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傳福
話題壹,關於生活的話題
“命”是人類生命的總稱。人在現實生活中,會情不自禁地思考人生,並能從思考中有所收獲,形成總的看法或觀點,於是有了人生觀。“人生哲學”是以人生觀為基礎,經過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概念和理論,即思想家對人們日常生活實踐中形成的人生觀進行提煉和升華,用邏輯的形式表達出來,使之具有理論的人生觀。人生哲學是對人生進行哲學思考和研究而形成的壹種知識,是各種知識中與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最密切相關的壹種知識。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觀。但不能因為我們有自己的人生觀,人生哲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就認為每個人都有“人生哲學”。“人生觀”和“人生哲學”是有區別的。就像普通人唱歌和歌手唱歌的關系,不是所有的歌手都會唱歌。人們都有自己的人生觀,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都是人生的哲學家。人們的思想在日常生活實踐中形成的人生觀是自發的、樸素的,而人生哲學是由壹系列具體的概念、範疇和命題組成的系統理論,是哲學家對人生觀進行理論化、系統化處理後產生的。
張岱年先生說:“中國哲學家思考的三分之二是關於生活的。中國在人生哲學方面的思想是世界上最豐富的,觸及很多問題,達到很深的層次。”在世界文明史上,人們對生命問題的思考可以說是最豐富的。人生論在中國哲學中也占有壓倒性的比重,是中國哲學的組成部分。生活論可以說處於核心地位,在世界哲學之林中形成了影響深遠的特殊哲學類型。
中國的人生哲學作為壹種傳統,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滲透在中國和中國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代代相傳。對於中國哲學家來說,從事哲學討論並不是壹個特殊的職業,實際上是他生活的壹部分,任何時候都不會放下對人生哲學的討論。在這種情況下,馮先生的人生境界說可以說是中國哲學的自然延續。但長期以來,馮先生對人生哲學的哲學思考是全面的、系統的,因而有其獨特的地位。
話題二:馮友蘭的哲學成就
馮友蘭先生是中國現代哲學史上著名的哲學家和哲學史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社會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他是“20世紀中國最重要的哲學家之壹,也是最有爭議的哲學家之壹”。而且,有人說他還是“儒家哲學傳統的標誌性人物”。
他於1895年2月4日出生在河南唐河縣齊壹鎮的壹個封建地主家庭。1910入唐河縣小學,後考開封中州中學,轉五常中華學校;1912,生於河南官費中國公學,1915考入北京大學;1918北京大學畢業,被河南第壹工業學校錄用;1919以河南正式生身份進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院。1923年,馮友蘭博士論文答辯後回國,受聘為河南省中州大學文科主任、教授。1926去廣東大學教哲學;1926-1928,燕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同年,他被任命為清華大學秘書長和哲學教授。抗日戰爭時期,馮友蘭是西南聯大文學院院長、哲學系教授。抗戰勝利後,清華大學重建,他繼續擔任文學院院長和哲學系系主任、教授。1948-1949馮友蘭擔任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代主席、主席,主持校務,迎來解放。1952教改機構調整後,清華大學哲學系並入北京大學哲學系,馮友蘭受聘為北京大學教授。1990年,馮友蘭逝世,享年95歲。
馮友蘭的學術生涯可分為四個階段。第壹階段1919-1926,代表作是《人生哲學》(1926);第二階段為1926-1935,代表作為兩卷本《中國哲學史》(1931,1934)。第三階段為1936-1948,代表作品為《貞元六書》(1939-1946);第四階段為1949-1990,代表作為七卷本新版《中國哲學史》。主要作品收錄在《三松堂全集》中。
