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什麽是鄉土教材?

什麽是鄉土教材?

以當地地理、歷史、政治、經濟、文化和民族狀況為內容的教材。18世紀,法國思想家J.-J .盧梭和瑞士教育家J. H .裴斯泰洛齊主張向兒童傳授鄉土地理知識。後來,壹些教育家逐漸將鄉土教材擴展到鄉土歷史、鄉土社會、鄉土自然、鄉土文學等方面。給孩子教授鄉土教材,既符合由近及遠、由具體到抽象的教學原則,又有助於孩子理解和培養熱愛鄉土文化的觀念。有些國家曾經在小學開設地方科目,專門教授地方教材。現在,地方研究的內容被整合到所有相關學科中進行教學。中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各地自然條件差異很大,有革命傳統和文物值得講述。編寫具有地方特色的鄉土教材供學生學習,有助於鼓勵孩子們繼承革命傳統,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地方教材編寫中的壹些問題及對策地方教材的編寫實際上是校本課程開發的壹個主要方面,也是與科學知識和學生生活相關的課程建設的壹部分。它的成功開發直接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質量,為他們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長期以來,由於壹些特殊的原因,地方教材的開發壹直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導致地方教材的開發出現了壹些問題。本文對地方教材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初步分析,以幫助人們找到編寫地方教材的方法。壹、地方教材建設中的現實問題建國以來,教育部在學校教材建設方面幾經波折,地方教材建設異常艱難。雖然近年來國家進行了三級課程改革,但地方教材建設仍舉步維艱。總結壹下,有幾個問題:第壹,地方教材不能被學生和家長欣賞。雖然很多人強調鄉土教材的重要性,也有相當數量的教材被建好、編好,但質量遠沒有達到他們的預期。每當學校使用地方教材時,學生和家長都表現出冷淡的態度。家長普遍認為,地方教材與學生學習的科學知識教材關系不大,如果在學校使用,會影響學習成績。學生對學習材料的選擇大多受父母的影響。家長要想成功,自然要求孩子專心考的科目,這樣孩子就不會再對本地的課本感興趣了。第二,地方教材不能受到學校老師的歡迎。經過我們的調查,很多地方也想過編寫地方教材,但學校大部分老師對此不感興趣。究其原因,地方教材的內容自然大多是地方文化,對學生學習和掌握學科知識幫助不大。開設相應的地方課程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而影響教師的工作績效。大多數老師都希望通過學生的學習成績來提高自己的地位和價值。第三,地方教材與正規教材的關聯性差。地方教材的內容大多是地方文化,很難和正規的學科教材聯系起來。如果用時間去學習地方教材,會占用正規教材的時間。這樣壹來,無足輕重的鄉土教材在學校自然也就沒有了“立足之地”。二、地方教材出現問題的原因分析以上問題只是我們所知道的表面現象,這些現象背後有著深層次的原因。只有搞清楚這些原因,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經過我們的調查研究,我們認為造成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有:(1)什麽是局部?為什麽要編寫鄉土教材?對此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起初,我們在編寫鄉土教材時沒有註意到這個問題,以為鄉土文化就是壹般的民俗、壹般的民間工藝和技能。然而,當我們與當地老師和村民討論這個問題時,我們發現村民對學校的期望不僅僅是傳遞當地文化的壹般技能,更是人們對成功的渴望。比起學習家鄉當地的文化內容,人們更希望孩子走出大山,看看世界。同時,村民們擔心他們的孩子離開家鄉後會忘記祖先和自己的土地。所以我們認真考慮過,鄉土教材也是教材,也是課程建設的壹個方面。我們必須知道村民希望他們的孩子學習什麽文化內容,什麽是最重要的。只有那些深植於人們頭腦中的文化內容才是最有生命力的,這也是我們在編寫鄉土教材時必須考慮的。無論學生走到哪裏,這樣的本土教材都能深深地影響和幫助學生的未來。(2)其實鄉土教材的內容選擇是否合理,體現了我們對鄉土文化的尊重。如果我們只是假裝專家來選擇教材的內容,用自己的眼睛來判斷什麽是有用的,什麽是無用的,那麽這樣的教材內容是不尊重別人的文化的。我們應該把對本土文化的尊重看作是對人類文化的尊重,人類文化是人類文化的壹個縮影或具體體現。因為文化是人們為了生存和幸福生活而創造的壹切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擺脫自己的小聰明,了解當地人生活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了解當地人幾千年來對自然的認識和理解,了解當地人做事做人的風格和特點,了解當地人對生活的定位和理解,是對他們幾千年歷史的認可和尊重。(3)尊重村民是我們尊重人類文化的具體體現。很多人說起文化資源,總是忘了人。其實人是文化中最重要的因素。沒有人,就沒有文化。文化是人創造的,地方文化要突出人。同樣,文化也創造了人,每個人都是文化的載體和文化的重構者。我們的鄉土教科書必須體現對鄉土的尊重,並將這種尊重與對人的尊重聯系起來,從鄉土文化景觀上升或延伸到國家和人類的文明。