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雲南有多少個少數民族?

雲南有多少個少數民族?

1,壯族

2.水族館

3.阿昌族

4.拉祜(胡,四聲)

5.布朗族

6.布依族

7.普米族

8.蒙古人

9.獨龍族

10,景頗族

11,納西族

12,彜(黎)彜(蘇)族

13,哈尼族

14,基諾族

15,滿語

16,藏族

17,白族

18,瑤族

19,彜族

20.納西族

21,回族

22.德昂族

23.怒族

24.哈尼族

25.瓦(三生)族

26.傣族

壯族人

壯族,由古代百越的壹個分支形成,是中國人口最多的民族,有15.48萬多人,其中雲南有1萬人,主要居住在文山,紅河、曲靖也有部分。在1965統壹民族名稱之前,壯族的自名和他名很多,僅雲南就有40多種,主要有“儂人”、“沙人”、“土遼”等。

雲南壯語和廣西壯語同源,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前三世紀,居住在廣西雲南的壯族就與當時的中原人民有著密切的交往。歷史上,壯族人民擅長種植水資源豐富的水稻,而婦女擅長編織和刺繡。織成的壯布和織錦都以圖案精美、色彩鮮艷而聞名,獨特的“蠟染”也為人們所稱道。

壯族人還以唱民歌聞名,歌曲委婉,押韻,富有感染力。民歌包括講述歷史的古歌、傳授生產技術的“生產歌”以及“酒歌”、“情歌”等。民謠以“苦歌”為主,如“長工歌”、“女子苦情歌”。強筆也善舞,歷史悠久的“銅鼓舞”,節奏鮮明,舞步矯健。

隋朝

水族現有人口34.59萬余人,主要分布在貴州省的三都、荔波、都勻、獨山四縣,桂北有少量。雲南有7000多人,主要分布在富源和宜良,是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時新確定的。

雲南水族和貴州三都水族同屬壹個家族,起源於百越的壹個分支洛越。由於早期移居雲南,與長期生活在三都的水族分離,語言和習俗各不相同。

受周邊布依族、壯族、苗族、彜族的影響,文化習俗與布依族相似。用中文,中文。最初的“水書”只是巫師用來占蔔的。婚姻是壹夫壹妻制。老年人受到尊重。

阿昌

阿昌人口2.77萬,雲南2.76萬,主要居住在滇西龍川縣戶撒鄉和梁河縣蛇島、大廠鄉。阿昌族是雲南最早的土著民族之壹,從古代“潯川”部落的壹部分發展而來,早在公元二世紀就生活在怒江流域。

5、6世紀後,壹部分遷徙至西南,定居於龍川、梁河壹帶,元明以後稱為“鄂茂”。今天,戶撒地區自稱“蒙撒”、“蒙撒禪”、“臨撒”,梁河地區自稱“漢撒”、“阿昌”,解放後定名為“阿昌”。阿昌族有語言但沒有文字。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大部分阿昌族男子會說漢語和傣語,有的還會說緬甸語和景頗語。

阿昌族生產的“胡薩刀”聞名中外。制作寶刀的常,人性十分溫柔。刀不離身的少年,永遠帶著壹把音色優美的三葉笛。在路上的時候,他會斷斷續續的吹三葉笛,或者遇到對的人,笛聲會像貓頭鷹壹樣。

拉祜族人

拉祜族現有人口41.1萬余人,其中雲南40.8萬人,主要分布在瀾滄、孟連、耿馬、滄源、猛海、西盟縣。拉祜族的祖先在古代屬於蓋羌民族。“拉祜”的意思是自稱,意思是用火烤老虎肉,所以拉祜族人稱“獵虎人”。

拉祜族的祖先屬於古系統,語言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彜語支。“拉祜族”是用火烤老虎肉的意思,所以拉祜族方言被稱為“獵虎的民族”。

拉祜族喜歡唱歌和跳舞。在新年節日期間,他們成群結隊地跳舞,徹夜不眠。

布朗

布朗族* * *人口82000余人,雲南81000余人,主要居住在西雙版納州猛海縣的西頂和八大山區,是著名的普洱茶產地之壹。其余分散在臨滄的雲縣、雙江、鎮康和思茅的瀾滄、景東、墨江。唐代稱為“普子滿”,元代稱為“普人”,明清稱為“普滿”、“鮑曼”,都是諧音。

