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學院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創業之路。藝術學院是雲南師範大學第壹所整體搬遷至龍泉路新區的學院。當時辦學條件極其艱苦。晴天是灰色的,雨天是泥濘的。廖廖成立了幾個琴房和畫室,自己設計改造了攝影實驗室和數碼制圖教室。為僅有的兩個本科專業(藝術設計和音樂學)的設立奠定了基礎條件。當時專任教師只有18人,副高級職稱以上教師有1人。教師主要是畢業於雲南藝術學院和西南師範大學的本科生。如今,藝術學院擁有自己的獨立教學樓,面積近7000平方米,專任教師60人,副高職稱教師21.66%,碩士學位教師25%。2006年還實現了博士學歷教師“零”的突破。學院七年的辦學歷程,也是七年的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從最初的兩個本科專業(藝術設計和音樂學)增加到五個,增加了美術、舞蹈和藝術教育。2003年與雲南藝術學院實現了碩士學位“零”的突破。“美術”和“音樂學”是校級重點學科。
藝術學院五個本科專業,820多名本科生,40多名研究生。
高校教師的學歷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有來自中央美術學院、中央民族大學、中國音樂學院、浙江美術學院、四川音樂學院、四川美術學院、雲南大學、南京藝術學院、昆明理工大學、重慶大學、西北師範大學的碩士、博士研究生。學院逐步形成了相對穩定的管理體系和隊伍,碩士學歷的教師已占學院行政團隊的33.33%。
堅持服務基礎教育,在全國率先開設“藝術教育”新專業,突出雲南師範大學的辦學特色和優勢。《雲南省學校藝術教育發展規劃》(2001 ~ 2010)指出:“普通高等藝術師範院校藝術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和造就適合雲南省藝術教育發展的藝術教師,在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上突出教師性質,與本省中小學藝術教育教學相銜接,培養能夠勝任中小學藝術教學的學生,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從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實際出發,高校美術教師專業應改革課程設置、結構和內容,減少課程門類,擴大專業口徑,增強課程的綜合性和實踐性。.....針對雲南省農村中小學藝術教師嚴重短缺、藝術教育水平滯後的實際,推廣藝術課程(音樂、美術)作為主輔修課程教學的成功經驗,進壹步探索培養復合型農村中小學藝術教師的新模式、新途徑。“藝術學院在不斷穩定和完善音樂學、舞蹈、美術三個傳統師範專業的基礎上,努力建設‘藝術教育’新專業,拓寬和創新雲南基礎教育藝術教師培養模式。“藝術教育”新專業是雲南師範大學2003年“新壹輪教學改革”(重點項目)的優秀成果。藝術教育新專業突破了傳統藝術專業的封閉局面,充分利用學院現有的師資和設備資源,通過整合“音樂”、“美術”、“舞蹈”三個兩個學科,著力打造培養復合型藝術教師的新專業,新開設“中西藝術史”、“中西藝術教育史”、“表演理論與實踐”等課程。後者不僅要學習素描、色彩等傳統課程,還要學習聲樂基礎、民間舞等課程。為藝術課程新課標的實施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得到了中小學相關領導和教師的肯定,在省內外產生了壹定的影響。藝術教育05級學生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表演了雲南省大學生第壹部原創小音樂劇,專業綜合能力得到進壹步提升。開辟創新型“藝術教育”專業,努力培養音樂演唱(表演)、繪畫創作、舞蹈表演基本功紮實,具有較高審美藝術理論素養和藝術教育能力的教師。
學院根據藝術專業強調實踐和創新的特點,不斷拓寬學生“第二課堂”的空間。使學生通過“第二課堂”進壹步消化吸收課堂上老師傳授的知識,從而將書本上的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擁有合唱、舞蹈隊、書法、攝影、演講、節目主持、漫畫社等“第二課堂”社團10余個,學院80%以上的學生都能在自己喜歡的“第二課堂”大顯身手,提高了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兩年來,全院學生積極參加校內外“第二課堂”活動200余次,獲省級以上獎項40項,其中學生合唱團參加第四屆國際合唱節獲銀獎;學生青年舞蹈團參加第八屆“桃李杯”舞蹈比賽,獲“優秀戲劇獎”和“優秀表演獎”;音樂專業朱於2005年獲得全國“中華商務小姐”冠軍,2006年獲得“雲南省旅遊形象大使”稱號。藝術學院為學校其他專業如藝術攝影、藝術表演等培養了數千人,對全校學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為雲南師範大學學生的整體素質教育做出了壹定的貢獻。其次,2005-2006學年學生申請課外素質教育項目2項(已完成),大學生科研訓練基金項目4項(已完成)。2006-2007學年分別申請並批準了上述兩個基金項目,11。此外,為加強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自2006年起,學院黨委決定抽調2 ~ 3名優秀本科生擔任新生班級班主任,安排景悅(美術碩士)、王萍萍(03級藝術設計專業)、李丹丹(03級舞蹈專業)擔任新生班級班主任,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進壹步鍛煉和提高。通過豐富的“第二課堂”,加強了學生的實踐鍛煉,使全院學生在專業實踐技能和綜合能力方面都有了明顯的進步和提高,取得了顯著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