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筆重彩畫是壹種色彩很濃的畫。主要是礦物顏料和粉狀顏料,畫面以色彩為主,色彩厚重、華麗、奢華,給人壹種優雅、瑰麗的感覺。重彩壹般采用品染套色的方法,所謂“三礬九染”就是指這種畫法。每次塗色薄,層次加深,幾遍後加入膠明礬水,固定已經上去的顏色,使畫面厚重沈穩。中國畫可分為宮廷畫、民間畫、文人畫;其中宮廷畫和民間畫多以勾線設色的表現手法為主,沿用至今,稱為工筆畫。在技法上,中國畫可分為兩類,即工筆和寫意;工筆畫有淡彩和重彩兩種畫法,分別稱為工筆淡彩和工筆重彩。工筆不僅應用廣泛,而且形式多樣。從戰國帛畫、人物夔峰和人物龍宇中,不難看出他們已經具備了工筆重彩繪畫的雛形。如果從中國繪畫使用的原料來看,工筆畫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原始巖畫。據考古發現,原始巖畫的紅繪顏料含鐵較多,由此可推斷為礦物顏料。在制作巖畫的過程中,“畫師”將赤鐵礦磨成粉末,混合牛血等。來制作壹個混合物,然後用蘸了顏料的手指或者羽毛之類的工具畫在巖壁上。這些原畫雖然經歷了幾千年,卻依然如故,充分證明了礦物的顏色是穩定的,不易變色。這也是礦物顏料在中國畫創作中發揮其特點並壹直沿用至今的原因。無論是敦煌壁畫,唐宋的卷軸畫,元代的永樂宮壁畫,明代的法海寺壁畫等等、石青、綠松石、朱砂、朱砂、金、銀、雲母等天然礦物的廣泛使用,充分證明了礦物顏料在中國畫中的獨創性和重要性及其與重彩畫發展史的內在聯系。無論是作為技法還是作為功能,工筆重彩都有著豐富的藝術內涵和深刻的文化價值。它是在中國畫歷史發展中起過重要作用的傳統藝術,也是當代中國畫發展創新應該繼承和轉化的重要藝術資源。本文結合藝術實踐的成果和當代中國藝術的現狀,對中國繪畫中“重色彩”概念的內涵和價值進行了進壹步的分析和探討。從詞源上看,“重色”壹詞出自《詩經》,原意是指色彩鮮艷的衣服,與我們對“重色”內涵的理解相差甚遠。因此,本文著重從“重”和“色”這兩個詞的本義來探討和理解重彩畫的內涵。首先,“重”這個詞在字典裏有幾十種闡述。從字面上看,它對應的是“淡”,意思是顏色和味道很濃。在繪畫中,“重”字指的是材料,材料指的是礦物顏料(石色)。從色彩感上來說,它以礦石為原料,磨成粉末或混入小顆粒成為繪畫顏料,特點是遮蓋,而植物色是以植物的葉、莖、根為原料,特點是透明、輕盈。因為石材顏色有壹種材質,就是閃爍、穩重的美感,給人以沈重、凝重、強烈的印象。“重”也能給人色彩飽和的感覺。更有趣的是,“重”也可以讀作“chóng”,理解為“多”。結合中國的重彩畫,可以理解為繪畫的反復色彩堆積或遮蔽,可以產生重疊透明的色彩和豐富的層次感。在繪畫的過程中,色彩可以自由分布,不受線條的束縛。這種層次感和自由感可以使繪畫語言呈現出厚重、厚重、厚重、繁復的特點。因此,在傳統工筆重彩的審美中註入新的造型語言、新的形式語言、新的制作技法和新的時代氣息,相對於傳統工筆重彩,拓展了表現空間。其次,重彩的“色”首先涉及色彩。中國畫的發展起源於色彩表現,經歷了唐宋時期繪畫色彩表現的成熟與輝煌。雖然文人畫在元明清中國畫發展中壹度取代了主流地位,但工筆畫在重墨輕色的社會背景下依然沒有停止前進的腳步,在跌跌撞撞中等待著又壹次輝煌。從歷史發展來看,元明清以後中國畫的色彩表現雖然沈寂,但並沒有停止,甚至在某些方面有所繼承和發展。對此,我們不能把中國畫等同於水墨畫,水墨畫只是中國畫的表現形式之壹。以上分析表明,重彩畫具有水墨畫不可替代的技術、審美和文化內涵。因此,在當代中國畫的發展中,這是我們應該繼承的壹個重要方面,在繼承傳統色彩表現力的基礎上,不斷註入新的因素,弘揚中國繪畫的精神和面貌。傳統的工筆重彩畫有其局限性,從劃線、分染、蓋染、添色,壹步步制作,最後流淌成程式化的創作模式。當代中國重彩畫不同於工筆重彩畫,在制作工藝上有所不同,制作工藝更加豐富多樣。線條和色彩的表現比傳統工筆重彩畫要寬泛得多,甚至可以完全突破線條的束縛。這壹發展既體現了重彩畫技法順應時代的特點,又為傳統繪畫技法註入了新的活力。
上一篇:人際心理學書籍下一篇:2021智能視頻安防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