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什麽是客家?

什麽是客家?

客家概述

[編輯本段]

拼音 kè jīa

客音 hāk gā / kāk gā

英語 Hakka

客家,是壹個具有顯著特征的漢族民系,也是漢族在世界上分布範圍最廣闊、影響最深遠的民系之壹。聚居在廣東梅州、河源、惠陽等縣江西、四川、廣西、湖南、臺灣、海南、福建部分地區,分布約120餘縣。先世居黃河流域,西晉末年(4世紀初)、唐代後期(9世紀末)因戰亂大批南下。1270年代南宋滅亡後又遷至贛、閩、粵等地。自稱「客家」或「來人」,以區別於本地人。客家話是漢語方言之壹,保留較多古漢語音韻。山歌別具風格。客家人在聚居地區保持自己習俗傳統,婦女均天足,參加勞動生產,不受封建陋習約束,勇於進取。近代,太平天國之亂失敗後,不少客家人被迫分散在更廣闊的地區,有的轉徙臺灣、香港,或僑居南洋壹帶。

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種說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說和客家混血說。客家中原說認為客家主體構成為來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說則認為“客家***同體,是南遷漢人與閩粵贛三角地區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後產生的***同體,其主體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數流落於這壹地區的中原人”。從兩宋開始,中原漢民大舉南遷,經贛南、閩西到達梅州,最終形成相對成熟的、具有很強穩定性的客家民系。此後,客家人又以梅州為基地,大量外遷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客家三州”為 嘉應州、贛州、汀州。

客家方言

[編輯本段]

客家方言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在廣東東部北部叫客話、客家話;在廣東西部和廣西東南部叫涯話、麻介話、新民話;在湖南瀏陽叫客姓話;在四川叫土廣東話。但通稱客家話。這是自稱和他稱的合壹,客家人和非客家人都用,向來通行,是很好的說法。

客家方言的分布

客家方言主要通行於大陸的廣東、廣西、福建、江西和四川、湖南、海南部分地區。其中主要的區域是廣東東部和北部,廣西南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粵閩贛邊區壹帶是客家最集中的地區,因而也是客家方言最流行的地區。在海外,臺灣和香港有部分地區講客家話。東南亞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越南、菲律賓以及美洲華僑、華裔中也有不少講客家話的。

廣東的客家方言幾乎遍布全省,但主要分布在粵東、粵北地區。其中純粹屬客家方言或以客家方言為主的縣市有:梅縣、興寧、五華、大埔、蕉嶺、平遠、龍川、和平、始興、連平、新豐、河源、豐順、紫金、南雄、翁源、連南、英德、惠陽、曲江、博羅、寶安、惠東、揭西、仁化 、樂昌、廉江、乳源。此外饒平縣、揭西、海豐、陸豐、龍門、從化、花縣、新會、化州、四會、陽江、鶴山、三水、高要、開平、信宜、珠海、深圳龍崗、東莞等廣東的其它地區的壹些縣市也有不同程度的客家話分布。據最新調查資料統計,在粵西的湛江、茂名、陽江三市約有190萬人講客家話,分布區域約為6400平方公裏,具體分布在廉江、化州、信宜、高州、電白、陽西、陽春等縣 。

福建省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閩西的長汀、連城、上杭、武平、永定、清流、寧化、明溪等縣。此外,南靖的曲江,平和縣的九峰、長樂,詔安縣的秀篆、官陂,龍巖西北部萬安(舊名溪口鎮)等地說的也是客家方言。

江西省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贛南的興國、寧都、石城、瑞金、會昌、尋鄔、安遠、全南、龍南、定南、信豐(不包括縣城嘉定鎮和城郊的部分農村)、大余、崇義、上猶、南康、贛縣、於都等十七個縣和西北部的銅鼓縣、修水縣的大部分鄉鎮。此外,萍鄉、廣昌、永豐、吉安、泰和、萬安、遂川、井岡山、寧岡、永新、萬載、宜豐、奉新、靖安、高安、武寧、橫峰等縣市的部分鄉鎮均講客家方言。

四川省也是客家人居住較為集中的壹個省份,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成都郊區東山壹帶、新都、金堂、廣漢、什方阝、彭縣、雙流、新津、簡陽、仁壽、資中、威遠、安嶽、富順、瀘縣、合江、宜賓、廣安、儀隴、巴中、通江、達縣、西昌等縣市的局部地區。