布衣(BY)

布依族人口254.5萬,主要居住在貴州,少量在四川。雲南有34000多人,居住在羅平、富源兩縣的布依族地區,師宗、馬關、河口三縣也有少量。布依族是從古越人和後來的遼人中的羅越逐漸發展起來的。五代稱為都勻蠻,明清以來稱為八番、中廟、中加等,自稱布依、不饒。雲南布依族是從貴州、廣西凱裏遷入的。

布依族婦女擅長編織和刺繡,蠟染工藝已有上千年的歷史,色彩簡單,圖案獨特,深受各族人民的歡迎。

普米

普米族人口2.96萬,雲南有2.93萬。其中90%居住在滇西北的蘭坪、寧蒗、麗江、未夕、永順等縣,舊稱“西番”。

普米族最初是邊強人的壹支,是青藏高原西北部的壹個遊牧部落。公元八世紀左右,逐漸南移至四川、康壹帶。公元十三世紀中葉,部落首領帶領民眾加入蒙古解放軍,隨忽必烈汗進入雲南。普米族人自稱“普米英”、“普裏米”、“佩米”,都是白人的意思。又稱“博”、“巴居”。1960被命名為普米族。

禮貌待客是普米族的傳統美德。大年初壹,他們會去村裏邀請陌生人到家裏做客。因為大家都把請客人當成壹件吉祥幸福的事,所以有時候會因為來往行人少而出現幾家爭壹個客人的溫馨場面。行人拿不到,就請村裏德才兼備的人。如果得不到,就去山上“請”壹塊石頭回家做客。

蒙古族

蒙古族人口480.6萬余人,其中雲南6543.8+0.3萬人,居住在通海縣孟新鄉,分為中村、下村、白鴿、焦壹灣、陶家嘴五個自然村。他們是元初與忽必烈戰爭時留在雲南的蒙古人後裔。

雲南蒙古族擅長農耕和捕魚,從事劃船、運輸和土木建築。

雲南的蒙古族使用獨特的通海蒙古語(卡卓語)。與內蒙古語言相比,該語言具有特殊性,與附近的漢語和彜語不同,有相似之處。

德隆

獨龍族有5800多人,雲南省有5500多人。它是中國人口最少的民族之壹,居住在公山縣獨龍江兩岸。歷史上稱獨龍族為“遜人”或“民”。

獨龍族分為50多個父系氏族,每個父系氏族又分為幾個兄弟民族。獨龍族傳統的生活方式是以家庭公社為中心的原始* * *生產制度,在這種制度下* * *共同生產,* * *共同擁有生產和生活資料。戶主負責處理協調,族人犁地,媳婦輪流做飯,主婦吃飯時按人頭平均分配。民族之間的友誼和情誼,路不拾遺,門不夜關。

獨龍族信奉萬物有靈論。男人穿“亞麻短褲”,女人穿“短褲長裙”。通過交換解決裝飾品。婦女用彩色藤皮做發帶,飾以銀泡、貝殼和硬幣,佩戴手鐲和佛珠;男人經常戴著角,以顯示他們善於狩獵和勇敢。

景頗族

景頗族現有人口1.2萬,雲南現有人口1.654.38+0.8萬,主要居住在德宏州。景頗族有景頗、高日、猛佑、在瓦、朗格、布拉等支系,主要使用景頗、在瓦方言。根據這個民族的歷史傳說,景頗族的先民最早生活在青藏高原上,大約1000年前在金沙江、怒江、恩美開江的邊境南遷,17世紀後逐漸定居在緬甸北部和德宏。唐朝的“裸”和“潯川”部落就是他們的祖先。

景頗族喜歡喝酒,嚼煙草和檳榔。景頗族熱情好客,有平分獵物和祭品的習慣。景頗族的服裝:

女人們穿著黑色的上衣,黑色和紅色做成的全裙,腳上穿著綁腿,腰間、脖子和手腕上戴著塗有紅色和黑色顏料的藤圈。穿衣打扮時,大衣前後和肩膀上釘著許多泡泡,脖子上掛著銀項圈、鏈子、耳環和手鐲。男人喜歡穿黑色雙排扣外套,褲腿又短又寬,上課時頭上蓋著黑色或白色。出門壹定要掛壹個棉麻做的包和壹把長刀。

