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來源
仫佬族的祖先和其他民族壹樣,創造了燦爛的史前文化。1958,壹個完整的頭骨,缺下頜骨,四塊胸椎,五塊腰椎,五根肋骨。都是在柳江縣新興農場通天巖旁的山洞裏發掘出來的,屬於5萬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古人類,也就是“柳江人”。從附近發現的與“柳江人”同時期的文物來看,當時的原始人居住在山川附近的洞穴裏,以采集植物和捕捉動物為生,已經進入用火做飯的階段。大家壹起勞動,平均分配,生活在以母系氏族為中心的原始公社裏。
1965年至1973年,考古人員在桂林南部獨山曾皮巖發掘出18具人類骨骼,稱曾皮巖人。安葬方式有蹲葬、側彎葬、二次葬。在2.6米厚的文化堆積層中,有火塘、灰坑、石斧、浮石、石矛、穿孔石器、磨石、泥盆、泥盆、泥壺、骨鏢、骨鏝、骨錐等。以及大量的蝸牛、蚌類、陶器碎片和動物骨頭。有了磨制石器的技術,說明曾皮彥人在新時代。曾皮巖出土的文物表明,當時的人有陶器,可以更好地烹飪食物,有益於人的健康長壽。
飼養了牲畜,出土了67塊豬骨。從年齡組合和牙齒磨損來看,這些豬都是餵食後宰殺的。原始的鋤地農業出現了:石斧和石矛是農具;石刀和蚌刀是收割工具,石磨是糧食加工工具。經過多學科綜合研究,專家認為曾丕炎與柳江人關系密切;廣西的土著是仫佬族,他們的遠古祖先是曾皮彥人,他們的祖先是柳江人。
戰國末期,居住在嶺南西部的仫佬族先民屬於羅歐越人。年:“西有西甌,西有蠻夷,半勝,南為王。”然後他說:“羅月和他的兒子在同壹條河裏洗澡,學會用鼻子喝水。”秦朝在嶺南建立並統壹了仫佬族的祖先,並聯合嶺南其他民族進入祖國大家庭,統稱為“遼”。漢代大量漢人進入嶺南地區,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加速了嶺南地區的政治經濟發展。
隋唐時期,中央政府在嶺南少數民族地區實行閉關政策,設立數十個閉關縣,任命當地少數民族首領為酋長。中央政府對這些官員的政策是:只要承認中央的權力,服從命令,履行義務,就可以世代任職,享受相關待遇,保留當地的社會制度和經濟結構。這壹時期,嶺南仫佬族先民廖的社會經濟進壹步發展,開始出現,稻作技術得到改進。手工業的冶煉、淘金、制陶、采銅等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還生產出了用於農副產品交換的“僚機”布。
金代仫佬族先民稱為“普寮”;在南北朝時期,其中壹些也被稱為“木籠”。宋元時期是仫佬族從導演、導演階層分化為單壹民族的時期。據史料記載,宋太祖開寶五年,定居貴州林動羅城縣。它是
到了元代,關於仫佬族活動的記載更多了。史書中記載的“仫佬”、“仫佬”、“仫佬”、“張老”,都是指仫佬。明代稱木寮、木老、仡佬。漢代民國:“麻江縣稱馬哈場官司,袁為仡佬族村,樂平場官司為仡佬族村。”
根據歷史記載和傳說可以推斷,仫佬族最遲在元代或明初就已在雒城地區生活。明朝承襲宋元制度,繼續在洛城、天河、宜山等仫佬族聚居區設置浮官,在基層設置李、賈。同時,在縣官之下,還有額外的組織,如土巡、鄉鎮、寨子。讓地方領導上任,把漢官統治和地方官員統治結合起來。
