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天津文化信息網
刺繡
天津刺繡工藝歷史悠久。早在明清時期,就被人們認為是檢驗女子手巧與拙的標誌。特別是未出嫁的女孩,每日都離不開刺繡。定了婚的女子,還需為未來的婆婆、姑嫂及小輩人繡制壹些諸如手帕、香粉袋等小飾物作為結婚時的見面禮。這些小飾物上均繡有金魚、牡丹等吉祥圖案。此外,舊時的女子及兒童等穿用的服飾以及門簾、枕套、桌布等生活用品上均用刺繡為裝飾。直至20世紀70年代以前,天津仍有許多青年婦女(時稱“社會青年”)從事刺繡加工業。另外,許多女孩子們也都利用課余時間,為自家的生活用品上繡上花,作為裝飾。時至今日,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手工刺繡工藝正逐漸被機器和 電腦刺繡等現代工藝所代替,在此基礎上又創造了補花工藝。
繡花 繡花的工具是繃子,用竹或木等材料制作而成。壹般為長方形和圓形。長方形者,長約3尺,寬約1尺,下有4條腿支撐;圓形者,直徑約在1尺半左右,下有3條腿支撐。這兩種繃子的高約2尺左右。
刺繡時,繃子可放於床上,人盤腿坐於床上繡;繃子也可放在地上,人坐在板凳上繡。刺繡壹件繡品,須先將花樣拓印於單色布面上,再將所繡部位用繒子繃緊、拽平,然後坐在板凳上,穿針引線。右手在繃子上面,左手在繃子下面,分上下針來回穿梭。刺繡工藝的表現手法,壹般的花瓣多用平繡工藝,花心多用挑絲鏤空工藝,筋脈多用拉筋工藝等。刺繡圖案,多為梅、蘭、菊、蓮等四季花草,還有葫蘆、牡丹、金魚、蝴蝶等吉祥圖案。
還有壹種小型圓形繃子,直徑約在1尺到3寸之間,分不同型號。可根據繡品大小選擇使用。這種繃子的使用,需壹只手拿繃子,另壹只手執針,在繃子上下來回穿梭。但也有人繡花不用繒子,全憑繡花的經驗和繡織技巧,壹手拿布,另壹手執針撥花,也繡得十分平整、不打褶。
做外加工的繡品,壹般使用單色線,繡線與布的顏色反差不大,使繡品顯得秀麗典雅。日常生活中的繡品,壹般使用專用於繡花的線,俗稱“五彩繡花線”。這種線,以壹種顏色為基調,上面可呈現深淺不同的過渡色。如紅色繡花線,從深紅色開始,逐漸向淺紅——粉紅——黃紅——白紅過渡,呈斑斕之狀。繡花時,可根據花在含苞欲放,或者盛開時的不同色彩變化來選擇使用不同過渡色的繡線。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繡品工藝,除平繡、拉筋、鏤空等技藝外,更多的采用撥花的技藝。即在大些的花瓣或樹枝上,在上下針的中間部位,從左到右用斜針固定壹下。這種工藝,目的是為防止繡品起褶,增加了繡品的立體感。花蕊壹般用抽絲鏤空工藝,也有的用壹些小圈點代替。
補花 補花工藝,是在繡花基礎上創造的壹種民間工藝。這種工藝盛行於20世紀80年代。婦女們喜歡在床罩、枕套、墻圍布、縫紉機罩、電視機罩、洗衣機罩,甚至於孩子們穿的衣服上補花,使這些生活用品增添了情趣。
補花工藝的材料,選自於家庭中做衣服剩下的小碎布頭兒,選其鮮艷的色彩,剪出各種花型、花瓣、花葉,或各種活潑可愛的小動物等等。然後,用與所補的花相同的線,用鎖針的方法,壹針針地將花的外圍縫鎖在
布面上。倘若所補的花較大,就在中間再鎖壹部分針,或勾畫輪廓,或縫制花心,使所補的花與被補的布能相互吻合,嚴整。
補花講究布局,有的以中間為主,四角為輔。中間是大花兒,大葉兒,四角是稍小些的花兒或葉兒,邊緣都用同壹種顏色的線鎖口;有的則只補中間壹處的花兒,或采取相互對襯而又相同的圖案。
剟花 即用壹種特別的剟針,穿線在織物上剟出各種花兒或字,再將剟出的圖形用剪刀將連線處剪去,使所剟圖形呈現凸起的簇絨效果。
在20世紀70年代,在小學生中曾興起了“剟字熱”。他們紛紛在當時時興的綠色軍用書包(俗稱“軍挎”)蓋上,用鮮艷的大紅線,剟出“為人民服務”(毛澤東書體)的字樣,這種工藝多由女學生們來完成。
