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什麽是“科學技術二元論”?

什麽是“科學技術二元論”?

科學、技術和工程“三元論”的提出,為工程哲學的建立奠定了邏輯前提和基礎。然而,工程活動與科學、技術和生產活動之間的界限仍然模糊,尤其是工程與生產之間的界限,嚴重影響了工程哲學的深入研究。本著對工程事實的態度,本文試圖深入探討工程活動的劃界問題,以澄清符合事實的工程定義,並從實踐哲學和行動哲學的角度揭示工程活動的本質和特征。關鍵詞:工程;劃界;本質;特色科學、技術、工程三元論突破了傳統的科學技術二元論,為工程哲學的建立奠定了邏輯前提和基礎。然而,工程活動與科學、技術和生產活動之間的界限仍然模糊,尤其是工程與生產之間的界限,嚴重影響了工程哲學的深入研究。本著對工程事實的態度,本文試圖深入探討工程活動的劃界問題,以澄清符合事實的工程定義,並從實踐哲學和行動哲學的角度展示工程活動的本質和特征。壹、工程的劃界把工程作為相對獨立的哲學研究對象。這樣做的合理性取決於如何在理論上解釋工程活動與其他相關人類活動的劃界,這是關系到工程哲學研究對象能否成立以及工程哲學為什麽可能的重大問題。1.工程與科學的劃界:科學活動是以發現自然規律為核心的理論認知活動,其成果形成關於自然的普遍的描述性理論知識體系。哲學上屬於認識論和認識論的範疇。工程活動是以建造人工物和改造自然為核心的物質實踐活動。工程活動需要應用科學知識,但科學知識不可能涵蓋所有的工程知識,它只是工程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顯然,工程的哲學反思應該屬於實踐哲學和行動哲學的範疇。2.工程與技術的劃界:在傳統的科學技術二元論框架下,對技術最寬泛的定義是:技術是人類主動改造自然的知識方法、物理手段和活動的總和,其活動的結果創造出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的人工物。這個技術定義包括三個集合:知識集合(包括工程知識、過程方法、程序知識、訣竅、技能等。);活動的集合(包括發明、研發、運營、實施、生產等。)和工件(包括工具、復雜設備系統、工件產品等。).工程活動作為創造的實踐活動和技術實施的環節,已經被納入技術的“活動集合”和“神器集合”,工程與技術的劃界是不可能的!這種過於寬泛的技術定義不利於澄清工程技術的本意,必須面對工程技術的事實來定義。首先,在日常話語中,我們可以說“三峽工程”、“曼哈頓工程”、“青藏鐵路工程”等等,但不會用“三峽技術”、“曼哈頓技術”、“青藏鐵路技術”來代替。我們可以說“技術轉讓”、“技術傳播”、“技術進步”等等,不會用“工程轉讓”來代替。可見日常用語已經揭示了工程和技術的區別。在英語中,動名詞“Engineering”來源於動詞“Engineer”,其詞根gen的意思是“生產和制造”,所以“Engineering”包含了行動和做的原意;“技術”壹詞的現代含義通常是指技術和工藝的知識。其次,從歷史演進的角度來看,由古代技術演化而來的現代技術呈現出科學化、知識化的鮮明特征,這使得人們越來越傾向於從知識創造的角度來解釋和定義技術活動。M Bonger認為:技術是“對人工制品的科學研究,或者是側重於設計人工制品並根據科學知識規劃其實現、操作、調整、維護和監控的知識領域。”[1]屬於哲學中認識論的範疇。在這種現實的解釋和定義下,技術與工程的界限變得清晰:1)技術活動是為了達到人類的某種目的而進行的“如何創造事物”的程序性知識的認知活動,而不是創造實踐本身,即工程活動本身。2)工程必須應用技術知識,但不能等同於技術的應用。技術知識作為工程知識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必須與科學知識、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環境知識壹起服務於建造人工物的工程實踐。3.工程與生產的劃界:“生產”最廣義的定義是:“人類從事創造社會財富的活動和過程,包括物質財富、精神財富和人自身生育能力的創造。”