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2021-06-25

2021-06-25

七、篡奪和混亂

亨利統治這個國家三十五年後,英格蘭出現了罕見的平靜。他大約有壹半時間在英國度過。在他統治的後半期,他大部分時間都不得不留在諾曼底,處理那裏的各種問題。

雖然諾曼底在亨利的統治下,但總是存在隱患。羅伯特被捕入獄,但他的小兒子紀堯姆·克裏托卻被成功帶出諾曼底,脫離了亨利的控制。長大後,在法國國王路易的支持下,他發誓要奪回諾曼底公國。

從1116開始,諾曼底戰事頻繁。法國國王路易與諾曼底北部的佛蘭德斯伯爵和南部的安茹伯爵壹起,從三面出擊。忠於羅伯特的貴族們也開始反叛。亨利只好自己坐在諾曼底,東奔西跑,在壹場1119的關鍵戰役中擊敗了路易,終於再次穩住了局勢。

但是致命的打擊接踵而至。

1120年,亨利的兒子威廉乘坐壹艘名為“白船”的大船去英國,在英吉利海峽中部觸礁沈沒。威廉不幸遇難。

亨利和他的王後只有壹個兒子和壹個女兒。雖然亨利在婚外大發慈悲,私生子不計其數,但威廉是他唯壹的合法繼承人。威廉的死給王國的未來蒙上了壹層陰影。據說亨利聽到這個消息後傷心欲絕,再也沒有笑過。

亨利現在已經五十多歲了,而女王也在兩年前去世了。為了繼承皇位,他再次結婚,卻無法再生兒子。

這是壹場真正的危機。無論按照諾曼傳統還是盎格魯撒克遜習俗,國王都應該是男人。目前最接近王位的男性是獄中老人羅伯特和羅伯特的兒子紀堯姆。這對父子對亨利有很深的仇恨。亨利可以想象,壹旦王位落入他們手中,他將真的會落得個不好的下場。

但如果強行指定私生子為繼承人,他將因血統不當而無法得到教會和男爵們的支持,而紀堯姆最終仍會受益,壹場流血事件在所難免。

亨利苦苦思索,備受折磨。最後,他做了壹個大膽的決定。

亨利的女兒名叫瑪蒂爾達,英國人習慣叫她莫德。她出生於1102。八歲時,她去了德國,嫁給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當時皇帝二十四歲。成年後,她幫助丈夫執政,還在皇帝出征時代表國民政府。1125,皇帝病逝,23歲的莫德成了寡婦。

莫德和皇帝沒有後代。按照傳統,德國人很快就由大皇子選出了新皇帝,他們也是死去皇帝的敵人。現在,莫德不方便留在德國,她回到了父親亨利身邊。

雖然莫德離開了德國,但他仍然堅持讓周圍的人稱呼她為女王。由於這個詞也意味著女王,她可能意味著她應該從她死去的丈夫那裏繼承王位。

這樣壹個有政治抱負的女兒的歸來,讓亨利又看到了希望。由於他再也沒有兒子,而且他的健康每況愈下,亨利開始確立莫德為他的繼承人。經過壹番準備,1127年初,亨利終於召見了諾曼男爵,要求他們宣誓承認莫德為王位的合法繼承人。

無論宣誓的男爵們是否真誠,亨利都無暇顧及。因為他真的沒有更好的辦法。他跟進了莫德的婚姻,以便在莫德還能生育的時候盡快生下壹個繼承人。

亨利給莫德的新丈夫是傑弗裏,安茹伯爵的繼承人。安茹伯爵的領地位於諾曼底南部,他壹直與法國國王合作侵占諾曼底。亨利利用婚姻化敵為友,可謂用心良苦。只是夫妻年齡不太合拍。他們結婚了。新娘莫德26歲,新郎傑弗裏只有14歲。

莫德結婚後不到壹個月,亨利的對手兼侄子,羅伯特的兒子紀堯姆受傷戰死沙場。亨利終於可以松壹口氣了,莫德繼承王位的最大威脅也消失了。

莫德和傑弗裏的關系並不融洽,但這並不妨礙他們連續生下三個兒子。這相當於為莫德繼承王位加了三份保險。

1135年底,亨利死於諾曼底,死因是吃了太多的八目鰻(即八眼鰻)。那壹年他六十八歲,依然食欲旺盛,看起來身體和精神狀態都很好。要不是貪吃,他可能還能在王位上多待幾年。

