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以來,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和諧社會"的執政戰略任務,"和諧"理念應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取向。“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和諧社會的主要內容。
中國* * *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於2006年6月65438+10月65438+10月0日通過< & lt<中央委員會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體現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凝聚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社會和諧是我們黨不懈奮鬥的目標。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為促進社會和諧進行了艱辛探索,積累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取得了重要進展。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後,我們黨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積極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為促進社會和諧做出了不懈努力。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深化了對社會和諧的認識,明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中的地位,作出了壹系列決策部署,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取得了新的成績。經過長期努力,我們已經具備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各種有利條件。在新世紀新階段,我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和平、發展、合作成為時代潮流,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同時,國際環境復雜多變,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影響和平與發展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我們仍將長期面臨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上占主導地位的壓力。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日益完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黨的建設不斷加強,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社會政治長期保持穩定。同時,中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仍然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兼顧各方利益的任務艱巨繁重。特別要看到,我國已經進入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體制、社會結構、利益格局、思想觀念都在發生深刻變化。這場前所未有的社會變革給中國的發展進步帶來了巨大的活力,也必然帶來這樣那樣的矛盾和問題。我們黨要帶領人民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就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目前,我們的社會總體上是和諧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主要是: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很不平衡,人口、資源、環境壓力加大;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醫療、住房、安全生產、社會保障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比較突出;體制機制不健全,民主法制不健全;壹些社會成員誠信缺失、道德失範,壹些領導幹部的素質、能力、作風不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壹些領域腐敗現象依然嚴重;敵對勢力的滲透破壞危害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任何社會都不可能沒有矛盾,人類社會總是在矛盾運動中發展進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壹個不斷解決社會矛盾的持續過程。我們要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居安思危,深刻認識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科學分析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及其成因,更加積極地正視和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不斷促進社會和諧。全黨同誌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壹切從實際出發,自覺依法辦事,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全力以赴、循序漸進,切實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期歷史任務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現實任務。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原則。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中國* * *生產黨領導全體人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共建共享* * *的和諧社會。我們必須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堅持科學發展觀,統籌經濟社會發展,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和諧文化,完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創造活力,走* * *繁榮之路,促進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協調發展。
到2020年,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主要任務是: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實施,人民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城鄉、區域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財產普遍增加,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會就業比較充分,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政府管理和服務水平大幅提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顯著提高,良好的道德習慣和和諧的人際關系進壹步形成;全社會創造活力顯著增強,創新型國家基本建成;社會管理體系更加完善,社會秩序良好;資源利用效率明顯提高,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實現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目標,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和諧相處的局面。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遵循以下原則。