[2]但在日常用語中,“生產”往往僅限於物質生產的範圍:在人類整個歷史發展過程中,壹切改造物質性質的實踐活動都稱為生產活動(或勞動)。顯然,在這種廣義定義的物質生產層面,項目已經包含在生產中,無法劃界!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普遍能感覺到工程和生產是有區別的,但是區別在哪裏呢?我們必須面對工程和生產本身的事實,並從理論上加以解釋。如果從工業層面進壹步定義生產和工程,就可以揭示它們作為人類改造自然的兩種實踐形式的區別和聯系。陳昌樹教授正確地指出了生產的特點:“生產活動的突出特點是其相對嚴格的標準化、確定性和計劃性,特別是在工業生產中,尤其是在加工制造中。在這裏,我們必須按照明確的、基本固定的或定型的操作程序行事,生產的進度要清晰,成本核算要準確、量化,大規模生產仍有很大的可重復性。”[3]與生產活動相比,真實工程活動的特點可以概括為:1)真實工程活動總是打算建造壹個特定的人造物體。正如陳昌樹教授所指出的:“工程項目是強對象化的,有特殊的對象。.....往往不是壹批,而是‘獨壹無二的對象’或者‘壹次性的’,比如青藏鐵路項目、南京長江大橋建設項目。”嚴格來說,項目幾乎沒有可重復性。在英語中,動詞Engineer的意思是計劃和創意。2)這種特殊的人造物總是嵌入在特殊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中。這些特殊的自然和社會因素不是工程的外部環境約束,而是工程活動的內部要素。因此,工程活動必須具有明顯的空間場。項目名稱壹般冠以某個地名,這是證據,而生產活動的產品往往冠以品牌名稱。3)工程活動也是高度計劃化的,但這種計劃不是壹成不變的,往往是計劃趕不上變化;工程進度不完全按照固定的操作程序進行,成型規範很少甚至很少;要構建的工件通常不是定型的產品。許多問題往往只在工程活動時間結構的特定情境中才會出現,從而使整個工程活動充滿不確定性。4)不確定性決定了項目存在巨大的風險。從自然、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角度對工程風險進行事前和事後的評估和控制顯得尤為重要。這些特征清楚地表明了工程和生產之間的界限。二、工程的本質根據以上對工程與科學、技術與生產的劃界的分析,工程已經被確立為壹個相對獨立的哲學反思對象,工程哲學為什麽可能的問題已經解決。據此,我們可以更具體地將工程定義為:為了滿足人類社會的各種需求,在整合科學、技術、社會、人文等理論知識和語境化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在經濟核算的約束下,在特定的空間場域和時間情境中,通過探索性、創新性、不確定性和風險性的社會建構過程,有計劃、有組織地動員各種資源,建造特定的神器。在劃界的討論中,我們已經清楚地看到,科學技術屬於認識論和認識論的範疇,而工程和生產作為具體的實踐形式,屬於實踐哲學和行動哲學的範疇。因此,只有將工程納入實踐哲學和行動哲學的視野,才能彰顯工程的本質。在哲學史上,亞裏士多德最早明確確立了實踐哲學的地位。在《形而上學》中,他把知識分為三類:實踐、生成和理論。理論知識與認知相關;制造知識與技術相關;實踐知識與實踐智慧相關。在亞裏士多德看來,實踐是壹種語境化的倫理行為,這種將實踐限制在倫理哲學範圍內的傳統壹直延續到近代。比如康德,雖然他認為實踐理性高於理論理性,但他對實踐的理解仍然局限於道德活動。他認為“純粹實踐理性的真正動機”是“純粹道德律本身”[5]可以說,近代大多數西方哲學家仍然主要從倫理方面規定實踐。並構成了影響至今的“重理論輕實踐”的傳統。馬克思深刻批判了現代西方哲學“重理論輕實踐”的傳統,批判了把實踐僅僅理解為倫理行為的哲學解釋。他宣稱:“哲學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但問題是改變世界。”[6]綜上所述,馬克思實踐哲學與傳統實踐哲學相比具有全新的革命性特征:1)它超越了傳統實踐哲學局限於道德倫理領域的實踐觀,把實踐理解為人的壹切自覺的、有目的的活動。