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節
正月初壹是春節最隆重的壹天。在這壹天,每個家庭,無論老少,都穿上了新衣服,開門的第壹件事就是和鄰居見面,向他們問好。在家裏,晚輩向長輩鞠躬,稱之為“拜年”。長輩接受拜年時,要給晚輩發壓歲錢。“壓歲錢”用紅紙包著,以示好運,獲得“開門紅”。在雷鋒地區,晚輩要帶糖、荔枝等“養老湯”,等他們“老”了,長輩再還原來的東西。午餐壹定要吃饅頭,所以在那裏也叫“吃饅頭”慶祝新年。
2.五味粥
正月初壹吃早飯,天臺上的人都要吃“五味粥”。“五味粥”是在大米中加入紅棗、紅豆、紅薯、毛芋頭、豆腐五種口味制成的粥,含有豐收的象征意義,為五福祈福(寓意長壽、富貴、康寧、團圓美德、考試長壽)。“五味粥”也壹定是男人煮的,男人是陽,表示新的壹年欣欣向榮,生活越來越幸福。壹般用大鍋煮,不僅夠正月初壹吃早飯,還有壹部分留作初壹初二吃餃子管。
正月初壹,中餐吃“餃子筒”,晚餐吃“扁食”。因為頭天晚上(臘月三十)沒睡,所以正月初壹家家都早早睡了,舊俗不點燈。至於吃清淡的食物,很容易消化。
值得註意的是,城關水南村六間房下的上塘屋部落的人,在正月初壹的早上,習慣吃肥腸飯。原因不清楚。
遊覽城市
正月初壹吃過早飯,男人壹般會在家裏接客,女人則帶著孩子“逛城”“逛八廟”。天臺古城比較特別,有八道門。女人壹年到頭都忙於繁重的家務。在這壹天,他們可以自由地在城市裏四處走走,看看城市內外的風景。這是“巡城”,也是天臺古代尊重女性的優良傳統。現在這種古老的風格仍然存在。在農歷新年的第壹天,每個家庭都會扶老攜幼去參觀國會寺、積佛寺和濟公故居。
崇拜座位
拜座的時間是在正月初二,所以初二也叫“白日”。“拜座”指的是最近壹年舉行過葬禮的人。這壹天,家裏設立靈位,親朋好友帶著白蠟燭和紙錢前來祭拜逝者。如果不打算設座,壹定要在門外顯眼的地方張貼“不準用紙接待”、“不準用紙送蠟燭”或“不準用紙接待”之類的紙條,並簽上自己的名字給親友看。“拜座”到第三天去掉靈位就叫“祭祀”。還有“唐三”這個名字,把多余的伴侶留給下壹代。
以前初二是禁止參觀的。現在走親戚(父母、爺爺奶奶、公公婆婆)都成了“過年”。
5.崇拜新墳
這個習俗是第二天家庭節的延續,俗稱“先看活人,再看死人。”儀式和清明節掃墓壹樣。壹般用壹個“九盤”,裏面有綠豆餅、雞蛋餅、肉、魚、茶。按輩分依次到墳前跪拜,也叫“掃墓”或“找三天”,並在墳前加土和紙錢。
迎接廚神
正月初四是迎接竈神的日子。多年前,人們向竈神獻祭。正月初四上午,他們重新準備祭品,燒紙馬,貼上“竈王爺菩薩”的紙像,迎接竈王爺下界,稱為“迎竈王爺”。這種習俗現在很少了,但國家的遺產還在。
7.以八座寺廟為例
正月初八挺熱鬧的。這壹天,城鄉信佛的婦女們成群結隊地去寺廟參拜,燒香祈福。據《天臺時代》記載,當時“城隍廟、東嶽宮、大小雜廟,都是燈火燭煙...幾乎不夠。就是城上的小廟也擠滿了人。”在過去,天臺城關有許多寺廟,包括觀音寺、新航寺和王耀寺。有的說八寺指的是八個正規寺廟,包括國慶、塔頭、高明、華頂、方廣、萬年、國保、龍山。這個習俗照例是正月初三八(初八、十八、二十八)去廟裏參拜,要十年才能修完功德。
正月初八是春節的最後壹天。在舊社會,這壹天燃放鞭炮,被稱為“初八鬧”。過了這壹天,春節走親訪友就結束了。天臺民間諺語:“八歲以上不煮粽子。”
8.春節禁忌
春節期間,尤其是正月初壹,有很多禁忌:不掃地(如果非要掃,先掃三把掃帚進去),不用刀剪,不縫紉,不幹活,不做生意,不罵人,不打架,不說臟話,不打罵孩子。即使平日有仇恨,這壹天也要和睦相處。這壹天,家裏的井水也是禁止使用的。相傳井神以壹年為壹日,新年的第壹天就是她的早晨。井面是她梳妝的鏡子,會讓她生氣,不願意給這個世界帶來快樂。現在,不務正業的禁忌被廢除了。在第壹個月的第壹天,商店仍然營業,旅遊景點的小販仍然在賣東西。
如果妳有幫助,記得表揚。如有新問題,請再貼。謝謝妳沒有在這裏回答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