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形態壹般是指在壹定的社會經濟基礎上形成的系統的觀念,它代表著某個階級或社會群體(包括國家和民族群體)的利益,並反過來指導這個階級或群體的行動。
根據這個定義,可以說意識形態是壹種觀念,但不是壹般的觀念。
它有三個特點:
第壹種是集體性,即不是個體的觀念,而是已經被某個群體(階級或社會群體)所接受的觀念,代表這個群體的利益並指導其行動;
二是系統性,即不是壹個碎片化的思想和概念,而是壹個體系;
三是歷史的,是在壹定的社會經濟基礎上形成的。
以下是許多哲學家的描述。
意識形態(意識形態)
阿爾圖格插頭(路易·阿爾都塞)
意識形態是各種觀念和表象的體系,支配著壹個人或壹個社會群體的精神。
意識形態是個人與其現實生活狀況之間的想象關系的再現。
為了說明我關於意識形態的結構和功能的中心論題,我將首先提出兩個主題,壹個是消極的,另壹個是積極的。第壹個主題涉及對象以意識形態想象的形式“再現”;第二個主題是關於意識形態的物質性。
主題壹:意識形態再現了個人與他們存在的真實狀態之間的想象關系。
.....當我們承認意識形態與現實不對應的時候,也就是當我們承認意識形態構成了壹種幻覺的時候,我們只是承認意識形態建構了壹種現實的幻覺,它們只需要被“解釋”為發現那個世界的想象表象背後的世界的現實(意識形態=幻覺/暗示)。
主題二:意識形態有物質存在。
我在講那些看似塑造意識形態的“觀念”或“表象”,其實並沒有概念或精神存在,有的是物質存在的時候,已經觸及了這個話題。我甚至提出“理念”的概念上或精神上的存在,只出現在“理念”的意識形態中,或意識形態的某壹意識形態中。這裏我要補充壹點,它只出現在科學出現以來似乎奠定了這壹概念的意識形態中,即出現在科學實踐者在他們自發的意識形態中展示給自己(真或假)的“觀念”中。
特裏·伊格爾頓
意識形態特指表意層面的權力鬥爭方式;雖然這種表意活動參與了各種霸權進程,但並不是在所有情況下都處於維護統治的主導層面。
意識形態通常被認為是壹個自然化和大眾化的過程。意識形態通過設置壹套復雜的話語手段,把事實上具有黨派性、爭議性和特定歷史階段的價值觀,表現為在任何時間和地點都是真實的東西,所以這些價值觀是自然的、必然的、不可改變的。
簡而言之,意識形態是壹個話語問題,是壹個歷史情境中主體間的實際交流問題,而不僅僅是壹個語言問題(我們說的命題問題)。意識形態不僅僅是壹個帶有偏見、偏向和黨派性的話語問題,盡管沒有哪種人類話語不是如此。
意識形態是指那些在很大程度上被隱藏起來的、基於我們實際陳述的價值結構。我說的是我們說話和信仰的方式,這與我們所生活的社會的權力結構和權力關系有關...即與社會權力的維持有壹定關系的情感、評價、知覺和信念的模式。
克利福德·吉爾德。
就意識形態的社會決定因素而言,主要有兩種路徑:利益論和張力論。在前壹種觀點中,意識形態是面具或武器;對於後者,意識形態是壹種癥狀,也是壹種藥方。從利益理論的角度來看,意識形態的主張應該放在廣泛的優勢爭奪的背景下考察;根據張力理論,它被放在努力糾正社會心理失衡的長期背景中進行考察。前壹種語境下,人們在追逐權力,後壹種語境下,人們在逃離焦慮。
雖然還有其他區別,但所謂的認知性和表達性符號或符號系統至少有壹個共同點:它們都是信息的外部資源,人類的生活都是由這種資源塑造的,因此它們都是感知、理解、判斷和操作世界的超個人機制。文化的各種模式——宗教的、哲學的、美學的、科學的和意識形態的模式都是“程序”;它們為社會和心理過程的組織提供了壹個模板或藍圖,正如遺傳機制為有機過程的組織提供了這樣壹個模板...人,壹個會制造工具,會笑會說謊的動物,也是壹個沒有完成的動物,或者更準確的說,是自我實現的動物。人是自我實現的主體,他從符號模式建構的壹般能力中創造了壹種特殊的自我定義能力。換句話說,回到我們的主題,正是通過意識形態的建構和社會秩序的圖式形象,人才使自己成為政治動物。
作為壹個文化系統,科學與意識形態的區別應該在它們分別代表的全局的不同類型的象征策略中找到。科學對情境結構的命名是這樣的,它所包含的對這些情境的態度是功利的,它的形式是節制的、簡潔的和絕對分析的。通過避免最有效的表述道德情感的語義手段,科學尋求最大的意識形態清晰度。意識形態對情境結構的命名方式是,對這些情境的內隱態度是壹種承諾。它的風格是豐富多彩的,生動的和有意暗示的:它通過科學回避的語義手段表達道德情操,它追求喚起人們的行動...科學是文化的診斷和批判層面,而意識形態是文化的防禦和論證層面,指的是“文化中積極關心信仰和價值模式的建立和捍衛的部分。
弗雷德裏克·詹姆森
