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法家僧人。俗姓春雨,揚州(今江蘇揚州)江陽縣人。晚年受日本高僧之邀,東渡弘法,冒險闖禍,雙目失明,終於到了奈良。他在傳播佛教和盛唐文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歷史成就。
唐代的僧侶和醫生。俗姓春雨,廣陵江陽(今江蘇江都)人。我十四歲的時候在大雲寺當沙彌,在那裏跟壹個和尚學佛。後來去長安受弘景大師管教三年,再回到揚州,見識廣博。日本僧人榮睿和趙樸來到中國學習佛教,並敦促鑒真在日本傳教。鑒真欣然同意,並克服各種困難,成功了六次。他於天寶十二年(753年)帶著佛經、工具和圖像抵達日本。此時,鑒真雙目失明,但他仍然以自己豐富的經驗,尤其是帶來的香料和藥物,努力推廣佛教,傳播中國文化,傳授醫學知識。迄今為止,日本奈良的趙體寺和東大寺的正倉醫院仍有他們的遺骸。設法治好光明皇後和聖武天皇的病。日本曾授予“大和尚都”、“大和尚”等稱號,日本民眾稱贊他為“渡海大師”。作品有《劍聖秘方》,但未流傳。
14歲時被智滿收為沙彌,住在大雲寺。神龍元年(705),易律師被菩薩祝聖。景隆元年(707年),遊歷洛陽,後至長安。第二年,在長安實際寺,律師易恒靜收到了壹個腳戒指。遊兩京,學三藏。對於法集,造詣特別深。為他受戒的道安和恒敬,都是法的暫德,也是南山派創始人道士的再弟子。他雖然師從南山派,卻沒有壹點主見。到了唐代,除了占統治地位的南山派之外,還有象州廣日寺的象步派和西太原寺的懷素東塔派,壹時間三派鼎立。此後,鑒真東渡日本帶來的法律經典中就包括了後兩個案例。在教學過程中,以法力的《四魯芬書》、丁斌的《石宗彜記》和道玄的《做鈔》三本書為主,並重點介紹了法力和丁斌的兩本書。
他在佛教建築和雕塑方面也有很大成就。據《唐大河西遊記》記載,鑒真回淮南講經。每次講學之間,都修建寺廟,造佛菩薩像,不計其數。在醫學上,博達多才多藝,品味極佳。曾主持大雲寺薩達醫院,治病救人,親自為病人備藥,醫術甚高。
天寶元年(742年),日本僧人榮睿和趙普受日本佛教界和政府委托赴日講經,鑒真欣然同意。從當年到天寶七年,他們帶領多人五次東進,但都因天氣和人員不利而失敗。尤其是第五次,它遭到了惡風狂浪的襲擊,在海上漂流了14天,最後漂流到了海南島的周振(今雅安縣)。在回端州的路上,日本弟子榮睿死了,鑒真哀悼。再加上天氣炎熱,他突然患了眼疾,導致失明。然而,他向東傳播佛法的野心越來越強烈,從未動搖。天寶十二年第六次,終於抵達日本九州,次年二月抵達平成井(今奈良)。
鑒真受到了日本朝野的熱烈歡迎。宣將菩薩戒指授予日本天皇、皇後、王子等人;授予或授予沙彌等440余人;給80座寺院的舊戒律以新的戒律。只有在日本才有正式的法理繼承。鑒真被尊為日本法家的始祖。他和他的弟子們在建築、雕像和壁畫方面采用了唐代最先進的技術,為日本田萍時代藝術高潮的形成增添了光彩。例如,唐代的趙體建築群就是鑒真和他的弟子們留下的傑作。整個結構和裝飾體現了唐代建築的特點,是日本田萍時代最大、最漂亮的建築。在鑒真去世前,弟子們還用最新的幹畫夾技術為他畫像。日本被視為國寶。1980年2月,為增進兩國人民世代友好,日中友好團體將坐像送回北京和揚州,供日本民眾和佛教徒瞻仰。鑒真及其弟子大多擅長書法。他們去日本,帶著王羲之父子的原著,影響了他們。直到現在,日本人民仍然熱愛中國的書法藝術,當時的日本佛經大多是從朝鮮傳入的,出現錯誤在所難免。據《日本史續》記載,天皇曾委托鑒真糾正經典錯誤。鑒真對日本人民最傑出的貢獻是醫學知識的傳授,他被日本人民尊為醫學始祖。日本豆腐業、餐飲業、釀造業等。也相信他們的行業技能都是鑒真授予的。
