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京劇和昆曲的***性?具體壹點

京劇和昆曲的***性?具體壹點

南宋時,小朝廷南遷至杭州,而江南歷來就物阜民豐,壹時間江浙壹帶人文昌盛。宋朝本身就比較重視文化教育,每科進士多達四五百名,建立南宋小朝廷的趙構本身就是壹個書法家。較為成熟的戲劇應運而生完全正常。於是乎溫州壹帶,在前人說唱藝術及“參軍戲”的基礎上產生了壹種戲曲,名為“南戲”,又因為溫州古稱永嘉,是以此戲又名“永嘉雜劇”。聲腔板式較為繁雜,角色行當較為齊全,比較接近今天的戲劇,有生、旦、凈、未、醜、外、貼七種行當,據我考證這種東西乃是昆曲與京劇等等很多劇種的開山祖師。主要代表性劇目有:《張協狀元》、《琵琶記》、《白兔記》、《殺狗記》、《拜月記》。好象還有荊、劉、拜、殺,這麽壹說,“荊”指《荊釵記》,“劉”具體所指我也不太能記得。

當元朝時,這種戲曲依然是主流,並且廣為流傳,蔚為大觀。入明後,南戲已遍及全國,如同兄弟多了分家產壹樣,被各地民風及方言影響,漸漸形成了四種流派:海鹽腔、弋陽腔、昆山腔、余姚腔。其中弋陽腔與昆山腔最為昌盛。其余兩家暫且放在壹邊,單說昆山腔與弋陽腔。

昆山腔,即昆腔,昆曲,起源於蘇州、太倉壹帶,主要特征為唱功較好,唱腔流麗悠遠,婉轉動聽,象湯顯祖的《牡丹亭》就是這種戲,不過,小時候我老是認為它是元雜劇,象《竇娥冤》壹樣後來才知道,雜劇壹般只有四折,而《牡丹亭》有許多折。不過昆曲的行當最為復雜,簡直有點哆嗦,多達十二種,沒辦法,我記不住那麽多,略過不提。入清以後,昆曲如同其祖先南戲壹樣,也結合各地方言與風俗派生出了:象什麽永昆、湘昆什麽的。

弋陽腔當然是發源於弋陽,影響江西、湖北、安徽等壹些省分,後來也派生出了什麽:青陽、徽州、樂平等等新的腔系,不是只要是弋陽腔大多有壹個***性就是:表演風格熾烈粗獷,更註重於道白與動作,更富於戲劇性,這個是昆腔冒充不來的。

與時俱進,到了康乾盛世時,古老的戲曲因為沒有戰亂,社會財富可以養活很多戲子的原因,大為昌盛,忽如壹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壹段時間出現了:梆子腔、柳子腔,灘簧腔、二簧腔、楚腔、秦腔、亂彈腔、弦索腔、等等亂七八糟的腔系,都快要認不出誰是誰了。大致可以劃為:梆子腔系、皮簧腔系、弦索腔系、亂彈腔系。

乾隆年間,四大徽班(三慶、四喜、和春、春臺)就進了京城,成了正式的首批北漂藝人,與京秦各腔混成,有了京劇的雛型。再後來,道光年間漢調也開始調進北京進行文藝會演,結果徽漢兩調壹拍即合,得,京劇就出現了。最初的京劇有十個行當:生旦凈未醜、副外武雜流,不管哪個行當,他的唱腔更多表現出受昆腔影響較重的徽調的特點,而道白更接近於受弋陽腔影響的漢調。故而北京土生土長的京劇道白偏偏不是十足的京片子,而是用湖廣韻。就算名角早期也大多是湖北安徽兩省人,象程長庚(安徽人),余三勝(湖北人)、譚鑫培(湖北人),直到前後四大須生時期才有北京土生土長的奚嘯伯等成為名角。京劇在文革時期,在樣板戲中首次使用交響樂,而行當則簡化成了生旦凈未醜五個,至於生又分什麽須生、小生,須生又分什麽:文、武、紅生,武生又分什麽長靠、短打,等等.. 與昆劇等古老的劇種相比,京劇在中國戲曲中是壹個比較年輕的劇種。京劇的真正形成,是在19世紀三十年代前後。離現在約有150年的歷史。不過,人們常把京劇的歷史說成有200年。這恐怕有兩個原因:壹個原因是我國的傳統習慣.對壹些不確定的數字往往說壹個約數。像“詩三百”,揚州瘦西湖的“二十四橋”等都是舉其大概,不是確切的數目。在60多年前,有壹個日本學者寫過壹本有關京劇歷史的書,當時書名就被翻譯成《京劇二百年歷史》,可是直到今天,我們還經常聽到很多人說“京劇200年歷史”這樣的話,這都是習慣性的粗略的說法。

