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企業數字化轉型陣痛,專有雲真是那枚萬能解藥嗎?壹文看懂雲計算

企業數字化轉型陣痛,專有雲真是那枚萬能解藥嗎?壹文看懂雲計算

這是京東數科的第871篇文章。

雲計算與雲朵多少有***通之處,雲舒卷自如,就如雲計算的資源用量,可彈性擴展;雲可以隨風飄至不同位置,而雲計算,大部分時候,用戶並不知道數據中心部署在何方,但它切實存在。

這朵雲仍在擴張——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雲計算發展白皮書(2020年)》,2019年,全球雲計算市場規模達到1883億美元,增速20.86%,預計未來幾年的平均增長率仍將保持在18%左右。同年度,我國雲計算市場規模為1334億元,增速38.6%。

其中有兩個數值值得探究,其壹,我國的雲計算市場規模極大,占全球市場七成左右;其二,增速極快。這意味著,在中國發展了十余年的雲計算市場,迎來新的"諸神之戰"。

新的戰場將會從公有雲轉移至專有雲,未來十年,是專有雲的天下。

為何傳統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更適宜用專有雲來實現?企業應如何選擇對應的雲服務商?雲計算領域玩家又該如何抓住這壹波機遇?

當消費互聯網早已被定調為"流量紅利開發殆盡",新壹輪發展紅利轉向了傳統行業,它們在數字化轉型期間所產生的計算、數據存儲等需求,為雲計算帶來機遇。報告顯示,95%的企業認為雲計算可以降低企業的IT成本,越來越多的行業用戶,如銀行、地產、航空、零售業、制造業、農業,都存在上雲訴求。

除了企業自身的需求之外,政策也開始向雲計算傾斜。今年,新基建被寫入工作報告,央視列舉的七大新基建重點中,大數據中心、5G基建、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等赫然在列。新基建無疑會大大增加未來的數據存儲及計算需求,背後需要雲計算作為底座。截止2020年7月,已有20余個省份發布新基建規劃,僅廣東就提出了5.9億元的新基建項目。

以企業數字化轉型為內驅,新基建推動為外驅,雲計算市場的新壹輪爆發,確有其市場底層邏輯。

而從演變趨勢來看,目前雲計算已經出現了從單壹的私有雲、公有雲形態,向以專有雲、混合雲為主的多雲形態的演進。

它們之間的主要區別在於雲資源所屬的主體:

① 公有雲 :由雲服務商直接提供雲產品與服務,企業需要將數據托管在服務商的數據中心,也因此對數據的掌握力度相對較弱。但其靈活度強,資源用量可彈性擴展,成本也較低。

② 私有雲 :雲服務商單獨為企業構建服務體系,部署機房、服務器,可針對企業方的需求提供定制化方案。它更適合對數據安全性要求較高的行業,如政府部門,同時部署成本更高,自身還需定期運維。

③ 混合雲 :公有雲過於開放,數據安全性不足;私有雲過於封閉,運維繁瑣成本居高不下,同時數據流通範圍受限,於是,混合雲將兩者相結合。把機密性不高的服務部署在公有雲,核心敏感數據部署在私有雲,且在兩者之間搭建橋梁,用內網專有通道通信。

④ 專有雲 :專有雲與混合雲有***通之處,同樣是將數據按機密性進行分級,並分別部署在不同的資源池中。兩者的區別是,混合雲依然要為企業構建私有雲,而專有雲是由雲服務商直接提供"專供"的雲分區,從物理層面隔離出虛擬化資源池。專有雲從形式上看更類似混合雲,但成本更低。

近兩年,專有雲市場增速明顯。根據艾瑞咨詢《2020年中國專有雲行業發展洞察報告》,2018年時,中國專有雲的市場規模為59.2億元,預計五年復合增長率為56.7%,至2023年時,預計專有雲市場將達559.4億元。

私有雲市場規模同樣在增長,但相對而言增速已在放緩,根據《雲計算發展白皮書(2020年)》,它在2019年時市場規模達645億元,同比增長22.8%,預計2023年市場規模會在1500億元左右。

