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調,又稱“小曲”、“民歌”、“時調”,是人們在工作之余、日常生活中、婚喪嫁娶時用來抒發感情、自娛自樂的民歌。因為有專業藝人和半專業藝人演唱,而且和曲藝、戲曲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加工提煉成分多,即興詞曲少,定型多,藝術上更成熟完善,所以小調比較廣泛,覆蓋城鎮,內容涵蓋各階層人民的生活。農村小調主要反映農村日常生活,尤其是農村婦女的愛情和婚姻生活;都市小調涉及小規模的手工業者、商人、市民和社會底層的妓女、乞丐的生活,以及娛樂、自然風光、生活知識、民間故事等等。小調表達細膩曲折的感情,形式規整,表現手法豐富多樣。根據內容的不同,小調可以分為抒情歌曲、幽默歌曲、兒歌和民歌四大類。
小調大多以分段歌的形式出現,壹首歌包含多個段落,常以四季、五表、十二點等形式出現。,有多方面的詳細陳述。為適應多段詞的需要,其曲調以凝練的方式表達某種情感(或柔和,或悲涼,或歡快),旋律強烈,旋律流暢,曲折多變,旋律線條豐富多變,表現力強。
小調節奏規整,節奏類型豐富多變,演唱形式多為獨唱,其次為二重唱和和聲。《都市小調》中有許多絲弦樂器的伴奏,引子和過門的運用,伴奏中的樂器裝飾,使小調音樂更加優美動人。
小調歌詞格式多樣:除了七句,還有長短句,除了兩句四句,往往還有非對偶的三句五句;此外,襯詞的多樣性和規律性使小調的音樂結構比號子和民歌更加成熟和豐富。
未成年人無處不在,有的遍布全國,有的在某些地區蔓延。壹般旋律流暢,結構規整。歌詞由於藝人的傳授和歌本的流傳,相對穩定,格式多樣,變化豐富。長短句形式常見,三句五句等非對偶結構和多段詞的重復也很常見。並常用四季、五表、十二月、花名等形式。音樂結構多為兩句四句單段結構,因歌詞格式多樣,仍富於變化。音樂結構用襯音、襯音擴大,加強情感表達。還有很多多段結構,用在帶有敘事成分的小調上,比如江蘇省的《大九環》。還有單段結構,是因為很多段重復時曲調的節奏和速度發生了變化而成長起來的,比如《看東北的情人》。題材廣泛,從重大政治、社會事件到日常生活、風俗、愛情等。,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廣泛反映了舊社會勞動人民受壓迫和被奴役的生活,如《月亮彎過九州》、《長工之歌》、《孟姜女》等。在現代,它也被用來宣傳革命思想,如五卅運動和十送紅軍。但在舊社會,受剝削階級意識形態的影響,也有反映落後社會意識的作品,如壹些低級色情歌曲。演唱形式以獨唱、二重唱或合唱為主,多有器樂伴奏。
歷史
小調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很長壹段時間,《詩經》中的壹些敘事篇章催生了這壹體裁的壹些因素。漢代的和歌是絲竹伴奏的唱法形式,與同門弟子的歌(清唱劇之類)有明顯的區別,和歌可以說是小調的來源之壹。魏晉南北朝時期,民間樂府民歌以時間序列的形式出現,如《子夜四時歌》、《從軍轉五更》、《中秋柳歌》等。從這些可以看出後世廣為流傳的幾個傳統曲調的結構原理,如《四季》、《五表》、《十二月》。隋唐時期,越來越多的民歌被選錄提煉,成為說唱和歌舞表演的壹部分,稱為曲子,也是小調體裁的早期形式。宋元以後,隨著中國城市經濟的日益繁榮,小調進入了全面發展的成熟階段。壹方面,許多從農村傳入城市的民歌,經過藝人的演唱和加工,成為小調的壹部分。另壹方面,興起於元代的小令、三陶為了迎合市民的需要,逐漸與嚴謹的南北曲分道揚鑣,成為通俗易懂、流暢優美的小曲,至今仍保留著曲牌的名稱。這部分小曲並入小調,使之更加豐富多彩。明清之際,在壹些學者中重新興起了編纂民歌專集的潮流。據統計,清中葉已刊刻的流行歌曲有6044種(見劉福、李嘉瑞:《中國流行歌曲總表》)。大部分屬於小流派。最有影響力的期刊是《霓裳羽翼》、《白雪公主的遺產》、《南北時尚小調之花》、《廣式》、《劉悅》。
小調分布廣泛,幾乎覆蓋了中國所有的漢族地區。其中,黃河下遊的山東、河北和長江下遊的江蘇在數量和類別上更具代表性。
