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音樂電視創作,把中國的電視推向世界的必由之路。為了鼓勵本土音樂電視創作,使音樂電視這壹舶來品能夠更好地為國家倡導的、積極健康的本土娛樂文化所借用,中央電視臺從1993年開始連續舉辦"中國音樂電視大賽",首屆大賽的評委陣容極為"豪華":評委會主任由臺長楊偉光擔任,副主任由副臺長趙化勇擔任,其他評委則大多為當時中國文化藝術界的名流,包括中央歌劇院原院長喬羽、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王秉銳、著名歌唱表演藝術家李雙江、中央音樂學院聲樂系主任金鐵林等。
而從獲獎結果上看,"主旋律"與"流行性"得到了很好的平衡,獲得金獎的12個作品既有二炮文工團選送的《穿軍裝的川妹子》和遼寧電視臺選送的《我是中國人》,也有臺灣歌手蘇芮的《牽手》和孟庭葦的《冬季到臺北來看雨》。楊偉光甚至認為,促進音樂電視的本土化和民族化是"豐富我們自己的屏幕跟西方衛星電視競爭"的需要,也是"把中國的電視推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壹大批本土音樂創作者和表演者開始借助"音樂電視"這壹影響力巨大的"平臺"走紅熒屏,他們的作品與20世紀80年代初即風靡大陸的港臺流行音樂風格迥異,"壹掃'靡靡之音'的?卿卿我我",成為電視媒介與流行音樂的壹種健康的結合方式。正如曾任中央歌劇院院長的音樂界名流喬羽所言:"中央電視臺的同誌們是有見地的,他們不失時機地舉辦了音樂電視大賽,入手就把這個新的課題引入了健康發展的正路。"
事實上,90年代中國本土流行音樂所取得的驕人成績,在很大程度上是極大繁榮的音樂電視欄目的功勞,李春波的《小芳》、林依輪的《愛情鳥》、孫悅的《祝妳平安》、江珊的《夢裏水鄉》、那英的《霧裏看花》、屠洪剛的《霸王別姬》、朱哲琴的《阿姐鼓》、田震的《幹杯,朋友》等歌曲均因其音樂電視作品在"音樂電視大賽"獲獎並在中央電視臺反復播出而被傳唱壹時,成為這壹時期本土流行音樂的代表。
需要看到,由主流音樂電視欄目和官方音樂電視賽事"培養"和"扶植"起來的本土流行音樂,實際上是在西方與港臺流行音樂的形式和中國傳統的愛國主義歌曲的價值取向之間搭建了壹座橋梁,使其自身能夠同時得到國家意識形態與電視觀眾的認可,這種由國家和主流電視機構有意識引導的"文化意圖"顯然取得了成功。如有評論者所言:"沒有壹個國家的音樂電視如此受到老百姓的關註,同時又被國家宣傳機構所重視。"
但時間壹長,這種折中、調和的文化形式很容易同時引發審美上更為"正統"的文化保守人士和在日益開放的環境中全面浸潤於港臺流行文化的年輕人的不滿。著名電視批評家任遠將音樂電視稱為"可悲"的現象,並表示很多流行的作品令自己"困惑不已";而另壹位評論者則對屏幕上流行的音樂作品《大中國》(高楓演唱)和《壹封家書》(李春波演唱)大發牢騷:"某電視臺推出的《大中國》據說很受歡迎,似乎也是1995年最優秀的歌曲了。
但在我看來,它沒有《歌唱祖國》那樣莊嚴和崇高,歌唱時從內心裏讓人感到驕傲和自豪,也沒有《我的祖國》那樣遼闊和寬廣,歌唱時從心靈裏讓人感到和平與安康?《壹封家書》根本不是歌詞?不講轍口,不講音韻,不講詞格,名曰'貼近生活'?都去拿散文當歌詞,歌詞作家應當改行了。"
可見電視媒體對認知分歧的彌合和對文化***識的建構,即使有著良好的初衷並采用了適宜的手段,也不可能使所有的人都滿意。但無論如何,在文化觀點和審美趣味的多元化因消費主義的庇護而擁有日趨牢固的合法性地位的20世紀90年代,代表著嚴肅文化的精英話語對於主流電視文化的影響力已經微乎其微,大眾文化在市場經濟的滋養下日趨壯大,無論來自國家還是精英群體的觀點都只能采用與其結合的方式來參與對"主流價值"的塑造。
除電視雜誌、音樂電視、脫口秀等形態外,中國電視業在20世紀90年代從西方舶來的最具影響力的壹類節目莫過於綜藝(variety show)。這類節目往往根據電視媒體自身的編排與表現規律,充分發揮電視作為綜合性電子媒介的技術優勢,將舞臺表演、戲劇沖突、遊戲競技等多種表演藝術形式融為壹體,在較短的時間內為觀眾提供高強度、快節奏、多樣化的娛樂。中央電視臺的文藝節目在20世紀90年代也已進入平穩而高速的發展時期。
從1993年重點建設第三套節目文藝頻道開始,至1996年全臺已總計開辦文藝專題欄目47個,涵蓋了包括音樂、舞蹈、戲曲、評書在內的適於電視表現的全部藝術樣式,知名欄目中既有綜合性的《東西南北中》和《文藝廣角》,也有專業類的《九州戲苑》(由原《戲曲欣賞》改版而來)、《電視書場》和《中國音樂電視》。與此同時,地方電視臺也根據地域文化特色,各有側重地推出綜合性或專門性的文藝欄目。其中尤其值得關註的是吉林電視臺的《農村俱樂部》?這檔以農民群體為目標受眾的通俗文藝欄目連續四年獲得全國電視文藝"星光獎"優秀欄目獎。
作為文藝節目壹個組成部分的電視綜藝節目的專欄化,依然是從中央電視臺開始的。中央電視臺在20世紀90年代先後創辦了《綜藝大觀》《正大綜藝》《曲苑雜壇》《旋轉舞臺》等多檔形態各異且內容上各有側重的綜藝節目,它們在1997年地方臺綜藝節目開始借助"上星"的契機席卷全國之前,主導著整個綜藝節目形態的走向。1990年3月14日20:05,壹檔名為《綜藝大觀》的欄目在中央電視臺正式開播,以每兩周壹期的頻率在壹套節目中首播,並在第三套、第四套節目中多次不定期重播。
這是中國固定化播出的第壹檔電視綜藝欄目。其在內容上兼具知識性和娛樂性,曾設有"綜藝快車""周末有約""系列小品劇""綜藝傳真""新起點"等板塊,形式極為靈活多變。1997年4月11日,《綜藝大觀》進行了力度較大的改版以應對地方衛視節目的競爭以及觀眾審美疲勞、收視率持續下滑的態勢,改版後第壹期節目的收視率即出現了顯著的回升,達到16.64%,略高於中央電視臺的另壹檔欄目《曲苑雜壇》。
《綜藝大觀》在20世紀90年代對內容、風格和形態的探索為後來所有成功的綜藝節目確定了基本的方向?大到節目的總體框架設計和編排方針,小到剪輯節奏、板塊設置、視覺包裝和特技制作等細節設計,均為國內其他綜藝節目所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