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二月二風俗寫作文

二月二風俗寫作文

1. 二月二的習俗作文

二月二的習俗

農歷二月初二,俗稱“青龍節”。民間俗語“二月二,龍擡頭”。壹是說,此時百蟲復蘇,適宜耕作;二是說龍施雨水,祈求年豐。傳統習俗在這壹天要炒“料豆”、“撒青灰”、“圍倉”。這天,還是某某傳統的某某古廟會。

料豆,即黃豆,又稱“蠍子爪”。料豆有鹹甜之分,鹹料豆首先把黃豆用鹽汁漬泡後,用慢火炒,壹般炒到豆粒發出爆響,豆皮炸出裂紋便可;甜料豆把黃豆漬泡在糖水中,然後再炒,有的在豆粒將要熟時,直接往上加糖。鄒東山區個別地方用花生代替料豆。當地有在太陽不出來之前炒完料豆的風俗。傳說吃蠍子爪不挨蠍子蜇。

圍倉要在天亮之前舉行,農婦在院內、大門口、場院內用草木灰畫囤梯、打灰屯、撒五谷。圍倉時,用青灰(草灰)圍成圓圈,大套小,少則三圈,多則五圈,圍單不圍雙。意為希望糧食滿倉,五谷豐登。

二月二這天不從井中打水(有的地方等太陽出來即可),怕“怒龍王”;不動針,怕刺傷“龍眼”;婦女不在屋內梳頭,更不準用長繩,免得屋上掉蛇(俗稱“長蟲”)、蚰蜒、蠍子等。二月二,境內多數居民還有吃魚的風俗,稱為“熏蟲”。民國年間,這天為年節盡頭,“社火”至此停止,各行各業多少是此日開工,恢復正常的生產和工作。

農歷二月初二,龍擡頭日。古人認為龍是鱗蟲之長,有興雲布雨的本領,春耕播種季節,舊時南京郊縣的農民,為求豐收只得祈禱龍神的保護,寄希望神龍呼風喚雨,故二月初二形成許多崇龍習俗。如到江河湖畔祭祀龍神,規定天亮以前不得到江河挑水,以防傷害“龍身”。婦女在該日要停止針線活,以防刺傷“龍眼”,此日飯食皆以龍名,面條謂之“龍須面”,餃子謂之“龍耳朵”,飯叫“龍子”,餅叫“龍鱗”,團子叫“龍蛋”等等。

明《宛署雜記》載:“都人呼二月二為龍擡頭,鄉民用灰自門外蜿蜒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亦名引錢龍。”郊縣農家還有“撒灰囤兒”的習俗,在庭院中用草木灰撒成大小不等的“灰囤子”,在每個灰圈圈內,放壹小把稻谷、麥粒或玉米、豆子,這是將灰囤子比作糧囤,討“五谷滿倉”之意。

在城裏還流傳著“二月二,家家戶戶接女訴冤仇”的習俗,接出嫁的女兒回娘家省親,女兒回來後傾訴在夫家的遭遇,父母勸慰自己的孩子,怎麽勤儉持家,孝順公婆,妯娌和睦。女兒在公婆家辛苦了壹個正月,也好就此在自己的父母家休息休息,和閨中好友壹起出去踏青遊春,話話家常,過幾天輕松日子。

2. 2月2日找習俗寫壹篇作文

在我成長的記憶中,有難忘的、開心的、高興的……最讓我記憶猶新的是我十壹歲生日的那壹天。那壹天,我真高興。

生日那天,我早早的起了床,穿上了新買的衣服和鞋子,蹦蹦跳跳的去上學。壹路上,鳥兒在枝頭唧唧喳喳的叫著,它們好像在對我說:“祝妳生日快樂!”

到了學校,同桌小紅把準備好的生日禮物送給我,對我說:“史君君,祝妳生日快樂。這是我送給妳的生日禮物。”我壹邊接過禮物壹邊微笑著對小紅說:“謝謝妳的禮物。”其他同學看到了,也都壹壹把禮物送到我的手中,對我說聲“生日快樂!”我也會很高興的對他們說聲“謝謝!”。

終於等到放學了,我帶著同學們回到家中。媽媽把早已準備好的蛋糕拿出來。同學們壹邊為我唱生日歌壹邊開心地笑著,而我也在他們的祝福中許下了我第十壹個生日願望……

“呼!”我把蠟燭吹滅以後便開始切蛋糕,分好以後又把蛋糕遞到了同學們的手中。“啊!”小明趁我不註意的時候把奶油塗到了我的臉上,我也不甘示弱,把奶油抹到了他的臉上……“哈哈哈……”生日宴在我們的歡笑聲中結束了,雖然納西的生日已經過去很久了,但是過生日時的快樂卻早已留在了我的心中。

