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故事叫《高弦救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明末清初傑出的愛國思想家顧(1613至1682)的名言。“普通人”就是像高閑這樣無官無貴的普通人。顧的這句名言是對歷史上無數這樣感人故事的高度概括。弦高所在的春秋時期,“國”和“天下”不是壹個概念。“國”是指被周朝分封的諸侯國,名義上都由周天子治理。“國”字重復寫成“國”,是由壹個大盒子把“口”和“個”圍起來構成的。寇代表人口和人民,“戈”代表武器和軍隊。不過最早的大箱子是在“口”和“格”的外面,大概是城墻的意思;可見當時的“國”代表的是諸侯國,或者說是其首都。後來“盒子”把“口”和“格”封在裏面,就有了界的意思;這說明“國家”有不可侵犯的含義,現在稱之為“主權”。反映了這種變化,春秋時期,壹個叫趙的人說:“危難之時不忘國,忠君。”戰國時又有“國軍何來無國”之說。是更早的“愛”壹個諸侯國的例子。《左傳》裏還有壹個故事:晉國國君在軍械庫裏看見壹個戴著南帽的俘虜,問他是誰。原來是郭征贈送的壹個俘虜。晉公把他放了,讓他演奏音樂,而“楚囚”只演奏楚曲。晉侯很感動,說他不忘故國,是君子,就放了他。當時的楚國偏離了長江中遊,走了壹條不同於中原諸國的發展道路,有著自己的王政歷史文獻和圖圖文化習俗。所以楚人對“國”的熱愛特別強烈。屈原(公元前340年至公元前278年)就是傑出的代表。他出身於楚國貴族,主張聯合齊國抵抗當時強大的秦國入侵。被漢奸拒絕後,有人勸他去其他國家大顯身手,他卻堅決拒絕,再也沒有離開楚國。浪跡江南,寫出了《離騷》、《國喪》等偉大的愛國詩篇,都是“寫楚語,用楚音,記楚地,作楚事名”,故名《楚辭》。屈原的作品是楚人愛國的最強音。第二,“家國同構”和中國人愛國傳統的文化特征是“卑而不敢忘國”、“匈奴未滅,何以為家”、“家事國事天下事”和“振興中華,從我做起”...在世界文明史上,哪個民族創造了那麽多像“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樣對待國家、民族、個人的東西。愛國主義是世界各民族的共同思想和情感,存在於各民族的歷史文化遺產中,但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傳統不僅歷史非常悠久,而且具有獨特的人文文化特征。這可以從兩個常見的詞中找到答案——國家、祖國和忠誠,從我們牙牙學語開始,這兩個詞就被重復了無數次。“家”,從字形上看,是指屋頂上的“咪”下有壹只豬(古代的貘);壹看就知道這是個農業家庭。“祖”指的是祖先、祖先,在歷史方向上屬於“家”的追溯。“國”“家”“祖”“國”的頻繁使用,甚至成為近代最常用的復合詞,這清楚地表明,在中國,國與家之間有著任何民族都無法比擬的最緊密的聯系。正是由於中國古代社會對“家”與“國”的忠誠有著天然的密切關系,到了戰國時期,孟子等思想家開始將“國”與“家”並用,出現了“親民愛國為家”的觀念,從而發展出中國特有的政治倫理。《嶽飛的紋身》就是壹個眾所周知的典型例子。嶽飛家祖祖輩輩都是農民。他從小參加農業勞動,非常尊敬父母。當時國家有難,他下定決心報國,練武,學兵法。入伍前,母親為了加強他的鬥誌,用鋼針在他背上刺了“精忠報國”四個大字。在後來的軍旅生涯中,嶽飛無時無刻不在記著四個字,終於成為壹代名將。我們知道,愛國主義是全世界人民共有的最簡單、最自然的情感,而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性就在於它賴以生存(並服務於)“家國同構”的社會基礎,將這種樸素的情感倫理化、道德化,並從小培養,成為全民族的壹種規範的人生道路和思維模式。世界各民族的忠誠是第壹位的,也是唯壹的。所以從來沒有贏過的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說:“幾千年來,中國人在政治上比歷史上任何壹個民族都成功地團結了幾億人。”
家國合壹,同宗同源,成為維系中華民族五千年凝聚力的精神支柱。中華民族具有極強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它早就形成了壹個民族大融合的統壹國家,又長期分裂,屢遭挫折。這是最深刻的原因。近代以來,中國落後了,亡國滅種的危機重重地壓在國人心頭。然而,作為19年底唯壹沒有被完全殖民化的古老民族,中國人民的反抗和鬥爭,壹次次擊碎了西方列強瓜分的美夢。中國和中華民族是世界上任何力量都鞏固不了的,也是毀滅不了的。這個世界歷史上的奇跡,也是與中國愛國主義的獨特傳統和深厚基礎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