剟花的針很特別,它與縫紉機針相仿,其用於穿線的針眼兒與針尖兒都在同壹頭上。剟花前,先將所要剟的花兒成字,用藍澱紙拓印於所剟花的位置上。然後用繒子繃緊、拽平,串上針線,便可手拿剟針的另壹端,針尖對準所剟的花兒或字,壹針針地剟下去,拔出來;再剟下去,再拔上來,剟得越密越好。剟好後,用剪刀將上面的根根連線剪斷。
糖人
吹糖人兒 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前,大街小巷,時常能看到民間藝人設攤兒,當場吹糖人兒出售。藝人們為了招攬生意,往往在售賣車上插壹木架,木架上面備有若幹小孔,將吹好的各種糖人兒樣品用葦棍兒插於上面,作為生意幌子。
糖人兒的原料為黃米面和蜂蜜,將其制成糖稀,再加若幹白面,將其置於小火爐上的小鐵鍋內,用微火溫著,使糖稀總保持壹定的軟度,有人來買,藝人便根據顧客要求,先將兩手蘸上點澱粉,再從鍋中揪出壹撮兒糖稀,壹頭兒放於唇部,其余糖稀用手借助吹氣邊抻邊捏,使氣充盈於糖人兒之中,在不等糖稀風化定型之前,迅速將成品吹好,底部再插壹葦棍兒,壹件糖人兒就此吹好。孩子們可手拿葦棍兒,邊欣賞邊吃。
吹糖人兒的民間藝人,個個都身懷絕技,只要顧客說要什麽樣子,藝人便能在十幾秒鐘之內將糖人兒吹好。糖人兒的傳統造型有“大公雞吃米”、“小老鼠偷油”、“葫蘆”等。
至今,民間還能依稀見到這些藝人,多在幼兒園門口或在廟會活動以及節假日期間進行表演和銷售。
畫糖人兒 街頭巷尾,常有靠畫糖人兒為生的民間藝人。
只要顧客要買什麽圖案,藝人就能根據顧客要求信手畫來。神話傳說中的龍、鳳;現實生活中的飛禽走獸、人物、瓜果、花卉等等,樣樣俱全。
糖人兒的原料是紅糖。畫糖人兒時,還需將紅糖加水於小鍋裏用爐火熬,待糖與水完全溶解,水份蒸發到使糖呈現稠液狀之後,方可放於小火爐上用微火溫著待用。待顧客來買時,先在石版上用食油塗抹壹下,然後用銅勺從鍋中舀出壹部分糖來,隨即在數十秒鐘之內,便可在石板上將糖人兒畫好。然後用壹根葦棍兒,在鍋內蘸點糖,往糖人兒上壹粘,上面再用點熱糖加固。此時,糖人兒已被風幹,只用壹小扁鏟,稍稍鏟動糖人兒的某壹部位,整個糖畫就會從石板上脫離出來,成為壹件速成食物工藝美術品。
由於藝人以此為生,常年操作此業,練就了繪畫和熬糖的經驗。尤其是熬糖,應入多少糖,加多少水,熬到什麽火候等,都要憑多年的經驗。顯示了民間藝人高超而嫻熟的藝術功底。
剪紙
剪紙,是頗受民間喜愛的壹種民間工藝。剪紙藝人們也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博取眾長,形成了天津剪紙的獨特風格。然而,剪紙在天津出現的歷史並不長,清光緒之前,有專門從事這門技藝之人,市場上出售的剪紙,多由河北保定來的王、劉兩姓剪紙藝人制作。那時,每逢年節或廟會,他們便挾著藍布小包,帶些紅紙和壹把剪刀,擺設地攤,當場用剪刀剪出各種各樣花樣出售,或由顧客提出要求便能隨心所欲的剪制而成。後來2人相繼開設“進雲齋”和“義和齋”。從此,才有了專門從事剪紙的店鋪。自成體系的“天後宮剪紙”,也在天後宮內長年銷售,內容多以實用型為主。
隨著剪紙社會需求量的增大,剪紙藝人開的作坊和店鋪也多起來,清光緒年間,西門外有十幾家剪、刻紙作坊。他們都刻比較粗的大路貨,行銷天津附近各村鎮和津浦沿線各城鎮、鄉村。只有進寶齋王進福的作品比較精致,經常出些新花樣,走串著名的富戶家。王進福擅剪花卉,草蟲。他的得意門徒伊德元,在剪紙基礎上,註重汲取皮影和彩繪藝術的表現萬法,從而,將剪紙賦予了線條流暢自然,紋理清晰別致,刻畫精細秀美,幅面情景交融,花鳥人物生動逼真的新的風格和鮮明的藝術特征。
天津剪紙既不同於江南剪紙纖細秀麗的精工刻剪,也有別於北方剪紙的淳樸、豪放、粗獷有力。而是更偏重於寫實,人物比例勻稱,線和面的銜接過渡比較柔和,並借鑒和吸收了年畫、瓷器、木雕等藝術中的圖案設計方法,以求得飽滿豐盛的藝術效果。目前,天津剪紙除少數藝人保留傳統手工剪紙外,絕大多數的剪紙藝人已從民間通俗剪紙發展成為藝術創作的階段。而且為滿足人們欣賞和創作的需要,也大多不用剪,而是用刻的方法從事剪紙創作。即便是剪,也追求藝術的美。如剪紙藝人佟慧珍,她可以在方寸大小的紙上,不用繪稿,也不勾勒,全憑自已對平日觀察各種民間舞蹈的記憶,就可用剪刀剪出壹個個優美而嫵媚的舞蹈姿態的剪影來。
