直到立春的前壹天。

冬三月,植物枯萎,昆蟲凍僵,是自然界萬物藏精的季節,人體的陽氣也要藏在裏面。因此,冬季飲食的基本原則是順應體內的潛陽,以聚陽護陰為根本。因為陽氣是藏著的,人體的新陳代謝水平相對較低,所以要靠“腎”這個生命的原動力,來保證生命活動適應自然的變化。中醫認為,人體能量和熱量的總來源在於腎,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火力”。“火力”強,體現的是腎功能強,生命力強。反之,生命力就弱。在冬季,正常的腎功能可以調節機體以適應嚴冬的變化,否則,就會引起代謝紊亂和疾病。因此,冬季健康飲食的口味應減鹹增苦,以養心。

  • 上一篇:2020年普法宣傳工作計劃
  • 下一篇:京劇為什麽女學生那麽少?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