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以五十六個民族為主題寫作文

以五十六個民族為主題寫作文

1. 誰能給我寫壹篇關於五十六個民族的文章

中華大國,泱泱華夏,在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裏遼闊的疆土上,生活著五十六個民族.他們能歌善舞,熱情好客,用不同的語言匯成壹句:愛我中華! 小荷作文網 ,妳也可以投稿

在五十六個民族中,漢族人口最多,經濟文化也較先進,在發展進程中起著主導作用,但中華民族也先後出現過鮮卑族,契丹族,蒙古族,女真族等少數民族的王朝,我們現在的疆土就是五十六個民族***同開拓的.張騫出使西域,昭君出塞,北魏孝文帝遷都,文成公主入藏……,這些至今廣為流傳的故事,向我們展示了壹幅華夏幾千年民族融合,經濟交流的歷史畫卷.

五十六個民族不離不棄,我們互相依靠,互相幫助,就像壹家人,壹千年前,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壹百年前,日本帝國侵略中華,五十六個民族團結壹致,誓死與侵略者反抗到底,今天,面對蘇聯解體,科索沃獨立,在西方列強和平演變的陰謀下,五十六個民族作為中華兒女,團結壹心,眾誌成城,保衛著日益強大的祖國.雖然歷史文化,風俗習慣,民族性格都不相同,但千百年來和睦相處,平等 相待,***同創造了華夏燦爛文化 ,***同建設著我們美麗而富饒的家園!

五十六個民族心連著心,手拉著手,讓中華永遠綻放美麗和諧的民族之花!

2. 五十六個民族作文怎麽寫

1 、阿昌族:分布在雲南,人口2.7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也很發達,尤其以善於打制長刀而聞名於世。

有自己的語言。——采茶 2 、白族:分布在雲南、貴族、四川等地,人口159萬余人,關於經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

——鹽漬杜鵑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 、保安族:分布在雲南、青海等地,人口1.2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以打刀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語言。——羊皮襖、保安刀 4 、布朗族:分布在雲南,人口8.2萬余,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

——彈唱 5 、布依族:分布在貴族、雲南等地,人口254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享有“水稻民族”之稱。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石板屋、繡花、雕刻面具 6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192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種水稻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跳板、長鼓舞 7 、達斡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新疆等地,人口12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

——剪紙,打曲棍球 8 、傣 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02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寺塔、竹樓和竹橋顯示出了別具壹格的建築藝術,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孔雀舞、夾籮飯,潑水節 9 、德昂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5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於種茶聞名,有自己的語言。

——象腳鼓舞 10、侗 族: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林業,鼓樓、風雨橋、風雨亭是侗鄉的主要標誌,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浸泡蘆笙,攔路迎賓 11、東鄉族:主要分布甘肅、寧夏、新疆等地,人口37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瓜果。

有自己的語言。 12、獨龍族:分布在雲南,人口0.5萬余人,他們保持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首先風尚。

絕少發生盜竊現象。有自己的語言。

——織獨龍毯,烤烙餅 13、鄂倫春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0.6萬余人,主要從事狩獵和農業。有自己的語言。

——制作毛皮服飾,篝火節 14、俄羅斯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1.3萬余人,從事各種修理業、運輸業和手工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拉手風琴,烤面包 15、鄂溫克族:分布在內蒙古、和黑龍江,人口2.6萬人,主要從事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

——馴鹿、爬犁 16、高山族:主要分布在臺灣省,其余少數分散居住在福建等東南沿海地區,人口約40人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和漁獵業,有自己的語言。——竿球,龍舟,編織 17、仡佬族:分布在貴州、廣西、雲南等地,人口約43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

——制作糯米團,地戲 18、哈尼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25萬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梯田,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19、哈薩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約1萬余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善刺繡,繡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有自己的語言文字。

——剪羊毛,彈唱,刺繡 20、漢 族:分布在全國各地,人口10.4億余人,經濟、文化發達,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廟會,舞龍 21、赫哲族:分布在黑龍江省,人口0.4萬余人,是中國北方壹以捕魚為生的民族,有自己的語言。

——制作魚皮衣服,漁鄉,善食生魚 22、回 族:主要聚居在寧夏、甘肅、新疆等地,其余散居全國各地,人口860萬余人。——摔牛,炸油香 23、基諾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1.8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種茶,有自己的語言。