威廉壹世和威廉二世死的時候,人壹死,身邊的人就爆炸了,有的忙著保護自己的財產,有的忙著搶皇位。這壹次,亨利的葬禮安排得有條不紊,屍體經過防腐處理。在亨利多年的管理下,諾曼男爵們終於有了壹些秩序。

莫德現在在安茹,並且懷孕了。她同意和亨利壹起開車的諾曼男爵,在已故國王的葬禮事務處理完畢後,她將壹起去英國。她知道諾曼男爵們必須被控制在周圍,否則他們會制造麻煩。

可惜,莫德忽略了壹個人。這個人不在諾曼底,而是在北方的布洛涅。聽到亨利的死訊,他毫不猶豫地乘船去了英國。他的目標是英格蘭的王位。

他是斯蒂芬。這個斯蒂芬和之前出現的斯蒂芬·德·奧曼不是同壹個人。他被稱為斯蒂芬·德·布洛瓦,即“布洛瓦的斯蒂芬”,因為他的父親是布洛瓦伯爵。他的母親是征服者威廉的女兒,亨利國王的妹妹。

斯蒂芬在家裏排行第五,上面還有三個兄弟。傳統上,除非三兄弟都去世或者出事,他才有資格繼承父親的伯爵領地,這實在是太少了。年輕的斯蒂芬來到他叔叔亨利國王的宮廷裏玩耍,並和亨利壹起在諾曼底作戰,立下了許多戰功。亨利非常欣賞他,並給他在英格蘭和諾曼底的壹些土地。

在亨利的安排下,斯蒂芬娶了布洛涅伯爵的女兒。伯爵沒有兒子,斯蒂芬通過妻子的遺產成為布洛涅伯爵。布洛涅有壹個重要的港口,與英格蘭等地貿易頻繁,斯蒂芬因此變得富有,實力大增。

斯蒂芬宣誓承認莫德繼承王位時也在其中。然而,這似乎並不妨礙他對王冠的渴望。他有壹個下壹步行動的計劃。斯蒂芬的弟弟亨利也深受亨利國王的喜愛,他被任命為溫徹斯特的主教。他的能量不小,曾經是坎特伯雷大主教的候選人之壹。他將是斯蒂芬最有力的助手。

斯蒂芬在倫敦著陸。當時他四十多歲。他待人和善,談吐風趣,很快獲得了倫敦人的歡迎。他去了溫徹斯特接管皇家財政部。這條路線和三十五年前亨利登基時壹模壹樣,只是方向剛好相反。

亨利主教已經在溫徹斯特做好了壹切準備,斯蒂芬毫無困難地接管了金庫。然後,亨利主教代表教會與斯蒂芬達成協議。斯蒂芬同意給予教會充分的自由和權利,教會會支持斯蒂芬當國王。

至於斯蒂芬發誓效忠莫德?亨利主教首先宣布誓言無效,然後傳召亨利國王的管家作證,亨利國王在死前改變了主意,立他的侄子斯蒂芬為國王。作為亨利國王宮廷中最重要的人物,這個管家竟然離開諾曼底的國王葬禮,跑回英國作證,真是不可思議。信不信由妳,坎特伯雷大主教最終同意加冕斯蒂芬。

兩兄弟的合作天衣無縫。亨利國王死後三周,斯蒂芬在倫敦加冕。

在壹些英國歷史書中,斯蒂芬被稱為“篡位者”。這應該意味著他從莫德手中奪走了王位。事實上,可能並非如此。自諾曼征服以來,英國經歷了三次王位繼承,每次都是壹波三折。關鍵原因是接班規則不明確,導致接連發生接班危機。

相比之下,法國在國王在世時繼續給長子加冕,德國形成了長子繼承王位和繼承人斷後大王子選舉國王相結合的方法,也是明確的特許狀。在英格蘭,由於規則不明確,如果男性繼承人太多,兄弟之間會互相競爭,如果男性繼承人太少,就有打破繼承人的可能,形成了“繼承詛咒”。這種“繼承詛咒”在英格蘭遠未結束,而且壹次又壹次地出現。

亨利是第壹個為順利繼承王位而提前做準備的國王,他比他的父親和哥哥更有遠見和責任心。如果斯蒂芬是篡位者,我們應該承認莫德的“正統”來自亨利的授權。但是亨利本人,他不是得到了父親和哥哥的授權嗎?斯蒂芬現在做的不就是亨利上臺的翻版嗎?從血統論,斯蒂芬和莫德都是征服者威廉的第三代後裔,而作為男性,斯蒂芬更符合當時國王的條件。至於斯蒂芬算不算長子,我們再看看征服者威廉的三個兒子。誰還能再說什麽?

