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雲南民俗探究

雲南民俗探究

繞三靈

又叫“繞三林”,始於南詔,最初是古代宗教祭祀的壹種儀式,後來逐漸演變為白族群眾文體娛樂與郊遊活動的民族盛會,每年農歷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洱海周圍白族群眾穿紅戴綠聚紅成隊,前來參加活動,或掛壹彩綢,葫蘆,手執蚊帚、拿著扇子、毛巾,壹人主唱,壹人打拍,後邊跟隨壹男女,唱著調子,打霸王鞭,彈著三弦琴和月琴,載歌載舞,由蒼山東麓至慶洞,喜洲、金河。沿路逛三都,即是“繞三靈”。三靈指的是佛都、神都、仙都這三都。

彜族踏歌

打歌,又稱踏歌,以巍山、南澗、漾濞等縣流行較廣。大體可分為模擬動物體態的動物舞。以及抒發情感的情趣舞兩類,大凡婚喪嫁娶,民族節日都要打歌,舞步主要在腳下,為踏、蹉、跺、擡、踢、跳等步法,邊跳邊唱,可隨意編詞,也加固定唱詞。有領有和,瀟灑自如,激烈時,熱情奔放,情緒激昂。打歌調以葫蘆笙,竹笛吹奏的曲調為兩個聲部,與人唱的打歌調結合,形成三個聲部的打歌音樂、音樂效果非常強烈,這種特殊的和聲,在其它打歌中是少見的。

同時,“三日街”、“火把節”、“蝴蝶會”、“花朝節”、“石寶山歌會”、“潑水節”、“賽花船”、“要海會”、“漁潭會”、“菊花會”、“本主節”等也都是雲南著名的民風民俗。

白族風俗

大理地區的白族男子多著白色對襟上衣,外穿鑲花邊黑領褂,下穿白色或藍色肥寬褲子,頭纏白色包頭,肩挎繡花挎包。白族婦女穿白襯衣,著艷紅、藍或淺藍色領褂,下穿灰藍、綠色布料加繡花加繡花邊褲角的褲子,腳穿繡花鞋,腰系加繡有花、鳥等圖案的繡花短圍裙。

白族婚禮熱鬧而且繁瑣,壹般要三天。結婚這天稱“正喜日”,頭壹天叫“踩棚”,後壹天叫“散客”。其中頭兩天較有特色,“踏棚”這天的夜晚要在男家唱“板凳戲”。

大理地區的白族民居建築獨具地方風格和民族特色,白族民居多為封閉式建築,正房對面的院落圍墻通常都要砌成照壁,照壁尺度比例勻稱,外觀十分優美。照壁除註重造型精美外,還非常註重裝飾,使照壁顯的更加高雅秀麗。

摩梭風情

摩梭古稱“摩沙”,是寧蒗境內的土著民族之壹,其族源屬於我國古代遊牧民族“牦牛羌”。特殊的社會地理環境,使永寧摩梭人壹直保留著獨特而神奇的風俗禮儀。瀘沽湖畔摩梭人傳奇式的家庭婚姻形態,成為東方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最具神秘和吸引力的母系文化奇觀,形成壹個撲朔迷離的幽遠的夢境。普米族和摩梭人的孩子,長到13歲,便要舉行成年禮。

摩梭人至令還保留著人類母系氏族的婚姻形態。流行於摩梭人中的阿夏婚姻形式有兩種,即阿夏異婚和阿夏同居婚。摩梭人崇拜大自然,信奉神靈,相信天地萬物、日月水火、風雨雷電,引經據典由神靈主宰,所以長期以來逐漸形成了形式各異的祭祀方式。

摩梭人過年分為大年和小年。過小年在每年的農歷十壹月十二日。村村寨寨飲酒食肉,歌舞狂歡,放牧人員備受優待。全家都會贈給放牧人員豬膘肉、香腸、雞蛋、粑粑等禮物。他們還在牲畜尾巴上系壹條紅布,以示度年。放牧人員到山上野餐祭山神,祈求山神保佑來年水草豐茂,牲畜興旺。過大年在每年的臘月三十日。院子裏正房門前要栽兩棵青松,房頂上插松枝和彩色經幡。桌上供煮熟的豬頭祭祖先和神靈,青年們舉行摔跤,打秋千,對山歌,跳土風舞等活動。

他們的傳統節日是轉山節,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五日,湖畔的摩梭人都要盛裝前往“格姆女神山”朝拜。

本主崇拜

本主崇拜是白族特有的普遍的宗教信仰,“本主”即本境之主,即壹個村落或某壹地域的保護神。

白族對本主的信仰具有悠久的歷史。各村每年都有定期祭祀本主的盛大節日,這是村中重大的宗教活動之壹。據說這壹天是本主的誕辰,祭祀時間各地不壹。各地所崇拜的本主也不盡相同。有自然崇拜之神、有崇拜的英雄為神、有南詔和大理國的統治者及其親屬、也有南詔大將等等。

民間婚俗

“阿夏婚”