公有雲是壹塊"大蛋糕",幾乎已被巨頭瓜分完畢,長尾玩家很難彎道超車。中國公有雲的市場規模在2019年時為689億元。盡管目前的增速依然可觀——2019年增速為57.6%——但未來公有雲的發展依然存在阻力。

首先,數據安全問題。 即便是業內龍頭老大阿裏雲,也出過多次宕機事故,2019年年初,出現IO HANG故障,導致國內大量互聯網公司癱瘓,此後又連發兩次故障。公有雲的客戶壹般為互聯網企業和中小企業,但市場客群變化正在發生,工業、政務、醫療、金融等傳統行業加速上雲,它們對數據安全、服務可控要求更高,也更青睞專有雲、私有雲的解決方案。

其次,時延問題。 公有雲過往多以大規模的數據中心為樞紐,所有數據從海量的終端設備傳導至"中心"進行處理,消耗大量帶寬資源,也延緩了數據回傳,造成時延。為此,雲廠商們在企業近場構築物理和虛擬資源池,把計算能力拓展至邊緣側,提供更迅速的、端到端的邊緣雲計算服務。在"中心+邊緣節點"的生態中,專有雲即為近端分布雲的壹種具體表現形式,它天然地符合公有雲的變革方向。

至此,專有雲市場的發展優勢也變得如雨後晴空般明晰。

對比公有雲,它能有效解決數據安全問題與時延問題,近端設備部署讓訪問速度更快,彈性拓展能力又並未減弱;對比私有雲,既兼具了其業務架構靈活的優勢,又規避了數據孤島,打通雲端與本地數據,實現雙向數據傳輸。

沒有廠商不想做增量,為占領增量市場,各廠商轉向專有雲、混合雲;同時基於自身過往優勢推出行業定制化解決方案。

看似塵埃已定,進入"後江湖市場"的雲計算領域,硝煙再起。

① 華為雲、天翼雲:推出混合雲,滿足政企用戶彈性擴展需求

私密性、安全性是政務部門、大企業上雲首先要考慮的,但安全性最強的私有雲在使用過程中,也逐漸暴露了彈性拓展能力不足的問題,催生混合雲使用訴求。

目前,中國電信與31個省,超過236所城市合作,構建省級政務雲平臺11個,地級市政務雲平臺則高達100余個。IDC擁有量在國內排名第壹,在"2+4+31+X"壹省壹池全國資源布局下,數據中心已超700個。

在現有政務資源布局下,天翼雲的混合雲業務轉型水到渠成。

華為雲更進壹步,它直接停止了單壹的私有雲服務。革新前,華為與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工商銀行、應急管理部等過往客戶做了溝通,互聯網驅動業務飛速變化,用戶所需的功能與架構革新很難用壹年壹次的定期升級來解決,混合雲更符合長期使用需求。

但在轉型過程中,華為雲面對的境況比天翼雲更復雜。它起家於私有雲,已積累大量私有雲相關客戶,假如要將現有客戶進行混合雲升級,成本最低的方式是通過數據通道打通私有雲與公有雲,但這樣的"拼裝物",在組件持續疊加、系統多次升級的過程中,研發運維難度上升,大概率會導致體驗下滑。

而要做到長期體驗的穩定,雲服務商需以公有雲架構為基礎,重新調整體系。大幅革新下,如何證明自己在混合雲業務上足以趕超競對、並維持過往的數據安全優勢,是華為雲需向客戶重點驗證的課題。

2016年與2017年,華為雲迅猛拓張政府客戶,為660座城市建了本地雲,放棄單壹私有雲後,如何幫過往的政企客戶做轉型,爭取其長期支持,會成為華為混合雲業務的核心突破點。

② 京東數科金融雲T1:提供金融行業解決方案

相較政府業務部門,金融行業的上雲迫切度不遑多讓。

壹方面,傳統銀行業務受互聯網沖擊嚴重,互聯網金融正在瓜分市場,用戶向線上遷移,《2019年中國銀行業服務報告》顯示,去年只有10.23%的銀行業務通過櫃臺完成;另壹方面,金融行業的發展還未觸及天花板,理財、保險、證券在中國仍處於早期發展階段,從業者有拓荒掘金意。