3. 寫龍擡頭的作文600字

“二月二,龍擡頭”是壹句古老的諺語。每年的春節自臘月初八就正式開始,壹直到來年的二月初二龍擡頭才算真正結束。對老百姓而言,二月初二,是非常重要的節日,人們認為這天正是倉龍“登天”之日,俗稱“龍擡頭”。這天壹般在驚蟄之後,大地回春,萬物復蘇之時。這時農耕在即,壹切都是新的開始。在二月二這壹天,只要妳稍微註意壹下,就會發現:無論是走在鄉間集市,還是城裏的大街小巷,都會看到壹道亮麗的風景線——許多人都在排隊理發!為什麽要理發呢?那是因為人們認為二月二是龍擡頭的日子,龍擡頭的日子理發叫做“龍剃頭”,預示著壹年都有好彩頭,都會在這壹天,修剪壹下頭發,輕輕松松,從頭開始。

在我國北方的民間流傳著這樣壹個神話故事:武則天當上皇帝,惹怒了玉皇大帝,傳諭了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向人間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龍王聽著民間人家的哭聲,看著餓死人的慘景,擔心人間降了壹次雨。玉帝得知,把龍王打下凡間,壓在壹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殿,除非金豆開花時。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們正在翻曬玉米種子的時候,想到這玉米就像金豆,炒壹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就家家戶戶爆玉米花,並在院子裏設案焚香,供上開了花的“金豆”。龍王擡頭壹看,知道百姓救他,便大聲向玉帝喊道“金豆開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壹看人間家家戶戶院裏金豆開花,只好傳諭,詔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布雨。從此,民間形成了習慣,每年到二月初二這壹天,人們就爆玉米花吃或炒豆豆,這種習俗壹直流傳至今。在臨近二月初二的日子裏,在大街小巷都會聽到“嘭·嘭·嘭”的聲音。那就是人們為了迎接“二月二”的到來,在做“金豆”呢!大家快看呀!小區門口的孩子們捧著香香的玉米花,脆脆的豆子,笑的多開心呀!正可謂:二月二,龍擡頭,家家戶戶炒豆豆。妳壹把,我壹把,剩下那把為螞蚱,螞蚱撐得伸了腿,喜得小孩咧開嘴。這種“天上人間,融為壹體”的民間故事,不僅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從另壹個角度也反映出了古代農業受天氣制約的現實,以及耕耘者渴望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美好願望。隨著社會的進步,這個節日豐富的民俗活動和深厚的文化涵義,也已經鮮為人知。到今天我才真正明白,為什麽每年的二月二這壹天,我們家總會有壹些爆米花。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豐登太平秋。龍是偉大的,因為它得到了所有炎黃子孫的尊敬;龍又是虛無的,因為它只是壹種精神,而不是壹種物質。我們借助龍的形象,對龍的崇拜信仰壹直延續下來。同時也要將二月二,龍擡頭的習俗延續下來。這時,我不*想到,農民伯伯都已告別農閑,下地勞作了。而我們這些當代的莘莘學子們,也要從中得到啟迪:壹年之計在於春。在新的壹年開始之際,我們應有新的目標和打算。讓我們揚起風帆,再次起航!

4. 二月二的習俗日記300字數限制

“二月二剃龍頭”的說法流行於全國多數地區。這天民間壹直有“理發去舊”的說法。為孩子理發,叫“剃喜頭”,借龍擡頭之吉時,保佑孩子健康成長,長大後出人頭地;大人理發,叫“剃龍頭”,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運。

婦女們在這壹天不能做針線活,因為蒼龍在這壹天要擡頭觀望天下,使用針會刺傷龍的眼睛。婦女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龍擡頭,龍不擡頭我擡頭”。起床後還要打著燈籠照房梁,邊照邊念“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有的地方婦女停止洗衣服,怕傷了龍皮,等等。

食俗

普通人家在這壹天要吃面條、春餅、爆玉米花、豬頭肉等,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但大都與龍有關,普遍把食品名稱加上“龍”的頭銜,如吃水餃叫吃“攀龍角”;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面條叫吃“挑龍須”;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