——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壹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確保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必須堅持科學發展。切實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壹要務,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轉變增長方式、提高發展質量,促進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必須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適應社會發展要求,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和社會體制改革創新,進壹步擴大對外開放,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和改革措施的協調性,建立健全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的體制機制。
——我們必須堅持民主法治。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發展社會主義民主,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增強全社會法律意識,推進國家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的法制化、規範化,逐步形成社會公平保障體系,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必須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能夠承受的程度統壹起來,維護社會安定團結,以改革促進和諧,以發展鞏固和諧,以穩定保障和諧,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
——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全社會共同建設的原則。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維護人民主體地位,團結壹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壹切積極因素,形成促進和諧、共享和諧社會人人有責的生動局面。
第三,堅持協調發展,加強社會事業建設
社會要和諧,首先要發展。社會和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和發展的協調性。我們必須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為社會和諧創造堅實的物質基礎。同時,更加註重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更加註重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第四,加強制度建設,確保社會公平正義
社會公平正義是社會和諧的基本條件,制度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保障。要加強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制度建設,保障人民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權益,引導公民依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
(壹)完善民主權利保障制度,鞏固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壹,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完善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保障人民享有廣泛的民主權利。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擴大公民各級有序政治參與,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經濟和文化事業、社會事務。推進科學民主決策,深化政務公開,依法保障公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擴大基層民主,提高廠務公開、村務公開,完善基層民主管理制度,發揮社會自治功能,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
(二)完善法律體系,夯實社會和諧的法治基礎。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壹和尊嚴,樹立社會主義法制的權威。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權,依法保障公民權利和自由。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發展民主政治、保障公民權利、推進社會事業、完善社會保障、規範社會組織、加強社會管理的法律法規。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嚴格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健全行政執法責任制,完善行政復議和行政賠償制度。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強化對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的監督。拓展和規範法律服務,加強和改進法律援助工作。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形成全體公民自覺學法守法的氛圍。
(3)完善司法體制機制,強化社會和諧的司法保障。堅持司法為民、公正司法,推進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發揮司法在維護公平正義中的功能。完善訴訟、檢察監督、刑罰執行、教育矯治、司法鑒定、刑事賠償、司法考試等制度。加強司法民主建設,完善公開審判、人民陪審員和人民監督員制度,充分發揮律師、公證、和解、調解、仲裁的積極作用。加強司法救助,降低貧困群眾訴訟費。完善巡回審判,擴大簡易程序適用範圍,落實告知當事人權利義務制度,方便群眾訴訟。規範訴訟、律師和仲裁收費。加強人權司法保障,嚴格按照法律原則和程序進行訴訟活動。完善執行機制,加強和改進執行。維護司法廉潔,嚴肅追究枉法、瀆職等行為的法律責任。
(四)完善公共財政體系,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完善公共財政體系,調整財政收支結構,加大財政資金對公共服務的投入,加大對教育、衛生、文化、就業和再就業服務、社會保障、生態環境、公共基礎設施和社會保障的財政投入。進壹步明確中央和地方的事權,完善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財稅體制。完善中央和地方分稅制,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推進轉移支付規範化、法制化。保證各級政權建設的需要。完善財政獎勵補助政策和省以下財政管理體制,著力解決縣鄉財政困難,增強基層政府提供公共服務能力。逐步增加國家財政投入規模,不斷增強公共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
(五)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規範收入分配秩序。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制度,加強收入分配宏觀調控,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註重社會公平,努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堅決取締非法收入,以* * *促繁榮。通過擴大就業,建立農民增收減負的長效機制,完善最低工資制度,健全工資正常增長機制,逐步提高社會保障標準,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完善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完善國家統壹的職務與等級相結合的公務員工資制度,規範地區津貼補貼標準,完善艱苦邊遠地區津貼制度。加快事業單位改革,實行符合事業單位特點的收入分配制度。加強對企業工資分配的調控和引導,發揮工資指導線、勞動力市場價格和行業人工成本信息對工資水平的引導作用。規範國有企業管理人員收入,確定管理人員與職工合理的收入比例。加快壟斷行業改革,調整國家與企業的分配關系,完善並嚴格執行工資總額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保障所有者權益。實施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加強征管。