——樂器迪他,跳鼓舞 24、京 族:分布廣西,人口1.8萬余人,主要從事沿海漁業,兼營農業和鹽業,有自己的語言。——哈亭,彈奏獨弦舞,踩高蹺 25、景頗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11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目腦縱歌,跳孔雀舞 26、柯爾克孜族:分布在新疆和黑龍江,人口14萬余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吹奏和握手禮 27、拉祜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41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28、黎 族:分布在海南省,人口111萬余人,以農業為主,婦女精於紡織,“黎錦”“黎單”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打柴舞 29:僳僳族:分布在雲南、四川等地,人口57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上刀桿 30、珞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0.2萬余人,主要從農業和狩獵,有自己的語言。 31、滿 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約982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漁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穿旗袍,薩滿舞,二貴摔跤 32、毛南族:分布在廣西,人口7.1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飼養菜牛和編制花竹帽。有自己的語言。

——分龍節舞龍 33、門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約0.7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擅長編制竹藤器和制作木碗。有自己的語言。

34、蒙古族:分布在內蒙古、新疆等地,人口480萬余人,以畜牧業為主,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馬頭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車 35、苗 族:分布在貴州、湖南、湖北等地,人口中739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刺繡、桃花織、錦蠟染和銀飾素享盛名。

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吹蘆笙,吊角樓 36、仫佬族:分布在廣西,人口15。

3. 五十六個民族小作文2oo字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壹家,我們五十六個民族的情誼很深,當這只樂曲響起時,五十六祖兒女的心是連在壹起的,所以我們五十六個民族永遠都是好朋友!

壹首歌點燃了我們放飛對祖國美好希望與我們的夢想。壹首歌唱祖國表達了我們對祖國希望能繁榮`富強成為壹個世界有名的國家

看了國慶聯歡晚會我覺得作為壹個中國人必要我們的祖國而付出努力。作為壹個中國兒女我應該為自己扇在這個做過而感到驕傲。作為壹個中國兒女最先明白的是自己祖國的榮和恥,不要幹那些壞事。

4. 五十六個民族感人作文20字

我們中國是壹個多民族的國家,大多數人都是漢族.其他五十五個民族人口較少,但他們居住的地域範圍卻非常廣闊.我們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構成了美好的大家庭!

\x09讓我們來認識壹下少數民族吧!比如:滿族,無論是飲食還是建築、藝術都與我們大有不同.

\x09千萬別小看少數民族,他們也有美麗而富饒的地方.新疆、寧夏及南方的少數民族,那裏有 肥沃的土地,盛產出了許多名貴的水果.勤勞的少數民族還種植了蔬菜和許多農作物.在北方的少數的少數民族絲毫不比南方遜色,這裏有遼闊的草原,飼養了牛、羊、馬等牲畜.用他們的皮毛加工而成的皮衣、皮鞋,地毯、掛毯,馳名世界.有些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還有奔騰的江河,豐富的礦產.大家還記得人民幣上的頭像嗎?二角、五角上面都有著各個民族的頭像,繽紛的頭飾,美麗的衣裳,各有不同.

\x09大家壹定記得青海玉樹地震,那裏也有許多少數民族.當災難發生後,全國各地的同胞都壹 “孔繁森”這個響亮的名字,藏族同胞們都深深記得.他是壹位漢族幹部,視藏族同胞為親人.他兩次進藏,幫助藏族同胞建設家園,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x09我們要維護各民族之間的團結.中國成立以來,各民族團結壹致,創造了壹次次飛躍的輝煌.

5. 56個民族風俗習慣的作文急|.

滿族的民風民俗

“56個民族,56朵花”。每個民族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都有不同的特色民居,特色飲食,這就應了壹句話“百裏不同風,千裏不同俗”。

而滿族,就是這56 朵花中艷麗的壹朵,滿族的服飾特別有特色,下面,我就來簡單的介紹壹下。

滿族婦女不纏腳,所有鞋子繡有漂亮的花飾,鞋底中央墊有10公分高的木質鞋跟。滿族婦女穿著這樣的鞋走起路來,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搖曳的步態。

關於民族風俗的作文關於民族風俗的作文

旗袍是滿族婦女的傳統服飾。她們喜歡穿長及腳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旗袍的特點是立領 . 右大襟 . 緊腰身 . 下擺開衩。古旗袍有琵琶襟 . 如意襟 . 斜襟 . 滾邊或鑲邊等。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後,經改進,腰身寬松,袖口寬大,長度適中,便於行走。已成為中國婦女較通行的服裝。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的影響,長度縮短,幾近膝蓋,袖口縮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長,兩邊高衩。四十年代縮短,出現短袖或無袖旗袍,外為流線型。繼後,衣片前後分離,有肩縫和裝袖式旗袍裙等。旗袍具有東方色彩,能充分顯示依態雍容文雅,被認為是表現女性美的 典型民族服裝。稱譽世界。