居住在滬沽湖邊的摩梭人至今仍沿襲著壹種“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習俗。摩梭人稱這種婚姻為“阿夏婚”(“ 阿夏”意為親密的情侶)。成年男女經戀愛,雙方建立“阿夏”婚姻關系後,男子夜間到女子家中偶居,次日黎明前返回,生產生活各從其家。“阿夏”關系長短視為雙方感情而定。婦女在生產、生兒育女中居於家庭支配地位,子女從母姓,血緣按母親計算。這種地球上至今仍然存活著“母系家庭”和“阿夏婚”遺俗,被稱作人類早期婚姻的活化石。

搶婚或跑婚

搶婚或跑婚是解放前麗江納西族的習俗。男女經過戀愛彼此有了感情,私定了終身,但卻遭到女方父母的反對,或擔心遭到女方父母反對,於是男女雙方就采取搶親或跑婚的作法來成婚。古時搶婚或跑婚的原因有的是由於女方家裏生活困難無法陪嫁大批的嫁妝。當然,現今這種習俗已不存在。

成年禮

摩梭人和普米族的孩子,到13歲時便要舉行成年禮。儀式壹律在大年初壹淩晨舉行,地點在自己家的正房火塘下方兩根屋柱下。右邊的圓柱為女柱,左邊的圓柱為男柱。男孩站在男柱下,女孩站在女柱下,壹腳踩著豬膘肉,壹腳踏著糧袋,象征終年吃用不盡。女孩由媽為其穿上漂亮的衣裙,盤發和配戴飾物。男孩由舅舅佩上腰刀。成年禮過後,算是大人了,可參加各種社交活動。

洞房夜的撕打

小涼山的彜族婚禮相當特別,洞房之夜,壹對新人要進行壹番激烈的撕打。新娘要用竹簽戳、用手抓新郎,使新郎手上、臉上留下血痕,以示新娘的貞操體面。

雲南“十八怪”

雲南省民族眾多,各民族都有其獨特的社會結構,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流傳甚廣,版本甚多的“雲南十八怪”從壹定程度上來講,也是雲南民族風情的壹種體現。

其中壹種版本是這樣說的:“雞蛋用草串著賣,米飯餅子燒餌塊,三只蚊子炒盤菜,石頭長到雲天外,摘下草帽當鍋蓋,四季服裝同穿戴,種田能手多老太,竹筒能做水煙袋,袖珍小馬有能耐,螞蚱能做下酒菜,常年都出好瓜菜,好煙見抽不見賣,茅草暢銷海內外,火車沒有汽車快,娃娃出門男人帶,山洞能跟仙境賽,過橋米線人人愛,鮮花四季開不敗”。這個順口溜壹定程度上體現了多姿多彩的雲南民族風情。

三道茶

三道茶原是南昭、大理國時期國王宴請將軍大臣的禮待,後來配方流入民間,形成民間待客的壹種方式。

三道茶就是壹苦二甜三回味。苦茶是用下關沱茶制成,小茶盅泡飲,苦中帶澀,有清涼之效;甜茶用乳扇、核桃仁、紅糖、感通山青毛茶配置而成,壹飲清香甘甜;回味茶用蜂蜜、茶水、花椒、姜片、桂皮配置而成,味道辛辣而略甜,回味無窮,三道茶有如人生三味。三道茶壹道壹道地端敬賓客,敬地,白族姑娘雙手舉杯齊眉,以示尊敬。席間端來小碟的紅綠絲,花生米、蜜餞、果脯等。賓客壹邊品茶,壹邊欣賞民族歌舞表演,《掐新娘》、《金花之歌》、《八角鼓舞》、《情歌對唱》等已成為三道茶保留文藝節目。

僳僳族

僳僳族先民乃漢代滇西“嶲”(xi縣名,今作“越西”)、“昆明”之屬,屬於氐羌族後裔。約於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在頭領木必扒帶領下渡過瀾滄江,翻越碧羅雪山抵達怒江,以此作為生息繁衍據點,其中部分氏族逐步向南沿怒江西岸遷徙至芒寬境內;部分氏族由福貢、瀘水境內往西遷到騰沖大塘等國境沿線壹帶。後來,遷徙到騰沖大塘壹帶的部分氏族又翻越高黎貢山進入潞江境內。

僳僳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彜語文,有文字。僳僳族中的很多人還能操漢、彜、傣、白、德昂、苗等族語言,僳僳族語言常借用漢、彜、傣詞匯。民國時傳教士曾使用拉丁字母創造變形體表音的老僳僳文。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語言學家幫助僳僳族人民創造了用拉丁字母拼音的新文字。

僳僳族有“花僳僳”和“黑僳僳”之分,高黎貢山的僳僳族多數屬於“花僳僳”。主要分布在怒山與高黎貢山山脈之間的怒江東西兩岸的高寒山區、半山區及低熱河谷地區,集中分布於高黎貢山東部的潞江和芒寬的27個自然村。其姓氏主要以麻、余、歐、胡、密姓居多。

