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商品經濟高度發達、文化事業空前繁榮的宋代,主人的雛形——“竹竿”就已經出現了。在清代,組織弦戲的主持角色和節目也叫“跳加官”。
直到今天,它仍有其現代意義。
竹子是中國古代眾多圖騰崇拜之壹。
《墨子》中有這樣的記載:
在古代,很多人都有崇竹的精神。在古代,人們認為竹子可以辟邪、避難、求雨、退路。所以巫師在占蔔的時候,都是拿著竹子以示權威。
“竹竿”是宋代舞隊的“主人”。之所以叫“竹竿”,是因為主持節目時手上有壹個“竹竿劃”。
對“竹竿”的詳細記載,在宋代孟元老所著的《東京中國夢》中。
10月12日,天子生日,* * *有酒“九巡”,而“竹竿”出現在第四次酒巡中。
“從軍用竹竿、筆畫,念詞、口號,與雜劇講和。再講,勾搭大曲舞。”
這裏的竹竿負責宣布、指揮和協調,因為《參軍》裏的演員大多口齒伶俐,所以竹竿的人選大多也是參軍的演員。
每次重大晚會前,參演軍旅劇的演員都是手拿竹竿來到大會中間,先給嘉賓致辭、祝福,多為駢文,然後介紹晚會內容,引導晚會進程。
歌舞表演結束後,“竹竿子”還要負責感謝所有來賓。
隨著時代的發展,竹竿的作用也在不斷演變,在不同的場合也有不同的稱謂和職責。
比如宮裏的歌舞團叫教坊,壹般出現在酒過三巡,菜嘗五味,皇帝舉四酒的時候。
在《誌》(誌第六十六)中,有這樣的記載:
“繼詩壹章,名為‘口號’,都是描寫德美之情,中外共舞。”
到了竹竿上場的時候,需要做“發言”,說是開場方的解說和問候,用來烘托酒席的氣氛。
對於宮廷宴席來說,竹竿起到的作用至關重要。
演講稿不僅要恰當,還要按照皇帝的心意來寫。大文豪蘇東坡不僅擅長寫詩,更是壹位擅長寫演講稿的“大師”。
例如,在《陳子滇鄭丹焦芳詞演講口號》中,他這樣說:
“九點打雷,萬物皆喜,皆榮。天亮了,春風等不及要反擊了。”
不僅押韻,而且朗朗上口,有對北宋繁榮昌盛的贊美和對美好生活的祝願。這樣的壹串話再加上“竹竿”的朗誦,更為宴會增添了氣氛。
“竹竿”發展於明清時期,隨著人們文化娛樂生活的進壹步發展,它發揮了更加重要的作用。
此時,變裝的主流形式被稱為“跳加官”,不僅在宮廷宴席上流行,而且進壹步延伸到民間婚喪嫁娶和生活禮儀中。
在我們經常看的清宮古裝劇中,幾乎每場酒席都是以鑼鼓喧天、載歌載舞開始的。
其實在正式演出之前,大家都需要表演“跳加官”,相當於今天主持人宣布“今天的晚會正式開始”。
值得壹提的是,在很多戲曲表演中,還需要“跳加官”來配合系列。播音員通常是雙人搭檔或單人。
出現在舞臺上的主持人壹般都是男性,頭戴壹頂類似官員的黑帽子,身穿帶有喜慶色彩的長袍,面帶微笑,滿心歡喜。
我手裏還拿著壹個海報板,供自己復習,以防忘詞。
除了開場宣布,跳官也經常穿插在酒席的其他時刻。
比如有貴客或官員在場時,班戲會插入“跳加官”,以示對貴客的尊重和歡迎。
同時,不管臺上在演什麽,演員們都會暫時停下來,演員們背對背站著,班主也會同時宣布“某某加官”,參觀者很快就會知道這個節目是給自己看的,所以高興就有獎勵。
對於民間來說,“跳加官”的用途更廣,包括儀式婚姻、驅邪接衣等,很有儀式感。
如果有人要當狀元或者榮歸故裏,他會跳出來雙官,誇父母教養好,前途光明;
如果有人被提拔調動,當地百姓也會去送行,並邀請跳樓官員致送別詞。
例如,在吳的《儒林外史》中,就有這樣的記載:
可見,在重大場合,跳加官的作用是極其重要的。
無論是“竹竿”還是“跳加官”,都表現了古人在娛樂文化生活上的追求。
在崇尚禮儀的古代,壹個好的主持人和節目串詞不僅是壹場宴會和活動成功的主要因素之壹,還能起到取悅於人、表達美好祝願的作用。
在後來的演變中,跳官加官的習俗壹直延續到三四十年代,直到現代主持人的出現。
直到近年來,在央視戲曲春晚和其他文藝晚會中,“跳加官”的形式被改革創新,並結合新時代的進程,被賦予了新的意義。
根據現場觀眾的氛圍,制作了壹面帶有時代氣息的欣欣向榮的橫幅,讓觀眾感受到了傳統文化與時代氣息相結合的雙重享受。
“竹竿”和“跳加官”這兩個詞雖然至今鮮有人提及,但在提倡“古為今用”、“與時俱進”的今天,它們依然以新的方式方便著人們的文學生活。
參考資料:
紫同治簡墨宋梓李實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