當時農業已經達到壹定水平,進入封建社會。人們每年在夏天和秋天兩次向朝廷納稅。清代仫佬族地區分為縣級以下的“裏”和縣級以下的“東”。每個“冬”有十戶左右,設壹個“冬頭”,由大家推著,負責養糧收錢。“冬”原本是劃分糧款的地理單位。因為仫佬族都是同姓聚居,所以大部分都是壹個村子裏同姓的血親住在壹起。所以“冬”後來被劃分為“宅”,實際上成為封建氏族制度下的姓氏和宅組織。民國初年,總* * *青年團、東寶、嘉昌相繼成立。國民黨用原來的“洞頭”做擔保,賈昌統治仫佬族。
1933以後,隨著國民黨影響的加深,建立了區、鄉、村保甲制度,鄉長兼任平民隊隊長和小學校長,實行所謂的“三位壹體”、“五保合壹”。壹些仫佬族的“村長老”和“酋長”經常去政府接管宗族權力。群眾遵守“村約”、“族規”、“家訓”,竭力維護宗族勢力、夫權等封建宗法制度。
在封建社會的仫佬族地區,土地已經相當集中。地主富農平均占有的土地,大約是中農的二至四倍,貧農的五至六倍,甚至是貧農的10倍以上,而且都是良田。廟田、祠堂、學堂田、柴山等少數公田、公山,多為地主富農所占。地主和富農通過雇傭長工和短工、放高利貸和租田來剝削窮人和雇農。對員工的剝削是仫佬族地區的主要剝削形式,而短期雇傭是最常見的壹種。
高利貸是仫佬族地區地主富農的另壹種剝削手段。有的地主每年用高利貸盤剝壹萬多斤小米。貸款年利率壹般在50%到100%,有的高達150%到200%。地租的形式是實租,剝削率壹般為收成的60%左右。在壹些地區,租戶往往不得不承擔壹些無償勞動。殘酷的剝削使農民遭受了多年的貧困和饑餓,他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仫佬族和其他兄弟民族壹起,進行了多次反對封建統治的鬥爭。明朝永樂七年、十九年、鄭德六年、清朝順治九年、雍正七年、乾隆七年、道光元年,爆發了不同規模的武裝。太平天國革命期間,仫佬族組織秘密社團,奮起響應。鹹豐七年,農民起義軍李響應太平天國運動,建立“大成國”。曾占領羅城縣,建立農民政權,得到仫佬族積極支持。
中國* * *產黨成立後,仫佬族地區的抵抗鬥爭在黨的領導下逐漸融合。1930年,紅七軍北過羅城、天河縣等仫佬族地區,仫佬族就在那裏。
隨著紅軍繼續北上,十幾名仫佬族青年加入了紅軍。群眾帶路,挑擔子,掩護留下的傷員。抗日戰爭中,仫佬族不僅加入了劉備的黨組織抗日先遣隊,還自動組織了壹支武裝隊伍抗擊日本侵略者。
1946以後,仫佬族在黨的領導下,對國民黨的征兵、收糧、征稅、抗稅進行了鬥爭,有的直接加入了劉備的人民解放軍。第壹遊擊大隊三中隊的隊員,百分之七十以上是仫佬族的孩子。與各族人民壹起抗擊國民黨軍的進攻,終於在1949+065438+10月幫助人民解放軍解放了羅城。
文化信仰
歷史上,在仫佬族地區,民間信仰在人們的生活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道教和佛教也有很深的影響。
20世紀20年代,仫佬族地區修建了許多大型佛教寺廟。僅在羅城縣附近,就有本寺、開元寺、雙福寺、萬光寺四大寺。城東還有吉隆寺、壽福寺等小寺廟。這些寺廟常年香煙繚繞,前來祈福賑災的人絡繹不絕。他們每年還舉行例會,附近村子的人都來參加祭祀。相對而言,道教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占據著更重要的地位。如果壹個人生病了,或者遇到了災難,就要請法師做壹些事來拜神,驅邪,祈求神的保佑。