景頗族是壹夫壹妻制,女性可以自由婚前性行為。景頗族認為萬物皆有鬼,當有不祥之事發生時,就會祭鬼。有些人信仰基督教。景頗族的歌舞慶典叫“眼腦之歌”,翻譯過來就是“人人跳舞”。每次慶祝糧食豐收,迎接親戚客人,有結婚禮物,都要舉行不同尺度的豎歌,代代相傳,成為景頗族傳統的盛大節日。

納西族

納西族人口27.8萬多,雲南有26.5萬多。他們主要居住在麗江納西族自治縣,也有少數在寧蒗、永勝、未夕、中甸、德欽的縣,以及四川的鹽源、鹽邊、木裏。納西族與中國古代遊牧民族的邊強支系有親緣關系。古代文獻中記載的“牦牛彜”、“莫莫曼”、“莫沙伊”是指納西族的先民。他們自稱“那”、“納西”、“摩梭”。

居住在寧蒗縣瀘湖畔的摩梭人,至今還保留著母系社會的遺風。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比男性高,年長或有能力的女性壹般都是壹家之主。男女不婚,壹走了之。雙方的關系由感情決定了相處時間的長短。

瓦祖

佤族人口55.74萬余人,雲南有5571萬人。其中近壹半居住在雲南西部的怒江佤族自治州,其余散居在麗江、保山和迪慶、德宏、楚雄、大理自治州。

彜族是氐族的後裔,即藏緬語族的壹個分支,其語言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彜語支。

彜族的服飾很有特色。婦女穿繡花上衣和亞麻裙,喜歡佩戴紅白珠子、珊瑚、貝殼等飾物。那人身穿短外套,麻布長衫,左腰佩劍,右腰掛箭袋。彜族人擅長唱歌和跳舞。每當他們收獲、結婚、打獵和建造房屋時,他們都會盡情地唱歌跳舞。妳信奉萬物有靈論,崇拜他們的祖先。

妳的人民熱情好客並且有非常特別的舉止。遇有好客人,主人帶來壹大碗酒,兩人各自壹手托著對方的脖子和肩膀喝“相思酒”。這時,好客的主人會悄悄地把碗向客人這邊傾斜,讓客人多喝點酒,以示尊重。

哈尼族

哈尼族654.38+0.25萬余人,其中雲南654.38+0.24萬余人,主要居住在紅河和瀾滄江中部。哈尼族有20多個自稱喀多、尼、碧月,解放後統稱為哈尼族。

哈尼族有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至今仍是村寨的普遍習俗。每當遇到熟人或陌生人,總是面帶微笑,親切問候。老年人在任何地方都受到尊重和照顧。平時在家裏,兒子、媳婦、孫子總是把最好吃的給老人吃,吃飯的時候讓他們坐在桌子上。在全村的節日和晚宴上,第壹口肉應該由村裏最年長的人吃。平時誰殺豬都要請老人到家裏做客。在長輩面前,晚輩不應該蹺二郎腿,否則會被認為不禮貌。人們也很關心孩子,甚至稱謂是“阿黑顧然”(意為親愛的弟弟或妹妹)。

哈尼族過去壹直沿襲著古代遺留下來的“搶婚”習俗。搶婚有兩種情況:壹種是男方親戚認識女孩後,組織壹幫男青年把女孩偷回來,由男方父母或親戚主持,在沒有媒體預約,沒有讓男女雙方認識的情況下,讓他們結婚。

還有壹種情況,婚劫是在自由戀愛的基礎上進行的。雙方相愛,他們把自己的願望告訴父母。男方已準備好禮物,多次請媒人來女方家提親,但女方父母千方百計阻撓女兒結婚。為了反對長輩對婚姻煙霧自由的束縛,子女們密謀策劃了壹場“搶婚”的喜劇。

基諾族

基諾族人口1.8萬余人,主要居住在景洪市基諾族山區,其余散居在景洪、猛海部分地方。

基諾族人尊敬長輩。每個村子都有壹個“卓巴”(村裏的父親)和壹個“卓生”(村裏的母親)來管理村子的事務。

基諾族崇拜太陽,基諾族的馬甲上繡著太陽的圖案,可以分辨出村子的主要裝飾品棗背包,也繡著太陽的圖案。太陽鼓是基諾族的重要樂器,太陽鼓是基諾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太陽鼓正面形似太陽,鼓體內插有17根木管,象征太陽之光。據說基諾族人在除夕夜敲它,可以帶來好運。人們對太陽的虔誠和崇拜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滿族人

