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什麽是傳統中國畫的筆墨

什麽是傳統中國畫的筆墨

墨法基礎:墨法包括調墨方法、用墨方法和渲染方法三大部份內容,不同的墨法其效果亦不同。

調墨方法包括

焦墨法:用濃度最高的墨作畫,畫面凝重。

水墨法:用摻水的墨作畫,畫面滋潤。

設色法:設壹定的色彩,畫面艷麗。

鑲金法:鑲上部份金粉,畫面堂皇。(圖16)

圖16

用墨方法包括

蘸墨法:將筆洗凈,在筆尖上蘸壹點墨或色,使筆尖濃,筆肚淡,筆根是水,用此法作畫,壹筆下去,濃淡分明,過渡自然。

混墨法:筆上不同部位分別蘸上不同墨或色,用此法作畫,壹筆下去,多色俱備,過渡自然。

潑墨法:將墨或色直接潑在絹紙上作畫,大寫意常用。

破墨法:用墨破水或水破墨,破墨法又包括幹破濕、濕破幹、淡破濃、濃破淡、色破墨、墨破色等。幹破濕是先濕紙,再上墨,借助墨遇水會暈散的特性讓墨散開,形成暈化效果。濕破幹相反,先上墨再上水。淡破濃,濃破淡,色破墨,墨破色亦同。

宿墨法:宿墨指隔夜墨,此種墨不易暈化,有特種效果,但山水畫不常用。

留白法:絹紙上並不沾墨,壹片空白,以白代景,起此地無聲勝有聲之效,畫雲霧、湖水多用此法。(圖17)

圖17

渲染方法包括

平染法:將墨色均勻的平塗在畫面上曰平染。

分染法:將墨色塗在畫面上,然後用清水筆將邊緣染開,形成濃淡自然過渡效果。

刷染法:用枯筆在畫面上掃刷,形成飛白效果。所謂飛白,指筆毛運行後,自然形成空白區域。(圖18)

圖18 分染與刷染

積墨法:先用淡墨平染,在需要加深的區域重復上墨若幹次,形成累積效果,直到滿意為止。(圖19)

圖19 積墨染

混染法:用墨色混合渲染,有墨混色、淡混濃等多種混法。

點染法:常用淡墨點染樹葉類。

罩染法:主要用於熟宣,指全部畫完並等畫面幹透後,再噴上清水用清水筆普遍染壹遍。

這些方法要根據不同的紙質和風格要求選擇實施。(圖20)

圖20 點染

筆者就墨法總結為淡、變、水、韻四字

淡:指用墨宜淡,淡則出韻味,淡則可改救,墨色太濃易成臟畫死墨。

變:指用墨要有變化,不同環境、紙質、景色、畫法要用不同的墨法。

水:國畫就叫水墨畫,其墨中水、筆中水、紙中水掌握適度很是關鍵。

韻:用墨的關鍵是體現出水墨的韻味來,體現出濃淡幹濕的墨韻變化。

筆墨運用:筆墨運用有四個原則應牢記。

寧草勿刻,除工筆外,大小寫意畫運筆寧願潦草勿要刻板。所謂刻板,指放不開手腳,下筆運筆不果斷,而是小心翼翼的去畫。

寧枯勿濕,運筆寧願幹枯慎用濕筆。枯筆是指筆上蘸墨極少,山水畫許多場合宜施枯筆,且不易出敗筆。

寧散勿聚,運筆寧用散鋒慎用聚鋒。元人倡以書入畫,好用聚鋒筆以書法線條繪畫,但大多不理想。

寧淡勿濃,用墨寧用淡墨慎用濃墨。先從淡墨起,可改可救,壹旦過濃就不容易改正了。

註意事項:

跑墨,是剛入道的藝人在使用生宣作畫時,遭遇最頭痛的問題。所謂跑墨,指墨浸染到畫面外去了,破壞了畫面的整體美。防備方法有三,壹是先染後畫,根據浸染程度進行修正。二是染邊線用枯筆,動作要快,且不要反復塗抹。三是染後馬上用吹風吹壹下,驅除些水份。

如果出現了跑墨,補救方法有二。壹是在跑墨的地方點畫壹些叢樹予以掩飾。二是在跑墨的地方染成雲霧予以掩飾。

敗筆,是指作畫時不慎使畫面出現了瑕疵,通常有構圖瑕疵,用筆瑕疵,用墨瑕疵等。預防方法主要是畫前要思考成熟,作到胸有成竹,最好要起草畫稿,反復修正確定後再畫,那種提筆就畫的並非能士,古人有三日壹石,十日壹水之說,意即即便是畫壹塊石頭,壹片水面也要思之再三,因為許多瑕疵尤其是構圖瑕疵是無法補救的,只有撕掉重來。

風格,許多藝人急於創立自我風格,但又不知從何入手。其實,壹個人的風格是在事畫過程中自然形成的,而不是刻意去創立的。事畫最關鍵的是要努力去研究和實踐如何畫得好畫得精,這涉及到許多傳統筆墨技法問題,只有吃透了傳統,才能從中變法出自已的獨特技法,從而自然形成獨特的風格。

以書入畫,許多藝人熱衷於以書入畫,事實上,畫史上也只有倡導以書入畫的趙孟頫及其子弟黃公望采取了這種畫法,因為單純用書法線條構畫效果並不理想,其後真正繼承這種畫法的人也不多,因此,只能將其看作是若幹種畫法中的壹種,切不可太過盲從。

形神之爭,此爭論從未斷過,筆者以為,以形傳神和以意傳神同等重要,絕不能厚此薄彼,文人畫派反對形似其實主要是不提倡太過追求寫生真景入畫,如現代的寫真山水、彩墨山水等很逼真,但缺乏意境美和情趣美,與文人畫要求不合,但反對形似與主張形態美是兩碼事,任何藝術作品都應註重形態美,作到形神兼備才能成為優秀作品。

逸筆草草,文人寫意水墨畫是中國畫的標誌,講究逸筆草草,用率性的筆墨寫胸中逸氣。有的人將逸筆草草解為簡潔、清淡、草率、潦草而故意畫得潦草不堪,將文人畫引進了死胡同。應當明白,構圖簡潔、題材率性、畫面詩情、筆墨意趣、形態優美才是文人畫的真諦,不可不深究。

  • 上一篇:2019國際博物館日主題+介紹+活動內容
  • 下一篇:傳統的節日的傳說或故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