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網絡貸款風險控制體系包括

網絡貸款風險控制體系包括

互聯網金融只有十年時間。雖然時間不長,但也不能說其影響規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從名字就能看出來。互聯網金融廣為人知,不是很多專家學者曾經討論的金融互聯網。傳統金融互聯網化不足以形容撼動中國金融體系的巨變。互聯網金融當然不僅限於信貸,還包括銀行、證券、基礎信息等新業態。它是名副其實的“金融業的表演秀”。

但無論如何,互聯網金融和金融互聯網最初的爭論都是圍繞信用展開的。我們集中討論信用的話題。信用風險控制體系如何適應時代的變化?今天我們討論風險控制的常見模型策略系統及其二階問題:為什麽是這樣的系統?

2013誕生的寶月,讓貨幣基金這棵老樹開花,引爆整個市場。否則互聯網金融只會是IT圈壹個安靜的子話題。這也是業內普遍將2013定義為互聯網金融元年的原因。

2014年,第壹款互聯網消費金融產品“白條”成立,第壹家互聯網銀行“微眾銀行”獲得監管部門批準。

此時,互貸業務還處於起步階段。風控能做什麽?新模式下,沒有用戶,傳統銀行信貸的績效周期是壹年甚至幾年,標準的數據產品就更少了,更不用說大數據模型,統計模型也無能為力。這時候的信用只能去優質人群,比如信用卡客戶,比如壹些高級品類的電商交易客戶,等等。

這時候的風控可以說是基於客戶的風控,也可以說是基於白名單。這就引出了基於人群的互聯網消費金融,包括大學生分期、藍領/白領分期、農民分期,然後是場景化的互聯網消費金融,比如租房分期、家裝分期、旅遊分期、教育分期、醫美分期等等。

然後隨著P2P、網貸等共同基金業務的快速發展,消費金融市場主體進壹步豐富。與此同時,移動互聯網的全面發展導致數據和信息激增。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數據已經成為和石油壹樣重要的戰略資源。在大數據的興起趨勢下,大量的數據公司成立。計算和大數據的發展引發了機器學習的狂潮,風控水平大幅提升。

在17和18的野蠻時期,很多人只要有點錢和勇氣就敢借錢。接入幾個三方數據源,定壹些通用規則,做壹個信用模型,找幾個人收集,就可以開始流量了。

在這壹點上,完整的風控技術已經相當成熟。三方數據覆蓋多個維度,如征信、銀聯、運營商、公安、司法、工商、稅務、公牛等。取什麽樣本,設置什麽標簽,訪問什麽數據,用什麽算法,什麽通過率,做壹個與產品相匹配的模型策略,並不難。真正重要的是產品本身,即金額、定價、期數、還款方式等。

後來壹系列監管政策陸續出臺,行業從高速發展走向規範整頓的新路徑。風雨過後,如何在健康的競爭環境和發展空間中保持穩健而深遠,成為新的命題,行業已經進入並將繼續處於精細化運營時代。

此時,如何在細節上控制風險,如何服務於業務形態的需求,是壹個新的命題。

以產品變化為特征的互聯網時代的變化,似乎更加引人註目。

時間產品經理的工作可能就是畫個原型,把交互做到極致就很厲害了;然後會有策略優化和功能進化。ToC業務的產品經理,從工作內容上來說都是戰略產品經理,也需要了解數據。現在和未來,已經悄然成為業務形態和組織關系下梳理的方案。

說到這,我終於有背景了。行業在變,風控體系也在變。

H

在過去的幾年裏,信貸行業出現了這麽多新的從業者,或者說showstopper,出現了這麽多新的網絡信貸產品以及背後的風控遊戲。

但總結起來,常見的可靠模型策略系統只有三種。

第壹種是以規則為主,模型為輔。大多出現在會展行業的早期,樣本和數據都很少。風險控制主要看專家的經驗,無場景的現金貸和有場景的消費貸也是如此。

展業前期,或者說冷啟動階段,需要逐步積累樣本,需要長時間暴露風險,所以必須嚴格執行信用。在我們知道風險結果之前,嚴格錄取或者寬松錄取的標準都是通過率,所以初期通過率壹般都比較低。

卡的通過率是多少?也許妳有壹個場景。當然,壹張場景數據卡是可以的,但是還不夠。風險是滯後的,畢竟要接入壹些三方數據。根據這些數據,根據妳的場景,根據妳的產品定位,制定相應的政策和規則。

然後隨著還款日的到來,壹批用戶開始執行,新戶的數據肯定在分數上虧錢,妳會想優化。您知道風險與您的產品和支持操作密切相關。妳會覺得標準產品不夠用,還得自己建模。

在樣本有限的情況下,過多的數據訪問是沒有意義的。這個時候模型只能是小數據模型而不是大數據模型。如果妳的產品沒有大的變化,模型開發沒有失誤,這個模型可能會帶來壹些收獲。隨著業務規模的增加,模型頻繁更新優化。

