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美國兩位心理學家彼得·塞拉維和約翰·邁耶首先提出了情商的概念。從此,情商壹詞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壹場人類智力的革新,並引起了經久不衰的討論。1995 10《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丹尼爾·戈爾曼(Daniel Gorman)出版了《情緒智商》(Emotional IQ)壹書,將情緒智商的理論傳遞給大眾,並迅速成為世界範圍內的暢銷書。
美國人認為,在激烈的現代競爭中,情商的高低現已成為至關重要的壹環。美國前總統喬治·w·布什是壹個情商特別高的家夥。他有壹句名言:“如果妳能調動妳的情緒,妳就能調動壹切!”
那麽,情商到底是什麽?為什麽有這麽大的能量?
情商英文就是情商,直接翻譯過來就是心智智慧。然而這樣的回答顯然過於簡單,滿足不了我們的求知欲。
為了更好的了解情商,有必要了解情商和智商的關系,因為在某種程度上,情商的概念是作為智商的對立面提出來的。
所以,在了解情商之前,我們先來看看智商。
在情商被提出之前,智商是衡量壹個人能力的首要指標。眾所周知,愛因斯坦的智商很高,所以他成為了世界聞名的科學家。在愛因斯坦之後的近百年裏,研究人員策劃了多種智商測試方法,希望培養出另壹個愛因斯坦。
在討論的過程中,上億人接受了各種檢查。雖然研討會的規模如此之大,耗時如此之久,但很多人還是會問:高智商的人真的比壹般人更有能力嗎?
換句話說,妳只需要天生的智力就能取得傑出的成績嗎?
畢竟很多例子和實驗證明,智商高的人不壹定能成功。換句話說,智商和壹個人的效果沒有壹定的聯系。
在我國,壹直有神童情節。所謂神童,就是智商極高的孩子。他們的智力似乎發展很快,學習效果總是遙遙領先,甚至很小就考上了大學。
年輕的大學生曾經是中國父母渴望的存在。
美國也有“神童”,也熱衷於培養“神童”。早年有個叫威廉·賓德的人。他剛出生的時候,父親用各種手段開發他的智力。3歲時,他已經能夠用自己的母語自由讀寫。4歲寫了3篇500字的文章,6歲寫了壹篇解剖學論文。小學入學那天早上,他被編為壹年級學生。過了壹個月,他媽媽再來接他的時候,他已經是三年級的學生了。
那不算。賓德8歲上中學,11歲進入大學校園。當大家都認為賓德的大腦足夠聰明,智商不高的時候,未來的效果將是無限的。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賓德大學畢業後,並沒有什麽特別之處。反而因為過早進入職場,不懂得與人相處,被同事搞得很難相處。後來,他離家出走,在壹家商店當店員。他壹生無能。
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在中國古代,也有關於商鐘勇的故事。年輕的時候,妳很聰明,但老了,妳終究會從世界上消失。所謂的神童大多轉瞬即逝。
同時,高智商的人也會做錯事,做壞事,甚至違法。比如劉海洋扔熊事件,高飛,清華,很多名牌大學的學生因為各種壓力跳樓自殺,因為壹件小事憤怒的砍死同學?太多受寵者的言行讓人震驚。
這些學生不聰明嗎?不知道怎麽處理問題?
其實問題的源頭並不是他們的智商,而是他們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況,所以在面對各種問題和困境的時候,他們選擇了最極端的做法。
隨著高智商神話的破滅,人們不禁疑惑:為什麽高智商的人會失敗,會犯法?他們不應該是人類中最聰明、最成功的人嗎?
當人們開始廣泛質疑智商的時候,情商就出來了。情緒、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最初在心理學領域並不被重視,但後來卻成為心理學研究的重點。
關於自制力和如何面對人生大起大落的討論,為我們揭開了情商的神秘面紗。
在傳統智力的基礎上,人們提出了情緒智商,這是壹種顛覆性的打破。情商(EQ)涉及人的穩定、開朗、興奮、恒常、勇敢、敏感、懷疑、幻想、世故、焦慮、獨立、自律、焦慮等方面,是對人生內涵和力量的探索。
情商也因此進入了人們的視野,人們對情商的討論就像打開了人體隱藏的寶庫。
人們發現,那些高智商人物的悲情大戲,本來都是可以避免的,也許他們以後還能取得更優異的成績,但由於情商低,最終卻有了壹份令人扼腕嘆息的工作。
情商(EQ)在生活和工作中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壹個情商高的人,容易在工作上成功,在婚姻上幸福,在人際交往上?
