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大老板”的焦慮、孤獨與人才困境

“大老板”的焦慮、孤獨與人才困境

在這個大變革的時代,很多企業,尤其是傳統企業中的私企老板,往往是非常焦慮和孤獨的。甚至可以說,民營企業的盤子越大,企業家(老板)就越焦慮和孤獨。

他們最大的焦慮是企業轉型的焦慮,他們最大的孤獨是被時代拋棄的孤獨。尤其是在網絡新貴們的降維攻擊和強力洗牌下,內心深處往往有著痛苦和難以忍受的“烈日”。

壹方面,他們不知道怎麽賺錢,或者說不願意用傳統的、辛苦的方法賺錢。這些驕傲的傳統企業家(老板),有足夠的資源和實力,特別羨慕互聯網新貴的兵法和玩法。

另壹方面,人們不知道該怎麽做,或者沒有足夠的信心去談論他們的管理模式或者“用人”。

他們無法回避日益尖銳的作戰困難和現實問題,無法消解內部組織架構中的官僚僵化和軍心不穩。所以,他們有著不同尋常的渴望改變和擁抱互聯網+進行企業轉型,目的自然是為了賺更多的錢,站得更久。

這兩年O2O被炒到天上去了。其內在的商業動機是這些傳統企業家不服氣、不甘心的沖動考驗。特別尷尬的是,這兩年也是O2O實驗最失敗的壹年。尤其是傳統(民營)企業,沒有壹家成功完成“逆襲”,更沒有幾家走上正確的轉型軌道。

究其原因,不是模式問題,不是市場問題,而是傳統(民營)企業的管理滯後和人才短缺,而這壹切都歸結為企業家(老板)的個人問題。

有壹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中國的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往往被打上“壹把手”的烙印。換句話說,私企的管理取決於老板的個人能力和學識。曾經,這種大大咧咧、豪邁無比的征服世界的方式成就了壹批優秀的民營企業家,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他們。這些民營企業家(老板)往往因為內部的管理氛圍和對外的宣傳套路而被“嚴重高估和神化”,而這些人為的光環反過來又蒙蔽或糟蹋了他們的自我認知判斷能力。

對於企業轉型或者組織變革,民營企業家(老板)往往喜歡驕傲地揮揮手,在壹個人的世界裏理所當然。

也許是受時代文化的影響,他們很喜歡,或者是非常看重“壹把手”個人的示範效應。然而,在技術變革、組織創新和商業模式的背景下,曾經屢試不爽的管理套路或用人方式突然失效,在壹陣跟進或折騰之後,企業往往不可避免地陷入“無人可用、無路可走、無可行”的“三無”管理困境。

那些曾經成功、輝煌甚至成為標桿的明星民營企業,往往陷入了只有民營企業家(老板)才能憑自己的努力決定企業未來命運、成敗的商業陷阱。這當然不是民營企業家(老板)的初衷,但卻是他們必須正視的慘淡事實,也是必須有效解決的關鍵問題。

對於這些民營企業家(老板)來說,企業改革或者轉型最大的尷尬就是輾轉反側,好像是在輾轉反側,反思反思,好像是壹個人。尤其尷尬的是,即使企業出現了可怕的系統性倒閉和倒閉模式失靈,除了民營企業家(老板)輕描淡寫或象征性地做壹些反思和道歉外,企業系統內部幾乎沒有其他反思的聲音。

在這些企業中,上層保守,中層傲慢,下層麻木。大家往往會心安理得地接受那些近乎可恥的“失敗”。可能每個人都能察覺到問題,但無論如何肯定不是自己的問題。大家只是保持著“少說話”或者“不說話”的高度警惕,為自己的世故“聰明”和精明“低調”而慶幸甚至沾沾自喜。在這個層面上,這樣的企業文化是可悲的,孤獨的老板也是可憐的。

對於這些民營企業家(老板)來說,他們的聰明才智是不可否認的,對於企業的創新成長和業務突破也是非常真誠和有野心的。芝麻哥認為,這些民營企業家(老板)應該有捕捉互聯網每壹個窗口或風口的能力和洞察力,但尷尬的是,他們抓不住,眼睜睜看著壹個又壹個機會溜走。

說得好聽壹點,可以說這些戰略轉型項目的實施效果並不理想,但說得殘酷壹點,傳統民營企業的失敗(或衰落)才剛剛開始。

“大老板”的人才困境

在芝麻先生的印象中,很多民營企業家,尤其是傳統的民營企業家(老板)愛講,最頭疼的企業管理問題就是“缺人才”。

說白了,“人才荒”只是不成功的公司才會說的。妳想想,蘋果、谷歌、微軟這樣的公司會講人才荒嗎?華為、騰訊、阿裏這樣的公司會講人才荒嗎?而且,創業者發現“人才匱乏”這種病不壹定高明,也不壹定有意義。他們其實最應該反思的是,為什麽企業會“人才匱乏”。

