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沈括形容徐希的畫是“壹筆壹墨,極其粗疏,只略塗丹粉,氣宇軒昂,氣韻生動”(《孟茜筆談》)。宋代徐希在《翟德玉畫》中記載了壹幅鶴與竹的畫面,說他的竹畫“根、莖、葉皆濃墨重彩,成行排列,微刷青綠,而梢端蕭瑟,有吹雲之氣”。米芾還說,他有時用程心唐紙畫花卉和水果,而絲綢“比布略厚”。這種題材和畫法都表現了他作為壹個江南人的情懷和審美趣味,與“黃氏富貴”以濃艷淡彩為特征不同。它指的是黃泉和父子,形成了另壹種獨特的風格,宋人稱之為“徐熙也壹”。而徐希為南唐宮廷所作的“為殿鋪花”和“為殿裝花”的畫,在《畫語錄》中有記載,其中“花繪於兩片素花之上,藥用植物混有鳥蜂蟬之美”,“意在地位端莊,收拾幹凈,無營業自然之態”。這幅裝飾畫也構成了徐希繪畫的另壹個特色。
徐希的孫子徐崇舉、徐崇思、徐崇訓都擅長繪畫。許崇思曾參與集體創作壹幅描繪南唐元旦賞雪的圖畫,負責畫池塘邊的鳥和魚。進入北宋後,由於“黃家傅貴”成為北宋花鳥畫的標準,許崇思效仿黃之歌,參考黃泉和黃鞠父子以彩畫代替筆墨創造出的無骨畫法。北宋宣和太尉許崇思的畫“皆是富貴圖所畫,意謂牡丹、海棠、桃竹、蟬蝶、杏花、牡丹眾多”,與葉儀的畫風不同。
他畫花卉,用筆很重。只要塗上壹點丹粉,人品不凡,生意躍然紙上。都說“江南花鳥,始於徐家”。“提筆成寶,可以當粉絲。”他的作品因“意超古人”而有壹種“清新灑脫”的風格。可謂“精神的脊梁,古今的傑作。”。有壹幅畫的是石榴,壹棵樹上畫了100多個果實,瑰麗豪放,擺脫了當時畫院裏柔美之風。他以簡潔明了的技法創造了“水墨淡彩”。關於徐皇義,郭指出與黃權的環境立場不同,因而有不同的利益訴求。他還說“他在江湖上多準啊,比如華庭野竹、水鳥深魚、大雁、白鷺、蒲棗、蝦魚、叢燕、哲蚌草、田園蔬菜、百草……”《宣和畫譜》記載了他的繪畫作品259幅。如《雪塘野白鷺圖》等。他是壹個普通人,安靜淡泊,專心畫畫。擅長畫花卉、野竹、水禽、魚蟲、蔬果等河湖題材。他經常在森林花園周圍旅行,仔細觀察動物和植物。他的花鳥畫和後蜀黃泉的花鳥畫是五代的兩個流派,兩個流派的風格是不同的。他畫的花、樹、鳥,形輕骨瘦。獨創“滴墨”法,用濃墨,亂塗枝葉、花萼、核心,略施雜色,使色不礙墨,不蓋字跡。黃泉工筆寫生、上色、暈染方法的壹次變革。然而,在當時,黃泉在藝術學院占主導地位,徐希不能進入藝術學院。直到徐才成名。米芾說:“黃泉畫不足,易臨摹;徐希的畫是無法復制的。“佩服到極點。《宣和畫譜》中有徐作品249幅,繪畫中有《竹圖》,但傳世原作甚少。另壹幅《雪竹圖》據說風格與徐希相似,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豪放曠達,誌向遠大,善畫亭臺水鳥,昆蟲,魚,蔬果於江湖,常逛園林,觀動植物。制成的鳥外形輕巧,骨骼纖細。畫出來的花木改變了以往的工筆和填色暈染的方法,而是用粗筆法和濃墨,潦草地畫枝葉和花萼,略畫雜彩。色不礙墨,不掩字跡,故稱“落墨花”。都說“江南花鳥,始於徐家”。
人物評價徐希的畫在南唐時很受重視,並得到已故大師李漁的欣賞。在宋代,它也享有很高的聲譽。當宋太宗看到徐希畫的石榴時,他認為“我只知道花和水果的美,但我不欣賞其他的”。他和黃泉都代表了五代花鳥畫的新水平,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但宋人評價黃權神而不精,趙昌妙而不神,奇功盡過,故有“江南之傑作”之稱。徐希的作品早已失傳。現在流傳到徐希的《雪竹圖》、《玉堂富貴圖》、《乳鴿藥苗圖》都不是原作,只能欣賞其風格和繪畫。《玉堂富貴圖》這幅畫描繪的是玉蘭、海棠和牡丹,花蕊復雜,底部有壹只雉雞。碑文是“金陵徐希”,難以辨認。
後人將其與後蜀黃泉合稱為“黃緒”,並評論為“黃家富野”,是五代宋初花鳥畫兩大流派的代表。華庭野竹、水禽深魚、代代相傳的大雁、仙鶴、海藻、蝦魚、叢巖、折枝、園林蔬菜和藥用苗也..."
