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原傳統戲劇、曲藝文化概述講述了什麽?

中原傳統戲劇、曲藝文化概述講述了什麽?

近年來,對傳統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取得壹定的成效,但是形勢並不樂觀,特別是戲劇、曲藝院團以及民間藝人面臨很多困難。今年農歷正月十三,前來參加河南寶豐馬街書會的幾百名各路藝人,基本上是民間藝人,平均年齡在五十歲以上,還有壹些是殘疾人。不少人十多歲開始學藝,雖有各自的絕活,年輕時也紅火過,但眼下他們生活清貧,情緒不高,對曲藝傳承前景擔憂:書無人說了,戲無人聽了,人生茫茫,世事滄桑,大浪淘沙,自生自滅。民間戲曲藝人這個群體,若幹年後,有可能就要在地球上消失了。有人說:有著700多年歷史的馬街書會,要不了幾年,就可能變成廟會了。

三年前,馬街村農民張滿堂成立了馬街書會研究會,所謂研究會也就是給前來的藝人提供個吃喝住宿的地方。今年,在他家裏的壹百多位民間藝人,晚上席地睡在壹個筒子屋裏,外面下著小雪,天氣寒冷,他們相互擁擠著取暖拉呱,親密無間。有人七十多歲了,還冒著風雪從幾百裏以外的地方趕來,身著單薄的衣裳,頂著雪花,敲起大鼓,打起簡板,高興地唱起來。壹個老藝人高興地說,圖得就是個樂。

對民間藝人這個群體,要引起重視。在傳播傳統文化方面,民間藝人往往比政府的藝術團體影響還大。他們道具簡單,三人壹夥,五人壹群,也有走單騎的,走村串戶,街頭巷尾,集貿市場,車站碼頭,到處都是他們的演出場地。大鼓壹敲,弦子壹拉,簡板壹打,不拘壹格唱起來。時間可長可短,場地可大可小,十分靈活,形成獨特的鄉間文化形式。幾千年來,民間藝人就是這樣生活和演出的。古人說:說書唱戲是勸人的。人們從這些藝人嘴裏,了解到奇聞異事,千古野史,禮儀孝道,世俗宗教,為人處世,壹代壹代傳承下來,綿綿不息。

民間藝人的演出,多是壹些傳統唱段,內容陳舊,不乏糟糠。再者,演出形式單壹,樂器多年沒變化,缺乏現代音樂氣息,唱腔地方話嚴重,鄉野土語較多,年青人不喜歡,受眾日益減少。另外,民間藝人,沒有適當的組織依賴,地方曲藝協會,缺少管理功能,不能很好地發揮指導作用,各類門派,雖有掌門師傅,拜帖戒律,徒子徒孫,也是時聚時散,難以約束,大家各自為戰,再說老藝人文化水平不高,沒有多少創作能力,難以吸收新文化新思想,演出內容多事師徒傳藝,口口相授的老段,壹個老段往往唱幾十年不變,用詞用句也過於傳統陳舊,達不到為現實社會服務的目的。對民間藝人,地方政府要引起重視,應給予壹定的關註。在藝術上幫助他們,組織文藝創作,編排反映現實生活的節目,開展廣泛的文化藝術交流,吸收其他藝術形式的營養,加快節奏,豐富自身的唱法;在生活上關心他們,使他們有生活保障,為他們創造學習的環境,提高自身的藝術品位,引導他們走健康的說唱道路,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為現代社會服務。傳統文化不能很好地為現實社會服務,是沒有生命力的。

近幾年,由政府創辦的戲曲、曲藝院團也面臨許多自身難以解決的困難,大多數的院團已實行企業化管理,在市場競爭中求生存, 地方財政雖提供壹定的補貼,但由於演出市場蕭條,效益不好,演職人員收入偏低,隊伍不穩,人才流失嚴重。商丘市豫劇二團、四平調劇團、宿州市墜子劇團、泗州戲劇團和梆子劇團以及徐州市梆子劇團等,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所在劇團,演職員工的工資只有2000左右元。這些年各地政府每年給他們安排壹些“送戲下鄉”任務,經濟上給予壹定的補貼,不然他們更加困難。演職員工怨氣較多,他們認為,這樣的收入,還沒有打工做服務員的工資高,難以養家糊口,以演藝求生存壓力巨大。有的演員,五十歲左右,正是唱戲帶徒的黃金時期,因為政策原因,就提前離隊,十分可惜,能堅持下來的面臨生活壓力,宿州墜子劇團國家壹級演員、導演李連民每月工資2800元。他憂郁地告訴記者,演了壹輩子戲,連孩子上學也供不起,不是出於對藝術的熱愛,堅持不到今天。不少民間藝人更是生活無著落,蕭縣老藝人周明漢夫妻倆都八十歲了,靠開荒種地為生,連低保也有。各級文化部門要排查摸底,對壹些有實際困難的民間藝人,組織社會力量,開展文化扶貧。