廣西壯族自治區客家方言分布全區90個市縣中的79個市縣,占所有市縣的87.78%。就鄉鎮而言,全區1364個鄉鎮中,583個鄉鎮有客家話,占所有鄉鎮的42.74% 。廣西客家方言集中的地方,主要是在陸川、博白、浦北南部與合浦東部;其次是防城、欽城與靈山相連的壹片地區;以貴縣為中心,沿鐵路東南至玉林北部、西北黎塘、賓陽地區;此外還有來賓、桂平、平南、象州、柳州、蒙山、荔浦、陽朔等。

湖南省的客家方言主要通行於攸縣、茶陵、酃縣、汝城、桂東等縣的某些鄉村,還有瀏陽、平江縣的某些鄉村。江永、江華等地也有少數人說客家方言。

臺灣的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桃園以南各鄉鎮和中壢、新竹、竹東、苗栗壹帶鄉鎮以及屏東縣壹部分鄉鎮、高雄縣的美濃鎮。

客家方言在海外的分布可分為亞洲、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五個地區。其中亞洲講客家方言的***有350萬人,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亞、越南、緬甸、印度、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等國家。非洲的客屬華僑華人***有5.4萬人,分布在毛裏求斯、留尼旺、南非等12個國家。在美洲約有46萬人講客家方言,分布在秘魯、美國等21個國家和地區。歐洲、大洋洲的客屬華僑華人有16萬和4.4萬人。

客家習俗

[編輯本段]

客家人的習俗大致上包括全國性的傳統歲序節俗,地方性崇拜、禮節等。

主要節日

☆春節:有拜年,遊樂活動等,是最隆重的節日。

☆立春:即交春。

☆元宵節:正月十五是中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元宵節吃元宵,玩燈,賞燈,猜燈謎。

☆二月二:開正節。

☆清明:客家掃墓習俗多從春分開始,清明達到高潮。

☆端午:客家普遍稱為五月節。節日主要內容是吃粽子,雄黃酒,龍舟賽。

☆七月節:也即鬼節。

☆中秋:民間通稱八月節。吃月餅,賞月等風俗大體各地相同。

☆重陽節:客家人叫“九月節”。

☆冬至:客家人有“冬大過年”之說。

婚姻禮俗

說媒

過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歲以後就可托媒人說媒,介紹婚事。壹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說,也有女家請媒人先訪男家的。

看妹子

男女兩家通過央媒說合,如雙方都有意,就約定時間“看妹子”。

寫庚帖

雙方同意後,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後,各請算命先生來“合八字”。如八字合得來,不會相沖相克,就寫出庚貼(俗名婚單),各置於香案之上,如三天內無不祥之兆,這門親事就定下來(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貼送還女家)。

編紅單

也稱“開紅婚帖”,或叫講財禮。由男方父母,宗親和媒人壹起到女家,將男方要送給女家的財禮開具出來。紅單中有的還要寫上回婿禮品,如帽、銀花、衣服、鞋、襪等。開紅單過程中,雙方會討價還價,最後協商敲定。紅單開完後,男女雙方還要交換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後男方來人在女家吃完中飯回去。 定親

也叫“行大禮”,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確定下來。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豬頭、魚、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場。吃完中飯後,女孩子要出來見面,稱男家父母為爸媽,兩家父母相互稱親家、親家母。

看家門

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時間有的在“行大禮”前,有的在“大禮”後,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親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幾人,不帶禮品,就是帶壹點,男家也不敢接。

送日子

婚事定下以後,男方要請算命先生擇定過門日子,包括新娘出門的日子、時辰,到男家後歸門的時辰,此外女方裁紅衣、男方鋪床的日子也要同時擇定。

送菜和擡嫁妝

新娘過門前壹、二天,男家要請宗親將紅單規定的聘禮和魚、肉、禽、面條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來時就把妝奩、家俱等帶回男家。

迎親

也叫接親或過門。婚期前壹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親,有鼓手樂隊,有放鞭炮的,有擡花轎的,有燒香的(要到女方的祠堂、廟宇、社公燒香),壹個挑擔的,壹頭挑帶路雞(壹公壹母),另壹頭是酒和松明,壹個女的要帶上新娘穿的衣服,還有扛木篋的二人,要扛去魚、肉、酒、糕餅、香煙、鞭炮、蠟燭等物,媒人也要去,新郎有的去,有的不去,如新郎同去,新郎也要做轎,放鞭炮的是男方的全權代表,隨帶紅包壹、二十個。