出生和戒律
鑒真於688年生於揚州,本名淳於。702年,鑒真以米沙的身份進入揚州大雲寺,706年受菩薩祝聖,709年隨道教禪師進入長安,受足受戒。在長安逗留期間,鑒真勤奮好學,求知若渴,不拘壹格,博覽群書,拜訪高僧。除了佛經,他在建築、繪畫,尤其是醫學方面也有壹定的造詣。715年回到揚州大明寺修行,733年成為當地佛教領袖,大明寺方丈。四萬多人被他布道。當時人們稱贊其為“長江與淮河之間,獨善其身”
日本宗師
鑒真到達日本後,受到了孝謙天皇和武帝的隆重禮遇。754年2月1日,高級官員藤原仲麻呂親自在河內迎接了他。2月4日,鑒真壹行抵達奈良,與當地另壹中國僧人“小和尚都”發生爭執,掌管日本佛教事務,封號“鄧川驅魔人”。
根據吳聲和蕭乾的遺願,作為法家高僧的鑒真應擔負起規範日本僧侶的責任,杜絕當時日本社會盛行的擁佛現象,以避免出現勞稅現象。於是,蕭乾下旨:“從今以後,教戒出家。”但是,這引起了日本自己的“立誓戒”派的反對,尤其是興化寺的景賢等人的強烈反對。因此,鑒真決定在小福寺舉行壹次公開辯論。在辯論中,鑒真做出了讓步,承認“自誓戒律”仍然可以存在,但作為正式認可的正式戒律,必須有三師七證。結果,冼璟等人被打動,拋棄了舊的言傳身教。鑒真隨後在東大寺設立了壹個祭壇,為大約500人祝聖,其中包括吳聲、光明皇後、皇室成員和蕭乾手下的僧侶。756年,鑒真被封為“大和尚都”,統領日本所有僧尼,在日本建立了正式的紀律體系。
然而,在758年,作為鑒真的主要支持者,孝謙天皇在宮廷鬥爭中失去了權力,被迫退位給淳仁皇帝。因此,鑒真也遭受排斥。758年,淳仁皇帝以“政治上的煩躁”為名,將鑒真貶為“大和尚都”,並將在宮廷鬥爭中被擊敗的前皇太子道祖的官邸給了鑒真。第二年,鑒真的弟子們在官邸建了壹座寺廟,淳仁將其命名為“唐寺”,鑒真從東大寺遷來此。淳仁還頒布法令,日本僧侶在受戒前必須到唐趙體寺學習,使唐趙體寺成為當時日本佛教徒的最高學府。763年5月6日,鑒真在唐朝的趙體寺圓寂。在他去世之前,他的弟子是鑒真·穆盈,他有壹尊漆像,世代相傳。
764年,孝謙天皇鎮壓了惠美的叛亂,勝利登基。鑒真的弟子斯托、法津等人相繼成為“大和尚都”,唐趙體寺也得到擴建,成為日本建築史上的國寶。鑒真創建的誘惑之下祭壇也成為日本天臺宗建立之前,日本佛教僧侶正式受戒的唯壹場所。鑒真也被尊為日本法家的始祖。
歷史評價
鑒真不僅把佛經帶到了日本,也促進了中國文化在日本的傳播。在佛教、醫學、書法等方面,鑒真對日本有著深遠的影響。
評價佛教
鑒真第壹次在日本建立了嚴格的戒律制度,使日本佛教走上了正軌,便於政府對佛教的控制,杜絕了因疏於管理而造成的種種弊端,使佛教成為日本的國教。鑒真和他的弟子們創立了杜南法家學派,該學派已成為六大學派之壹,直到今天仍有余暉。
後人的紀念
鑒真在中日兩國都享有很高的聲譽。當他去世的消息傳回揚州時,揚州的所有僧侶哀悼了三天,並在龍興寺舉行了壹次大法會來悼念鑒真。在日本,鑒真也享有國寶級待遇。1963是鑒真死後的1200年。中日佛教界都舉行了大規模的紀念活動,日本佛教界也將今年定為“鑒真大師顯聖年”。1980年,在鄧小平的斡旋下,唐代趙體寺方丈供奉了壹尊鑒真的漆像“回鄉探親”,於是揚州大明寺得以重建,成為中日邦交史上的壹件大事。