婦女旗袍的裝飾性比男性旗袍更強。領子 . 前襟和袖口都繡花裝飾。鑲嵌幾道花紋或彩牙兒,俗稱“畫道兒”或“狗牙兒”。

滿族婦女的服裝十分漂亮,滿族男子的服裝也很不錯。

歷史上的滿族男子多穿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帶,或穿長袍外罩對襟馬褂。

馬褂是滿族男子騎馬時常穿壹種褂子。馬褂分為大襟 . 對襟 . 琵琶襟等多種形式。馬褂後成為日常罩於袍子外面的服裝。高領對襟,四面開禊,長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將袍袖卷於褂袖上面,即所謂大、小袖。現在許多滿族人所穿的對襟小棉襖,就是從馬褂演變過來的。為了騎馬方便,在長袍的外邊套壹種身長至臍,四面開禊的短褂,以禦風寒。

滿族的男子夏季頭戴涼帽,冬季戴皮制馬虎帽。他們的衣服喜歡用青 . 藍 . 棕等色的棉 . 絲 . 綢 . 緞等各種質地的衣料制作,褲腿紮青色腿帶,腳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烏拉。頂上留辮子,剃去周圍的頭發。

滿族,是我國56個民族中的壹個少數民族,是壹朵艷麗的奇葩。它有與其他民族不同的風俗,不同的特色,需要我們去慢慢了解,慢慢的認識。

6. 以民風民俗為話題寫作文600字

“56個民族,56朵花”。

每個民族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都有不同的特色民居,特色飲食,這就應了壹句話“百裏不同風,千裏不同俗”。 而滿族,就是這56 朵花中艷麗的壹朵,滿族的服飾特別有特色,下面,我就來簡單的介紹壹下。

滿族婦女不纏腳,所有鞋子繡有漂亮的花飾,鞋底中央墊有10公分高的木質鞋跟。滿族婦女穿著這樣的鞋走起路來,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搖曳的步態。

旗袍是滿族婦女的傳統服飾。她們喜歡穿長及腳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

旗袍的特點是立領 . 右大襟 . 緊腰身 . 下擺開衩。古旗袍有琵琶襟 . 如意襟 . 斜襟 . 滾邊或鑲邊等。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後,經改進,腰身寬松,袖口寬大,長度適中,便於行走。已成為中國婦女較通行的服裝。

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的影響,長度縮短,幾近膝蓋,袖口縮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長,兩邊高衩。四十年代縮短,出現短袖或無袖旗袍,外為流線型。

繼後,衣片前後分離,有肩縫和裝袖式旗袍裙等。旗袍具有東方色彩,能充分顯示依態雍容文雅,被認為是表現女性美的 典型民族服裝。

稱譽世界。 婦女旗袍的裝飾性比男性旗袍更強。

領子 . 前襟和袖口都繡花裝飾。鑲嵌幾道花紋或彩牙兒,俗稱“畫道兒”或“狗牙兒”。

滿族婦女的服裝十分漂亮,滿族男子的服裝也很不錯。 歷史上的滿族男子多穿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帶,或穿長袍外罩對襟馬褂。

馬褂是滿族男子騎馬時常穿壹種褂子。馬褂分為大襟 . 對襟 . 琵琶襟等多種形式。

馬褂後成為日常罩於袍子外面的服裝。高領對襟,四面開禊,長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將袍袖卷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332633038於褂袖上面,即所謂大、小袖。

現在許多滿族人所穿的對襟小棉襖,就是從馬褂演變過來的。為了騎馬方便,在長袍的外邊套壹種身長至臍,四面開禊的短褂,以禦風寒。

滿族的男子夏季頭戴涼帽,冬季戴皮制馬虎帽。他們的衣服喜歡用青 . 藍 . 棕等色的棉 . 絲 . 綢 . 緞等各種質地的衣料制作,褲腿紮青色腿帶,腳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烏拉。

頂上留辮子,剃去周圍的頭發。 滿族,是我國56個民族中的壹個少數民族,是壹朵艷麗的奇葩。

它有與其他民族不同的風俗,不同的特色,需要我們去慢慢了解,慢慢的認識。

7. 關於五十六個民族的

中華大家庭——五十六個民族 1 、阿昌族:分布在雲南,人口2.7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也很發達,尤其以善於打制長刀而聞名於世。

有自己的語言。——采茶 2 、白族:分布在雲南、貴族、四川等地,人口159萬余人,關於經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

——鹽漬杜鵑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 、保安族:分布在雲南、青海等地,人口1.2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以打刀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語言。——羊皮襖、保安刀 4 、布朗族:分布在雲南,人口8.2萬余,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

——彈唱 5 、布依族:分布在貴族、雲南等地,人口254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享有“水稻民族”之稱。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石板屋、繡花、雕刻面具 6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192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種水稻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跳板、長鼓舞 7 、達斡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新疆等地,人口12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