接親的人到女家後,先吃點心,然後由女家二人帶著到祠堂燒香敬祖。女家在中午或晚上,要設宴請客。

新娘動身壹般是在半夜子時或卯時,越走天越亮,象征走向光明,再是晚上出門,也不會碰到擡棺材等不吉利的事。迎親隊伍前面是打燈籠的,接著是吹鼓手,花轎在中間,後面是接親的人。

新娘到達男家,如還不到所規定的入門時辰,就要在大門口坪上或在門外旁邊房子等候。入門壹般是早上七、八點或八、九點,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到了入門時辰,新娘要踢轎門,由男方的伴娘將新娘牽出轎,然後在大門口“過火堆”,新娘從用杉樹枝燒起的火堆上跨過,才進大門。

拜堂

新娘在鼓樂聲中進到大廳以後,就開始拜堂。大廳擺設香案,東邊站父母、長輩,西邊站外戚,北邊站房親,南邊站小輩。拜堂前,外家要給新郎掛紅,用五尺長的紅布披在新郎身上。

口念:“手拿幡紅五尺長,壹心拿來扮新郎,扮得新郎生貴子,早生貴子中個狀元郎。”拜堂時,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禮生叫:壹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對拜。

最後是親戚見面,要給新娘紅包。拜堂畢,伴娘用紅羅將新娘牽進新房,新郎新娘在鞭炮聲中從房門口向大廳撒喜糖。然後新郎新娘吃交杯酒。伴娘用托盤捧上壹只雞,邊端酒邊講:“團團圓圓,璧合珠聯”,“觀音送子,早生貴子”;“夫妻和好,白頭到老”。 (此禮儀在梅州地區亦已不常見,被現代婚禮模式取代)

中午辦酒席,吃婚宴,用高聲地炮邀客,每半小時放壹次,酒席開始入席時放三響。接著由禮生報名單,壹桌二個上席,按輩份和親疏,先安排上席就坐,然後其他人隨便入席。男女賓客分開就席,新郎新娘要到席上敬酒。

鬧房

鬧房壹種在大廳鬧,壹種在新房鬧,也有先在大廳鬧,後到新房鬧。鬧房期間,鞭炮隔幾分鐘放壹次,壹直鬧到午夜方停。

回門

也叫“轉門”。壹般是婚後第三天或第五天,由女方派新娘的姐妹等女眷來請新郎新娘壹起去做客,媒人及新郎姐妹也同去,***7-14人,吃罷午宴,當天回來。

送滿月 結婚後壹個月,新娘娘家要來送滿月,同時送來小雞、蔬菜、種子、谷種、豆子等,示意五谷豐登,財丁興旺。

傳統喜慶習俗

1.誕生禮儀

標誌著壹個人出生的慶賀和祝福,是人生中的開端禮儀。

催生

出嫁女兒懷孕快分娩時,壹般是嬰兒出生前壹、二十天,娘家要帶著雞、雞蛋、面條、粉幹等來到女兒家“催生”,有預祝平安出生之意。如母親已不在,則由嫂子去催生,中午要設宴招待。

小孩出生後,女婿要帶著雞、蛋、米酒(有的帶幾十斤)到嶽家去報喜,外婆家要請客,至親友好都會來參加,以表示祝賀。外公、外婆會回贈雞和紅蛋。

做三朝

小孩出生三天,要做“三朝”。先給小孩洗澡,請接生婆吃飯。外婆會送來大公雞、雞蛋、面條、糯米粉等。要做“三朝酒”,宴請外婆及親房。有些地方還要給至親親友送紅蛋,親友在滿月前會回送雞、雞蛋、面條等物。

做滿月

嬰兒出生壹個月,要做“滿月”,外婆會送來大公雞(很多地方送大閹雞)、雞蛋,還會送來嬰兒穿用的衣服、小被、帽子、項圈、風衣、裙、銀手鐲和背帶等,舅舅、舅母、姨姨等女家親戚,壹般都送小母雞、雞蛋、衣服、布料等,姑姑、叔伯等男家親房也會來慶賀。

百歲

小孩出生100天,也要慶賀。這壹天,外公和女家的伯叔會拿公雞來慶賀,其他親屬壹般都要給嬰孩送紅包。

做周歲

孩子出生壹周歲,要做“周”,慶賀孩子“得周”。周歲比滿月更為隆重,來慶賀的客人也更多。

2.成年禮儀

客家的成年禮儀分男、女兩種,男子的成年禮儀叫做“冠禮”,女子的成年禮儀叫做“笄禮”。 (現在好像已經無此禮儀,至少在我所在地(世界客都——梅州)沒有了).