2)首先的、決定性的實踐形式是物質生產,它把改造世界的實踐作為人類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的基礎,包括自然科學、哲學、社會科學等理論認識活動,作為人類歷史發展的基礎。反對實踐只是滿足某種需要的手段,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哲學理論脫離實際、觀望的抽象性。3)在理論與實踐的關系方面,我們反對傳統哲學中理論與實踐相分離的做法,既反對實踐是理論的純粹應用活動,也反對理論被趕出實踐活動領域。實踐作為人的自覺的、有目的的、最活躍的言語,是壹種探索性的、創造性的、認知性的、組織性的活動。馬克思的實踐哲學為我們深入研究工程本質提供了深厚的理論背景。工程作為廣義物質生產實踐的具體形式,必然體現實踐哲學的內在規定。從我們對工程的上述定義來看,這個定義顯然符合馬克思實踐哲學的基本精神:首先,滿足人類社會的需要是開展工程活動的根本目的,體現了實踐活動的自覺性和目的性;其次,工程活動中科學、技術、社會、人文、環境等知識和經驗的整合與創造,體現了實踐活動中認識的探索性和創造性,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相統壹的原則;再次,工程活動過程中的場、情、新、不確定性、風險,生動地體現了實踐的空間性、時效性、生動性、探索性和創造性;第四,整個項目活動的計劃性、階段性和組織性,深刻體現了實踐活動的自覺性、組織性和社會性;第五,工程活動的結果——建造特定的人造物體,體現了生產實踐活動改造自然的物質性和社會性。和物質生產的實踐壹樣,工程的本質在於它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人類存在的基本方式之壹。它不僅在改造自然的意義上改變人與自然的關系,改變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而且深刻影響甚至改變人與人之間復雜的社會關系,影響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活動,並可能導致社會組織、制度安排乃至社會結構的變化,從而改變人類賴以生存的社會環境和自身的生活方式。可以說,工程活動開啟了人的本質力量,實現了人的自由存在。如果說對工程本質的實踐解釋從宏觀層面揭示了工程在人類生存和發展中的歷史作用,那麽按照現代行動理論的進路,通過探索工程本身的行動結構和過程,可以從微觀具體層面更深入地揭示工程的本質。哈貝馬斯在《交往行為理論》壹書中區分了四種社會行為:目的性行為、規範性行為、戲劇性行為和交往行為。按照這種分類,顯然工程活動屬於人類的目的行為。哈貝馬斯認為:“目的論行為概念的前提是壹個行動者與壹個真實的事件世界之間的關系。這個客觀世界被定義為事件的總體,這些事件可能壹直存在,也可能只是出現,或者是有目的的幹預所帶來的。有目的的行為模式為行為人提供了壹種‘認知-意誌復合體’,使行為人壹方面可以培養對實際事態的看法並通過知覺傳達出來,另壹方面可以形成壹定的意向,以便將理想的事態付諸實踐。”[7]顯然,在工程行動中,人工制品不是已有的事件,而是有目的幹預所帶來的事件。工程主體的多元構成不僅意味著構成它的個體具有戲劇性的行為,還意味著個體之間存在相互的主觀交往行為和規範性的調節行為。只有通過戲劇性的行為,個體才能充分發揮其主動性和創造性,通過規範行為,個體才能形成工程的同體,通過交往行為,各主體才能充分溝通,達成目標,合理決策,優化設計,協調運作,客觀評價,適當控制。因此,從結構上看,工程行動是由工程主體、人工制品、決策行動、設計行動、實施操作行動、評價行動、現場和情境條件、自然和社會環境等構成的復雜結構。

記得領養

  • 上一篇:京劇包括什麽?
  • 下一篇:什麽是純文學?通俗文學有什麽區別?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