學會讀懂字裏行間,學會讀懂自己說的話。
中國人不喜歡直話直說,但喜歡拐彎抹角。他們有時候冷嘲熱諷,有時候聽起來很關心妳,其實是在委婉地批評妳。這真的是對壹個人情商的極大考驗。
在交際中,人們常常評價壹個人“聽不懂別人的話”、“看不懂人的話”或者“沒有眼力”。不管什麽樣的評論,都是在說這個人情商太低。壹個不懂得“揣摩字裏行間”的人,即使犯了大錯,也永遠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裏。
清朝有個縣令,下放到山東省,第壹次見到傅俊。按照常規,會見長官是要穿繡袍的,即使是在大熱天(所謂繡袍就是清朝官員的官服,用緞子做的,壹般帶個夾層,視官階大小而定,從五蟒到九蟒不等。補充服務是繡袍上加的插件。由於當時是炎熱的夏天,縣令剛在福郡的大廳裏坐下,汗流浹背,難以忍受,便拿起隨身攜帶的團扇胡亂揮舞。傅俊以為他受不了熱,就說:“妳這麽怕熱,為什麽不把外掛摘下來?”
縣令道:“是,是。”所以他讓他的仆人幫他取下插件。過了壹會兒,傅俊像往常壹樣揮動著扇子,笑著說:“妳怎麽不懂帶寬袍?”付軍的言外之意是怪縣長在他面前煽風點火。可惜縣令還是說:“可以,可以。”所以離開妳的座位,壹件壹件脫下妳的長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縣長在付軍面前自顧自地笑啊笑,不自覺地把電扇切換到右手,又從右手切換到左手,不停地來回切換,弄得電扇沙沙作響。傅俊對他的厚顏無恥很生氣,於是瞇起眼睛,諷刺地逗他說:“怎麽不脫襯衫?這樣更酷。”裁判官壹回答就脫了襯衫。見他如此無知無禮,傅俊立即遞過去說:“請喝茶。”傅俊左右立即傳呼“福建”。
由於清朝官場的適應,下屬見了長官,長官不願意繼續談下去,就用“茶”示意。茶碗壹端,侍從高喊“福建”,要客人馬上辭職。縣令壹聽“福建”,急得沒辦法穿上。他急忙拿了壹頂帽子戴在頭上,左臂下夾著壹件袍子,右肘上掛著壹串念珠,穿著壹件夾克衫,跌跌撞撞地走了出來,就像在壹出雜劇中扮演小醜壹樣。福軍部的官差咯咯笑著彎下了腰。縣令壹回到府邸,府君指示他回老家讀書的招牌,現在就高高地掛在門外。
這個縣令之所以落得如此下場,是因為他“笨”,不能準確理解說話人的真實目的。這是缺乏識別別人心情的能力,是情商低的體現。有人說縣令因為“笨”所以不能理解別人,那麽“聰明”能救這種人的命嗎?
楊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才子,是曹穎的代表作。他是出了名的敏感官,也是出了名的敢得罪曹操的才子。正是因為楊修的狂妄自大和對曹操的多次犯忌,曹操才最終找到了殺他的理由。後人有壹首哀嘆楊修的詩,其中有兩句:“錯的只是死因,不是退位的欲望。”這非常符合楊修的觀點。
楊修之死源於他的“智慧”。
楊修的智商的確很高,才華橫溢也不為過。不過,他情商低也是事實。
正是因為智商太高,情商太低,最終害死了他。
有些人認為楊修“比他自己更聰明”。事實上,楊修的聰明並不是真正的聰明,因為真正聰明的人知道如何把握他人的心理,維護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