天津的刻紙也很有名。刻紙是在剪紙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舊時,刻紙的圖案稿是用熏稿的方法制出,即將圖稿撥在白紙上,然後反扣在煤油燈上熏烤後,將圖稿取下,白紙就留有被煙熏的痕跡,黑白分明。刻紙時,先將熏好的圖稿與所刻的紙,用紙撚將四周固定,再用各種不同的刻刀,將圖稿上壹處處熏黑的部位—壹刻去,這幅刻紙作品就完成了。現在制圖稿的方法很多,可用噴色法或手拓法。最先進的是用復印機來取稿。
如今的刻紙圖案內容,除傳統圖案外,大多數剪紙藝人都是根據古典小說、戲劇、神話等內容搞壹些藝術創作;再有是根據社會的時事新聞為內容的創作。其創作的形式有單張的,也有成組成套的。
目前,薊縣、寶坻和河北區、南開區等市區內都有不少十分活躍的剪紙能手。天津還成立了全國性的中國剪紙學會組織,有國內外會員300多人,他們經常組織剪紙作品展覽和評比活動。天津市民俗博物館還恢復了“天後宮剪紙”這壹傳統技藝,並不斷豐富其內容,舉辦專題展覽等,推動了天津剪紙的藝術創作和發展。 剪紙按其用途可分為“窗花”、“吊錢兒”、“喜花”、“飯花”、“供花”和刺繡的“花樣”等。
窗花、吊錢兒 在天津的歲時風俗中,有“二十九貼倒(有)”的說法,即每年農歷的臘月二十九日,家家都要將居室內外的窗花、吊錢兒、春聯、門神、福字等貼好,這其中的“窗花”和“吊錢兒”就是民間剪紙的內容。窗花和吊錢,常見的內容是反映求福、得財和增壽等寓意,如“肥豬拱門”、“金馬駒”、“聚寶盆”、“財子叫門”、“童子摘寶”、“招財進寶”、“搖錢樹”、“劉海戲金蟾”、“吉祥花草”、“金玉滿堂”等圖案;也有壹些以卐字和圓錢為主、以吉祥語“闔家歡樂”、“金玉滿堂”等為圖案;還有的用吉祥人物老壽星,八仙人物等圖案代替吉祥話等等。如今,民間仍保留著貼窗花、吊錢兒的習俗,只是吊錢的圖案多用字來表示。如“連年有余”、“富貴有余”、“擡頭見喜”、“萬事如意”、“四季如春”、“四季平安”、“金玉滿堂”、“大發財源”、“人財兩旺”、“合家歡樂”、“榮華富貴”、“恭喜發財”等等;還有的在雙魚圖案上刻個“福”字,取“富余”之意;在以”福”字為主的圖案上刻壹“有”字,取“有福”之意,還有的將4個字寫作1個字來代替,均有大吉大利之意。在剪紙窗花中,最具特色的是“肥豬拱門”,此圖案多用黑、紅、黃等色蠟光紙套刻的形式體現。天津的這些窗花、吊錢兒,不僅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而且寓意深刻,充分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加之用大紅紙剪刻,更為過年增添了喜慶色彩。
喜花 民間有在結婚時貼“喜花”的習俗。舊時,在結婚的前壹天,講究送嫁妝。每逢此時,人們都要剪出許多“喜字花”(又叫“嫁妝花”)貼於每件陪嫁物上。而且。在洞房的門、窗及家具陳設上,都要貼上喜花。喜花的圖案,均以喜字為主,有的配有鴛鴦、蝴蝶.龍鳳和喜鵲登梅等圖案。至今,仍有不少人遵循這壹習俗,並在此基礎上,有在新房(即洞房)的墻壁上,貼上壹張大而紅的“龍鳳雙喜”剪紙喜花,有圓形的,也有橢圓形的。不僅為洞房增添了壹藝術欣賞品,又取了“龍鳳呈祥”的吉祥之意。
花樣子 舊時,天津人繡花的“花樣子”都是來自於剪紙圖案。這些花樣子,廣泛地用於家庭生活用品上。如門簾、窗簾、墻布(俗稱“墻圍子”)、枕套兒等;還有的用於服飾,如兒童花兜、老虎鞋、老太太穿的“三寸金蓮”繡花鞋以及姑娘們用的頭巾、手帕、鞋墊等上面的圖案,都是用繡花的藍本——剪紙花樣來體現的。其剪紙圖案既有傳統的龍鳳花鳥,也有吉祥的四季花草,如桃花、牡丹、月季、荷花、菊花、梅花等,還有蝴蝶、喜鵲、葫蘆、蝙蝠等吉祥圖案。
供花、飯花 民間常在供桌的供品上,用吉祥的剪紙圖案覆蓋,俗稱“供花”。還有在祝壽的壽面上,用祝福等剪紙圖案覆蓋,俗稱“飯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