關於鑒真·杜東的五個問題
唐代高僧鑒真東渡十年,赴日弘法,並在唐代修建了趙體寺。他把中日兩國比作“壹衣帶水”,是促進文化交流的大師。鑒真的生平簡介不難找到,但關於鑒真東渡後在日情況的記載並不多。在中日文學中,就連鑒真的《東渡》也大相徑庭。從這些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到壹個真實的鑒真。這個和尚的職業生涯裏似乎有五個課題,算是要解開的“謎團”。
到了唐朝,他去日本傳佛教名僧。日本常被稱為“渡海大師”、“唐朝大和尚”。常見的姓氏是春雨。揚州(今江蘇揚州)江陽縣。他十四歲在揚州大雲寺出家。曾遊覽長安、洛陽。回到揚州後,修復了崇福寺、風法寺等殿堂,建塔造像,講法。四十余年來,為居士剃度、傳授戒律,先後達四萬余人,江淮尊稱為戒律大師。
當時日本佛教的戒律不全,不能依法出家。公元733年(日五年),和尚榮、出使唐朝,邀請高僧傳授戒律。在訪問了十年之後,我決定邀請鑒真。742年(唐天寶元年),鑒真不顧弟子們的勸阻,執意應邀東進。由於當地官員的阻撓和海上險惡的風浪,它四次都未能成行。他第五次漂流到海南島,死於榮譽和疾病,鑒真雙目失明。751年(唐天寶十年)回到揚州。
經過十二年的努力,公元753年(唐天寶十二年)冬,鑒真邀請鑒真出使唐朝。他的同門弟子包括倪三仁,任虎安如寶,昆侖人民軍,詹世坡。鑒真的船於公元5438年6月+公元65438年10月+公元754年7月(日本田萍聖保五年十二月二十日)抵達薩摩國的秋尾屋浦(今鹿兒島縣川邊縣秋木浦),壹個多月後(公元754年3月2日)隆重迎進首都奈良。
當年(日本田萍聖保六年),鑒真在奈良的都多寺設戒壇,日本僧人在唐代趙體寺鑒真墓塔奈良家中受戒,十僧稱為“三師七證”。天皇任命鑒真為大和尚都,成為日本法家的始祖。759年(田萍寶子三年),他創建了唐趙體寺。鑒真給日本帶來了大量的佛經、佛像和佛教用品。雖然他是盲人,但他也可以幫助糾正寫這部佛經的錯誤,並用他的嗅覺識別草藥。有些同門弟子擅長雕塑、繪畫、建築等。,並傳播唐朝的文化。
763年(田萍堡子七年,唐光德元年),鑒真病逝。他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其弟子制作的幹漆夾1200多年來壹直為日本人民所景仰。1980年,日本將此雕像短期送至中國,成為中日友好關系史上的壹段佳話。
秦少遊(1049 ~ 1100),宋代詩人。名觀,字太虛,少遊,號淮海居士。揚州高郵人。北宋元豐八年(1085)為進士,授海主簿,調蔡周教授。經蘇軾、範純仁等人推薦,參加制度考試,被授予宣德郎博士、太學博士,校正秘書書籍。不久後擔任省正字書記、國史館編輯。在此期間,秦少遊發表了許多壹針見血的言論,希望朝廷審時度勢,當機立斷,分清親信,任用人才。因此受到舊黨攻擊,屢遭貶謫。邵聖元(1094)調任杭州總判。欽差大臣劉正指責他增刪記錄,降職為州酒監稅。因其罪被貶至郴州,後撤名貶謫衡州。第二年傅園遷到雷州(1099)。惠宗即位,是大赦黨成員。卻說復為玄德郎,亦放歸衡州。他途經滕州,遊覽了華光亭(壹部叫華光亭的作品),在夢裏為朋友背誦短句“好事近”,要水喝,水到了,笑死了。秦少遊善辯,文采精深,詩、詞、文、書多才多藝,尤其是北宋婉約詞派。著作有《淮海紀》、《淮海詞》(又名《淮海居士長短句》)、《勸善錄》、《反遊紀》等40卷。還編著了《揚州詩詞》、《高郵詩詞》。?
