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無論男女,出門總喜歡在肩上挎上壹個用織錦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調鮮艷,風格淳樸,具有濃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圖案有珍禽異獸,樹木花卉或幾何圖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壹種圖案都含有具體的內容,如:紅、綠色是為了紀念祖先;孔雀圖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圖案象征著五谷豐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現了傣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傣族的節日主要有開門節、關門節、送龍節等,其中最隆重的是潑水節。潑水節是傣族人民送舊迎新的傳統節日,人們認為互灑清水可以消災彌難,互相祝福。男女青年則除了互相祝福外,還互相潑水為戲。節日裏還舉行堆沙、丟包、放高升,賽龍舟等活動。屆時五洲四海的賓客雲集西版納和德宏,熱鬧異常。
白族人口約140萬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於雲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及四川涼山州。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從事農業生產,善種水稻。大理雪梨、賓川桔柑都是馳名中外的特產,白族有本民族語言,漢文自古以來壹直為白族群眾通用。信仰佛教。白族有悠久的文化傳統,《創世紀》、《火燒松明樓》、《望夫雲》等許多優美動人的傳說故事,壹直流傳至今,不少被編入戲劇上演。
習俗:白族家庭裏,兒子成婚後即與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對客人,無論是否認識都熱情接待。凡客人光臨,必以三道茶款待。三道茶是最講究的茶禮,具有壹苦二甜,三回味的特點。為客人斟茶不能斟滿,白族民間有酒滿敬人,茶滿欺人之說。白族就餐很講禮儀,長輩、客人坐上首,晚輩依次坐兩旁或下首,並隨時要為長輩和客人添飯加湯,熱情待候。
婚俗:當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時,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禮時新娘要下廚房制作魚羹;婚後第壹個中秋節新娘要做大面糕,並以此表現新娘的烹調技藝。婚禮時講究先上茶點,後擺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盤、四盆、四碗)席。婚是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白族地區普遍流行的壹種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員集結的地方,陪賓們便停下來,把嫁妝碼成兩大摞,讓新郎背著新娘圍著嫁妝繞8字。
食俗:平壩地區的白族多以大米、小麥為主食;山區的白族則多以玉米、洋芋、蕎麥為主食。主食都以蒸制為主。
因鮮菜常年不斷,白族人每餐都喜食鮮菜和各種腌菜。白族婦女大都善作腌菜,腌菜的種類很多,除腌制鮮菜外,還做豆瓣醬、豆豉、面醬;劍川、鶴慶的白族常采擷洱海的海菜花,加工烹制成各種風味菜。
肉食以豬肉為主,除用鮮豬肉做各種炒菜外,還喜腌制年豬,加工成火腿、臘腸、香腸、豬肝、吹肝、飯腸等精美風味食品
白族大都喜飲酒,由於所用的原料和方法不同,酒的種類很多,制酒時常用40多種草藥制成酒曲,制成各種白酒,其中以窯酒和幹酒為傳統佳釀。另外還有壹種糯米甜酒,是專為婦女和孕婦制作的,據說有滋補和催奶的作用。
飲茶是白族人的另壹嗜好,白族很註重每天清晨和中午兩次茶。晨茶稱早茶或清醒茶,壹起床就喝茶,成年人都喝;午茶又叫休息茶或解渴茶,內放米花和奶,括小孩也要喝壹杯。
白族的風味菜肴很多。生皮是為白族逢年過節必備的菜肴之壹,是用多種辛麻辣拌成的冷葷菜。毛驢湯鍋,是用毛驢肉燒制而成。柳蒸豬頭也是白族傳統名菜之壹,是用豬頭放在柳條架上入鍋蒸制而成的。大面糕是白族中秋節特制的糕餅,用發酵面團加佐料蒸制而成。
服裝:男子的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為尊貴。大理地區的男子多穿白色對襟衣,外套黑領褂,或數件皮質、綢緞領褂,俗稱三滴水,腰系皮帶或繡花兜肚,下著藍色或黑色長褲。在雲南洱源縣西山區,每個成年後的白族男子都身挎壹個小巧玲瓏的繡花荷包,荷包上繡著雙雀登枝、鴛鴦戲水等字樣。繡荷包是愛情的象征,它是白族姑娘聰明智慧的結晶。女子服飾則各地不壹,大理地區多穿白上衣,紅坎肩,或淺色藍上衣,外套黑絲絨領褂,腰系繡花短圍腰,下著藍色寬褲,足穿繡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