從這個更高的角度來看,第壹種思想模式,本質上是認識論的,並不能給我們太多的幫助,因為現在起決定作用的不是某種思想體系是真是假,而是它在階級鬥爭中的功能、作用和效果。現在人們認為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任務是合法化和領導(這兩個詞分別來自哈貝馬斯和葛蘭西)。換句話說,沒有壹個統治階級能夠永遠依靠暴力來維持其統治,盡管在社會危機時期暴力是絕對必要的。相反,統治階級必須依靠某種形式的民眾認同,至少是某種形式的被動接受,所以龐大的統治階級意識形態的基本功能就是讓民眾相信社會生活應該是這樣的,改變是徒勞的,社會關系壹直都是這樣的,等等。同時,可以想象,壹種相對對立的意識形態的功能是——比如馬克思主義本身,作為無產階級的意識形態,而不是作為關於社會狀態的“科學”——挑戰占據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揭露和削弱這種意識形態,使人們不再相信它,並作為在更大範圍內奪取政權鬥爭的壹部分,必須發展自己的對立意識形態。
拉克勞(厄尼斯特·拉克勞)
意識形態不是由對肯定性質的誤解構成的,相反,它是由沒有認識到下面的東西構成的,即沒有認識到任何不確定可能性的特征,沒有認識到任何最終封閉的不可能性。
。
伊曼努爾·列維納斯(伊曼努爾·列維納斯)
意識形態這個概念本來是黑格爾的概念,後來被馬克思主義用來批判資產階級人道主義。這個概念有很多來自尼采和弗洛伊德的令人信服的力量。它的新穎之處在於,理性現象可能比非理性現象更黑暗,更難把握。它的神秘力量可以隱藏得如此之深,以至於邏輯的藝術都不足以打破這個謎。神秘感源於壹種無意識的將神秘事物神秘化的意圖。
就像康德先驗辯證法中的理性壹樣,意識形態可能是幻覺的必要來源。這可能是最近的看法。如果人們相信阿爾圖格的話,那麽意識形態總是表現出壹定的方式。正是這樣,意識才會體驗到它對決定它的客觀和物質條件的依賴,也就是對科學理性在其客觀性中應當把握的條件的依賴。然而,壹個不可避免的疑問是,這是否也告訴了我們某種跟隨意識的陌生感,這種陌生感與科學所控制的秩序有關,具體來說,與科學屬於什麽有關,即主體的斷裂、科學與存在的巨大差距以及“遊戲”有關。
比爾格(彼得·比爾格)
需要註意的是,在這個模型中,意識形態不能簡單理解為社會現實的復制品,即社會現實的復制品,而應視為社會現實的產物。意識形態是壹種活動的結果,它將經驗到的現實回應為壹種不充分的東西(“真正的現實”,即人在現實中發展的可能性被壓制,於是人被迫在宗教領域中“異想天開地實現”自己)。意識形態不僅僅是某種社會狀況的反映;它們都是整個社會現實的壹部分:“意識形態的要素不僅僅是掩蓋經濟利益,它們不僅僅是口號和口號:它們是真正鬥爭的組成部分和要素。”
雷蒙德·威廉姆斯
“意識形態”是社會學分析中不可或缺的壹個術語,但這個術語的第壹個難點在於:要麽它被用來描述:a)壹個階級或其他社會群體的系統的或有意識的信念,正如“意識形態”壹詞的通常用法是指壹些普遍的原則或理論命題,或者通常令人不快的說法是指壹些教條。要麽是用來描述:b)壹個階級或社會群體的獨特世界觀或普遍觀念,既包括系統的、有意識的信念、態度、習慣和不那麽有意識、系統闡述的情緒,甚至包括壹些無意識的假設、意圖和承諾。
朱迪思·威廉森
意識形態是某種意義,它必然由社會條件產生,並有助於永久維持這些社會條件。我們會感到壹種歸屬的需要,壹種屬於某個社會“階層”的需要,盡管這種需要很難察覺。事實上,這種需求可能會被賦予想象力。我們真的需要壹種社會存在,壹種相同的文化。大眾傳媒在某種程度上提供了這種需求,它可以(潛在地)在我們的生活中實現某種功能。
斯拉沃熱·齊澤克。
作為壹種信仰,壹組思想、信念、概念等。,意識形態的固有概念是用來說服我們其“真理”的,但它實際上是為某些隱含的特定權力利益服務的。與這種觀念相對應的意識形態批判模式是癥候式閱讀模式:這種批判的目的是通過裂縫、空白和筆誤來揭示官方文本中隱含的偏見——以“平等自由”來揭示市場交換中夥伴的平等自由,這當然賦予了生產方法所有者特權。
意識形態不再被視為保證社會再生產同質性的機制,不再被視為“社會凝聚力”;它已經成為壹個維特根斯坦式的模糊相關和異質過程的“家族”,其範圍是嚴格局部的。按照這些思路,所謂的統治意識形態主題批判努力,應該是表明壹種意識形態要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但並不局限於某個社會階層,要麽揭示意識形態在社會再生產中的作用被邊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