解放前常居住在高黎貢山叢林,過著狩獵、刀耕火種的遊牧式生活。以種植包谷、蕎麥為生,以獵取飛禽野獸為食。在當地流傳著這麽壹句話:“傣族不上山,僳僳不下壩。”僳僳族大多居住於山區,為了滿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就必然在自然條件相對惡劣的山坡上開荒墾地。他們還通過狩獵來改善生活和換取壹些必須的生活用品。他們的居室壹般比較簡陋,多為簡易竹、木架結構的草房,有的就住在終年潮濕的巖洞中,有的隨耕地搭窩棚居住,隨著輪耕地不斷搬遷。僳僳族人民成村成寨的較少,三五家就成1個村寨,多為無鄰無舍的獨住。解放後,大多數都是山壩兩頭居,形成1村兩地,1戶兩鍋,壹年四季忙上忙下的狀況。隨著形勢的改變,僳僳族人民的生活有所提高和穩定,他們的居室也大有改變,多為土、木結構的瓦房,富壹點的還蓋起了寬敞明亮的樓房,打破了過去的擁擠簡陋的住房習慣。

僳僳族不僅是壹勤勞勇敢、樸實忠厚和直爽開朗的民族,而且也是壹個較好客和最講信譽的民族。不管家境如何貧寒,都熱情好客,喜歡結交朋友。無論親戚朋友還是過往行人,到了僳僳族家,都要茶水飯食招待,如妳不吃,會視為妳對他們不恭。在僳僳族中有“山不轉路轉,誰出門能把房子背著走”之說。僳僳族心直口快,不會拐彎抹角。與僳僳族交往,只要妳不欺騙,說到做到講信用,他願把心肝肺腑都掏出來給妳。假如妳不懷好意,進行欺騙、不講信譽,那他再也不願與妳再繼續交往下去。

雲南食花

在四季如春的雲南,四時競妍的鮮花不僅是觀賞的植物,而且還是餐桌上時興的菜肴,幾乎每壹種可食之花都與壹種菜譜聯系著。如果妳去雲南不吃壹頓花菜,那就算白去了壹趟。

雲南野生觀賞植物約有2500多種。許多花卉都可食用,比如火紅火紅的木棉,芳香四溢的茉莉,潔凈純雅的幽蘭,亭亭玉立的木蘭,漫山遍野的杜鵑等都是可食花卉中的姣姣者。正可謂“秀色可餐”,雲南人舍不得春去花落。雲南26個民族兄弟都有關於花的菜譜,他們愛花,好像覺得非要把花吃進口才能表達內心的愛。他們的食花歷史據有關資料表明已逾千年,每到春天,不論是男女老少都趕往山上,邊采摘野花邊唱山歌,采得百花之後,曬幹,腌制,用罐儲存起來待用。

瀾滄江畔生活的拉祜族也是壹個以花為生的民族,花不僅是菜中佳肴,還是他們生命的象征。拉祜族吃花的歷史很長,幾乎貫穿於他們整個歷史發展時期。苗族踩花山,其實是采花山,有歌唱道“采得百花配成菜,招待未來的太太”,可見花菜的地位與尊貴。

納西族認為開白花的植物對人類都是滋補品。花菜既是菜也是良藥。山茶花有涼血之功效,是治吐血腸風的良藥;蜜蒙花有祛風明目的功效;綠苞山姜是暖胃健脾的良方。翻開壹部中草藥圖譜,僅花卉就占了壹半以上,而這壹半以上的花朵又經常出現在雲南各民族的飯桌上,豐富著紅土高原的飲食文化。

傣族是壹個以花為榮的民族。在他們眼裏,壹朵鮮花的價值勝過壹顆寶石,壹片落花也會惹起他們善良心池中陣陣漣漪。傣家人開的餐館,十有八九的菜譜中都會有花的影子,壹道道花菜又都冠著非常好聽的菜名,“鵝血瑪瑙”中有紅山茶的花瓣,“天女下凡”中摻雜著棠梨花的芳蹤,“人間仙宮”裏不乏幽蘭含苞待放的花蕊。壹次,我和文友來到美麗富饒的橄榔壩,在竹幹欄式的飯館裏享用了壹頓鮮花席,享受到傣家人獨具風味的食花文化。

傳統的傣家菜多以酸辣著稱,吃法上講究涼拌為主,輔以綠佐料,但傣家人的花菜,講求的是自然風味,色香俱全,偏重於菜的外觀色澤,因此,當我們圍住豐富的花菜,仿佛面對濃縮了的春天花園,紅的似血,白的如玉,黃的呈金,藍的如鉆石,幾乎所有的顏色都在竹篾編制的餐桌上集合了。菜譜中有木棉花炒醬豆米,有小百花酸腌菜湯,有涼拌棠梨花,有辣醬涼拌生食大白花,有水煮芭蕉花,有山茶花糯米粥,有雞蛋燉仙人掌花……面對滿桌的花菜,真是有些不忍心下手,這是我見過的各種宴席中最為獨特而華麗的宴席了。

  • 上一篇:樂平古戲臺怎麽樣?
  • 下一篇:人口老齡化的優點和缺點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