鄭板橋(1693 ~ 1765),清代畫家、書法家、詩人。本名謝,字克柔,號板橋。興化市原籍揚州。“揚州八怪”代表人物之壹。17歲,就讀於周振毛家橋(今儀征)。20歲時,他從農村土地園學會了填詞。23歲時,他在該鄉和周振江村教書。當時他是個秀才,教書不是他的心願,30歲左右去了揚州謀生。30歲到40歲之間,父親、兒子、妻子相繼去世,家裏處境艱難,靠賣字畫為生。40歲,在南京考的。44歲去北京趕考,是中國第88屆進士。乾隆七年(1742)春,任山東範縣(今河南省)縣令。十壹年(1746),調任山東魏縣。次年,縣裏受災,他開倉向百姓借糧,並讓富戶分糧。他在位的時候處理民政,多幫助窮人,不幫助富商。結果得罪了士紳,十八年被罷官(1753)。回到揚州後,以賣字畫為生,晚年回到興化。鄭板橋擅長繪畫,尤其是寫朱蘭。他還擅長書法。他結合了三個角色:凱、興和李。他用筆法,用李入楷,自成壹家,稱為“六書半”,後稱“亂石鋪街”。他還擅長詩歌和散文,作品清晰流暢,不為神韻風格所束縛。其中《兇官》、《私刑作惡》、《孤兒之旅》、《逃離饑荒》等作品描寫人民疾苦;家書、道情等作品,自然坦誠,為世人所稱道。據說鄭板橋的詩、書、畫都很優秀。?
羅聘(1733 ~ 1799),清代畫家。字敦夫,號二峰。祖籍安徽歙縣,祖籍揚州。“揚州八怪”中最年輕的。24歲拜為師,學習詩畫,30歲在揚州畫壇嶄露頭角。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羅聘攜畫進京祭奠名士,其中八幅有趣的鬼畫最受矚目。次年返南,被天津大雪所阻,整理金農詩文,作後記。三十八年(1773)路過泰安,見了幾個朋友,住了幾個月,次年回到李。42歲到46歲之間,去過山東,山西,河南,湖北。47歲那年,我第二次去北京。其間畫過蜈蚣、觀音、杜甫、韓愈,還做過指畫。在外漂泊近10年,後因缺錢而返鄉。回到李後,仍以賣字畫為生。乾隆四十九年(1784),應地方要求,為崇寧寺制作大型壁畫。畫中的仙人佛像栩栩如生,並作為名勝古跡流傳下來,如今已不復存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羅聘帶著小兒子雲作三進京。他的書畫不僅受到達官貴人的追捧,在北京的韓國人也花重金購買。當時他賺了很多錢,但由於他的慷慨和奢侈,他能夠回到家鄉。8年後,他需要別人補貼旅費。回國後,我做了壹幅梅花圖。嘉慶四年(1799)卒。?
