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什麽是競爭優勢理論?

什麽是競爭優勢理論?

波特鉆石理論模型簡介“鉆石模型”是哈佛商學院著名戰略管理學家邁克爾·波特提出的。用波特的鉆石模型來分析為什麽壹個國家的產業在世界上有很強的競爭力。波特認為,決定壹個國家某壹產業競爭力的因素有四個:生產要素——包括人力資源、自然資源、知識資源、資本資源和基礎設施。需求狀況——主要是國內市場需求。相關產業和配套產業的績效――這些產業和相關上遊產業是否具有國際競爭力。競爭對手的企業戰略、結構、績效。波特認為,這四個要素具有雙向作用,鉆石體系的形成有兩個變量:政府和機會。機會是不可控的,政府政策的影響也不容忽視。關於生產要素波特把生產要素分為初級生產要素和高級生產要素。初級生產要素指的是自然資源、氣候、地理位置、非技術工人、資本等。,而先進的生產要素則是指現代化的通訊、信息、交通等基礎設施,高學歷的人力,研究機構等。波特認為,初級生產要素的重要性越來越低,因為對它們的需求在減少,跨國公司可以通過全球市場網絡獲得它們(當然,初級生產要素對農業和以天然產品為主的工業仍然非常重要)。先進的生產要素對於獲得競爭優勢無疑是重要的。先進的生產要素首先需要人力和資本的大量持續投入,而作為培養先進生產要素的研究所和教育計劃,本身就需要先進的人才。高品位的生產要素很難從外部獲得,必須靠自己投入和創造。從另壹個角度看,生產要素分為壹般生產要素和專業生產要素。高級專業人員、專業研究機構、專用軟硬件設施等被列為專業生產要素。越是精致的行業,越需要專業的生產要素,擁有專業生產要素的企業也會擁有更加精致的競爭優勢。壹個國家要想通過生產要素建立強大而持久的產業優勢,就必須發展先進的生產要素和專業化的生產要素。這兩類生產要素的可獲得性和精致性也決定了競爭優勢的質量。如果壹個國家的競爭優勢建立在初級和壹般生產要素上,它通常是不穩定的。波特還指出,在實際競爭中,豐富的資源或廉價的成本要素往往會導致資源的低效配置。另壹方面,勞動力短缺、資源不足、地理氣候條件惡劣等不利因素反而會形成刺激產業創新、促進企業競爭優勢持久升級的壓力。壹個國家的競爭優勢其實可以從不利的生產要素中形成。根據推測,擁有豐富資源和廉價勞動力的國家應該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但這種產業在大幅增加國民收入方面不會有大的突破,同時也不可能僅依靠初級生產要素獲得全球競爭力。內需市場是工業發展的動力。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區別在於,企業能夠及時發現國內市場的客戶需求,這是國外競爭對手無法企及的,所以波特認為全球競爭並沒有降低國內市場的重要性。波特指出,本地顧客的本質非常重要,尤其是專家型和挑剔型顧客。如果本地客戶在產品和服務要求或挑剔程度上是世界上數壹數二的,就會激發該國企業的競爭優勢。這個道理很簡單。如果最難的客戶都能滿足,其他客戶的要求就不成問題了。比如日本消費者對汽車消費的挑剔是世界聞名的,歐洲嚴格的環保要求也讓很多歐洲公司的汽車環保性能和節能性能都是世界壹流的。美國人漫不經心的消費方式寵壞了汽車工業,導致美國汽車工業在面對石油危機的很長壹段時間裏反應遲鈍。另壹個重要方面是預期需求。如果當地的客戶需求領先於其他國家,也可以成為當地企業的優勢,因為先進的產品需要前衛的需求來支撐。德國高速公路沒有限速,所以當地的汽車工業非常努力的滿足司機對高速的瘋狂追求,而超過200公裏甚至300公裏的時速在其他國家沒有實際意義。有時候國家政策會影響預期需求,比如環保安全法規、節能法規、稅費政策等。相關和配套產業與國家競爭優勢的形成密切相關。波特的研究提醒人們註意“產業集群”現象,即壹個優勢產業不是單獨存在的,它必須與國內相關的強勢產業共同崛起。以德國印刷機行業為例,德國印刷機稱霸世界,這與德國造紙工業、油墨工業、制版工業、機械制造業的實力密不可分。美國、德國、日本汽車產業的競爭優勢也離不開鋼鐵、機械、化工、零配件等產業的支撐。有經濟學家指出,發展中國家往往采取資源集中配置、優先發展某壹產業的政策,單幹的結果是犧牲其他產業,自己喜歡的產業無法脫穎而出。國內供應商是產業創新升級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壹環,這也是其最大的優勢,因為產業要想形成競爭優勢,不能缺少世界級的供應商,也不能缺少上下遊產業的緊密合作。另壹方面,有競爭力的國內產業通常會帶動相關產業的競爭力。波特指出,即使下遊行業不進行國際競爭,只要上遊供應商具有國際競爭優勢,對整個行業的影響仍然是積極的。企業戰略、結構與橫向競爭波特指出,促進企業走向國際競爭的動力非常重要。這種力量可能來自國際需求的拉動,也可能來自當地競爭者的壓力或市場的推力。創造和維持產業競爭優勢的最相關因素是國內市場上的強大競爭者。波特認為,這與許多傳統觀念相悖。例如,壹般認為國內競爭過於激烈,資源會被過度消耗,從而阻礙規模經濟的建立;國內最好的市場狀態是兩三家企業占主導地位,以規模經濟與國外投資者競爭,促進內部運行效率;其他人認為國際產業不需要國內市場的對手。波特指出,在他研究的十個國家中,強有力的國內競爭者普遍存在於國際競爭行業中。在國際競爭中,成功的產業首先要經過國內市場的鬥爭,迫使其改進和創新,而海外市場是競爭力的延伸。然而,在政府的保護和補貼下,沒有國內競爭對手的“超級明星企業”通常不具備國際競爭力。機會可遇而不可求,機會可以影響四大因素去改變。波特指出,對於企業的發展來說,有幾種可能的情況形成機會:基礎科學技術的發明創造;傳統技術出現斷層;由於外部因素(如石油危機)導致生產成本突然增加;金融市場或匯率的重大變化;市場需求的急劇增加;政府的重大決策;戰爭。機會其實是雙向的。它往往失去原有競爭對手的優勢,而新的競爭對手獲得優勢。只有能夠滿足新需求的廠商才能有發展的“機會”。波特指出,從事產業競爭的是企業,而不是政府,競爭優勢的創造必然會在企業中得到體現。即使有最好的公務員,也無法決定發展哪個行業,如何取得最合適的競爭優勢。政府能做的就是提供企業需要的資源,創造產業發展的環境。政府只有發揮好自己的作用,才能成為擴大鉆石體系的力量,才能創造新的機遇和壓力。政府應該直接投資於企業無法作為的領域,也就是外部成本,比如發展基礎設施、打通資本渠道、培養信息整合能力等。從政府對四要素的影響來看,政府對需求的影響主要是政府采購,但政府采購必須有嚴格的標準,扮演壹個挑剔的客戶(在美國,汽車安全法規是從政府采購開始的);采購程序應當有利於競爭和創新。在產業集群的形成中,政府不能無中生有,但可以加強。政府在產業發展中最重要的作用是保證國內市場處於活躍的競爭狀態,制定競爭規範,避免信任狀態。波特認為,保護會延緩產業競爭優勢的形成,使企業處於缺乏競爭的狀態。
  • 上一篇:評估報告內容
  • 下一篇:四川遂寧春節民俗探析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