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在大亮江村拍照。
■“天路”成為沿線村民致富的壹條路。
□文/記者崔宏圖/記者雷巖
眾所周知,全國首個“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區”落戶井陘縣,規劃範圍包括天長鎮、魚枷鎮、南漳鎮、林岫鎮四個鎮的24個村落。雖然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優美的自然風光,但由於道路的限制,多年來壹直沒有得到充分的開發和利用。井陘“天路”的建成通車,盤活了當地的旅遊資源,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讓群眾脫貧致富,實現了山區生產生活的華麗蝶變。
行車時間從4小時縮短到40分鐘。
山區農民苦,出門擡腳都是山。井陘縣西部地處深山,交通壹度十分閉塞。很多村民壹輩子都沒去過縣城。井陘“天路”的建成,打通了山外通道,使山村與外界基本實現了“無縫對接”。
張井溝村位於我的家鄉井陘縣。全村100多戶,多為中老年人。村民的房屋依山而建,房屋的特點以石頭平房為主,不規則地分布在村腳下的半山腰。以前被稱為井陘縣最不方便的村子。到17公裏外的縣城,花了壹個多小時。“京星天路建成後,我們半個小時就能到縣城。”村民尹巧玲笑著說。
張井溝村到大亮江村的直線距離只有1.5km,但村民之間很少交流。原因是時間成本。大亮江村的梁婉婷告訴記者,以前去張井溝村要兩個小時,而且路途顛簸。自從井陘“天路”建立後,10分鐘即可到達,特別方便。
其實,不僅僅是張井溝村和大亮江村,如今,井陘天路已經將中國第壹個也是唯壹壹個傳統村落保護區的核心區與石太高速、省道無縫連接,全程從過去的4個小時縮短到40分鐘。正如浪窩村支部書記梁有科所說:“以前是羊腸小道,車根本過不去。現在,路更寬了,人們出行方便多了,感覺也舒服多了。”
遊客數量是去年五壹的兩倍。
井陘沿線的“天路”是中國首個“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區”的核心區域,不僅包含原始的自然風貌、較為完整的古村落等歷史遺存,還有南張井村“虎火”等傳統生活方式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正好滿足了當代都市人回歸自然、親近自然、尋找精神家園的旅遊消費需求。曾經,這些“寶藏”因交通不便而忍痛藏了起來。現在,井陘“天路”開通了,就像“壹條春江”,徹底激活和釋放了那裏巨大的旅遊潛力,促進了旅遊業的發展。
5月17日中午,記者見到來自衡水的常海成時,他正和家人在大良江的壹家飯店裏吃晚飯。“我十多年前就來過這裏了。”常海成說,當時通往大良江的路坑坑窪窪,塵土飛揚。“沒想到這次這麽順利。真的讓我大吃壹驚。”常海成說,他把看到的井陘“天祿”發到了朋友圈。“很多親朋好友都問過我,他們都說以後要來看看。”
今年五壹期間,我的家鄉魚枷村接待了4000多名遊客,大約是去年的兩倍,我的收入也翻了壹番。遊客數量的增加也促進了農家樂的發展。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天路沿線的農家樂數量已經從過去的10多家飆升至近100家。以我家鄉的魚枷村為例。在這個面積只有1平方公裏的小村子裏,有13家農家樂,五壹期間每天都爆滿。五壹期間,村民余秀英家每天接待300多名遊客。回憶起當時的情形,余秀英滿心歡喜。
大亮江村黨支部書記梁瑞鎖告訴記者,井陘“天路”開通前,每天遊客量只有壹兩百人,這也讓很多農家樂無法經營。“現在每天能來三四千人,最多的時候有幾萬人。”梁瑞鎖說,農家樂的數量也從兩家發展到現在的9家。“我們村首屆民間藝術節七天接待量超過10萬,相當於過去壹年的總和。”梁瑞鎖說。
“虎火”是南張井村的壹種取火技藝,用做成老虎形狀的道具來燃放煙花。相傳“虎火”是康熙初年我們在山西啞了三年的祖先得來的,距今已有320多年的歷史。2008年6月,入選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拓展項目名錄。由於種種原因,“虎火”已經中斷多年。今年春節,“虎火”再起,僅正月初三就有3萬多遊客。
農民的錢袋慢慢鼓了起來。
“天路”就像“壹江春水”,激活了古村落,為村民拓寬了增收途徑,增加了花椒、黑棗、小米等土特產的銷量。大家不出村都能增收,農民的錢袋子慢慢鼓起來。
井陘“天路”建成前,魚枷村只有三戶村民賣土特產,今年5月1日增加到12。花椒、黑棗、小米等土特產供不應求,壹天收入400多元。大良江村的笨雞蛋從過去的4元壹斤飆升到現在的30元壹斤,銷量很好。
大良江村的張占政以前是公交售票員,現在在村裏的壹家飯店裏拌涼菜。“兩位老人都80多歲了,我出不去。”張占政說,就在他郁悶的時候,井陘的“天路”修好了,遊客量猛增,他就來酒店打工了。“壹天50塊錢,不累,還能照顧老人,挺好的。”張戰正笑著說。
梁寶生以前靠種玉米、小米、大豆為生。“年景好的時候有收入,年景不好的時候沒有收成。”梁寶生說,井陘“天路”開通後,來大涼山的遊客與日俱增。他現在負責收景點門票,每天收入50元。“不耽誤農活就好。”
正如陸家村黨支部書記陸義清所說:“過去我們是靠天吃飯。這條路讓我們嘗到了甜頭。真是壹條民心相通的扶貧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