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註對象不同:
“民本”思想中所提及的“民”,實際上是屬於“類的群體”的概念,階級性和階層性是民的實然屬性。如黃宗曦所言,“蓋天下之治亂,不在壹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此語境中所提及的“民”壹般是指相對於“君”而言的普天之下的民眾,具有較寬泛的群體性意義。
人本思想是以“類的個體”為關註焦點的,並以此為理論基點和邏輯起點衍生出對人類普遍價值的頌揚。基於對個體利益和權利的重視,人本思想才為更多的人所認可和接受,其理論才得以逐漸傳播、發展和完善。
2、目標追求不同:
統治者遵循民本思想的根本目的是欲通過整合民意,以維護、鞏固和強化特定的統治秩序和社會秩序,進而謀求特定的階級利益和實現特定的政治目標。
如唐太宗雲:“可愛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則人推而為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誠可畏也。”“人本”的根本目標主要是對人的個性解放及利益權利的追求,價值多元、個性差異及利益多樣是其必然邏輯。
3、價值理念不同:
“民本”的基本價值理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壹,重民貴民。“敬天保民”、“民惟邦本”、“民貴君輕”、“立君為民”等古訓表現出對民眾的重視。
《左傳》從國家興亡的高度闡述了“民”的重要性,其中曰:“國將興,聽於民;國將亡,聽於神。”其二,愛民仁民。墨子主張“兼相愛,交相利”的愛民思想。
其三,安民保民。“人本”主要堅持“以人為目的、以人為根本”的價值準則。壹則,推崇人的主體地位和能動作用,肯定人的價值,尊重人的人格。
普羅塔哥拉認為,“人是萬物的尺度”。二則,頌揚人的自由,呼喚個性解放,追求現世幸福,盧梭認為在“自然狀態”中“人是生而自由的”。三則,稱頌人的能力和品德,歌頌人的理性和理智。
人本思想的提出可以上溯到孔孟,“仁者愛人,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這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精華,西方文藝復興時啟蒙運動把人本主義提高到空前高度,這都說明人本思想是社會文明程度的標誌。
如今人本思想已成為社會壹種主流的價值取向。在中國,人本思想經歷了兩次大的演變。壹次是由人本到民本的演變,壹次是由民本到人本的演變。
民本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極其重要的思想資源,它發端於商周交替之時。古代民本思想經歷了從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從重民輕天到民貴君輕這樣發展歷程。
自國家產生之後,中國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社會性質也從原始社會轉入階級社會,表現為後來的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以及中央集權的專制社會等。民本思想在國家政治制度的發展及變更之中壹直存在並發揮著重要的影響。
擴展資料:
人本到民本:
對於這次演變,中國學術界現在有不同的看法。概括起來,其主要依據是:
(1)中國歷史上的人本實質上是民本,準確地講是君本。人本源自歐洲,是西方舶來品。因此,無所謂由人本向民本演變。
(2)“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只有人民生活好了,才能鞏固邦國。同時只有鞏固國家安寧,人民才能得以幸福。”中國在夏代就有民本思想,而人本思想則產生於西周以後。因此,即使演變,也是由民本向人本演變,而不是由人本向民本演變。
首先,如同歐洲人沖破神權和王權創立了人本主義壹樣,春秋時期,中國人打破“天”的權威,對人的力量以及人在社會和宇宙中的地位作了壹次反省。
從此不再盯著外在的神秘力量——天,從自己身上尋找社會變化原因,並在此過程中萌發了人本思想,人不僅成了“神之主”“國之主”,甚至國君也要“忠於民”、“利於民”。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
在漫長的封建專制時代,諸如“天下為公”、“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等史不絕書,人本思想很活躍,中國並非只有民本思想。
況且夏處於原始公社向奴隸社會過渡階段,“民”的力量還沒有顯現出來,不存在“民惟邦本”的思想基礎。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民本思想
百度百科-人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