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關心人、關心物”與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摘要:人類與環境、資源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早在兩千多年前,孟子就提出要善待人民,珍惜壹切,合理利用資源,增強憂患意識。以確保國家的長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在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的今天,重溫孟子關心人和事的主張,對於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的關系,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仍然具有重要意義。關鍵詞:孟子愛民愛物,經濟發展,中國圖片分類號:G02,文獻識別碼:A,文章號:1674-098 x(2014)04(b)-0237-01,孟子是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在他著名的仁政思想中,他是從親親推導到仁的。他說:“君子之於物,愛之以仁;對人民,要善良,要善良。親而善民,善民而愛物。”(《盡心》)君子珍惜壹切,而不以仁待之;對人民,善待他們,但不要愛他們。君子愛親,所以愛民,珍惜壹切。孟子從關心人、愛護物的觀點出發,提出了合理利用資源、可持續發展的觀點。他說:“不逆農時,五谷不能勝糧。”如果不能算入池,魚和龜就贏不了食物;斧、磅及時入山,木、柴不能用。”(《惠亮·王上》)適時耕種和收割,會使食物取之不盡;去大池塘釣魚不需要細網,魚和龜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按照壹定的時間砍伐樹木,木材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孟子告誡人們要有憂患意識。他說:“入則五法家治,出則洋病無敵,國則亡矣。然後我知道,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高姿·夏》)壹個國家如果沒有壹個在國內有法規的大臣和壹個足夠的助手,在國外又不怕鄰爭和外患,往往就會滅亡。這樣我們就可以知道,恐懼和痛苦是足以殺人的。孟子也說:“有德有智的人,總會患痰病。身為孤兒,他的憂慮也是危險的,他的憂慮也是深重的,所以他達到了。“意思是說,壹個人之所以有道德、有智慧、有技能、有知識,往往是因為他有災難。只有孤臣,共惡之子,時刻保持警惕,深入考慮危害,才能明白事理。孟子引用《詩經》說:“《詩經》說:‘不雨則清土,備則家。今天妳敢侮辱人民嗎?“當今之國,閑適,及時,與懶惰壹樣快樂,都是自討苦吃。福禍皆有所求者。”(《日醜》)詩經說,趁天還陰,沒有下雨,剝點桑樹根,把門窗都修好。下面的人,誰敢欺負我。現在國家沒有內憂外患,所以追求享樂,懶於玩樂,相當於自討苦吃。沒有什麽邪惡或快樂不是妳自己發現的。孟子兩千多年前給出的忠告,現在已經得到了驗證。過度捕撈和捕魚使河流、湖泊和海洋中的魚類瀕臨滅絕;毀林、開墾和放牧使森林植被越來越少,不僅不能提供可用的木材和牧草,還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洪水和沙塵暴。還有工業廢水的排放,使得人們賴以生存的水資源變得骯臟有害;更何況,持續數月、波及大半個中國的霧霾,壹場由燃煤等工業廢氣、城市機動車尾氣超標以及工業化、城市化大規模建設產生的粉塵造成的災難,嚴重危害著廣大民眾的健康,同時也以極其直觀的方式將日益突出的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矛盾暴露在我們面前。過上現代美好的生活,凝聚了幾代人的夢想。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億萬中國人民書寫了舉世矚目的增長奇跡。越來越多的人有了更高的收入,更寬敞的房子和更方便的出行方式。然而,這壹切的背後,是沈重的資源環境代價。環境惡化的根源在於發展方式。雖然科學發展觀已經提出這壹思想很多年了,但我們遺憾地看到,經濟發展必須犧牲自然環境的思想仍然在壹些人的頭腦中根深蒂固。強調招商引資而不強調環保、財政收入和汙染治理、經濟總量和空氣質量,仍然是壹些地方經濟發展的真實寫照。迫切需要經濟繼續穩定發展,改善環境。如何解決這壹“兩難”問題,孟子思想中的人與自然和諧的觀點,對於我們樹立和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協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實踐早已證明,科學發展之路是解決壹切發展問題的通用之道。沿著這條道路,我們必須正確處理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始終堅持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相統壹,註重經濟效益和社會生態效益並重;堅持資源開發與保護並舉,統籌規劃,合理規劃,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在經濟建設中充分利用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孟子之鄉鄒城煤炭資源豐富,地質總儲量465438+億噸。是兗礦集團總部,鄒縣電廠所在地。全國原煤年產量和年發電量占山東省的10%以上,被譽為“煤電之都”。作為壹個由農業大縣發展起來的煤電能源工業城市,其經濟增長高度依賴資源。還面臨著環境汙染的考驗。針對這些發展瓶頸,近年來,鄒城始終牢固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理念,圍繞建設“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山水園林生態城、循環經濟強市”的戰略定位,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始終做第三產業,發展循環經濟,加快資源型城市轉型。積極與兗礦集團、鄒縣電廠等鄒大型企業合作,努力調動當地民營企業的積極性,圍繞煤炭大動脈發展煤矸石發電、煤電鋁、煤化工等衍生產業鏈。圍繞煤礦開采形成的近10萬畝塌陷地,加大投入,實施壹系列綜合治理工程,復墾耕地,精耕魚塘,建設大型雞鴨羊養殖加工廠,把塌陷地變成了集農、漁、牧、觀光為壹體的高效優質農業生態園。科學可持續的發展方式,實現了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高效型轉變,從傳統資源消耗型工業城市向現代生態工業城市轉變,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全面協調、強勁發展。在中國縣域經濟社會經濟綜合發展指數和基本競爭力評價中,連續位居百強,還榮獲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稱號。為進壹步科學發展,建設宜居城市,鄒城市正在全力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和山東省森林城市。為了推動經濟社會轉型跨越,更好地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黨的十八大對美麗中國作出壹系列部署,進壹步豐富了對共贏發展和環境的認識。只要各地增強憂患意識,把十八大的規劃落實到發展的每壹個環節,攻堅克難,有所作為,那麽發展與環境的雙贏,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是可以期待的。資料來源:科技創新指南
上一篇:九陰真鏡門派簡介下一篇:車身大動力強低壓凱迪拉克CT5導購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