(6)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適應人口老齡化、城鎮化和就業方式多樣化,逐步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相結合的社會保障體系。多渠道籌集社會保障基金,加強基金監管,確保社會保險基金保值增值。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加強保險基金統籌,逐步建立個人賬戶,積極推進省級統籌,有條件的地方實行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加快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條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多種形式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建立大病統籌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發展社會醫療救助。加快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推進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建設。加快建立適應農民工特點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強困難群眾救助,完善城市低保、農村五保供養、貧困戶救助、災民救助、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等制度。完善優撫安置政策。發展以扶助老人、殘疾人、孤兒和貧困人口為重點的社會福利事業。發揚人道主義精神,發展殘疾人事業,保護殘疾人合法權益。發展老齡事業,開展多種形式的老齡服務。發展慈善事業,完善社會捐贈減免稅政策,增強全社會慈善意識。充分發揮商業保險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中的重要作用。拓寬資金籌集渠道,加快廉租住房建設,規範和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逐步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
動詞 (verb的縮寫)建設和諧文化,夯實社會和諧的思想道德基礎
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建設和諧文化的基礎。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借鑒人類文明有益成果,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進壹步形成全社會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規範,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奠定堅實的思想道德基礎。
(壹)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形成全民族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諧的精神紐帶。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堅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貫穿現代化建設各方面。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凝聚力量、激發活力,倡導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加強國情形勢政策教育,不斷增強對我國生產黨的領導、社會主義制度、改革開放事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信念和信心。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增強黨的思想理論工作的創造性、說服力和感染力。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最大限度地形成社會思潮。
(二)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培養文明道德。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樹立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道德規範,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在全社會形成知榮辱、講正氣、促和諧的風尚, 並形成男女平等、尊老愛幼、扶貧濟困、禮讓寬容的人際關系。 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發揚艱苦奮鬥精神,倡導勤儉節約,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中有利於社會和諧的內容,形成符合傳統美德和時代精神的道德規範和行為規範。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和社會誠信建設,增強全社會誠實守信意識。
(三)堅持正確導向,營造積極健康的思想輿論氛圍。正確的思想輿論導向是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藝、社會科學要堅持正確導向,唱響主旋律,為改革發展穩定營造良好的思想輿論氛圍。新聞媒體要增強社會責任感,宣傳黨的主張,弘揚社會正氣,了解社情民意,引導社會熱點,引導公眾情緒,做好輿論監督。完善突發事件新聞報道機制,及時發布準確信息。加強互聯網應用和管理,理順管理體制,倡導文明辦網、文明上網,使各類新興媒體成為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陣地。哲學社會科學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研究重大現實問題為主攻方向,發揮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咨詢育人、服務社會的作用。文藝要弘揚真善美,創作生產更多陶冶情操、愉悅身心的優秀作品,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堅定不移地開展“掃黃打非”。
(D)廣泛開展和諧創建活動,形成人人促進和諧的局面。著力強化公民、企業和各類組織的社會責任,把和諧社區、和諧家庭等和諧創建活動與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結合起來,突出思想教育內涵,廣泛吸引群眾參與,推動形成人人為我的社會氛圍。以相互關愛、服務社會為主題,在城鄉深入開展社會誌願服務活動,建立政府服務與市場服務相銜接的社會誌願服務體系。註重促進人的心理和諧,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引導人們正確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正確對待困難、挫折和榮譽。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完善心理咨詢網絡,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
六、完善社會管理,維護社會穩定和秩序。
加強社會管理,維護社會穩定,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要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整合社會管理資源,提高社會管理水平,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在服務中落實管理,在管理中體現服務。