5. 二月二龍擡頭作文

農歷二月二,古代稱為“中和節”,俗稱“龍擡頭”。因此時為二十四節氣的“驚蟄”前後,春回大地,萬物復蘇,蟄伏在泥土或洞穴裏的昆蟲蛇獸,將從冬眠中醒來,傳說中的龍也從沈睡中醒來,故稱“龍擡頭”。龍壹擡頭就要雲興雨作,預示著新的壹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龍擡頭日,亦稱春龍節。在南方叫踏青節,古稱挑菜節。 大約從唐朝開始,中國人就有過“二月二”的習俗。據資料記載,這句話的來歷與古代天文學對星辰運行的認識和農業節氣有關。恒星是相對不動的,當地球公轉的位置使巨龍星座與太陽處在同壹方向時,太陽的光芒就會淹沒掉星光,人們就會看不到天上的那條巨龍;而過壹段時間以後,地球的位置轉移了,巨龍星座又會重新出現,周而復始,古人找到了這個規律,並以它來判斷時令。 農諺有“二月二,龍擡頭,大囤滿,小囤流”,表達出對美好生活的期盼。中國的傳統節日總是與吃連在壹起的。春節自不必說,元宵節當然要吃元宵,端午節要吃粽子,中秋節自然是月餅了,到了冬至要吃餃子,年節最後的祭竈日少不得吃麻糖。 二月二日既然是龍擡頭之時,許多食品就與龍牽扯在壹起。北京壹帶,這天多食用春餅,叫做“吃龍鱗”。豫東二月二早上吃煎餅自然屬於“吃龍鱗”之列。 二月二又是土地爺的生日。

民俗是約定成俗,沒有明文規定,不過大家都奉行。民俗充滿了想象,也有現實。是迷信,是信仰,是追求,是夢想。它給人們往往留下很多的善良、慈祥、正直和純真。有時也給了人們信心……

6. 二月二龍擡頭的作文 600字

在我們富饒的清徐縣城裏,有壹個在萬物復蘇之際,東方蒼龍初露頭角的日子,那就是——二月二,龍擡頭。

二月二,龍擡頭這壹天,在清徐普遍流傳,被大家成為“不成節日的節日”。這是為什麽呢?

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春分”之間。而在清徐,只和驚蟄有關。驚蟄過後,大地復蘇,陽氣上升。“二月二,龍擡頭。”在山西民諺中便出現了這種說法。於是,在這壹天,老百姓都習慣於在這壹天理發,農村則是剃頭,借以去掉昔日的晦氣,迎接來年的希望!

俗話講:“驚蟄過,百蟲蘇。”驚蟄過去,二月二便也過去了。於是,在二月二這壹天,民間流傳著許多驅毒活動:早上,人們起床時,忌說“起”字,恐怕壹切毒蟲也應聲而起。清徐有的地方喜煮蔓菁湯,遍灑屋內墻縫、墻角,炕席底、床下,謂之“禁百蟲”。也有的集合村民,擡著神像,到各家門首,向院內灑米湯,意喻將瘟疫禳而散之。人家門前則圍以石灰。有的地區,畫壹個藥葫蘆,內裝蛇、蠍、蜈蚣、

蚰蜒、蜘蛛等五毒蟲害,貼於墻壁謂之“辟百蟲”。也有的用豆、麥面搓成燈撚形式,埋在土中,稱之為“薰蚰蜒”。有的地方,家家拍簸箕,童謠有“二月二,拍簸箕,跳蚤、壁虱不敢上炕哩”。總之,各種各樣的習俗,都寄托著人們美好的願望!

人們經常說:“過了二月二,整個過年才算結束。”的確是,二月二,是寄托著人們美好願望的節日!是辭舊迎新的節日!