王中(1745 ~ 1794),清代學者。原名鐘兵,字傅蓉,號頌父。揚州人。七歲時,他失去了父親,家裏很窮,上不了學。他的母親鄒授予他“小學”和“四書”。14歲時,迫於生計,在壹家書店當學徒,讀了上百部經典。所以揚州有“不讀書不成王中”的傳說。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考“射雁”,揚州府第壹名,補生。三十三年(1768)農村考砸了,就不再考了,專心學習。四十二年(1777),侍郎謝勇為江蘇巡撫,在釋文、謀略、賦、詩等方面均居第壹。四十八年(1783),在南京協助編《南巡祭》。五十五年(1790)申請查鎮江文宗閣四庫全書,五十九年(1794)去杭州溫嵐閣查四庫全書求助。那年冬天,他積勞成疾,死在了西湖歌苓園的寺院裏。王中擅長詩歌,久負盛名。乾隆三十五年(1770),儀征鹽船失火,著名儒者認為“驚心動魄,壹言以蔽之,價值千金”,鄭、等著名儒者稱王琦才。50年來,他寫了3000多字的《廣陵對》,被譽為“天地間的壹絕”。王中涉獵廣泛,知識面廣,善於融會貫通。他研究過經史、哲史、文學史、哲學、文字、音韻、訓詁、校勘、金石學、地理學、書法、篆刻等。,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包括《蜀學內外篇》、《春秋之義》、《春秋傳》、《廣陵通典》、《荀卿子傳》、《荀卿子傳》等。?
焦循(1763 ~ 1820),清代學者。字唐力,唐力。揚州市邗江縣人。清嘉慶六年(1801)考的,最後來了之後就沒去考了。我喜歡教書和寫作。終其壹生,在經典、歷史、歷法計算、音韻、訓詁、詩歌、醫學、戲劇等方面都有“學經讀經”的創作。他的作品近20種300卷,收藏在《雕樓集》中。阮元說自己學識淵博,被世人譽為“博學之士”,是揚州學派的代表人物之壹。
阮元(1764 ~ 1849),清代官員、學者。“袁波”這個詞叫雲臺,也叫唐磊教堂。揚州市邗江縣人。因其祖父應武舉出生於儀征,故史稱儀征,長期居住在揚州老城區的宣樓巷(今育賢街8號)。李灌學魯浙政治,內閣學士,禮部侍郎,兵部侍郎,住工部侍郎,浙、豫、贛總督,漕運總督,湖廣、兩廣、滇總督,少保親王,體仁閣大學士。清道光十五年(1835),先後主持刑部、兵部,兼任都察院左都禦史。次年,他擔任了宴會的官員、宮廷考試閱卷的官員,並教庶吉士。十八年(1838),因舊病隱退,加太保親王爵位。在任期間,阮元努力辦學,培養人才,幫助後進生。作為助理考官,很多有學問的人因為嚴謹認真而出類拔萃。博學通融,經典、小學、歷算、地理、金石學、校勘等都有涉及。,尤其是在經學方面。他做官50多年了。他雖然忙於政務,但也在不停地從事學術研究和寫作。著有《左山石刻》、《兩浙石刻》、《雞骨寨鐘鼎彜器註》、《十三經校勘記》、《廣陵詩》等。
李(1873 ~ 1923)清末民初作家。名應張,字含秋,號韻花。不要簽“秦湘館主人”。揚州人。20歲的秀才。29 ~ 48歲,先後在安慶、武昌當過家教。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回到揚州。宣彤第二年(1910)在兩淮高等小學任文史教師,後任江蘇第五師範學校語文教師。1921年去上海做《小時》主編,也給《小說時報》、《快活林》寫過小說。次年秋,辭官回揚州。他壹生作品頗多,包括36部長篇小說、20部短篇小說、5卷詩集、5篇雜文和20篇筆記。相繼問世的小說《雙生花記》和《雌蝶影》廣受讀者歡迎。代表作《過渡鏡》(後改名為《廣陵潮》)以揚州社會為背景,以愛情故事為線索,反映了從中法戰爭到五四時期的各種社會狀況。它布局巧妙,幽默通俗,受到當時文藝界的稱贊。?