而且,不管誰上臺,斯蒂芬還是莫德,英格蘭都開了先例。王位可以由女性繼承,壹個是征服者威廉的女兒,另壹個是威廉的孫女。這不僅幫助威廉的後代解決了很多問題,也制造了無窮無盡的麻煩。

雖然登上了王位,但斯蒂芬心裏知道莫德不會善罷甘休,對抗遲早會來,他得做好準備。

他非常重視教會的支持。參考亨利國王的加冕憲章,他登基後不久也頒布了憲章。主要內容是宣布教會對自己的人員和財產擁有完全的管轄權,沒有教會的要求,國王絕不會幹預。這是為了回報教會對他登基的支持。斯蒂芬後來發現,這個憲章在他與教會的沖突中牢牢地束縛了他的手腳。

自威廉壹世以來,英國國王壹直對羅馬天主教會幹預英國事務保持警惕,但斯蒂芬卻反其道而行之,主動請求教皇批準他登基。當教皇的批準令到達後,他立即要求他的手下復制分發並公之於眾。他的哥哥亨利主教也被教皇任命為教會特使,超越坎特伯雷大主教,成為英格蘭教會的掌門人。他會盡全力幫助國王。

僅僅有教會的支持是不夠的。必須有壹個團隊去戰鬥。此時,斯蒂芬已經準備好了。作為布洛涅伯爵,他看中了壹個叫威廉·德·伊普勒斯的人。這個威廉,佛蘭德貴族的私生子,為了伯爵的位置打了幾場仗,最後被斯蒂芬打敗收留。威廉和他的手下成了斯蒂芬的雇傭兵。在溫徹斯特的皇家金庫裏,還有亨利國王留下的壹大筆錢,足以支撐雇傭兵的開銷。

有了錢和雇傭兵,斯蒂芬對諾曼男爵的態度略顯冷淡。反正男爵們對他都是不冷不熱的,還在猶豫要不要承認他還是莫德。壹些莫德的支持者開始反抗。斯蒂芬不得不改變策略,把土地分給支持他的男爵們,提高自己的等級和級別,以便收買人心。亨利在英格蘭時,只有七個伯爵,但斯蒂芬不用兩三年就創造了十幾個新伯爵。

戰爭首先在海峽對岸的諾曼底爆發。莫德和傑弗裏指揮的安茹軍隊進攻諾曼底。斯蒂芬派威廉(伊普斯飾)出戰,但當地男爵拒絕全力配合,導致戰局不利。無奈之下,斯蒂芬只能要求和談,以每年支付2000馬克的方式換取安哥拉暫時停戰。

1138年,莫德的支持者在英格蘭發動起義。背後的主謀是格洛斯特伯爵羅伯特,他是亨利國王和莫德同父異母兄弟的私生子。雖然身在諾曼底,但他遠程指揮部下在英格蘭西部造反,並說服莫德前往英格蘭爭奪王位。莫德終於下定決心,第二年和羅伯特壹起登陸英國。她壹到,壹大批猶豫觀望的男爵們立刻拿定了主意,聚集在她的旗幟下。

斯蒂芬那邊出問題了。就在莫德到達之前,他逮捕了兩名主教,罪名是私自建造城堡。這兩個人,掌管財政部的第壹大臣羅傑和他的侄子,是亨利國王時期的重要大臣。斯蒂芬擔心這兩個人企圖造反,要求他們交出城堡。

這壹下子激怒了他的弟弟,教皇特使亨利主教。亨利告訴斯蒂芬,他們兩人都是教會成員。根據之前的承諾和特許狀,教會的人歸教會管轄,國王不能越界。斯蒂芬回復說,他不是逮捕主教,而是國王的附庸。

這個回答激怒了亨利主教。好像說到權力,連自己的親哥哥都不可信。斯蒂芬最終得到了城堡,但他與教會發生了爭執。

斯蒂芬對莫德這邊發起了攻擊,但收效甚微。很快,對方開始組織反擊。1141年,羅伯特率領壹支軍隊和斯蒂芬在林肯城附近相遇。經過壹場艱苦的鬥爭,羅伯特贏了,斯蒂芬被俘。