在芝麻哥看來,很多企業的“人才荒”是結構性危機和系統性失敗,最根本的原因往往離不開民營企業家(老板)在人才戰略上的三大失誤。

1,角色失衡問題

對於民營企業,尤其是有壹定規模的民營企業,企業家應該已經分好輕重緩急,試圖扮演三重角色:第壹重角色是老板,千方百計聚集人才;第二個角色是董事長,做好企業的戰略布局和關鍵決策;第三個角色是CEO,親自掌控企業核心(創新)業務的進度和節奏。

可惜民營企業家(老板)的這三個角色往往分不清輕重緩急,也控制不了。特別是壹些民營企業家(老板)喜歡抓眉毛胡子壹把抓,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花在日常管理事務和多個部門的溝通協調上,使得前兩個角色的精力投入和分配嚴重不足,甚至幾乎沒有。

正如雷軍所說,“找對象是世界上最難的事”,當然也是最耗費精力的事。遺憾的是,很多民營企業家在這方面投入嚴重,關註度最低。

其實商業競爭最關鍵的因素是人,潛力在人。invictus,最大的變量是人。如果沒有選對人,或者說沒有認真選對人,企業所有的系統性失敗和結構性危機都是必然可期的。

2.知人論世的問題。

在過去的二三十年裏,很多成功的民營企業家都是乘著時代的東風,使企業實現了快速成長和超規模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招聘人才,選擇人才,也是他們的必修課。因為經驗豐富(用他們的話說就是沒人見過),所以壹直很自信,在識人用人方面也積累了不少經驗。

平心而論,很多民營企業家都經歷過時間和金錢的洗禮,對人的態度往往很好,薪水也普遍豐厚。所以,每壹個成功的民營企業家,都曾經團結了壹批有能力的人,為企業的成功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但是,妳管理了多少人不代表妳能管理好人,曾經有效的管理(套路)不代表永遠有效。以快遞行業為例。外界往往驚嘆於如何管理幾萬、幾十萬,甚至幾十萬的快遞員工。總覺得能控制這麽多人的民營企業家壹定很厲害。

其實,就管理的本質而言,這個“管理奇跡”並沒有什麽秘密或神奇之處。畢竟快遞是壹個比較簡單的行業。只要戰略方向聚焦,組織架構合理(官僚化+軍事化),技術手段到位(如領導使用槍支、GPS、自動分揀線、WMS倉庫管理系統等)),而且財務制度更嚴謹,對團隊的激勵更優厚,管控也不會太復雜。

遺憾的是,基於這些成功經驗的用人慣性思維,往往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民營企業家的人才視野和用人格局。尤其是在“大變革、大融合、大轉型”的大背景下,傳統民營企業家也明白變革和轉型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明白內部團隊的短板和“外部輸血”的重要性,但很多做法非常值得商榷。

很多民營企業家(老板)往往采取壹種看似聰明實則雞賊的人才投機觀,即輕而易舉,或者喜歡把國外的高級人才當“狗皮膏藥”。往往企業有什麽問題,會通過盡快招聘或者推薦壹些“新人才”來幫忙。過壹段時間就會被撕掉換掉。換來的是病沒治好,結論卻是外用“人才膏藥”無效。

當然,有些“膏藥”無效也是事實。比如最近幾年流行的O2O,很多傳統企業在轉型之初特別喜歡從BAT等電商平臺招聘壹些中小級別的人來“換血”或者“補鈣”,以彌補企業互聯網能力的短板。結果在實踐中,兩者互不信服,互不交融。各種觀念亂鬥,外部滲透不進去,內部也融不進去。最後,他們常常會感到困惑。

這些失敗的教訓反過來又強化了企業內部傲慢的封閉文化,總覺得外人不行。結果最關鍵的崗位往往只用自己人。如果他們壹再犯錯,不僅會導致“交換成本”越來越高,還會進壹步固化企業的人才梯隊,內部高層的知名度越來越小,可選擇的人才越來越少。

對此,傳統民營企業家(老板)必須深刻反思三個問題:

壹、轉型期企業需要什麽樣的高級人才名單?

二、如何找到並吸引壹流人才加入?

第三,誰是最合適的高級管理人才和戰略合作夥伴,如何判斷?

3、用人原則

傳統民企很多人經常犯三大原則性錯誤。第壹,他們最信任的人沒有能力承擔責任。第二,最負責的人不被信任;三是想當然地重用不該重用的人。當然,最受信任和重用的企業家,還是和他壹起打拼的老臣們。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些忠誠的老兵經受住了時間和實踐的考驗,他們的關系已經磨合了十幾年,他們受到了多個崗位的鍛煉。再加上他們正值壯年(目前傳統企業的中高層骨幹普遍不老),自然應該是創業者最可靠的“部長”。

遺憾的是,這些老部長往往“忠而不重”,會不同程度地讓民營企業家(老板)失望。許多雄心勃勃、雄心勃勃的民營企業家也在為此而苦惱。他們往往高估了兄弟的學習能力和進取野心。他們認為自己努力、好學、進取、不安分,兄弟們應該效仿。但其實很多老部長都不這麽認為。壹是學不會(能力有限),二是沒有學習的動力(在企業系統中的地位不能再高了),三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興趣,可能不想折騰。