市場環境決定了,金融企業必須用線上的方式去觸達用戶。他們的剛性訴求是:和互聯網企業壹樣采用開放架構,易於對產品進行靈活敏捷的調整和修改;同時在用戶引流、粘性保持等方面能提供更多支持。

為解決這些痛點,京東數科推出了T1金融雲,涵蓋金融專有雲、數字化運營平臺U+、數據中臺、技術中臺、分布式關系型數據庫StarDB等。

從雲計算的角度來看,金融專有雲保障了數據安全,及彈性擴容。U+平臺的"壹站式移動研發平臺"則以PaaS的形式提供APP、小程序開發的能力,部署周期大為縮短,它還提供APP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性能監控、崩潰問題分析、消息推送等。據了解,該PaaS平臺能將開發資源壓縮至38%,性能提高50%以上,在其支持下,蘇州農商行在幾個月內快速上線了網貸系統、智能客服系統、手機銀行。

對金融客戶來說,它大大降低了中臺、APP的開發和運維難度,降低銀行數字化轉型成本。

這當然不是終點,"金融行業解決方案輸出者"T1金融雲,還提供了更多深度運營服務——"摹略"智能營銷決策系統記錄用戶行為的關鍵觸點,面向多個業務場景提供精細化運營策略,提供A/B測試,可分析並復盤策略有效性。前不久召開的京東全球 科技 探索 者大會上,京東數字 科技 集團副總裁曹鵬還提到了"智能語音外呼機器人",京東數科機器人每日的呼叫量超百萬,轉化率比人工呼叫高出63%。此外,"鷹眼"短信營銷、"良研"用戶調研、智能客服、直播、工單系統等解決方案也在提高用戶粘性。

它正處於飛速增長期,根據國際數據公司(IDC)發布的《中國金融雲市場(2020上半年)跟蹤》,京東數科T1金融雲發布壹年內打下了金融雲市場9.5%的市場份額。可以預估,這壹數字還將持續增長。

阿裏雲、騰訊雲借助過往優勢撬動新業務

商業的本質,是依托於過往優勢,制造杠桿,撬動更大的利潤和市場,華為雲如是,阿裏雲與騰訊雲同樣如此。

阿裏雲今年的最大動向是很好的改造了自己原有的產品,與雲平臺基礎相結合,再打造壹個數字原生操作系統,進而改造成為企業應用開發平臺。如此壹番操作,即有利於導流,又順利將雲市場服務下沈至中小企業。值得壹提的是,對於大中型企業,阿裏雲主推專有雲。

騰訊雲則提出了物聯網生態戰略,在 汽車 和智慧酒店領域均有涉獵,用專有雲、公有雲等產品,為企業升級業務管理體系。它的IoT戰略是2B2C的,發展的重要抓手在於微信流量,替代了打開率低下的各類APP,提高了物聯網設備的活躍度。

作為新基建的壹環,雲計算湧入越來越多的行業,其服務形態也在變得更細化、更落地。

而從用戶端來看,采用多個雲服務商、多種雲形態變得越來越普遍。《Flexera 2020年雲狀態報告》的數據顯示,93%的企業采用了多雲策略,87%的企業則采用了混合雲策略,受訪者平均使用2.2個公***雲和2.2個私有雲。

多雲策略下,催生多網融合需求,即將雲跨服務商打通,讓同壹企業部署在不同雲服務商的數據形成交互。目前,天翼雲已實現"壹線多雲",上雲後,可利用專線再連接到其它雲服務商。

雲計算優化的路徑沒有盡頭,多雲融合、多網融合正成為新趨勢,壹旦這壹進程完成,雲服務商再難借用過往數據沈澱留住客戶,競爭最終依然要回歸解決方案的有效性。

#雲計算#

  • 上一篇:鄭州自駕遊去哪裏玩?
  • 下一篇:傳統企業零售中的蘇寧淺析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