(壹)建設服務型政府,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為人民服務是各級政府的神聖職責,也是所有公務員的基本原則。按照轉變職能、權責統壹、強化服務、改善管理、提高效率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優化機構設置,更加註重履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以發展社會事業和解決民生問題為重點,優化公共資源配置,向農村、基層和欠發達地區傾斜,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創新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公共服務模式,加強公共設施建設。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壹步減少和規範行政審批事項,簡化程序,創新管理制度,為群眾和基層提供方便、快捷、優質的服務。推進政務公開,加快電子政務建設,推進公共服務信息化,及時發布公共信息,為人民生活和參與經濟社會活動創造便利條件。完善公共服務政策體系,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增強政府公信力。推進政企分開,支持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加強市場監管,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
(二)推進社區建設,完善基層服務和管理網絡。全面開展城市社區建設,積極推進農村社區建設,完善新型社區管理和服務體系,把社區建設變成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完善居(村)民自治,支持居(村)民委員會協助政府提供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充分發揮居民單位、社區非政府組織、物業管理機構和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社區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實現政府行政管理與社區自我管理的有效銜接,政府依法行政與居民依法自治的良性互動。加強流動人口服務和管理,促進流動人口與當地居民和諧共處。完善社區公共服務,開展社區群眾性自助互助服務,發展社區服務業。
(3)完善社會組織,增強服務社會的功能。堅持培育發展和管理監督並重,完善依法培育、支持和管理社會組織的政策,發揮各類社會組織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範行為的作用。發展和規範律師、公證、會計師、資產評估等機構,鼓勵社會力量在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社會福利等領域設立民辦非企業單位。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學會、商會等社會團體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社會功能。發展和規範各類基金會,促進公益事業發展。引導各類社會組織加強自身建設,提高自律性和誠信水平。
(四)協調各方利益,妥善處理社會矛盾。適應我國社會結構和利益格局的發展變化,形成科學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訴求表達機制、矛盾調處機制和權利保障機制。堅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結合點,正確把握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現階段群眾利益和不同群體特殊利益的關系,兼顧群眾各方面關切。拓寬社情民意表達渠道,落實領導幹部接待群眾制度,完善黨政領導幹部聯系群眾與黨代表、人大代表、CPPCC委員制度,完善信訪工作責任制,建立國家信訪信息系統,搭建多種形式的溝通平臺,把群眾利益納入制度化、規範化、法制化軌道。完善社會輿情收集分析機制,健全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制度,建立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實現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有機結合,更多采用調解方式,綜合運用法律、政策、經濟、行政手段、教育、協商、引導等方式,把矛盾化解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著力解決征地拆遷、環境保護、企業改制破產、涉法涉訴等方面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堅決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堅持依法依規辦事,發揮思想政治工作優勢,積極預防和妥善處理因人民內部矛盾引發的群體性事件,維護群眾利益和社會穩定。
(5)完善應急管理體系和機制,有效應對各類風險。建立健全分類管理、分級負責、條塊結合、屬地為主的應急管理體系,形成統壹指揮、反應靈敏、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應急管理機制,有效應對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提高危機管理和抗風險能力。按照預防與應急並重、常態與異常相結合的原則,建立統壹高效的應急信息平臺,建設精幹實用的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健全應急預案體系,完善應急管理法律法規,加強應急管理宣傳教育,提高公眾參與和自救能力,實現社會預警、社會動員、快速反應和應急處置的整體聯動。堅持安全第壹、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完善安全生產制度、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加大投入、落實責任、嚴格管理、強化監管,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六)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增強人民群眾安全感。堅持打防結合、預防為主、專群結合、依靠群眾的方針,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廣泛開展平安創建活動,落實基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措施,確保社會治安大局穩定。依法嚴厲打擊嚴重刑事犯罪活動,重點整治治安問題突出、治安混亂的地區,清除黃、賭、毒等社會醜惡現象,堅決遏制刑事犯罪高發勢頭。貫徹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改革少年司法制度,積極推進社區矯正。加強對流浪兒童和服刑人員子女的關愛教育,加強對吸毒人員的感化和管理,改進對刑滿釋放人員的幫教工作。完善政法保障機制,加強公安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院等基層基礎建設,改革和加強社區警務,打造服務群眾、維護穩定的壹線平臺。堅持執法為民,加強政法隊伍建設,確保嚴格公正文明執法,始終忠於黨、忠於祖國、忠於人民、忠於法律。
(七)加強國家安全和國防建設,確保國家穩定和安全。增強國家安全意識,完善國家安全戰略,健全科學協調高效的工作機制,有效應對各種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威脅,嚴厲打擊境內外敵對勢力的滲透顛覆破壞活動,確保國家政治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和信息安全。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堅持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協調發展,全面推進軍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堅持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做好軍事鬥爭準備,提高應對危機、維護和平、遏制戰爭、打贏戰爭的能力,努力為黨鞏固執政地位提供重要力量保證,為維護國家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提供堅強安全保障。為維護國家利益提供有力戰略支撐,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發揮重要作用,堅定不移維護國家安全、統壹和領土完整。加強武警部隊的全面建設。增強國防意識,完善國防動員體制機制,深入開展“雙擁”工作,鞏固軍政軍民團結。
儒家和諧社會
孔子生活的時代,戰亂頻繁,人民生活悲慘。孔子提出了壹套人文社會思想,後來得到發展,稱為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在人群倫理和社會秩序方面達到頂峰,其中“仁”、“禮”等要素成為中國古代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民族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