雲南滿族人是清初吳三桂率清兵進入雲南時遷徙的。後來,壹部分滿族人遷回北方,壹部分留在雲南。抗日戰爭時期和建國後,許多滿族人來到雲南,主要從事手工業和城鎮商業貿易。

以前滿族男人紮馬尾辮,馬蹄袖,女人穿寬直旗袍。滿族服飾在清代流行於全國各地,現在和漢族的服飾壹樣。

滿族的婚姻是壹夫壹妻制。以前是族群內部的等級婚姻,後來放寬了。可以和漢族通婚,也可以和各個民族通婚。

古代滿族信奉節日薩滿教,分為主管祭祀的家養薩滿和跳神薩滿。在以後與漢族的長期互動和相互學習中,滿漢民族的人越來越多,從宗教文化、生活習慣、傳統節日等方面都沒有太大的差異。

藏族現有人口459.3萬,主要居住在西藏自治區,其余分布在四川、青海、甘肅、雲南等省區。雲南主要集中在迪慶州,少數分散在麗江、怒江等地和地州,11.10000多人。藏族生活在高原,這裏海拔高,疆域遼闊,雪峰連綿,山巒起伏,景色神奇壯麗。傳說藏民最初是由“神猴”和“巖巫”結合產生的。據史料記載,藏族起源於中國古代遊牧民族羌族,與當地土著民族融合發展為今天的藏族。

藏族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風俗節日都有鮮明的高原印記。糍粑、酥油茶、青稞酒是藏族同胞的日常用品。汽巴是將青稞或豌豆油炸後磨碎制成的。酥油茶是將磚茶熬制的茶葉倒入長1米的長木桶中,加入鹽和酥油,用長軸上下沖擊,使其各種成分均勻混合而成。藏族同胞寧可三月無肉,不可壹日酥油茶。青稞酒是壹種用當地青稞釀造的低度葡萄酒,深受男女老少的喜愛。肉類和奶制品種類繁多,很多人喜歡吃風幹牛羊肉。

藏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文化豐富多彩。它們是祖國文化寶庫中壹顆耀眼的明珠。它的歌舞、音樂、戲劇、繪畫都獨具特色。《格薩爾王傳》是壹部舉世聞名的英雄史詩,不僅是世界上最長的詩篇,而且情節生動。

白(巴)

白族654.38+0.6萬人,其中雲南省654.38+0.34萬人,80%以上居住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人自稱白子、白妮、白剛,意為白色。

白族歷史悠久,經濟文化發達。公元前二世紀與中原漢族有著密切的經濟文化聯系,並深受其影響。現在它的習俗和漢族有壹部分相同。白族人民使用漢字書寫,但他們有自己的語言,豐富的文學和藝術,如美麗動人的民間傳說王富運,蛇骨塔,鳥掛在山上,慈善女士等。樂舞有《大本鐘曲》、《白族調》、《霸王鞭》等。此外,由古典戲曲“吹吹”發展而來的“白戲”,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白族文化水平高,各類人才輩出。“三坊壹墻”、“四位壹體五天井”的白族民居,以其厚重的文化內涵而聞名於世。

堯(傳說中的中國古代父糸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領袖)

瑤族現有人口21.34萬,分布在廣西、廣東、湖南、貴州、雲南等省區。雲南有173萬人,主要分布在河口、金平、馬關、富寧、文山、麻栗坡、丘北、元陽、綠春、紅河。此外,在猛臘、京東、江城也有少數配送。

歷史上,瑤族和苗族有著密切的血緣關系,這種血緣關系起源於秦漢時期的“武陵蠻”部落。隋朝前後,居住在現在湖南、湖北壹帶的瑤族和苗族,已經分裂為兩個民族。雲南瑤族是明清以後從廣東、廣西、貴州遷入文山的。後來又遷到紅河流域和墨江、猛臘等地。