這可讓莫德喜出望外,英格蘭的王冠指日可待。她很快開始與亨利主教談判,承諾不幹涉教會的權利,以換取教會支持她加冕。亨利並沒有在意哥哥的外遇,而是和莫德達成協議,支持她登上王位。

在海峽的另壹邊,傑弗裏也趁機發動攻勢,獲得了諾曼底的大部分地區。諾曼男爵們看清楚了形勢,紛紛支持莫德登基,希望保住海峽兩岸的封地。莫德也像女王壹樣行使權力,並封了幾個新伯爵作為對他的追隨者的獎勵。

然而,莫德的皇後之路最終功虧壹簣。她來到倫敦準備加冕儀式,但發生了叛亂,莫德不得不匆忙逃離。據說莫德的強硬和傲慢惹惱了倫敦人,這符合她壹貫的風格。

斯蒂芬的小集團抓住機會發動反擊,莫德士氣大散。壹次失敗後,羅伯特伯爵也落入敵手。為了營救他,莫德提出用斯蒂芬交換。雙方壹拍即合。1141結束時,斯蒂芬在倫敦重登王位,他的兄弟亨利主教再次表示支持。

經過壹年的風風雨雨,雙方都已士氣盡失,戰事陷入僵局。1142年底,斯蒂芬在牛津圍攻莫德,莫德深夜出城,踩著冰凍的河水逃出包圍圈。第二年,莫德這邊反過來包圍了斯蒂芬,差點又把他俘虜了。

這種拉鋸不能帶來任何財富和榮譽,耗盡了大多數諾曼男爵的耐心。1145年末,教皇號召第二次十字軍東征,他們中的壹部分人立即響應,去了很遠的地方展示他們的技能。留下來的也決定不互助,趕緊建城堡,保住自己的地盤和財產,趁亂多占點。

當時的戰爭主要是城堡的攻防戰。因為攻城技術還比較落後,防守方占優勢。如果是男爵們自己的部隊攻城,騎士和他們的人壹年的服役期只有四十天,防守方會互相對抗。遇到傭兵,需要和對方相處很長時間,戰爭往往是消耗戰。

因為城堡如此重要,男爵諾曼已經在周圍建造了很多年,建造壹座城堡就相當於控制了周圍的壹大片區域。歷任國王都禁止男爵私自建造城堡,以防形成割據,削弱皇權。現在,王權的衰落給了男爵們壹個難得的機會,城堡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沒有了王權的控制,男爵們挾著自己的城堡自重,私底下互相爭鬥,蹂躪村莊,侵害百姓。英格蘭正處於動蕩之中,尤其是在南部。英國人哀嘆“上帝和天使都睡著了”。後人把這個時期稱為無政府狀態。

1147年,羅伯特伯爵去世,這是莫德的巨大損失。第二年,她回到了諾曼底,專註於這片被征服土地的管理。她放棄了對英國王位的爭奪,把希望寄托在她的長子亨利身上。

當亨利剛剛十四歲時,他就從母親手中接過了家庭責任,並繼續挑戰斯蒂芬。1147年,他隨母親來到英國打拼,兩年後他獨自壹人來到。兩次嘗試都沒有取得明顯的效果,但亨利獲得了經驗。1153年,亨利再次卷土重來。

此時的斯蒂芬已經是60歲的老人,剛剛經歷了喪妻之痛。面對年輕的亨利,他感到無助和絕望。他壹心要贍養他的長子尤斯塔斯,希望效仿法國,在他活著的時候為他的兒子加冕。但是教會拒絕了他的請求。他的弟弟亨利被免去了教會特使的職務,不能再發號施令了。

英格蘭的諾曼貴族厭倦了無休止的王位爭奪,他們盡力避免新的沖突。雙方最終接受了教會的調解,達成協議:斯蒂芬生前繼續為英國國王,亨利死後繼承王位。在協議簽署之前,斯蒂芬的兒子尤斯塔斯去世了,最大的障礙消失了。

斯蒂芬死於1154。他在位十九年,英格蘭大部分時間都處於動蕩之中。諾曼貴族從未如此渴望壹個強大的國王給英格蘭帶來和平與秩序。

在這種期待中,二十壹歲的亨利登上了王位。他結束了諾曼英格蘭的統治,將英格蘭帶入金雀花王朝時代。

  • 上一篇:中國有那些傳統兵器或冷兵器
  • 下一篇:企業文化展廳前言怎麽寫?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