——剪紙,打曲棍球 8 、傣 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02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寺塔、竹樓和竹橋顯示出了別具壹格的建築藝術,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孔雀舞、夾籮飯,潑水節 9 、德昂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5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於種茶聞名,有自己的語言。

——象腳鼓舞 10、侗 族: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林業,鼓樓、風雨橋、風雨亭是侗鄉的主要標誌,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浸泡蘆笙,攔路迎賓 11、東鄉族:主要分布甘肅、寧夏、新疆等地,人口37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瓜果。

有自己的語言。 12、獨龍族:分布在雲南,人口0.5萬余人,他們保持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首先風尚。

絕少發生盜竊現象。有自己的語言。

——織獨龍毯,烤烙餅 13、鄂倫春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0.6萬余人,主要從事狩獵和農業。有自己的語言。

——制作毛皮服飾,篝火節 14、俄羅斯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1.3萬余人,從事各種修理業、運輸業和手工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拉手風琴,烤面包 15、鄂溫克族:分布在內蒙古、和黑龍江,人口2.6萬人,主要從事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

——馴鹿、爬犁 16、高山族:主要分布在臺灣省,其余少數分散居住在福建等東南沿海地區,人口約40人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和漁獵業,有自己的語言。——竿球,龍舟,編織 17、仡佬族:分布在貴州、廣西、雲南等地,人口約43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

——制作糯米團,地戲 18、哈尼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25萬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梯田,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19、哈薩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約1萬余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善刺繡,繡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有自己的語言文字。

——剪羊毛,彈唱,刺繡 20、漢 族:分布在全國各地,人口10.4億余人,經濟、文化發達,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廟會,舞龍 21、赫哲族:分布在黑龍江省,人口0.4萬余人,是中國北方壹以捕魚為生的民族,有自己的語言。

——制作魚皮衣服,漁鄉,善食生魚 22、回 族:主要聚居在寧夏、甘肅、新疆等地,其余散居全國各地,人口860萬余人。——摔牛,炸油香 23、基諾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1.8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種茶,有自己的語言。

——樂器迪他,跳鼓舞 24、京 族:分布廣西,人口1.8萬余人,主要從事沿海漁業,兼營農業和鹽業,有自己的語言。——哈亭,彈奏獨弦舞,踩高蹺 25、景頗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11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目腦縱歌,跳孔雀舞 26、柯爾克孜族:分布在新疆和黑龍江,人口14萬余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吹奏和握手禮 27、拉祜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41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28、黎 族:分布在海南省,人口111萬余人,以農業為主,婦女精於紡織,“黎錦”“黎單”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打柴舞 29:僳僳族:分布在雲南、四川等地,人口57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上刀桿 30、珞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0.2萬余人,主要從農業和狩獵,有自己的語言。 31、滿 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約982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漁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穿旗袍,薩滿舞,二貴摔跤 32、毛南族:分布在廣西,人口7.1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飼養菜牛和編制花竹帽。有自己的語言。

——分龍節舞龍 33、門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約0.7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擅長編制竹藤器和制作木碗。有自己的語言。

34、蒙古族:分布在內蒙古、新疆等地,人口480萬余人,以畜牧業為主,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馬頭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車 35、苗 族:分布在貴州、湖南、湖北等地,人口中739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刺繡、桃花織、錦蠟染和銀飾素享盛名。

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吹蘆笙,吊角樓 36、。

8. 表現五十六個民族深厚友誼的文章

,從"黃帝,到堯舜禹的克己愛民,孝敬父母等精神壹直延續到現在.我們每次在外國人面前說自己是炎黃子孫,不由得感到自豪起來,滔滔不絕的說著祖先們的那些精神,說什麽要向他們學習,可是誰又做到了呢?沒有,都沒有,我們是那些說話不算數的人,但也有些人在弘揚我國的民族精神建設我麽的國家,我們可以弘揚民族精神,弘揚民族精神可以不必做的那麽大,不用做的要人人都知道妳在弘揚名族精神,可以在公交車上,我們可以給那些老弱病殘孕讓位,過馬路時,可以扶那些老人過馬路,還可以不亂丟,亂塗,亂扔……那不就沒有什麽人得病了嗎?不就使得環境受到了保護嗎?不就使得我國變得更美好嗎?

要靠全國人民的智慧和雙手來建造,聽說過“三個臭皮蛋頂壹個諸葛亮”的彥語嗎?連三個臭皮蛋的智慧都可以頂壹個諸葛亮的智慧,這不就說明團結力量大嗎?不過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們青少年的學習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們建設祖國和弘揚名族精神的能力也增強了,所以,我們青少年弘揚名族精神的責任占全國任命弘揚名族精神的人的三分之二。

  • 上一篇:什麽是偶像劇?
  • 下一篇:傳統的壹半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