在馮先生的哲學著作中,人生哲學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壹部分。1923年夏天,以《人生理想比較研究》(又稱《天人得失論》)順利通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答辯,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年秋天回國後,我寫了《人生觀》。1924年寫成《人生哲學》,作為高中教材使用。在這本書中,馮友蘭確立了他對新寫實主義的哲學信仰,並開始將新寫實主義與新儒學結合起來。總的來說,它繼承了宋明道學中朱成理學的道統,創立了自己的哲學體系,命名為理學。
馮友蘭的理學代表作是抗日戰爭時期寫的《貞元六書》:理學(1939)講他的世界觀,《新物論》(1940)講他的歷史觀,《新世界訓練》(1940)講他的人生觀,《新原始人》馮友蘭的《貞元六書》構建了壹個龐大的理學哲學體系。通過《貞元六書》,馮友蘭建立了新理學思想體系,成為當時中國最有影響的哲學家。
話題三:論馮友蘭的人生哲學體系。
分層研究人類生命的存在,是國內外許多學者研究的重要途徑。早在本世紀四十年代,馮友蘭就系統地提出了壹種新的道德哲學理論,即人生境界論,成為二十世紀中國哲學領域的典型代表之壹。
馮友蘭的理論是在他的《新原始人》(1943)中系統提出的,其目的是回答“生命的意義是什麽”這個古老而又常新的問題。因此,《新原始人》首先探討:什麽是意義?如何進入生命的意義?它的方法論是什麽?等壹下。馮友蘭先生說:壹個事物的意義和壹個事物的性質是不同的。事物的本質是固有的、客觀的;而它的意義是隨著人們對它的理解而變化的,不是完全客觀的,而是主觀的。人是知道壹些東西的,只是理解不壹樣。比如,壹個喜歡風景的人和壹個地質學家同時來到壹座山上。喜歡風景的人說這座山很美,他從審美的角度去欣賞;地質學家說:這座山是什麽巖石構成的,在什麽地質年代?他從科學的角度認識這座山。他們對這座山的理解不同,這座山對他們的意義也不同。
馮老師在回答進入人生境界的途徑時,認為人是萬物之靈。“生活是有覺知的生活,或者說是有高度覺知的生活。這就是人不同於動物,生命不同於生活在其他動物體內的人的原因。”他認為人的理解能力是不壹樣的,因為理解生活的能力和程度使人有不同的生活境界。他認為“意識”是最重要的手段。至於他所謂的人生境界,他將其分為四種:
壹個是自然境界;二是功利境界;第三是道德境界;第四是天地境界。馮友蘭先生認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天地境界,人有最高境界,實現“宇宙的整體性”。馮認為,人在天地境界中的行為就是天道之事。天堂是宇宙...天地境界的人無所不知,壹切行為都是為了服務天地。天地境界的人是聖人,道德境界的人是聖賢,功利自然境界的人是我們這個群體。馮友蘭說,他的“天地境界”就是“壹切”、“萬物”,不是物質的,是精神的。因為他不再以功利主義和人類道德作為自己的內在驅動力和價值取向。天地境界的人,達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
盡管眾說紛紜,但馮的學說在中國哲學史上是相當系統的,得到了世人的高度評價,從而奠定了馮哲學在中國哲學史上的地位。
第四,對馮友蘭人生哲學的評價
在中國傳統哲學中,儒、道、佛都有自己的境界說,都非常註重人生境界。註重對人生境界的探討,是中國傳統哲學的重要特征。也是馮友蘭哲學的壹個重要特征。
馮友蘭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境界。嚴格來說,沒有兩個人的境界是完全壹樣的。每個人都是個體,每個人的境界都是個體的境界。沒有兩個個體的背景是完全壹樣的,所以不存在兩個人的境界,有完全壹樣的背景。但是我們可以忽略微小的差異,取其相同。就大同而言,有四種可能的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馮先生在認真梳理儒、釋、道三家學說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提出了自己的人生四境界說。這壹理論既註重人生境界的相似性,又註重人生境界的差異性。從小的角度看,多少人會有多少不同的境界;從大同的角度來看,人生的境界無非就是以上四種。馮先生提出的理論,使人生境界形成壹個由低到高的遞進體系。這是對中國哲學境界理論的壹大貢獻。
馮先生對中國哲學境界說的另壹個貢獻是對人生境界的內涵作了全面的分析。他說:“壹個人的行為和態度是不同的,因為他的底層狀態不同。這種不同的表現就是道家所說的氣象,比如聖人氣象,聖人氣象。壹個人的精神狀態不壹樣,因為他的精神狀態不壹樣。這種不同的心理狀態,也就是平常所謂的抱、念。”他還說:“人們實際享受的壹部分是世界的大小。”享受最高層次的人,其實享受了世界的很大壹部分。境界低的人,其實也就享受了世界的壹小部分。.....就感覺而言,人能享受的世界部分是有限的,雖然大小不同。.....他的覺知能讓他超越現實世界。如果他的覺知使他超越了實際的底層世界,那麽他就可以享受底層,也就是不局限於實際的底層世界。"