盛白沙(1894 ~ 1923)革命烈士。閆妍,顏齊,字白沙。揚州儀征人。清元年(1909),考入南京兩江商業學堂,次年入南洋水師學堂,後赴煙臺、吳淞、南京水師學堂學習,歷時8年。其間,於宣彤三年(1911)加入中國同盟會,參與策動南京下關海軍起義。1915參加中國革命黨人發動的反袁世凱起義,奪取“趙賀”艦,炮轟上海江南制造局。1922年4月,受孫中山之命,配合文樹德整肅水師,整編護國艦隊。孫中山任命他為趙賀艦的副艦長。1922年6月,粵軍司令陳炯明在廣州發動叛亂,炮轟總統府。盛白沙等人冒著生命危險將孫中山接上“楚玉號”船,登上“永豐號”船。當時的海軍艦隊司令文樹德,暗中通敵。孫中山任命盛白沙為水師右都督,率艦痛殲叛軍。1923年3月,溫樹德與駐汕頭的海軍軍官壹起,因投靠北洋軍閥而被揭發。4月15日上午,文樹德假傳孫中山大元帥命令,將“海旗”艦、“海臣”艦駛往汕頭,脅迫“趙賀”艦北上吳傅沛。下午6時438+0分左右,“趙賀”艦上的文樹德親信以討要報賬為名,唆使山東水兵吵鬧鬧事,並開槍打死副艦長江澤樹。在這種情況下,盛白沙登上“趙賀”艦甲板,告訴官兵,文樹德的黨羽突然在人群中開槍,甲板上頓時壹片混亂。盛白沙站在高處說話。他在混亂中受不了,跳進了海裏。他被叛軍打了幾槍,死了。次年,孫中山追授大元帥軍銜,為海軍中將。1985,江蘇省人民政府將其視為革命烈士。?
任(1897 ~ 1991)是壹位教育家和學者。“民”字原名Ne,意為“二貝”、“半湯”。揚州人。1918考入北大中文系,得到大師吳梅的賞識,於是專攻詞曲。1920北京大學畢業,先後在揚州、南京任教,後在上海大學、復旦大學任教。65438年至0923年,在蘇州東吳大學任教,住在吳梅家裏,讀各種珍本。之後在鎮江中學、江蘇棲霞鄉村師範學校任教。1951年四川大學文學教授。65438年至0980年調回揚州,任揚州師範學院詞曲研究室主任,中國古文化研究所名譽所長。1981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為全國首批博士生導師。任壹生致力於教育和學術研究,著述達500多萬字。他的學術成就主要在唐代歌詞和音樂文藝研究方面。他梳理了漢樂府、敦煌詞、聲樂詩、詞、散曲的音樂線索,橫向梳理了唐代與音樂相關的各類藝術,創立了相關理論。《唐逗》壹書獲“首屆全國戲曲理論作品獎”,《隋唐五代雜言歌集》獲“第五屆中國圖書獎”榮譽獎。1991年被國務院授予“高等教育發展傑出貢獻獎”。?