但此時整個風控體系是以規則為主,模型為輔。白名單、黑名單、年齡和地域限制、公牛、公安司法信息、標準產品評分。妳的風險控制是基於行業內壹般的專家規則,模型只是輔助。說白了,妳的安全感來自於各種規則。

這種體系不僅出現在會展行業的早期,很多平臺也在這個階段徘徊了很久,甚至消亡了。其代表場景是發薪日貸款,以及由此衍生的壹系列網貸,風險高,通過高定價、短周期來彌補資金損失。

二是以模型為主,策略為輔。在樣本相對豐富之後,模型的重要性會逐漸增加,尤其是行業的介入和客戶質量的下沈之後,精準識別變得必要。

在最初的專家中,

除了經驗性的壹系列規則外,還有壹些可變的規則在不斷調整。有了這些規則之後,如何基於模型做出更精細化的決策?

壹種方式是讓模型盡可能有效,然後大家可以通過這個模型進壹步篩選。為了足夠有效,模型的復雜度會變高,缺陷是妳無法說出為什麽這個人被通過,那個人被拒絕。無論解釋工具在做了某件事之後如何運作,本質上都無法彌補這個缺陷。

另壹種方法是讓模型足夠好,足夠可解釋。為了追求可解釋性,我們可以對數據也就是特征進行分類,根據每壹類特征建立相應的模型,比如逾期模型,比如多頭模型,比如交易模型等等。同壹維度的特征組合保留了該維度壹定程度的可解釋性。通過串聯的各款,可以判斷用戶逾期表現不佳,或者多頭嚴重,或者銀聯交易評分有風險。

在這種風控體系中,妳的安全感來自於模型。只要模型的AUC和KS保持在高位,那麽無論妳每天借多少錢,妳都會更放心。

在這種體系中,模型很重要,策略靠模型來做差異化。壹個基於模型的風控團隊最終會走向這種方式,很多銀行也會走向這種方式。因為真正的戰略人才比較稀缺。

三是戰略為主,模式為輔。註意第壹個和第壹個的區別。第壹個說規則為主,這裏說策略為主。基於規則的規則是簡單的、通用的、經驗的和連續的。

這個階段樣本非常豐富,場景中不斷挖掘用戶數據,接入各種有效的三方數據。大數據模式效果不錯,也在不斷追求更好。模型很重要,就像“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個工具很重要。

這個時候,模型就充當了戰略的工具。模型可以不追求解釋,策略為主,策略保持決策可解釋。

決策應該是可解釋的,因為未來可能不像現在,我們無法承受極端情況的傷害。就像投資壹樣,妳可以把壹組決策數字化,避開所有熊市,找到所有牛市,但例子不多。妳現在還敢用它們嗎?決策必須盡可能簡單。它可以犯錯,但錯誤要小,收益要大。

策略的本質是聚類,年齡是聚類,收入是聚類,多頭是聚類,模式是聚類,風險是聚類。無論是授信還是貸款管理,無論妳對用戶做什麽,妳希望用戶做什麽,都要區分用戶。

這種系統的標誌是決策系統中有許多重要的子群,即決策分支,並以模型作為最後的保障。模型作為策略的工具,需要多少就用多少,壹個工具可以大範圍使用,也可以小範圍使用。

決策分支是指策略對模型的使用並不統壹,並不是所有低於600分的用戶都會被拒絕。

妳的安全感來自於策略,更確切的說是策略分組。

在行業的強力監管下,非持牌機構不斷倒下,只有巨頭才能勉強生存。越來越多的風險控制是這個系統。沒別的,只是細化要求。

我們上面的討論已經涵蓋了這些系統開發的背景。不同階段、不同平臺、不同業務場景下,風控體系是不壹樣的。

為什麽會開發出這樣的系統?看來這個二階問題的答案是數據。樣本的數量、數據維度的數量和特征的數量決定了底層模型和策略之間的關系。

然而,這並不是問題的本質。我認為問題的本質在於風險收益比。

如果玩“714”高射炮之類的遊戲,設置幾個規則,讓錢出去換利息,是最賺錢的。周期短,流動性強。年化利率幾倍甚至十幾倍,風險是壹筆本金,不是問題。目標客戶中沒有高素質的人,那我們還能做什麽來精準識別車型呢?

當這個遊戲不再合法,風險收益越來越低,銀行的客戶定價壹般在每年18%以內,消費金融公司基本在20%出頭。要想在這個範圍內盈利,風險壹定要穩定可控,服務對象壹定要針對優質客戶。沒有大數據模型,是不可能的。當然不缺優質流量巨頭光學白名單就夠了。

後來流量越來越貴,客戶不斷被多個平臺滲透。做好股票很重要。省壹個流量算壹個流量,增加壹點余額算壹點余額,開始把每壹個用戶挖掘到極致。客戶分組化、精細化運營成為當前趨勢。

但是,這種挖掘和運營是客戶需要的嗎?

擡頭看地方,大多是坑坑窪窪的。回頭看,所有的路都是平坦的。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問題和答案:

  • 上一篇:為什麽說當代中國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
  • 下一篇:什麽是企業價值?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