3.壽誕禮儀

做生日

客家人與各地的習俗壹樣,每年做壹次小生日,十年做壹次大生日,但以做大生日較為普遍。從十歲“啟十”起,壹直做到四十或五十歲,到了六十以上,可稱為祝壽。做生日要吃壽面和荷包蛋,示意長壽百歲。 (此習俗亦已簡化,只做大壽:六十歲以上)

祝壽

祝壽時,出嫁的女兒要送來大公雞,還要送壽衣、壽帽、壽餅、壽鞋、壽襪,從頭到腳壹整套,父親做壽,同時也要給母親送上壹整套,此外還要送來壽軸、喜炮、壽燭、公雞以及壽桃、壽面、壽餅、壽酒、壽肉等。其他人來祝壽,壹般親友送壽幛、壽聯,或者再加上送禮金。

不少地方,七十歲以上高齡、子孫多、家境較好的老人祝壽,要舉行拜壽儀式。

客家人生日和祝壽,是知情人自行送禮,上門祝賀,先賀後請;除內親、至交有發請帖外,不賀不請。

4.建房遷新居

客家人把建房和喬遷新居亦視為重大喜慶之壹,要進行隆重慶賀。

建房時,房屋定位,房門定向都要請堪輿先生測定,豎柱上梁時,要張燈結彩,貼紅聯。新房建成後,要在入宅的前壹天晚上,進行“驅邪”、“除煞”,然後才能遷入居住。

遷入新居時,要隨帶燈籠(或油燈)、火籠、秤等進屋,還要帶壹窩小雞,蒸壹甑飯捧進新屋,以示新丁興旺,喜氣盈庭。遷新居要辦“入宅酒”,宴請親友和建屋工匠及幫工等。菜肴中要有韭菜、豆腐、豬腸、豬血和米糕等,示意長長久久,發財高升。

客家酒俗

客家人十分好客,每當親朋戚友到來,他們都喜歡以家釀米酒相待,這種米酒又稱“水酒”,如是初開壇提取的酒,稱之為“酒娘”。這種“酒娘”好喝,度數雖然不高,但後勁大,容易醉人。他們在喝酒時,很註意禮節。

客家人喜歡使用四方桌,俗稱“八仙桌”,壹種可供八個人同坐的木頭桌。上座時,他們很重視席位的安排,壹般按親朋戚友的尊卑入席就座。宴席間的大小位,是這樣安排的,如正廳只排有壹張桌子,這時以面對大門的左側為首位,右側為第二位。然後從左到右,穿插論序,面對正廳的右側為最小。如果安排二張桌子,這時候以左邊桌位為大,右邊為小,席位大小也是穿插而行。如果安排三桌,稱之為“壹品席”,這種情況,以首席為尊。如果安排五桌,壹般要排成“梅花席”。

宴席間第壹回斟酒(亦稱篩酒),是按尊卑長幼次序先後斟酒,最後再給自己斟酒。酒斟好後,酒壺嘴不能對客人,要對著自己,否則就是失禮。敬酒時,敬酒者要站起來,左手摁胸(表示尊敬和誠意),右手舉杯講幾句祝頌的吉祥語,並且要先喝表示敬意。有人遲到,視不同情況罰酒1-3杯,婦女半杯。如中途退席,要喝1-3杯,才能離席。

客家人喝酒時,為了增添酒興和熱鬧氣氛,在各種宴會場合,或俗、或雅、或簡、或繁,都有猜拳助興的習俗。猜拳時還有壹些規則,比如出三時,不能拇指、中指、食指壹起出。出壹時,大拇指要側向,不能往上翹。出二時,如使用大拇指、食指表示,出手時要側向,不能象燈駁殼槍壹樣食指指向對方,以表示禮貌。

客家人酒令,具有豐富的知識性。猜拳的數字從零到拾,如猜中雙方所出的手指合計數,即為勝方。如雙方同時猜中或均未猜中,也有采取“四字式”叫法,比如猜“壹”時叫“壹品高升”;猜“二”時,叫“兩家和好”;猜“三”時叫“三星高照”;猜“四”時叫“四季發財”;猜“五”時叫“五子登科”;猜“六”時叫“六六順心”;猜“七”時叫“七巧成圖”;猜“八”時叫“八仙慶壽”;猜“九”時叫“九久長長”;猜“十”時叫“十全十美”。所以喊的就是吉祥語。

