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什麽是“世襲”?請詳細說明。

什麽是“世襲”?請詳細說明。

世襲是古代爵位、官職的繼承制度。先秦時期,中國實行“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制度。從皇帝到君主,下到官員、醫生、學者,他們的爵位、采邑、官職都是父子相傳的。從理論上講,世襲次數是無限的,直到王朝更叠或者占據這個頭銜或官職的家族在政治鬥爭中失敗。從漢代開始,官職不能再世襲。雖然在現實中,官職的授予大多集中在現有的官僚家族成員中,並有壹些遺傳的痕跡,但某個家族世世代代擔任特定職務的法律制度已經被廢除。魏晉以來,遺傳又進壹步分為世襲代換和世襲。前者是指有無限的世襲次數,繼承人繼承被繼承人原有的爵位;後者意味著繼承的次數是有限的,每次繼承時,被繼承人只能繼承壹個低於被繼承人原有爵位的爵位。從宋代開始,就出現了不能世襲的現象,類似於英國的終身貴族。在中國,“封建”這個概念可以指三種不同的對象:第壹種是指中國古代的封建,如“西周的封建親屬”;第二個是指中國從古代延續到近代的“封建社會”,由此產生了中國何時進入封建社會、中國封建社會為什麽長期存在的問題。第三種是指歐洲中世紀的壹種社會制度,常被視為各種封建社會的參考原型。我們在上壹章已經研究了“封建主義”的第壹個概念。下面我們將分別討論和比較中西方的“封建社會”概念。

壹、中國“封建社會”概念的由來

自從19世紀中期中國被打落國門之後,關於中國古代封建主義的意識形態之爭就成了死路壹條。不滿現狀、立誌改革的人,不再著眼於古代,而是效仿西方,相信“進步”,著眼於未來。但“封建”壹詞並沒有消失,反而逐漸獲得了新的含義,在社會上流行起來。

“封建時代”的概念

“封建時代”的概念是通過比較中西歷史而提出的。1899年,梁啟超在《清議報》第17卷(6月8日)和第26卷(9月5日)發表了題為《論中國與歐洲各國的異同》的文章。梁啟超認為中國與歐洲國家制度的相似之處在於,它們依次經歷了家族時代、土司時代和封建時代三個時代,其中中國周代的國家制度與歐洲希臘國家制度最為相似,即都是封建時代,都脫離了貴族政治和民族。這個時候政府(也就是貴族)的權力很重,太君主了,就像歐洲所謂的“少數* *和政權”或者“寡頭政權”,特別是斯巴達,接近古希臘。貴族作為這個社會的壹部分,也是非常貼近平民的,所以我們也可以把這個貴族政治時代看作是壹個稍微延伸的民權時代。

中國與歐洲國家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壹個顯著的差異是,統壹的羅馬帝國崩潰後,歐洲仍然被其他國家分割,而中國自漢朝以來壹直是統壹的。中國和歐洲的國家制度在春秋以前大致相同,春秋以後完全不同。秦廢封建設郡後,兩千年來循跡不易。西漢雖有七國之亂,晉代雖有八王之亂,明代雖有燕王朱之變,但都是曇花壹現,沒有形成國家的形態。至於漢末的周目和唐朝的範蠡,他們都有過壹段時間的動蕩。因此,自秦漢以來,中國進入了“大壹統時代”。究其原因,壹是因為儒家被定義為壹尊;二是因為中國種族界限不嚴格,不同種族可以通婚,逐漸沒有區別。至於統壹和其他國家孰優孰劣,前者有利於民,後者因為競爭可以發揚民望。