朱自清(1898 ~ 1948)詩人、散文家、學者、教育家。原名華子,字沛縣,號實秋。生於江蘇東海,浙江紹興人,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隨父定居揚州。1916畢業於江蘇省第八中學,考入北京大學。1920大學畢業,先後任教於杭州第壹師範、江蘇省揚州市第八中學、上海中華公學等。1921年,加入文學研究會,成為《為了生活》的代表作家。1922年與俞平伯、葉聖陶壹起創辦中國新文學史上第壹份詩歌雜誌《詩歌月刊》,倡導新詩。1923年發表長詩《毀滅》,在當時詩壇引起廣泛關註。然後寫成《槳燈影下的秦淮河》,被譽為白話文藝術的典範,1924年出版詩集《痕跡》。1925被清華大學聘為中文系教授。他的寫作從詩歌轉向散文,並致力於古典文學的研究。第壹部散文集《背影》出版後,其中的兩篇《背影》和《荷塘月色》入選中學語文教材。1930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1946聽聞李公樸、聞壹多遇難,他冒著生命危險出席追悼會並致辭;10年6月受學校委托編輯《聞壹多全集》。與此同時,他簽署了呼籲和平的宣言,並親自前往各高校征集簽名。後來,他領導發表了反對國民黨當局任意抓人的抗議書,並為清華大學教授起草了“反饑餓、反迫害”宣言。後來,他簽署了《關於抗議美國援日政策,拒絕接受美國面粉援助的聲明》,警告家人在他胃病加重,體重只有45公斤的情況下,無論如何不要購買政府出售的美國面粉。1948八月12死於貧困。
寄封信去幫助我的父親
盧溝橋事變後,朱自清先生轉戰大後方。他寫信給當時在上海教書的李健吾,請他幫助住在附近揚州的老父親。李健吾自然不會讓他的老師失望。那麽,朱自清先生為什麽有如此信任他人的底氣呢?原來兩人早已建立了深厚的師生情誼。-1925暑假後,朱自清先生來到清華大學,擔任中國文學系教授。李健吾剛剛從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畢業,考入清華大學中文系。第壹節課,朱自清老師點名,問李健吾,“李健吾,這個名字好奇怪,是不是那個經常在報紙上寫文章的李健吾?”李健吾答:“不敢瞞老師,是我。”誠然,李健吾和簡在師大附中讀書時,組織了壹個火社,從事新文學活動。“那我已經認識妳了!”朱先生高興地說。課後,朱自清老師勸李建武:“妳要學創意寫作。學中文不合適,還是轉外語系吧。”當時中文系只看古籍,所以朱自清先生這麽說。李健吾聽了朱自清先生的話,第二年調到外語系。雖然師生不在壹個系,但李健吾寫作品先給朱老師,壹直以朱自清老師為導師。朱自清老師每次也幫李建武認真定稿。多年的交往,讓他們真摯的師生關系牢固終生。
不要接受美國的救濟食品
朱自清先生因為長期艱苦的生活和工作,患上了嚴重的胃病。1948年初,人民解放戰爭進入最後階段,他的病情也加重了。但他並不在乎休養,而是更加無私地投入到鬥爭中。此時,朱自清先生身患重病,無錢就醫,但他毫不猶豫地在宣言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上面寫著:“為了顯示中國人民的尊嚴和正直,我們斷然拒絕美國的壹切施舍,無論是購買的還是給予的……”,並立即要求孩子們歸還面粉配給卡。8月初,朱自清先生病情惡化,醫院治療無效。不幸於12去世,享年50歲。朱自清先生臨終前,用微弱的聲音催促家人:“有壹件事要記住:我簽署了拒絕美國面粉的文件,我們家今後不買國民黨配給的美國面粉!”
朱自清拒絕接受美國的“救濟糧”,向我們展示了他熱愛民族的偉大精神!
張勇手(1907 ~ 1989)是壹位藝術家和工匠。贊辣椒這個詞。揚州人。65,438+00歲跟隨父親張金生學習剪紙,65,438+02歲以剪紙為生,遊歷鎮江、寧、滬、蘇北、皖南等地。20歲回到揚州,在垛子街擺攤。它的剪紙,精致細膩,生動獨特,聞名全國。1951加入揚州市文聯,從事專業剪紙工作。1954年,張勇手剪紙作品集出版。1956轉揚州漆器玉器廠。1957參加第壹屆全國工藝美術家代表大會,被輕工業部授予“老藝術家”稱號。1959年,他的《百花剪紙集》出版,郭沫若贈“揚州藝術家張勇手,剪出百花來”。請剪下“春秋,令東風遍九”這首詩。1962年轉入揚州民間工藝美術社,師從徒弟。1978、1979先後參加江蘇省和全國第二屆工藝美術家代表大會,分別被授予工藝美術師稱號和中國工藝美術家榮譽稱號。其間,他的代表作《百菊》、《百蝶戀花》相繼出版。多幅作品曾在中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地展出,獲得了較高的聲譽。1988,參加第三屆全國工藝美術家代表大會並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1998年,揚州市人民政府授予他特級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並被授予高級工藝美術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