喝酒猜拳時,壹般以三杯酒為壹組,輸拳者喝酒,三杯酒喝完就算過關。如余興未了,可再來壹組或幾組。如需請人代拳、代酒,應和對方協商,,征得對方同意才行。除了猜拳鬥酒外,還有出手指點數字鬥酒,做法是席間指定壹人為首,按大家所出手指的總數,算到誰,誰就得喝壹杯,例如大家所出手指是六,從為首者算起,到第六位即為喝酒者。另外也有“轉湯匙”鬥酒的,桌中擺壹個湯匙,由壹人旋轉湯匙,待湯匙停止轉動時,湯匙柄指向誰,誰就得喝壹杯。除外還有“猜單雙”鬥酒的,在手心中任意放入壹枚或兩枚硬幣,讓別人猜單、雙,輸者喝酒。

客家人酒令花樣多,有文化的人還喜歡“字詞令”(包括地方特產令、農諺令等)、“詩詞令”,此外還有“通令”(多是別出心裁,涉及意趣,令人忍俊不禁。),包括猜謎等。客家人喜歡通過酒規酒令、這壹群眾喜聞樂見的娛樂遊戲,增添酒興,消除寂寞困倦,直至盡歡盡醉。

傳統歲時習俗

過年

“百節年為首”,客家人與全國全省多數地方壹樣,視過年為壹年中最為隆重和歡樂的節日。人們很早就開始準備過年。九、十月開始曬番薯片、米糕片供過年油炸和炒食。“冬至”壹到,開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戶戶要蒸糖糕、做米果、殺豬、做豆腐、宰雞等,歡歡喜喜迎接新年到來。

祭竈

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竈,二十三日晚後要把竈臺刷幹凈,把舊的竈君取下燒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貼上,壹送壹迎,都要擺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竈前燒香、點燭、放紙炮。

入年界

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緊準備過年,外出的人都要趕回家過年。入年界限後,要教育小孩不能相罵,不能講不吉利的話。在入年界前後,要擇定吉日在屋內掃塵,打掃衛生。要清洗廚桌板凳,洗曬被褥蚊帳,幹幹凈凈過年。

過大年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過年氣氛最為熱烈、最為歡樂愉快的壹日。這天上午,家家戶戶要拜菩薩、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廳堂要掛起祖宗畫像,在大門口貼上鮮紅春聯,谷倉門上、禽畜欄前、家俱床鋪以及水缸邊都要貼上紅紙條,叫做“封歲”,也叫“上紅”。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幹幹凈凈過年。各家廳堂還要陳設供桌,布置香案,擺起雞、魚、肉、果品等,敬奉祖先。

除夕晚上,吃團圓飯,菜肴豐盛。桌上要多放幾副碗筷,以示請祖先回來壹起過年。飯前,要先給祖先篩酒,將酒灑地,然後開始吃飯。席間,老人小孩吃雞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歲

吃罷團圓飯,竈具要洗得幹幹凈凈,以備正月初壹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歲,辭舊歲,迎新春,每個房間要整夜燈火通明,叫“點歲火”,有些地方牛欄、豬舍也要點上燈。家長要給小孩發壓歲錢,有些地方還要給老人壓歲錢。

開大門

正月初壹按《通書》規定的吉利時辰開大門,頓時鞭炮聲此起彼伏,響徹雲霄。

拜年

正月初壹早上吃素。飯後人們相互拜年以吉利話相頌。小孩們穿著新衣,歡樂嘻戲,有的爭向年長者拜年:“公公叔叔家發財,糖子餅果拿給涯(我)。”

正月初二,走親戚拜年。特別是新婚女婿(嶽家會用書貼來請)要去嶽父母家中拜年。壹般小倆口壹起去,也有只女婿壹人去;有的當天回來,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時要帶小母雞、米果、糖果和香燭、鞭炮等,到時要在嶽家祖先靈前燒香、點燭、放鞭炮。中午嶽家請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熱情。

吃歲飯

初三早上吃“歲飯”(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飯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幾個人就插幾雙,再插上壹根帶葉樹枝,有的還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歲飯前先要把飯擺在“當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歲飯要準備很多菜,有雞有肉,與大年三十吃團圓飯差不多。初三不能殺生,雞要在初二殺好或過年時留下。

出年界

正月初五,出年界。廳堂的祖宗畫像要收起,紙門簾要取下燒掉,外出做工幹活的就可以啟程了。

元宵節

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又叫“上元節”,家家戶戶要籌辦菜肴,喝酒過年。要鬧元宵,新春遊樂活動到達高潮。