雲南很多瑤族不僅會說自己的語言,還會說漢語、壯語和苗語,這是有歷史原因的。。

彜族

彜族主要分布在雲南、四川、貴州、廣西等省,現有人口657萬余人,其中雲南最多,有405萬余人。彜族分布在全省大部分縣市,特別是楚雄和紅河的哀牢山地區,滇西北的烏蒙山和小涼山地區。

彜族歷史悠久,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民間文化藝術豐富多彩。它的陽歷和十二生肖歷各有特色。他聲稱有100多種,包括蘇諾表盤,那須表盤,聶須表盤,蓋須表盤,薩尼表盤,阿希表盤等。解放後,根據彜族人民的意願,統稱為彜族。易是丁易的“易”。在中文裏有莊重古雅、衣食無憂之美。

納西語

納西族人口27.8萬多,雲南有26.5萬多。他們主要居住在麗江納西族自治縣,也有少數在寧蒗、永勝、未夕、中甸、德欽的縣,以及四川的鹽源、鹽邊、木裏。納西族與中國古代遊牧民族的邊強支系有親緣關系。古代文獻中記載的“牦牛彜”、“莫莫曼”、“莫沙伊”是指納西族的先民。他們自稱“那”、“納西”、“摩梭”。

1000多年前納西人創造的象形文字和用象形文字寫成的東巴經書,使納西文化舉世聞名。流傳至今的“東巴”典籍達2萬余卷,記錄了古代納西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東巴文化對比較文獻學和人類文化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納西族非常重視接受其他民族的先進文化。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從納西族的建築、音樂和壁畫中看到漢、藏、白、納西文化相互融合。

居住在寧蒗縣瀘湖畔的摩梭人,至今還保留著母系社會的遺風。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比男性高,年長或有能力的女性壹般都是壹家之主。男女不婚,壹走了之。雙方的關系由感情決定了相處時間的長短。這種獨特的婚俗吸引著中外遊客來探究它的秘密。

回族

中國有860萬回族,其中雲南有52.2萬多人,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該省幾乎所有的縣市都居住著回族人。

回族起源於唐宋時期西北的“回紇”、“回紇”、“大食”等縣。忽必烈進攻並摧毀元世祖大理後,任命回族人賽典赤為行省總督,隨後大批遷入。元世祖·忽必烈率軍攻占大理後,許多中亞、西亞和新疆的回族士兵、平民和貴族來到雲南定居。元朝在雲南任政要,掌握該省軍事、政治、財政、文化大權的賽典赤戰司丁為回族。

回族普遍使用漢語言文字。住房、服裝等。也與漢族大致相同。雲南農村的回族除了農業生產,還經營小生意和手工業,生產技術比較高。

絕大多數回族信仰伊斯蘭教,遵循教規,不吃豬肉,吃牛羊雞。

回族節日主要有“爾易”(開齋節)、“宰牲節”(宰牲節)、“聖會”(聖會)。

德昂(德)

德昂族現有人口1.54萬余人,雲南為1.53萬人,主要分布在瀘西、盈江、瑞麗、龍川、保山、梁河、耿馬等縣,居住極為分散。德昂族原名“崩龍”,始於清朝,現改名“德昂族”,自稱。它的祖先和瑞瓦、布朗壹樣,都是“白普”中的壹員。德昂族種茶歷史悠久,素有“古茶農”之稱。

由於方言和服飾的差異,德昂族也分別被稱為“紅德昂族”、“花德昂族”、“黑德昂族”。

女(女)

怒族人口2.7萬,雲南有2.6萬,主要分布在怒江佤族自治州的福貢、公山和蘭坪縣土額鄉。此外,在迪慶州績溪縣也有少量分布。由於與彜族的長期關系,怒族壹般講彜語。公山、福貢兩縣的怒族是當地最早的土著,自稱“阿龍”、“阿奴”,古代與獨龍族有親緣關系。原碧江縣的怒族自稱“怒族”,被認為是唐代“陸璐人”的後裔。這兩部分怒族先民,來源不同,長期居住在怒江峽谷,相互交往,通婚,逐漸形成了壹個民族。

怒族人非常有禮貌,彼此團結。無論路上遇到熟人還是陌生人,都會主動讓路,送上問候。當有客人來訪時,全家人都站起來鞠躬迎接。離別後,他們要被反復扣留,送到村旁的公路上。當壹個家庭遇到困難時,全村人都會互相幫助。