從這些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到,馮先生明確告訴我們,所謂境界,是由三個相互聯系的方面構成的:心理狀態、氣象、可享受的世界。馮友蘭先生的人生境界在今天仍然有著非常深刻的內涵,可以作為我們建立未來道德哲學的參考或依據。特別是聯系當代人類的生存狀況,可以發現馮先生的人生境界論對現代生態倫理建設有著深刻的啟示:比如,人不僅要對人類社會負責,而且要對宇宙負責;人類不應該盲目征服自然,而應該順應自然;人要對世界的神秘有壹種體驗,有了這種體驗才能對自然產生敬畏,才能做自然的守護者而不是自然的征服者,等等。
馮友蘭借鑒了現代西方哲學的意義理論,融合了中國傳統的儒釋道思想,從而把中國傳統的人生哲學推向了壹個新的階段。馮友蘭先生的人生四境界說,可以算是中國人生哲學的集大成者。
話題五,人生境界的欣賞
本文並非馮友蘭人生哲學的全貌。但因為這是作者對自己理論的闡述,所以更有代表性。因為畢竟是大家的筆法,所以在看這篇文章的時候,需要細細品味。
首先要註意,這是壹位有著多年深厚哲學修養的大哲學家寫的。不要以為都是大哲學家,他的文章就壹定深刻。事實上,他們不是。我們在這篇文章裏看到和品味到的是,作者的文筆很樸實,沒有任何華麗的雕琢和嘩眾取寵,只有壹個睿智老人的談吐。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處處感受到的是,似乎這不是作者在寫文章,而是有壹個傾聽者在他的身邊,傾聽他多年來對人生哲學的思考和理解。妳想知道哲學的任務是什麽嗎?妳以為哲學是用來裝點妳的知識門面的嗎?作者很平淡的告訴妳,如果妳這麽想,那妳就錯了。哲學當然有增長見識的壹面,但這不是主要的。主要是用來“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換句話說,哲學的意義比實用性強得多。假設我們以前不懂哲學,覺得很難懂。而且這個結論不是隨便得出的,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聽到這裏,妳還會反對他的說法嗎?像這樣的表達在文章中比比皆是。可見,質樸自然是這篇文章的壹大特色。因為另外,從文章中我們也可以體會到,文章中並沒有生僻字,有的是平實的日常口語。只有涉及到哲學的專業術語,作者才不得不使用。從壹個側面,我們也體會到了那句話的深刻哲理“當妳有了淵博的知識,妳的精神就平淡了。”
其次,我們在品味這篇文章的時候,也要註意它清晰嚴密的邏輯思維順序。
可能我們對老人的知識了解不多,所以對他的學習方式也不太了解。聯系他的早期經歷,會發現老人是從邏輯學入門開始他的哲學研究的,所以他的哲學充滿了邏輯思維的痕跡。就本文而言,我們可以感受到那種論點的特點。縱觀整篇文章,我們也會發現文章的結構真的是天衣無縫。比如提出哲學的研究任務,簡單回答後,他馬上說:“在這裏把這句話的意思解釋得更清楚壹點,似乎是合適的。”這就馬上解釋了寫這篇文章的原因。然後,作者回顧了自己過去的觀點:在《新原始人》壹書中,他是如何持有自己的觀點的。然後自然過渡到人生四境界的觀點。“我們可以把不同的生命境界分為四個等級。從最低的角度來說,分別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這四個“境界”提出後,馬上就闡述的詳細而清晰。闡述完後,做個總結。四種人是有區別的。他們的情況也不壹樣。這深化了全文的重點。
文章可謂深入,環環相扣。不僅承認了自己哲學的基本觀點。也為本文讀者提供了壹條清晰的出路。“成為聖人就是達到人類的最高成就。這是哲學的崇高任務。”“哲學家在理性的世界裏,也就是在天地的領域裏。但是,壹個人在天地境界中的最高成就是,他與宇宙同在,在這種同在中,他超越了理性。”
在表達完自己的觀點後,作者並沒有就此止步,而是更進壹步,回到了中國哲學的根本傾向,強調了中國哲學的根本原則。也揭示了中國哲學的本質和追求:“中國哲學是入世後誕生的。隨著未來科學的進步,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條和迷信會讓位於科學;但是,人超越世界的欲望會被未來的哲學所滿足。未來的哲學很可能在入世後誕生。在這方面,中國的哲學或許有所貢獻。”
嚴密的邏輯思維讓作者的表達壹氣呵成。
其實從這篇文章中,我們可能還有壹個不易發現的收獲,那就是如何藝術化地簡化復雜的內容。馮先生的人生四境界說是壹個系統的論述。原書或理論有幾十萬字,要把這麽多內容簡單化,可能不容易。但馮老師做到了不露痕跡,可見這種凝練的筆法值得學習。
縱觀這篇文章,我們有壹個顯而易見的認識,那就是作為壹個哲學家,馮先生的哲學修養不僅沒有影響他的表達,反而使他的文章更加出神入化。
問題6,術語分析
“意識”:
意識和解決是中國傳統哲學中常用的兩個術語,但將它們作為壹個術語壹起使用的情況並不多見。“覺”是馮先生獨創的壹個哲學概念。馮先生用它們來強調理解和意識之間的聯系。