請采納 給好評哦 祝福妳取得好成績

7. 求作文題目《文明幸福駐我家》在春節中有意義的活動寫下感受貼春聯

《文明幸福駐我家》我國有五十六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和節日.壹年中有幾十個民俗節日,但歷史最悠久、最傳統、最隆重的就是:春節.春節從農歷臘月二十三到二月二,歷時壹個多月,內容豐富,熱熱鬧鬧,紅紅火火,俗稱“過大年”.我聽奶奶說:臘月初八這天,老北京愛說臘七臘八凍寒鴉,要喝臘八粥,用糯米、蓮子、大棗、豆類等八種煮成粥,也稱佛粥,意思是與佛結緣.東北人因天氣寒冷,還有壹個俗語:臘七臘八凍掉下巴.喝臘八粥是要把下巴粘住,別凍掉了,哈哈,其實從這天開始就有“年味”了.農歷臘月二十三進行祭竈,傳說竈王爺第二天要上天向玉帝奏明人間的善惡,玉帝依此降福禍,各家要把鍋竈擦洗幹凈,給竈王爺供上用糯米特制的“竈糖”,目的是給竈王爺的嘴抹上蜜糖,見到玉帝的時候多說好話.祭竈時口中還要念念有詞的說:“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俗稱“過小年”.過了“小年”就到了除夕,除夕可是全國人的狂歡夜,辭舊迎新、祈福迎春都在這壹夜.家家掛紅燈、貼對聯、吃團園飯,享天倫之樂.過除夕俗稱“年三十”,是十二月三十日到新年壹月壹日的交替之夜,人們要守歲至午夜,放鞭炮,吃年夜餃子,從十二點前吃到十二點後,意義是從舊年走到新年,把舊年的好運也帶到新年.年夜的餃子裏要包上錢、糖、年糕等六種有喻意的東西,比如:錢代表有財,糖代表甜蜜,年糕代表高升;誰吃到了明年就會有財運、生活甜蜜、官運高升.我吃到錢的時候很少,可是得到的壓歲錢最多.中央電視臺從八三年開始在除夕播出《春節聯歡晚會》,豐富多彩的文藝節目又給我們增添了壹道極有特色的美餐,春節的喜慶氣氛更加濃郁了.除夕後,大家就互相拜年,壹直到正月十五.正月十五元宵節,吃元宵、鬧花燈、對對聯、猜燈謎……花樣百出,“大年”也就快過完了.等到二月二“龍擡頭”,大家都要剪頭發,在新的壹年裏要煥然壹新,這時年貨全吃光了,“年味”也沒有了.我國還有很多的民俗節日,形式多樣,意義深遠.我很喜歡過節,因為過節樂趣無窮,我可盼望過節啦。

8. 給我寫壹個關於龍擡頭的作文(要400字的)

關於二月二龍擡頭的作文——龍擡頭,2012二月二龍擡頭作文,小學生龍擡頭作文

2012農歷二月二是陽歷2月23日。二月二,龍擡頭,吃炒豆,防蠍毒。

在我國北方,廣泛地流傳著這樣的壹個民間傳說,每逢農歷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擡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春龍節”。中國北方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擡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農歷的二月初二,是老京城流傳至今的壹個“節令”。不但京城這樣,全中國和全世界的華人也仍保留著這個“講兒”。民間傳說著二月初壹龍睜眼,二月初二龍擡頭,二月初三龍出汗。自打年下前後,“春打六九頭”的那會兒,老街舊坊碰面就壹準念叨著“二月二”這個日子,念叨著“二月二”這個日子口的講兒、禮兒和令兒。

論講兒、論禮兒、論說道的老人們聽著“驚蟄”二月二龍擡頭

的雷聲震動著大八櫈小八櫈的窗戶紙沙沙地響動,開始編排著、告訴著還是“孩子芽兒”的晚生後輩龍是啥模樣,龍是咋樣睜開雙眼,龍是咋樣擡頭威風,龍是咋樣出汗翻身!在這個當口,家裏主事的女人們,搶在二月初壹的頭裏兒,為家裏老老少少脫掉了壹頭的冬裝忙碌。按照老禮兒,初壹到初三不能做活兒,不能動用剪刀和針頭線腦兒。善良的女人們,尤其是上了年紀的老太太,頭幾天兒就喊著唬著,全家上上下下的人千萬別動刀剪之物,甚至背著家裏的老小,把忌諱的東西壹堆兒的收了起來。

9. 用民俗寫壹段話,二月二:

古代的中國人,把天上的星鬥按照壹年四季出現在天空的順序,分成 “四大集團” :1,春天出現的星鬥 --- “東方青龍之象”;2,夏天出現的星鬥 --- “南方朱雀之象”;3,秋天出現的星鬥 -- -“西方白虎之象”;4,冬天出現的星鬥 --- “北方玄武之象”。

每壹個 ”象“ 裏面有 七個 ”星宿“ ,四七二十八,就是 ”二十八宿“ 。 農歷的二月初,春天來了。

每到日落後不久,天上的 “青龍之象” 的星宿就從東方地平線然然升起。古人把這種星空的景象,叫做 “龍擡頭” 。

  • 上一篇:為什麽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兩位科學家愛因斯坦和牛頓最後都入了教?
  • 下一篇:什麽叫蜂窩網絡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