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和年這兩個概念的原意來自農業。在古代,人們把山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Hebe:“年熟了。夏商時期,夏歷產生,以月亮的圓缺為月,壹年分為十二個月。每個月,看不到月亮的那壹天為新月,正月初壹稱為壹年的開始,也稱為年。年號始於周朝,正式定於西漢,延續至今。然而,在古代,正月初壹被稱為“元旦”。直到近代中國辛亥革命勝利,為了順應農時,便於統計,南京臨時政府規定民間使用夏歷,機關、廠礦、學校、團體實行陽歷,陽歷1月1日為元旦,農歷正月1日為春節。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壹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在國際上使用公歷紀元,並將公歷1月1日定為元旦,俗稱公歷年。農歷正月初壹通常是在立春前後,所以農歷正月初壹被定為“春節”,俗稱農歷年。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或臘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的臘祭祭祀儀式,以除夕和正月初壹為高潮。在傳統節日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辭舊迎新、迎新祈福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2、春節的習俗:
(1)廚祭神:
祭竈是我國民間流傳很廣、影響很大的習俗。在過去,幾乎每個廚房都有壹個“竈神”神。傳說他被玉帝封為“九天東廚統帥”,掌管各家的竈火。人們稱這種神為“統帥菩薩”或“廚師的統帥”,作為家庭的保護神受到崇拜。民謠“二十三,香瓜棒”指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祭祀,有“官三民四船工五”之說,即臘月二十三由官府舉行祭祀,普通百姓二十四日舉行,宅船二十五日舉行。
傳說臘月二十三,竈神會升天,向玉帝報告這壹家壹年的善惡。根據竈神的報告,玉帝會把這個家庭在新的壹年裏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交給竈神。送竈神的儀式稱為“送竈”或“告別竈”。民眾獻上紅蠟燭和蜜瓜,以莊嚴的儀式將竈神送上天堂,希望竈神“上天說好話,下世走運”。今天,這壹習俗仍在許多農村地區沿襲。
“二十四,大掃除日”。迎新,必先除舊。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叫“掃房子”,南方叫“除塵”。春節前掃塵是我國的傳統習俗。掃塵的那壹天,全家人壹起動手打掃屋子和院子,刷洗鍋碗瓢盆,拆洗被褥,幹幹凈凈地迎接新年。其實,人們用“塵”與“陳”的諧音來表達除舊迎新的意願。
(2)逆福:
在我國,人們常用“福”字來表達對吉祥、如意、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當我們辭舊迎新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在家門上貼上“福”字,寓意著有福進家門。很多地方把“福”字倒過來,利用“道”與“道”的諧音,表示“福在此”。
(3)貼春聯:
貼春聯是春節期間的壹項活動,自宋代以來就很流行,每年過年家家都有貼春聯的習俗。
春聯,俗稱“門當戶對”、“春帖”,是對聯的壹種。因為它們是在春節期間張貼的,所以被稱為春聯。春聯的壹個來源是符濤。起初,人們用桃花心木雕刻人物,掛在門邊以辟邪。後來他們把門神畫在紅木上,再簡化,把門神的名字寫在紅木板上。春聯的另壹個來源是春貼。古人每天在立春的時候貼“宜春”二字。
春聯真正的普及始於明代,與朱元璋的倡導有關。據史書記載,有壹年過年前,朱元璋下令家家戶戶貼壹副春聯,以示慶祝。最初春聯是刻在紅木板上的,後來改寫在紙上。紅木的顏色是紅色,寓意吉祥避邪,所以春聯大多用紅紙書寫。
春聯堪稱中華民族獨創的藝術奇葩,因其雅俗共賞的特點而深受壹代又壹代人的喜愛。有人曾這樣總結春聯:“兩行字撐天柱;壹副對聯,評古漢。”貼春聯是新年的壹個重要民俗。春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貼上紅色的春聯。壹副副喜慶溫馨的春聯,表達了人們迎接新年、憧憬新生活的美好願望。
(4)張貼年畫:
年畫和春聯壹樣,起源於“門神”。隨著雕版印刷的興起,年畫的內容不僅限於門神等,逐漸將財神請到家中,然後在壹些年畫作坊制作福祿壽三星、天佑百姓、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迎春祝福新年等豐富多彩的年畫,以滿足人們慶祝和祈求新年的美好願望。由於明朝開國元勛朱元璋提倡在春節期間貼對聯,年畫因其影響而流行起來。江蘇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楊家埠是中國年畫的三個重要產地。民國初年,上海出現了月歷和年畫相結合的新形式,後來發展成為今天的日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