在小調的傳播過程中,其曲調因演唱者的個性、審美習慣、新詞、唱法不同而有不同程度的變化,從而形成不同的變體,蘊含著不同的情感和表現。例如,《孟姜女與梳妝臺》、《十杯酒》、《哭泣的七月七日》、《不錫風景與探秘清水河》、《剪靛花與碼頭調》、《放風箏》、《四季歌》等。,既有繼承的,也有派生的,形成自己的。壹般來說,壹個小調流傳越廣,持續時間越長,它的變體就越多;而且各種變體與原曲的關系有遠有近,復雜多樣。
內容
小調反映了廣泛的社會生活。它不受特定社會階層和特定勞動環境的限制,反映的不僅僅是農民,還包括城市手工業工人和其他勞動者、商人、市民甚至江湖藝妓、妓女、僧尼、流浪乞討者等等,包括婚戀、相思、風土人情、娛樂遊戲、自然知識、民間故事等。,而且幾乎涵蓋了壹切。腐、觀燈、灌缸、采茶、遊春、放風箏、蕩秋千、割韭菜、駕廟、遊燈等。都是涉及民俗和生活場景的。其中不乏小調歌詞,往往能以高度的概括和尖銳的批判觸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而使主題獲得廣泛的社會意義。其中有些還有腐朽的剝削階級思想和低俗內容的影響。特別是壹些在茶館、酒樓、妓院、書店等環境中演唱的市井曲調,往往被壹些無聊的文人和花花公子篡改,成為矯揉造作、輕佻迷人的頹廢之音。他們是未成年人的糟粕。
歌曲名稱
小調的歌曲極其豐富。根據其歷史淵源、演唱場合和音樂個性,大致可分為三類:由明清流行歌曲演變而來的小調。如山羊、寄生草、吵五表、兒戲、音牛司、斷橋、棗桿;如清代的剪靛花、玉額郎、倒槳、花調、湖廣調等。有的還保留著原來的歌名,有的曲調基本不變,只是歌名變了,比如《剪靛花》,很多曲目都用它,比如《放風箏》、《丟了壹個環》、《十二月看燈》、《四季歌》、《踏青》、《摘棉花》、《瀟湘戲》、《繡五夜》。這種小調流傳甚廣,有的遍布全國。本地小調。是指由全國各地的人隨意作曲、演唱,逐漸穩定下來並流傳開來的壹部分小調。它們具有樸實、質樸、感情真摯、不加修飾的特點。流傳不廣,多局限於某些地區,曲調的地方特色更為突出。比如長工婦怨的歌,風靡全球的壹些花和大白菜等等。歌舞輔修。是指在全國各地民間節日歌舞活動中演唱的壹部分小調,如北方的秧歌、南方的輕音樂、茶歌等。
音樂特征
在各種民歌中,小調是壹種基本擺脫了實用功能的制約,以表現功能為主而獨立出來的音樂體裁。其音樂特點是:①小調的曲調具有流暢、柔和、曲折、細膩的藝術特點。它的旋律種類豐富,常常將遞進的音調與跳躍的音調、單向的升降與彎曲、波浪狀的旋律線靈活而巧妙地結合在壹起,造成壹種跌宕起伏、多樣而又統壹的旋律。同時,在歌者長期的實踐加工下,裝飾性的旋律、音樂交流、樂句自然而有邏輯地聯系在壹起,非常善於表達那些敘事性、抒情性的主題(如《五兄弟放羊》、《畫壹把扇子》、《壹個妓女悲秋》、《五環之鳥》)。大部分小調都配有器樂,並加入了前奏、段落和結尾,使其更加完整。(2)小調不受外界因素的影響,根據旋律的內在要求,追求歌詞與歌曲的和諧平衡和表現手段的靈活性。所以小調節奏規整但不死板,節奏感鮮明但不強。在不破壞歌詞節奏,遵守節拍規律的前提下,往往靈活運用各種節奏模式,使之密集多變,充滿了強烈的動力感。③小調的結構多以單旋律為主,講究結構內部的規律性和對稱性。短語的結構和功能比較明確,基本分為兩種:對應型和起承轉合型。非對偶的3句和5句單體結構也很常見。有些地區還有由幾首單曲組成的“套曲”(民間稱之為“大調”)。小調的內部結構不論長短,都是以對應和過渡為原則,形成整齊平衡的關系。最後壹句往往有總結成分,有穩定感。④小調襯詞、襯腔的定型化、規則化。分段演唱時,雖然每壹句歌詞都不壹樣,但襯詞和腔都是原樣重復,成為加強整部作品統壹性的有力手段。
狀態
在中國民歌的各種體裁中,小調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壹方面從民歌、歌曲等體裁中吸取營養,對部分曲目進行加工提煉,使其在藝術上更加成熟,成為小調的組成部分;同時,壹些小調曲目在傳播過程中往往成為戲曲、曲藝、民樂的題材和曲牌。如四川印青的麻城調、泗州調、放風箏等,都是在原有小調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粵曲中的梳妝臺、繡紅鞋、插花;山西八集的茉莉花也是根據同名小調改編的。總之,在民間音樂的發展中,小調可以說是壹種具有極其廣泛的群眾性和壹定的專業性特征的民歌門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