代表作《唐·富貴圖》
南唐富貴圖徐希軸絹本為112.5厘米,長38.3厘米。
牡丹花常被稱為富貴花。它是花中之王。自唐代以來,牡丹成為人民喜愛的花卉,並經常被畫家筆下。牡丹和白頭翁(鳥名)畫在壹起,稱為“唐傅貴”。畫面中的牡丹、蘭花、海棠、杜鵑鋪滿了整個畫面,最後地面襯上了石青。用墨水筆勾勒出有枝葉的花鳥,然後塗上顏色,在湖石下畫了壹只野鳥。這種滿紙不留空間的畫法,明顯受到佛教藝術的影響,五代以後,花鳥畫盛行。徐希和黃泉,壹個在南唐,壹個在後蜀,是後世花鳥畫的鼻祖。黃泉派的花鳥畫,色彩厚重,氣象華貴,非常華麗;
另壹方面,徐希使用“水墨淡色”給人壹種超然和優雅的感覺。黃泉和風格迥異,所以有“黃家富,野”之說。是的,徐希是壹位性格高尚的野生藝術家,他擅長畫動物和植物,很少畫風景。郭的《圖識》說他“有各種花,有野竹,有水鳥,有江湖深魚。”主要以寫生為主,對後世影響很大。徐希從未當過官,但他壹生致力於繪畫。《畫報心得》還說:“徐希壹代,壹副畫上有五顏六色、重疊的石頭的畫,還有藥苗,夾雜著鳥、蜂、蟬之美。是掛在李主宮裏的壹種裝置,叫殿中獻花,隔天廳中裝花。意在地位威嚴,全團清靜,多不取公事自然之態。”這可能是壹種掛在墻上起裝飾作用的圖案畫。徐希的生卒年不詳,只知道在南唐開寶末年(公元975年),李後主降宋後不久,他就病死了。
雪竹地圖
《雪竹圖》似乎是其“潑墨”風格的最好體現,可惜沒有上色,無法窺其全貌。此圖垂直方向151.1 cm,水平方向99.2 cm。這是壹本帛書和壹支墨水筆,現藏於上海博物館。謝先生曾撰文介紹此圖。他是這樣解釋“落墨”的:“所謂“落墨”,就是用墨水筆把枝、葉、雄蕊、花萼的正、負凹度都描繪出來,然後再把某些部分略加著色。”換句話說,壹幅畫的形和神,都是用墨筆和墨色“定”下來的,上色只是輔助。這反映了徐希在筆墨上的大膽創新。
從“雪竹圖”上看,圖中是雪後的枯木和竹石。下面是幾個正方形的石秀,不是素描,而是用水墨塗抹結構,留白顯示雪。石頭後面中間是壹根三桿粗竹,高大粗壯,枝細葉茂。有幾根被雪壓彎或折斷的竹竿,或粗或細,折斷或彎曲,幾根細竹竿插在裏面,看起來變化多端,妙趣橫生。左邊是壹棵枯樹,樹枝折斷,或鉤住,或臟汙留白,襯托出蕭瑟的雪景。在刻畫方面,勾與抹、粗筆與細筆、濃墨與淡墨、墨染與留白的結合也是壹部謹慎的寫實作品。與北宋盛行的“細勾填色”畫風相比,看似格格不入,但也更富變化,更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