“意解”是馮先生境界說的基礎。在他看來,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途徑就是實現和實現自己的悟性。馮友蘭認為,解是理解,知覺是意識。馮先生所謂的“解”,就是要懂,要懂。所謂“覺知”,就是取其自覺、自覺之意。他說,“理解就是理解,而……意識就是自我意識。人做了某件事,知道某件事是什麽樣的。這是理解,這是解決。當他做某事時,他意識到他正在做某事。這是有意識,這是有意識。理解是壹種活動,自我意識是壹種精神狀態...我們有活動,但我們知道它是壹種活動,知道它是什麽。這種知識雖然是壹種反思,也是壹種認識,但它的對象不是外在的東西而是我們自己的活動。當我們有活動的時候,我們的心是清楚的。當有了解的活動時,我們的心也是知道底的。這種意識的精神狀態叫做意識。”理解是壹種活動。是什麽樣的活動?馮老師說,它是壹個將概念、名言與體驗、感悟相結合的活動。
人為什麽會有這種覺察的特性?馮友蘭的回答是:“人之所以有覺知,是因為人有壹顆心。人有壹顆心,而人心的關鍵要素,用中國哲學家的話來說,就是感知和清醒。有了宇宙中的人和人心,就像黑暗中有了壹盞燈。”馮友蘭的心是指哲學心、與理性相對的心和邏輯心。
“人生境界”:
“境界”原本是佛教術語。“境界”就是心所正,心所知,即心所攀。有不同層次的環境。以界限劃分的不同層次的界限稱為境界。在佛教中,有什麽樣的心性就是什麽樣的境界,有什麽樣的幻境,就有什麽樣的真心“真實”。
中國的宗教、哲學、美學、藝術都有自己的境界理論。例如,禪宗認為佛教需要經過三個境界:第壹個境界是“但在堆積了裸露斜坡的落葉中,我該如何找到他的足跡!”,這是壹種找不到禪宗本體的情況。第二種境界是“空山空,水中花開”,這是描寫我已經觸犯了法律,還在堅持,但似乎已經覺悟的階段。第三種境界是“永恒的天空,曾經的風月”,形容意識到瞬間是永恒的心態,瞬間就變成了永恒。現代大學提問者王國維認為,古今大學提問者都要經過三個境界:第壹個境界是上下求索的心態,第二個境界是奮鬥的心態,第三個境界是豁然開朗的心態。
在《新原始人》中,馮先生認為境界也就是精神世界。精神世界是精神時空,不是物質時空。
馮先生所謂的境界是如何形成的?他說:“人們對宇宙和生命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宇宙中的生命對人來說有著不同的意義。在某種程度上,人們對宇宙和生命有了完整的認識。所以宇宙和生命對於人來說有著不同的意義,即構成了人的歸屬的某種境界。
“人生境界的四個層次”:
馮先生所謂的“境界”,是建立在他的內心之上的。沒有心,就沒有覺知,沒有覺知,就沒有意義,沒有意義,就沒有境界。人生境界論是建立在“覺知”這個概念上的。正是這種“覺悟”,使人的思想水平和意識水平有高低之分,相應的人生境界也有所不同,由低到高,分為四個層次:
(1)自然境界:人做事情是出於本能或社會習俗,但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沒有或很少了解;這樣,他所做的事情對他來說就沒有意義或者意義不大。這種生命的境界就是自然的境界。
(2)功利境界:此時人實現了自我,自己所做的事情,“後果對他人有益,動機是自私的,所以他所做的事情對他來說是有功利意義的。”這種人生境界叫做功利境界。
(3)道德境界:人能夠理解社會的存在,他是社會的壹員,這個社會是壹個整體,他是這個整體的壹部分。有了這種認識,他就會為了社會的利益去做各種事情。這樣的人才是真正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是符合嚴格道德意義的道德行為。他所做的壹切都有道德意義。這種人生境界叫做道德境界。
(4)天地境界:在道德境界的基礎上,這類人還認識到超越整個社會的宇宙是宇宙的壹員。有了這種認識,他為了宇宙的利益做了各種各樣的事情。他知道他正在做的事情的意義,並且意識到他正在做他正在做的事情。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天地境界。
四種境界的覺悟程度是最低、較低、較高、最高,對應的道德價值內容也是零、少、多、多。他進壹步說,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的人,就是現在的人。有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人,才是人應該有的樣子。前兩者是自然產物,後兩者是精神創造。生活在這四種境界的人,分別是庸人、凡人、聖賢、聖人。在他看來,哲學的崇高任務是教人如何成為聖人,成為聖人是人類的最高成就。而這正是中國傳統哲學所追求的:“按照中國哲學的傳統,它的任務不是增加關於現實的積極知識,而是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也就是道德上(但不壹定是功德上)“出格入聖”。
(北京市豐臺區東安街1號第十二中學,100071)(本文發表於中學文科版,2002年第11期,原文略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