中國和歐洲國家的第二個顯著區別是,歐洲有國家階級風格,而中國沒有。與世界其他國家不同的是,中國壹直以來都是低調之風,尤其是自漢代以來。經常看到對方穿著布衣。魏晉九品中正制雖有“上品無貧,下品無貴族”之弊,但這並不是創造這壹制度的初衷。至於後唐,下層平民可以“從地下崛起”。雖然仍然有禁止當官的規定,但這些人太少,不能算是壹個階層。這種差異的原因是,在戰國時期,各國必須招募人才,向處士致敬,並吸引客人,從而打破了客人的障礙。但孔子、墨子等先賢都是主張平等的。孔子嘲笑客人和尚賢,其弟子多出身卑微,從而壹掃自然階層的陋習。然而,中國沒有階級這個事實有利也有弊。好處在於人民的平等和幸福,壞處在於沒有競爭,人民的智慧無法壹天天繁榮起來。而且,由於“被統治的人民”中潛在的不滿意的人有上升到“統治人民的人民”並致富的渠道,民情不集中但民心不激動。

梁啟超認為,雖然統壹與分裂、有階級與無階級各有利弊,但如果遵循文明的公理,還是應該以“國家統壹”與“無階級”為優先。所以中國的進化其實在2000年前就遠遠領先於歐洲人了。但是為什麽現在中國和歐洲文明有天壤之別?這是因為在春秋以前,中國和西方沒有太大的區別,而在春秋以後,就是:早期的中國突然變得和歐洲人壹樣了,到了後期,歐洲人突然變得和中國壹樣了。比如古希臘,西方有民選的代議制,中國沒聽說過,人民也沒擴權。這是因為他們閉關自守,沒有階級。所以乍壹看,阻礙事實(物質)文明的恰恰是理論文明。但本質上,關鍵是我們能不能利用好這個理論。梁啟超最後說:

“從此以後,社會將會發生不可思議的變化。俄羅斯經過幾千年的無階級化,變成了有階級。經過兩千年的停滯,我們無法進步。今天應該退步進步,還是中國還會騰飛?”我

這幾乎可以說是上世紀末發布的對本世紀相當準確的預測。中國很快進入了壹個廣泛動員、激烈階級鬥爭和徹底社會革命的時代。在經歷了種種“不可思議”的“社會變遷”之後,直到今天,在我們已經可以看到21世紀的門檻的時候,我們或許可以說,中國似乎已經退出了這個過渡時代,進入了壹個相對和平、經濟發展、自然分流的時代。

在梁啟超看來,封建時代和他的時代是不相連的,相隔兩千多年。這兩千年可以稱為“大壹統時代”,也可以稱為“無階級時代”。嚴復的觀點略有不同。1904年,嚴復出版了壹本由英國學者詹克斯(E. Jenks,1861-1939)翻譯的書。該書原名為《政治史》(直譯為政治史),嚴復改名為《政治史》。在為這本書的翻譯所寫的序言中,嚴復哀嘆中國社會和西方社會的歷史差異。他接受了詹克西的觀點,認為當今歐洲的社會進化是從圖騰社會或蠻族社會到宗法社會再到軍事社會或民族社會,在宗法社會和軍事社會之間有壹個封建時代。嚴復根據中國的歷史,認為中國從唐虞到周朝的兩千多年是“封建”的,宗法制度在這個時候準備得最充分。秦的“郡縣封疆,雖占民權,屬“霸朝”,但仍要從宗法制轉向軍事社會。然而,自秦朝以來,2000多年過去了。時至今日,中國的政治、習俗、思想文化仍然沒有脫離宗法制度。這樣看來,嚴復實際上認為中國四千多年來壹直處於宗法社會,宗法社會可以分為兩個時代:周朝以前的封建時代,秦以後的時代,當時已經轉變為軍事社會,但仍然沒有脫離宗法社會。二中國四千多年來是壹個純粹完整的單位,中國社會長期停滯的觀點在此可見壹斑。總的來說,“封建時代”的概念直接來源於中西比較,主要是從西方來看;它基本上是壹個時代的歷史概念,沒有離開歷史的範疇;也基本是從政治(國體)的角度觀察,不涉及經濟形態;雖然觀察和比較意味著中國相對於西方不是在前進或前進緩慢,但並不是為直接行動提供理論指導;最後,這裏所用的“封建”的含義與古義基本壹致,沒有顯著轉折。所以,西周無疑是壹個封建時代,只是上下限略有不同。

  • 上一篇:二年級看花燈日記作文
  • 下一篇:今年端午節有什麽好吃的粽子,可以壹下推薦嗎?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