仫佬族的民間信仰處於比較原始的階段。日、月、星、風、雨、雷、電、山、水、草、樹、鳥獸,以及古往今來的聖賢、聖賢、勇者,都是崇拜的對象。仫佬族民間信仰混亂。他們不僅吸收了道教和佛教的神靈,還經常穿著祭司的服裝,這使得許多神靈既有善惡的壹面。比如王樂妍,壹個掌管雨的神,雨不僅能造福人類,還能淹沒世界,毀滅人類,所以人們崇拜他,敬畏他。
王有時是掌管孩子生死書的魔王,有時又被說成是伏羲之母,人倫之祖,女媧的兄妹,偉大的母親。白馬女王有時是惡毒的女神,有時是善良的神。據說壹帆節是為了紀念她。仫佬族民間信仰活動頻繁多樣。祭祀和祈禱儀式應在婚禮、葬禮、喜慶場合、新房和橫梁上舉行。平時也有很多宗教活動。常見的有:
犧牲三界
村外有兩座壇,壹座是三界壇,壹座是王雷壇。在三界壇前宰牛,在王雷壇前殺豬,給兩位神獻血。
明傑大橋
如果孩子生病怕死,請法師做點什麽。用木棍做壹座橋,寫上父母、孩子和祈禱者的名字。將這根象征橋的木棒放在濕婆廟前,焚香燒紙,祈求消除疾病和災難。
田家橋
如果女人結婚久了不孕,請法師來做。在溝上放壹塊石板,讓張越和幾個家庭成員走過,這叫做“踩橋”。然後在主室的神龕上立起“花夫人”雕像。在繼承人的門上釘上另壹座竹橋,用紅黃兩色的布蓋好,用紅銀紙剪成54個花姑娘片,放在橋的兩邊,稱為“架門橋”,以示引進孩子回家。
埋葬壹只狗
女性不孕被認為是由狗引起的。嬰兒的靈魂最怕狗,所以將來會重生。這就是為什麽我們要舉行壹個儀式來埋葬這只狗。在豎起來找孩子的石橋旁邊挖97個坑,在坑裏點壹盞油燈,宰殺壹只小狗,把它的頭朝下放在第壹個坑裏,然後把所有的坑都填上。填九井或者七井,以為這樣可以趕走狗,讓女人懷孕生子。
喚回病人的靈魂
也被稱為“靈魂的救贖”。小孩生病,被認為是靈魂在四處遊蕩,需要法師召喚,也有壹部分是由病人的母親來服侍的。用壹個小籃子,裏面放壹面鏡子、壹個雞蛋、壹袋白米飯和壹件孩子的舊衣服。帶它到路口燒香燒紙,叫孩子的名字。回家後,把招魂用的衣服和白米飯放在生病孩子的床頭,把姥姥家送的彩線系在他的手腕上,讓孩子喝壹碗“福水”。補充六匹馬:老弱病殘,我想我已經丟了六匹馬了。請法師加六匹馬。法師砍下六匹紙馬,然後祈求六匹馬到來,在老人的床角、頭角和腳角各放壹匹紙馬。我相信六匹馬能給老人帶來活力,恢復體力。
安龍位置
仫佬族相信村子裏有龍神,也就是所謂的山水龍脈,家裏也有龍神,分別主宰著村子和家庭的命運。如果整個村莊遭受不幸,它被認為摧毀了龍脈,整個村莊將舉行安然事件。如果家庭遭遇不幸,我們應該在家裏舉行壹次安然活動。村裏舉行安龍,法師把自己的盤子裏裝滿了沸騰的桐油,熏得全村都是。然後,祈求龍神的到來,宰殺壹只鵝和三十多只雞作為祭品。安然事件後的三天,其他村子的人被禁止進入。安然的家庭也差不多,但是小很多。
舉行道教儀式
又名太平。萬壹村裏發生災難,全村人都要籌錢去爭取。由法師主持3到5天。在村外空地設壇,獻三祭,法師誦經起舞,請神驅鬼。然後獻給神靈,焚燒剪紙元寶、皮箱、房屋和象征性的錢幣,作為對神靈的獎賞。
田亮
老人生病了,被認為是吃了上天帶給人間的食物。為了恢復老人的健康,必須請法師給老人加餐。向神獻祭壹只公雞和兩磅豬肉。讓嫁出去的女人帶壹桶米和兩根線回來。用米,法師用紙蓋住米桶口,用線系好,放在神龕上。第四天早上,打開竹筒,把飯倒出來,煮給病人吃。親戚拜訪的時候也會帶點米飯,也就是加菜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