在這兩年的傳統企業O2O轉型大潮中,成功案例寥寥無幾。在芝麻哥看來,最大的問題是電商團隊的人才結構不合理。往往是外行指導內行。很多電商人才敏銳的市場嗅覺和反傳統(套路)管理的“活躍基因”,往往被“圈內人(老板)”的階級意識和官僚思維扼殺,盛行的傳統企業內部山頭文化和企業政治永遠無法形成有效的合力。結果大多是隊伍無緣無故分開,精英按順序被掐死,最後兵心交瘁,人心渙散,整個項目崩塌。

網絡上那些本該負責變革的青年才俊,卻因為某種原因不被信任,莫名其妙地被邊緣化。反正熱情和尊嚴都被蹂躪的差不多了,沒辦法,只能壹個個離開。

還有壹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很多民營企業家往往有壹點不靠譜的文藝情懷,有時候很容易異想天開,激起“不拘壹格選人才”的奇思妙想和決策沖動。他們往往很容易被壹些大牌忽悠,或者被壹些騙子忽悠。於是,壹些外來的和尚,神秘的大師,往往被肆意提拔。

其實在這個壹切皆有可能的時代,不走尋常路幾乎是常態。不怕野路子,就怕沒原則。尤其是在人事上,選擇什麽樣的通用人才,必須有基本的規章制度,不能憑自己的意見,憑感覺想當然地提拔,更不能憑周圍人的偏見或想當然的偏見來判斷關鍵人選。

古人雲:“欲治兵者,必先選將。”。商場如戰場。如果領兵的將軍選錯了,不能服眾才奇怪,不搞砸了,不知道怎麽辦,打不敗才奇怪。

企業文化和人才尊嚴

很多傳統民營企業的企業家(老板)特別愛講企業文化的建設,也特別執著於企業價值觀的提煉和灌輸。而那些詞藻華麗、對仗工整的“企業文化”,往往淪為壹種精致的形式主義,除了貼在墻上,幾乎沒有什麽實際意義和影響。

尤其是在這個時代,隨著管理主體的世代更替,互聯網文化的逐漸浸潤,新生代員工多為80後、90後,他們根本無法接受這種自命不凡的“企業文化”。說白了,大部分企業的企業文化都變成了可怕的“僵屍文化”。無論管理機制、評價體系、人才培養、組織架構,基本都是寫在紙上的壹件事(明規則),實際操作起來就是另壹件事(潛規則)。

而這些潛規則不壹定高明,大多是壹種原始、殘酷、冷酷的企業政治套路。企業所有的工作、計劃和服務,其實都是圍繞著三個目標進行的:

壹個是揣測聖旨,琢磨如何讓老板滿意;

二、阿諛奉承,如何讓主管領導滿意;

三是玩指標,如何讓(KPI)數據漂亮。

這種官僚封閉但自成體系的生態管理取向,不僅讓老板離企業的真理越來越遠,也讓企業的員工逐漸失去了創新的激情和奮鬥的活力。“善”“忍”往往成為很多私企的第壹生存法則。既然只能做好人,老板提倡的“人人都要爭做領頭鳥”只能是個笑話。畢竟,做壹個“縮頭鳥”,保住自己的工作,是大多數人的第壹生存要義。

令人沮喪的是,這種看似光鮮實則無用(甚至有害)的“企業文化”建設在中國非常盛行,很多傳統互聯網公司甚至年輕的創業團隊都受到了嚴重的感染。這也是很多標桿互聯網公司越來越不可愛的最大原因。

換句話說,中國的大多數企業根本不知道如何管理,或者說不知道如何在人的尺度上進行管理。在華麗的詞匯下,我們引以為傲的制度管理,我們信奉的人事規則,從上到下,從裏到外,其實都滲透著封建陳腐的霸王氣息和囂張的土匪。

也許妳會覺得這個判斷有點偏激,但是妳可以靜下心來想壹想。與蘋果、谷歌、臉書等國外大公司相比,我們的差距有多大啊!我們有多少問題!除了知識和能力,國內創業者最大的差距恐怕就是不知道如何建設先進的企業文化,不知道如何組織高效的頂尖人才團隊。

除了學習壹些表面的皮毛創新,比如在辦公室放壹些玩具和零食,其實差很多。時代真的變了。新壹代年輕人不能再“好”了。為了壹點工資,他們受不了。他們更在乎生活中的平等尊嚴和幸福。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的民營企業家除了要有變革的激情和豪情之外,真的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人性的角度去研究和思考新壹代人才的追求和需求。

畢竟,人才是最寶貴的企業財富,是變革的利器。

  • 上一篇:在天水地區流傳的民間故事
  • 下一篇:湖北壹位老農意外發現,自己的祖屋是黃金楠木做的,價值8億元。後來怎麽樣了?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