另外,在今天,我們說京劇有200年的歷史,還有壹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200年前的1790年,發生了壹件對京劇形成有著關鍵作用的事——徽班進京。

1790年是我國最後壹個封建皇朝——清朝的第7代皇帝愛新覺羅·弘歷,也就是乾隆皇帝的80歲生日。用當時的乾隆皇帝像話說,正是皇上的“八十萬壽”。北京城自然準備了盛大的慶賀典禮。揚州有壹個鹽商江鶴亭,他原籍是安徽人。這壹年的秋天,他投資組織了壹個進京祝賀皇帝生日的戲班,名叫三慶班。這個戲班由當時的著名演員高朗亭率領,是歷史上第壹個進入北京的徽班。緊接著,又由四喜班、春臺班、和春班等許多徽班來到北京。這四個班社在歷史並稱“四大徽班”。徽班進京是徽班由南方的地方戲曲演變為京劇的第壹步,所以,習慣上我們也把徽班進京算作京劇孕育形成的開端。

不過,嚴格的說,1790年徽班進京帶來的不是京劇,應該說,那個時候還沒有京劇。京劇的出現不是壹件突然發生的事情。從徽班演變成京劇,這壹過程大概有幾十年的時間。

京劇形成的過程也是很復雜的。簡單壹點說,在藝術上,它是徽劇與當時在北京流行的許多戲曲藝術,如京腔、秦腔、

秦腔、昆劇、漢劇等地方戲曲反復“雜交”而成的。京劇吸收了這些劇種的許多藝術精華,才逐漸壯大成熟起來。而京腔、秦腔、昆劇等劇種都是歷史悠久的古老戲曲。因此,從藝術淵源上來說,京劇又是壹個古老的劇種。 現在有人認為昆劇是四大行當;生旦凈醜;不對,應為五大行當;生旦凈末醜。所謂四庭柱壹正梁。四庭柱為:生旦醜末,壹正梁是凈。如果演《刀會》之前壹定要加演《跳加官》,也就是說,演大花臉戲前要跳加官,這是規定,不能打破,據說是為了除邪避煞。過去稱大花臉演員為大先生,表明俚的地位最高。末代表老生行,是與小生有區別的兩個男子腳色,不能混在壹起。聽前輩說,男腳色中最先有末角,後來才有老生、老外、小生,傳奇開宗非末莫屬,末在過去有很高的地位,清末才漸漸被老生代替。五行中男子腳色有四行,女子腳色只有旦角壹行,過去梨園界重男輕女。 生指小生,以大官(冠)生為主,如唐明皇、崇禎帝即是大官生。小生行還分巾生、窮生(鞋皮生)、雉尾生等, 能演各路小生的稱小生全才,“大雅班”的周釗泉,“全福班”的沈月泉為小生全才,各路小生他們都能演。旦角行細分有正旦、四旦(作旦)、五旦(閨門旦)、六旦(花旦)、小旦、剌殺旦、武旦、老旦等。以正旦為主,如趙五娘。清未昆班己經突出五旦、六旦,正旦不吃香了。“大雅班”的名旦周鳳林為旦角全才,各路旦角都能應工,後來再也沒有出現過這樣的人才。像施桂林、丁蘭蓀也只能兼演其中壹部分旦色,全演已經沒有這個本事了。 醜角,在戲班中有特殊的地位,在後臺醜角不開臉,其他角色就不好化妝。如後臺沒有醜角演員,就由老生在墻上畫個小花臉的臉譜,表明小花臉開過臉了。副也屬醜行,大多扮紈絝子弟及小官吏,較醜有壹定地位,在京劇中叫文醜或文巾醜,多為反面人物。昆劇中的醜多演下層勞動人民角色,這類人物形象雖醜,但心地善良。 凈即大花臉,自“全福班”名凈尤順慶後,幾乎沒有過硬的凈角。傳習所沒有教凈角戲的老師,所以缺乏壹流的大花臉人才。