怒族擅長演奏樂器,大鍵琴和口弦更受歡迎。青年男女談戀愛時,不是用言語交談,而是用“大扁”和“準李”兩種怒族樂器演奏。這兩種樂器音域很廣,表現力很強。年輕的怒族人要從小學習。如果他們年紀大了學不會,就會被認為很笨,甚至可能找不到伴侶。Nu男生在追求女生的時候,先在他懷裏玩“大扁”,向她傾訴自己的秘密。年輕女性聽到求愛,會吹“準武力”來回答。雙方可以互相提問、討論、交換意見。從思想到生產生活的各種問題都可以“演奏”,從對方的曲調和音色中體會其中的含義。據說有些年輕人結婚的時候從來不說壹句話,完全靠音樂交流,可以體現出他們在音樂上的獨特性。這種獨特的戀愛方式,可能全世界都是獨壹無二的。

哈尼族

哈尼族654.38+0.25萬余人,其中雲南654.38+0.24萬余人,主要居住在紅河和瀾滄江中部。哈尼族有20多個自稱喀多、尼、碧月,解放後統稱為哈尼族。

哈尼族歷史悠久,早期相當於彜族和拉祜族,起源於古代羌族。隋唐時期,哈尼族和彜族的祖先也被稱為“烏蠻”。

哈尼族有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至今仍是村寨的普遍習俗。每當遇到熟人或陌生人,總是面帶微笑,親切問候。老年人在任何地方都受到尊重和照顧。平時在家裏,兒子、媳婦、孫子總是把最好吃的給老人吃,吃飯的時候讓他們坐在桌子上。在全村的節日和晚宴上,第壹口肉應該由村裏最年長的人吃。平時誰殺豬都要請老人到家裏做客。在長輩面前,晚輩不應該蹺二郎腿,否則會被認為不禮貌。人們也很關心孩子,甚至稱謂是“阿黑顧然”(意為親愛的弟弟或妹妹)。

退伍軍人事務部

佤族人口351,000人,其中雲南347000余人。主要集中在滄源、西盟縣,雙江、孟連、瀾滄、鎮康縣也有分布。佤族的先民是先秦時期白濮民族的壹個分支,在唐代被稱為“王曼”、“王耔”、“王外禹”。明代稱“古刺”、“哈刺”;清初稱之為“卡瓦”。該語言屬於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的瓦奔分支,有四種方言。

佤族擅長雕刻。在佤族村落,人物或動物被雕刻在屋頂、祭品或公共房屋的墻壁上。

佤族人熱情好客,客人之間以水敬酒。佤族男女壹般都有紋身。男人經常在脖子上、胸前、背上、四肢上畫花鳥、牛、虎,女人則在脖子上、胳膊上、腿上畫各種形狀的花草。

傣族

傣族人口1.62萬余人,其中雲南1.01.4萬人,主要居住在西雙版納和德宏。臨興的耿馬、孟定,思茅的孟連,玉溪的新平,也分布在30多個縣。傣族先民是古代百越之壹,漢代稱“滇越”、“山”。魏晉以後,又有“金牙”、“白衣”、“投洋人”等許多別稱,但都自稱“戴”,意為熱愛自由和平的人。傣族可以分為水岱、漢傣和花腰傣。

傣族歷史悠久,文化豐富,有自己的歷法、語言和文字,以豐富的民間文學藝術著稱,音樂、舞蹈、民歌、民間故事等故事充滿民族特色,影響廣泛。傣族主要居住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平壩地區,有許多村莊面臨河流和湖泊。平時每家每戶都有壹棟竹樓,周圍都有竹籬,周圍都是果樹和竹子,環境非常優美。周邊田地肥沃,特產豐富。傣族人性格溫和,愛唱歌跳舞。

傣族人,無論男女,出門時總喜歡在肩上背著壹個用織錦做成的單肩包(管手帕)。挎包色彩鮮艷,款式簡單,具有濃郁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圖案有珍禽異獸、花草樹木或幾何圖形,生動逼真。每個圖案都包含特定的內容,如:紅色和綠色是為了紀念祖先;孔雀圖案預示好運;大象圖案象征著豐收和美好的生活,充分表現了傣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上一篇:2020年木蘭山金秋廟會什麽時候去木蘭山,住哪裏?
  • 下一篇:亞裏士多德法治思想與韓非子法治思想之比較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