這樣學習者才能感受到自己的人的作用,建立自己,建立自尊和自信。尊重學生是編寫地方教科書時必須考慮的另壹個重要方面。我們本土教材的直接服務對象是學生,讓學生在學習後感到充實和興奮。充實是讓學生學習知識,讓學生覺得學習後有所提高,有所進步;興奮是壹種基於充實的心理意識,是掌握和學習新知識後的壹種快感。這就要求我們在編寫鄉土教材時,要把學生放在第壹位,以學生的發展為目標,以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的自信心和主動性為目標,以學生創造自己未來幸福生活的能力和自尊為目標。(5)尊重教師是鄉土教材建設成功的必要條件。我們知道,學校是每壹個地方文明的中心,大部分鄉村教師都是由當地人組成的。即使少數老師不是“本地人”,也是“本地人”。教師是每個地方文明的代表,是地方文化建設的主要成員。他們最清楚學生需要什麽,家長和村民需要什麽。他們也知道當地需要什麽,外地和當地的差距在哪裏,當地的優勢和劣勢在哪裏。尊師是了解地方需求的最好方式,也是編寫地方教材成功的保證。(6)尊重人性——人文信仰是鄉土教材建設的精神。在整個編寫過程中,我們有壹個信念,這個信念可謂是編寫教材的邏輯軸心或指導思想。這是我們編輯對人性的理解和尊重。事實上,對人性的尊重反映了我們對人的信念的堅定。人的信仰是我們作家自己對人的理解,對人的幸福,對人的生活,對人的生活質量的理解。對人的尊重直接表明,我們應該積極地欣賞和尊重當地文化及其創造者——當地人。它們是人的構成,也就是人的存在形式。對人的信任是對每個人的認可和尊重。以人為本不是壹句空洞的口號,而是對每壹個活著的人的認同,基於每壹個活著的人的生命價值和幸福。這就是地方教材的概念。三、編寫鄉土教材的途徑和方法根據以上知識和認識,我們在編寫鄉土教材時主要采用了以下途徑和方法。(壹)以確定每個學生幸福生活為基礎的邏輯思維。這種思想要求我們在編寫教材時,首先考慮學生的需要,當地人民未來生活質量的需要和國家安定團結的需要。由此我們發現,教材的內容應該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出發,然後擴展到地域和地方文化,再延伸到民族文化和人類文化。這樣,學生本人、家長和學校老師都給予了積極的支持,解決了不同群體對鄉土教材的理解和認同問題。(2)建立合理尊重的團隊組織。教材的編寫不僅是專家學者的事,也是當地人通過教育追求幸福的事。我們只是幫助他們組織和發現他們傳統文化中有價值的成就,並將對現實生活的追求與傳統文化的文明成就聯系起來,以便未來的人能夠獲得基於當地文化的優勢,同時保護人們的自尊、自信。因此,選擇和確定我國地方教材內容的人員主要由地方知識分子、地方專家、政府文化機構專家和地方教師組成。我們只是這個群體的組織者和服務者,為他們提供學習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發展等方面的知識和信息,解答編寫教材的原因,組織討論,鑒定文明成果,集中收集信息。當然,我們也發表自己的意見,參與文化資料的收集,但在這方面我們只是學生。(3)實施平等、相互學習的工作方法——參與式。整個地方教材的編寫都是公開的,大家都知道我們想做什麽,大家都知道我們在做什麽。所有人都是參與者,可以提供自己的想法和建議。每個人都在工作中探索,找到自己的位置。就連村裏的老太太都知道自己在做什麽,知道自己在這項工作中的價值。比如,他們可以提供自己知道的故事和歌詞用於編寫教材,也可以為其他參與者泡茶送水。工作的過程就是我們每個人的學習過程。村民們在這個過程中學到了知識,老師們在工作中也學到了很多,甚至讓我們的用詞更加文明得體。(4)篩選整理教材內容的原則是——尊重。這壹原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壹,地方文化是人類文化的具體體現,是當地人民創造的文明成果,這壹成果的延伸是民族文化和人類文化。在編寫過程中,要把本土文明的成果與其他民族或國家的文明成果進行比較,壹方面讓學生通過本土文明的成果了解世界文化成果;另壹方面,也是學生形成自尊、自強、走出大山的過程。第二,努力保持當地文化的原貌。這些資料是當地人民的成果,也是當地專家、老人和有聲望的人自己收集和挑選的教科書內容。只有盡可能保持這些文化的原汁原味,才能顯示出我們對人類文明的尊重,而這種尊重帶來了人們對本土教材的關註和喜愛。第三,地方教材的使用不僅限於學校,還與地方文化站、地方政府有關。比如鄉村節慶、旅遊開發、民間文藝、民間儀式都有關系,老師也不僅僅是學校的,而是所有熱愛當地文化,有文學、文史才能的村民或當地文化幹部。(五)教材的使用采取自願原則。教材編好後,我們會免費給學校,和學校工作人員商量怎麽用。根據各學科教師的需求,決定使用本教材,如地理教師、語文教師、數學教師、自然科學教師,他們在不同程度、不同時期都采用了本教材。他們發現,通過鄉土教材最方便地找到學生學習新知識所需要的原有認知經驗或知識,大大加強了他們學習的興趣和記憶,學生自動組成了學習小組、科學小組和藝術小組。總之,通過地方教材的編寫,我們直接參與了教材建設的實踐,撰寫了關於地方教材改革的理論文章,總結了地方教材建設的經驗,討論了課程理論和教材理論中的各種重要問題,構建了編寫地方教材的基本思想體系。這些都值得我們進壹步學習、研究和系統總結。我們所有的參與者也更加明確了自己作為研究人員的地位和責任,並形成了平等的工作作風和寬容尊重的做事方式。大家感受很多,收獲也很多。
  • 上一篇:中國傳統孝文化
  • 下一篇:消防學習總結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