壹些戲曲院團,條件十分簡陋。商丘市四平調劇團,二十多人只有壹間十多平方米的辦公室和兩間十分簡陋的排練場,演員連休息的地方也沒有,布幕、服裝、樂器等設備老化,不能保證演出質量。柘城縣說唱團是豫東地區唯壹的縣級說唱團,每年承擔很多縣政府安排的下鄉演出任務,常年沒有辦公排練場所,說唱團的招牌只好掛在團長朱雲閣家的門旁,排練場也是在她家壹間客廳裏。宿州市泗州戲劇團和梆子劇團沒有自己的辦公和排練場地,靠臨時租場地排練;墜子劇團雖有自己的場地,但排練廳是不到200平方米常年失修的危房, 演員常年在危房裏學戲排練,很不安心。許多骨幹演職人員過早離開舞臺,導致人才斷層,大多數家長不願意把孩子送到劇團學戲,造成演藝人員急劇匱乏,後繼無人。商丘市四平調劇團,原編制70多人,現演出人數只有20多人,行當不全,壹個演員壹場戲要飾演幾個角色,編、導、美沒有主業人員,演出質量不能保證。民間曲藝的傳承更令人擔憂。民間說唱後繼無人,永城市“大鐃”戲是省級非遺項目,大鐃是稀有曲種,第五代傳承人王玉璽成天為傳承人發愁,靠自己的收入,承諾管吃管住,壹個月給1000元補貼,還是招不來徒弟。王玉璽痛苦地說:大鐃戲沒第六代了。

從事非遺戲曲項目保護工作的專業人員短缺,非遺保護工作難以深入,達不到專業化、精細化保護。從各地的情況來看,保護工作千差萬別,有些地方雖然有粗略的記錄保護,沒有制度做保障,對生存現狀瀕危的國家、省級非遺項目,必須抓緊建立並完善瀕危項目及高危傳承人檔案,完善非遺數據庫,再不著手去抓,若幹年後,資料都難以整理。現在非遺項目的保護工作的專業化程度不夠,缺乏專門的管理人員,壹些地方雖設有機構,多數掛靠在文化館等單位,管理人員缺乏專業知識,非遺保護工作難以深入,達不到專業化、精細化保護,保護水平無法滿足新形勢下非遺保護工作的需求。

中原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核心組成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傳統文化的載體,保護好、傳承好對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有極其重要意義。政府要加大非遺項目保護和傳承的力度,加強對傳統文化的研究工作,創新工作思路,使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得到傳承和發展。

改革和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機制是當務之急。各地政府應該積極建立新的體制和機制,把非遺項目保護工作納入基本公***文化服務範疇,摸清底細,分類指導,不僅要加大保護工作的項目資金,而且要適當提高演藝人員的收入,使留下來的安心,後來者居上,這樣才能使非遺項目保護和傳承後繼有人。各級政府要提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重視程度,增加投入,凡是納入保護項目的民間演出團體和藝人,應給予壹定資金支持,使他們生活有保障,傳承有信心。應加快“壹團壹場壹所”等基礎設施建設,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和傳承創造較好的工作環境。目前,國家每年都拿出大量資金用於非遺項目的保護,不少非遺項目保護和傳承的管理部門,只管對上報項目要資金較為積極,對資金使用疏於管理或者粗放管理,保護資金沒有真正有效地發揮作用,甚至出現弄虛造假的情況。政府要加大對非遺工作的人員培訓,建立壹支既有專業知識,又有責任心的管理隊伍,加強對非遺保護資金使用的監督和管理。加大培訓扶持力度,完善戲曲人才培養和保障機制,改變後繼無人的困境。業內人士建議,健全落實學校教育與藝術團體相結合的人才培養體系。徐州市演藝集團的主管韓梅說,非遺戲曲項目要從娃娃抓起,“戲曲進校園”活動要落到實處,使孩子們從小就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培養他們的興趣,發現好的人才重點培養。宿州梆子劇團團長盧等軍建議,讓中等職業教育戲曲表演專業免學費的政策落到實處,使學生有壹個安心的學習環境。他說,這些年,想從事戲曲表演的孩子越來越少,選拔苗子已從原來的“千裏挑壹”發展到如今的“上門教戲”,有關院校在開設戲曲等傳統表演類專業時,應該全部納入免收學費的範圍,公***財政對院校予以補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要走創新之路。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劇團不能僅僅停留在傳統劇目的演出上,要充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資金,關註當下,貼近生活,多編戲、演好戲,大力弘揚主旋律,宣傳真善美;同時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演出形式的創新,吸收現代社會元素,以更貼近觀眾的形式展現出來,鞏固老觀眾,培育新受眾,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和互聯網新媒體,加大對傳統非遺項目的宣傳和推廣,從而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發展。

中原戲曲文化是個汪洋大海,不僅內容豐富多彩,而且形式多種多樣,從業人員眾多,曲目數以萬計,我們應加強調查研究,認真梳理各劇種的存在形式和發展前景,重新修訂各種傳統劇本,賦予新鮮內容, 以適應現實社會發展的需要。

  • 上一篇:魯南未來發展前景和方向如何?
  • 下一篇:中國傳統美容有什麽特點?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