從過年開始到正月十五,各地遊樂活動不斷,以遊龍燈、舞獅為多,有的從正月初壹、二起開始活動。龍燈和獅隊來到前,會預先發貼,來後要給他們送紅包、吃點心。龍燈、獅隊等除到各家各戶表演外,還要到村中各廟宇和祠堂向神靈及祖先拜年。逢到春節後的第壹個墟期,各路龍燈、船燈、獅燈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開墟”。春節到元宵期間,各地還有以下壹些遊樂活動:

送春牛

壹般在年初壹,由三、五人組成壹個小隊,向各戶送春牛圖,有吹嗩吶的,打小鼓的,敲小鈸的,在每家門口吹打,送上“恭賀新禧”紅貼,主人會給紅包。

稻草龍

壹截壹截,插滿香火,由小孩擡著到各戶竈前和豬舍牛欄去舞,祝賀合家平安、六畜興旺,各戶要給紅包,小孩得歡樂,主人求吉利。

蝙蝠燈

也由小孩逐戶去舞,“火龍進屋,要妳蠟燭”,“恭喜發財,買田建屋”,蝙蝠燈不收紅包,只要蠟燭。

船燈

燈狀似船,在陸地表演遊唱。春節前排練,鑼鼓隊,奏十番配合。到村以後,吃罷點心,在開闊場地表演,由船夫、艘婆唱“十月懷胎”、“十二月古人”、“瓜子仁”、“壹枝花”等曲調,艘公只管劃船不唱曲。晚上要在祠堂“開天官”,唱“天官賜福”等,最後喝酒吃飯。

獅燈

有儺人出場,壹個獅頭,壹個獅尾,壹個孫猴子,壹個沙和尚,還有鑼鼓隊。獅、猴、沙和尚演唱完後,要進行武術表演,打拳、舞刀、耍棍、跳桌。獅隊過年前要請師傅教練武術。

春分

二月春分,開始掃墓祭祖,也叫“春祭”。掃墓前先要在祠堂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殺豬、宰羊,請鼓手吹奏,由禮生念祭文,帶引行三獻禮。春分掃墓開始時,首先掃祭開基祖和遠祖墳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動,規模很大,隊伍往往達幾百甚至上千人。開基祖和遠祖墓掃完之後,然後分房掃祭各房祖先墳墓,最後各家掃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區春季祭祖掃墓,都從春分或更早壹些時候開始,最遲清明要掃完。各地有壹種說法,謂清明後墓門就關閉,祖先英靈就受用不到了。

清明

三月清明,祭拜祖先。客家地區除大部分是春分掃墓祭祖外,也有壹些地方是清明掃墓的。清明節這壹天,也有壹些地方要祭路旁土地伯公等神壇的。

端午節

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家家戶戶買肉、殺鴨、包粽子、做米果過節。端午是個大節,許多地方在外面做工的都會回家過節。

中元節

客家地區多以七月十五為“鬼節”。有些地方都要提早壹天過節,謂“七月十四人過節,七月十五鬼過節”。有些地方,客家也在七月半祭祖。

中秋節

八月十五中秋節,俗稱“八月節”,也是個大節。吃月餅,賞月,慶團圓。各家各戶要置辦酒菜,買豬肉、宰雞鴨、做米果過節。中秋晚上,家人團聚過節,飯後吃月餅賞月。

重陽節

九月初九日為重陽節,也叫重九節,俗稱“九月節”,是年尾大節,有“過了重陽無大節”之說,出門的人很多都要趕回家過節。這壹天,很多地方人們要帶著小孩登高爬山,有的在高山上放風箏,謂可避邪、避瘟疫。很多老人都說,此俗系祖先從北方中原帶來,代代相傳至今。這壹天,有些老人和婦女則上山到庵廟燒香拜佛。

冬至

冬至在農歷十壹月,也叫“過冬年”。過冬至要吃豬肉、牛肉,做米果、煮湯丸,有錢人要吃鹿茸、人參補冬。

民間娛樂

客家民間娛樂內容非常豐富,節日的主要有秧歌、龍舟競渡、踩船燈,舞龍燈,舞獅,高腳師,迎花燈,踩馬燈,打花鼓,樂器會,演戲,放煙火,平時的有唱山歌,唱小曲,彈琴,彈箏,拉二胡,吹笛子,下象棋,下六子棋,打紙牌,擲狀元簽,打麻將,養花,釣魚等。

  • 上一篇:九連環是誰發明的?
  • 下一篇:伊犁師範大學協會推薦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