過去昆班唱《訓子》不唱《刀會》,唱《刀會》不唱《訓子》,兩個戲不能同時在壹起演。然而伲在農村演,農民卻不顧這個規定,壹定要兩個戲壹起演,說是大花臉嗓音響,熱鬧。 老生所飾的人物雖然多為耿直、忠貞性格,往往為了國家、民族犧牲個人利益,但這些人物命較硬,即硬到底苦到死,最後不是坐牢就是殺頭,悲劇居多,演多了自己也受影響,老是與別人格格不入,好像自己代表真理最正確。觀眾也不大愛看殺頭戲,所以小生,花旦的調情戲受歡迎,生活氣息濃,趣味性強。過去說笑話,清朝盛行梆子戲,梆子戲大多是苦戲,看了叫人哭,這個朝代就是給哭倒臺的。清末明初,梆子名旦田際雲被北京人趕到上海來,不大演苦戲,演玩笑戲多,上海人喜歡看俚的戲,反倒發達起來。昆劇悲劇、喜劇都有,很難用現在的標準去套。悲中有喜、喜中有悲,悲喜結合的情況並不少見。 京劇區分老生、小生很容易,除了用嗓音外就是看戴不戴胡子,戴胡子的是老生,不戴胡子的是小生。昆劇則不同,有不戴胡子的老生,如蘇秦《六國封相》前不戴胡子,韓信《拜將》前也沒有胡子,簡人同(《漁家樂》)也是光下巴;也有戴胡子的小生,如唐明皇。角色戴不戴胡子,要根據劇本的需要。前面說過,壹個戲中不能有二個相同的行當,如不能有兩個老生、兩個小生、兩個花旦(六旦)、兩個凈角等。《漁家樂》中劉蒜與簡人同年紀尚輕,不應有胡子,因為劉蒜已歸入小生行當,簡人同只能由老生(末)應工,所以就產生了不戴胡子的老生。《三闖轅門》中的關公、張飛,都應是大花臉應工的人物,但由於受昆劇行當的局限,舞臺上只能有壹個大花臉,張飛性格剛烈、暴躁,適宜凈角扮,關公文雅、英俊,並有儒相,就改用老外飾。因此昆劇有紅臉老外。《刀會》中的關公由大花臉扮,周倉則由副(二花臉)飾,但這個角色的裝扮,用嗓類大花臉。過去“全福班”的二花臉姜善珍演過周倉,王傳淞從陸壽卿學,也扮過周倉,氣質上雖較陸壽卿遜色,但也活靈活現像模像樣。王傳淞的行當是副,兼演醜。 二花臉與白面也不相同,白面歸大花臉,如《壹捧血》中的嚴嵩由大花臉(白面)應工,邵傳鏞擅演白面戲,也演過嚴嵩,還不錯。傳字輩中有三白面,另二位是周傳錚、薛傳鋼,他們比邵傳鏞稍差些。同樣是白面,邵傳鏞偏重相貂白面,周傳錚偏重邋遢白面。二花臉與小花臉也勾白臉,二花臉勾半張臉,小花臉勾三角臉,惟大花臉勾全臉。從面部化妝就可看出三個行當的區別。小花臉在戲班中總要占點便宜,大家稱俚為聞嘍。伲戲班中的華傳浩仗著小花臉行當,時時要欺負別人。 昆劇中的鞋皮生,又呼窮生,拖鞋皮上場,現在年輕的人已沒有拖鞋皮的經歷,上場好像在穿拖鞋走路,不像拖鞋皮,腳套進鞋幫裏,不肯將腳拿出來,拖鞋皮的鞋子,鞋幫與鞋底應該脫線腳,鞋子不跟腳,腳要不時從鞋子中伸進去縮出來,表明寒酸,連像樣的鞋子也沒有壹雙。拖鞋皮也不是好學的。 昆劇除小生、老生、旦角,其他角色都可用方言念白,小花臉、二花臉、白面及末用的最多。 過去昆班有許多規定,如青龍、白虎,指戲臺上下場區域,左青龍吹笛,右白虎打鼓,此兩個座位只有小花臉好坐,其他角色不能坐。據說唐明皇演過小花臉,所以小花臉的地位特別高,這個說法不壹定對。 伲昆班的主師爺是老郎神,老郎神是沒有胡子的,所以昆班演員不能留胡子,誰留胡子誰倒黴,戲祖不會保佑他。其實留胡子化妝不便,小生、花旦演員尤不宜。 (王傳蕖補充說;昆劇沒有流派,因為唱腔用的是曲牌體套曲,與板腔體不同,按曲填調,依曲尋腔,唱法都是壹樣的。從唱腔言,沒有流派。表演上有流派,各人都可形成個人風格,但最終要歸結到行當中去,以行當規範表演,這樣***性多於個性,好像又沒有了流派。當然每個人在唱腔、表演上還是打上個人烙記,比如我唱正旦,尤彩雲就不壹樣,俚較實、較平,我是虛虛實實、輕重緩急,要說流派,這就是流派。昆劇沒有四大名旦、四小名旦的藝術派別。 計鎮華的嗓子條件優越,許多老生演員沒有俚這個條件。但俚唱曲運腔,不完全是昆曲傳統唱法,借鑒了京劇、越劇的運腔方法,並吸收了現代歌曲發聲特點,唱起來很好聽,青年人容易接受,但老觀眾有些想法,昆劇的傳統運腔方法變化太多了。俚的表演藝術,大家公論是壹流的。 建國前,顧傳介與朱傳茗錄制的唱片,現在聽起來勿大適意。這是唱片公司的原因,俚篤在壹張唱片中,規定錄制多少內容,顧、朱為了將重要唱段盡可能多錄壹點采用快唱做法,使有些曲調走樣。 俞粟廬是清曲方面的代表,俚的《粟廬曲譜》學唱的人不少,研究的也多,但伲傳字輩唱曲有自巳的曲本,不完全照俚的曲譜。戲工與清工還是有區別的。) 首先在文學性方面作壹比較。昆曲的劇本多為“傳奇”,少數是“雜劇”,是正統的中國戲曲劇本構成的形式,作者多為文學家、劇作家或知識分子;京劇是俚俗的劇本,傳統劇作者多為社會中下層,姓名有的不可考。昆曲的唱詞是曲牌體,由長短不規則的句子構成;京劇唱詞是五字句或七字句,也有變體到十字句,有著源自說唱文學的痕跡。昆曲是壹首壹首的歌曲,曲牌名稱雖有壹樣的,但曲調隨字的四聲陰陽不同而變化;京劇是所謂板腔,由少數十分單調的曲調原型(主要只有西皮及二黃兩種,是上下句的說唱文學套上音調而構成,音樂非本質,本質是吟哦)加以幾個變型,型式少,調子往往聽來千篇壹律。因屬吟哦,所以才以板為單位拉長縮短,這就是板腔的來源——說唱文學的“吟哦”。因而,昆曲是中國古典歌劇,京劇不是歌劇,是來自說唱曲藝的“說唱劇”,它唱的不是歌,而只是唱“話”(這是從本質而言)。昆曲的音階大部分是五聲音階,少部分是七聲音階構成;京劇則由七聲音階構成。昆曲的語言是中州音韻的國語,有些演員喜用深度蘇州方言化的語言進行演唱;京劇則以國語為主,有些有湖廣音。

再從表演藝術方面比較。昆曲的主奏樂器是曲笛(加上屬於節奏樂器的拍板);京劇的主奏樂器是京胡。昆曲基本上是隨著唱腔而有舞姿,每個樂句甚至字詞都有由代代傳下來的固定身段及表情來表演出來;京劇在傳統上是呆站著唱,有動作的時候是不唱的。在武戲中尤其可以看出來。京劇在武打時是純武打,到開口唱時整個舞臺就沈寂下來,只有唱者在開口唱。昆曲則是邊舞邊唱,舞(打)得越熱烈,唱得也越激烈。 其實都是我摘錄的,給妳個網址妳自己看看唄/view/a15a30cf05087632311212eb.html

  • 上一篇:二年級數學遊戲有哪些?
  • 下一篇:什麽是中,西藥....區別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